中圖分類號:J8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5)16-0130-03
一、河南北宋雜劇磚雕的概述
北宋雜劇在河南汴洛地區(qū)興起傳播,既豐富了當?shù)氐奈幕睿至粝铝苏滟F的藝術遺產(chǎn)。河南北宋雜劇磚雕記錄了當時雜劇的演出情景與服飾,既展現(xiàn)了雜劇的藝術風貌,又為研究社會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據(jù)。本文探討了北宋雜劇磚雕的形成背景、演出形式及磚雕的產(chǎn)生與出土概況。
(一)北宋雜劇的形成與演出形式
宋代社會生活發(fā)生了極大變化,宋代商品經(jīng)濟促進城市繁榮,奢靡享樂之風盛行。宮廷將戲曲列為禮樂要項,民間節(jié)慶祭祀時頻繁開展戲曲活動。此背景共同為宋雜劇的繁榮奠定了基礎1]。
北宋雜劇是繼承唐代戲弄傳統(tǒng)、融合隋唐參軍戲而來的滑稽戲,包括小說、歌舞、雜戲等數(shù)十種藝術形式[2]。北宋雜劇的表演形態(tài)由前代優(yōu)戲單純滑稽取笑的風格向敷敘更完整的情節(jié)發(fā)展,具備了較為復雜的表演體制。北宋雜劇的表演體制逐漸發(fā)展為艷本、正本、雜扮三段式結構,并確立了五大行當角色。
北宋雜劇在宮廷與市井中同步流行,其演出時間貫穿全年節(jié)令。宮廷與市井的同臺演出,促使了雜劇在宮廷與民間進行交流。雜劇與樂舞等其他技藝間的交流競爭使其不斷從其他技藝中吸收“營養(yǎng)”,發(fā)展自身。宋金雜劇表演的這種混“雜”的特點,使其形成兼容并蓄的表演特征,深刻影響了當時的服飾形制[3]。
(二)北宋雜劇磚雕的產(chǎn)生與出土概況
宋代社會消費的奢靡心理與宗教信仰的泛濫促使大量工藝性質的戲曲文物涌現(xiàn)[3。這些文物多見于墓葬裝飾。自宋后,仿木結構墓室工藝成熟,催生了戲曲磚雕藝術。從雕造工藝來看,北宋后期汴京地區(qū)的雜劇雕磚多采用畫范淺浮雕工藝:在壓印人物粗胎后,陰線剔刻,其刀法純熟,線條流暢,技藝超越前代。
本文研究了河南北宋雜劇磚雕戲服的時間與區(qū)域劃分,以廖奔《宋元戲曲文物與民俗》的研究成果作為參考。廖先生指出宋元戲曲文物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時代分隔性和地域集中性。
第一,宋元戲曲出土文物明顯地集中在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便是北宋后期的哲宗到徽宗時期(1086—1125年)。第二,目前所發(fā)掘到的北宋的戲曲文物所處地域集中于豫西北地區(qū),即當時汴京到西京洛陽之間的黃河沿岸一帶。在迄今所發(fā)掘到的北宋戲曲文物中,占比最多的文物就是雜劇磚雕[4。該分布特征源于社會變革,雜劇從宮廷藝術開始發(fā)展,演員由宮廷或貴族豢養(yǎng),經(jīng)仁宗朝瓦舍興起轉型為市井娛樂?;兆跁r期,汴京戲曲的繁盛帶動了中州地區(qū)的發(fā)展。洛陽作為西京,其陪都地位促使雜劇沿汴-洛軸線傳播。哲徽時期,雜劇磚雕已成全民娛樂,故雜劇磚雕集中出土于汴洛一帶便不足為奇[4]。
二、河南北宋雜劇磚雕中副凈色與副末色的首服分析
在北宋雜劇中,副凈色與副末色作為重要的滑稽角色,通過“發(fā)喬”(形體夸張)與“打琿”(語言幽默)的配合塑造戲劇張力。河南雜劇磚雕生動展現(xiàn)了兩者的形象特征,本文著重分析了兩者的職能、一般形象及其首服形制。
(一)副凈色、副末色的職能與一般形象
《都城紀勝》“瓦舍眾伎”條載宋雜劇的角色分工曰:“末泥色主張,引戲色分付,副凈色發(fā)喬,副末色打琿,又或添一人裝孤。[4”
末泥職司“主張”,據(jù)《夢華錄》“張廷叟、孟子書主張”可推出“主張”為主持、指揮之意。引戲職能為“分付”,宋金雜劇開場時由其完成舞蹈后安排眾角色登場?!把b孤”即扮官員者。副凈色與副末色這對滑稽角色承襲參軍戲的傳統(tǒng),副凈色如同參軍,副末色承蒼鶻,保留了“執(zhí)榼瓜以撲”的表演程式4。
副末色以機敏念白收尾“打琿”,配合杖擊副凈,持械且白臉妝容。副凈色側重夸張形體“發(fā)喬”,通過粉墨妝容與打呼哨等滑稽動作制造笑料。兩者通過語言與動作互動,強化了喜劇效果4
兩者都主要扮演社會底層的市井細民,其服飾體現(xiàn)雙重源流,既繼承了唐參軍戲穿戴特征,又受宋代市民的服飾影響。雖然副凈色與副末色因角色多樣而服飾多變,但總體保持粉墨敷面、穿戴隨意的詼諧風格,與其他角色形成鮮明對比。
(二)河南北宋雜劇磚雕中副凈色、副末色的首服形制
基于目前河南北宋墓葬出土的磚雕文物,本文運用考古類型學將副凈色、副末色首服分為琿裹、樸頭、簪花三類(如表1所示),并分析其形制特征、首服功能。本文所述簪花首服特指簪花與琿裹的組合形式。
1.琿裹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指出,宋人所謂的琿裹多指巾子的別樣束結方式,不拘定例。琿裹由“琿”(副末色或副凈色表演時的插科打琿之語)與“裹”(用巾子纏頭)結合而成。北宋雜劇首服琿裹的使用,強化了角色的滑稽調笑特征,突顯了雜劇表演的本質。
從河南出土的北宋雜劇磚雕來看,副凈色、副末色的琿裹造型主要可分為兩大類:單一式與簪花式。
單一式琿裹是琿裹的常見形制與裹飾方法,主要通過頭巾形態(tài)的奇異變化進行裹飾,不附加其他裝飾。單一式琿裹具體包括以下三種常見樣式。第一,偏墜式。偏墜式琿裹是指將巾子偏向頭一側裹扎,呈一腳下垂狀,如河南溫縣前東南王村墓雜劇磚雕中動作滑稽、打著口哨的副凈色等。第二,軟翅式。軟翅式是指軟巾琿裹,左右兩側各留一短頭,似鳥之雙翅,與展腳樸頭相仿,但相對于展腳幞頭翅短,較粗。例如,河南溫縣博物館所收藏的雜劇雕磚之二的副末色,其身穿圓領窄袖長袍,雙手抱于胸前,頭戴軟翅短巾。第三,圓裹式。圓裹式是指將巾子較為整齊地裹住頭部,在正面看不到纏裹打結,從正面看,其形如瓜皮小帽。例如,在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區(qū)西馮豐村金墓雜劇樂社火俑中,副末色笑容可掬作“打誒”狀,副凈色作吹哨狀,兩者相呼應,頭巾琿扎規(guī)整,顱頂渾圓。
簪花式渾裹是琿裹與簪花的附加組合樣式。宋人簪花習俗盛行,尤以典禮、宴會、節(jié)令為甚,男女皆戴。因統(tǒng)治者推崇簪花,所以此風在宮廷演出形象至民間演出形象中均普遍可見。筆者根據(jù)圖像資料,發(fā)現(xiàn)簪花式琿裹中,簪花的位置有所不同:有的簪花戴在琿裹頂部,有的戴花在渾裹一側。
在鄭州華夏藝博館收藏的宋雜劇磚雕中,“薛子小”(副末色)與“凹臉兒”(副凈色)均簪大團花琿裹。偃師酒流溝宋墓磚雕中有兩個角色:右為吹哨示意的琿裹副凈色,左簪碩花、著布衫扮市井。副末色與副凈色通過檻褸裝束和簪花琿裹的反差營造喜劇效果,其花形位置差異更強化了角色層次。
表1河南北宋副凈色與副末色首服形制分類
2.幞頭
噗頭即紗帽、折上市、軟裹,是一種包頭的軟巾,出現(xiàn)于南北朝晚期,歷經(jīng)唐、宋、金、元、明至清初,共一千余年。幞頭是宋代常服的首服,戴用非常廣泛。幞頭的腳有軟腳和硬腳之分;樸頭取其巾勢的不同,還有圓頂、方頂之分?!秹粝P談》卷一說:“本朝幞頭有直腳、局角、交角、朝天、順風凡五等,唯直腳貴賤通服之?!彼未臉泐^是用藤或草編織成的巾子為里,外面用紗涂漆。后來,因漆紗已夠堅硬,所以幞頭去掉了藤里。幞頭巾的兩旁伸出由鐵制作而成的左右兩腳。
在河南出土的北宋雜劇磚雕中,副末色常戴直腳幞頭和軟腳幞頭。直腳幞頭又有圓頂和方頂兩種,其左右兩側各留一個直腳。相對軟翅琿裹,直腳幞頭展張開的腳形態(tài)更為瘦長、挺括。河南溫縣博物館所收藏雜劇雕磚之一中的副末色,頭戴圓頂直腳幞頭,身著方領長袍,雙手抱于胸前,并持一棍棒類道具。溫縣西關墓出土的雜劇散樂磚雕副末色,頭戴方頂直腳幞頭。軟腳幞頭的帽身為較矮的圓頂,左右兩側各留的腳相對于直腳樸頭的腳更微軟,有向下微垂的趨勢。河南偃師市酒流溝水庫墓雜劇雕磚中的副末色,面目怪異,戴軟腳幞頭,其頂部有異物上指如腳,寬衫束帶,腿綁行裹。
三、副凈色、副末色首服的流行原因
(一)北宋日常首服與時尚之風的影響
北宋雜劇副凈色與副末色佩戴的琿裹深受宋人日常生活首服的影響?,q裹是宋代首服的一種,但其纏裹方式和細節(jié)處理與宋人其他首服存在顯著差異。副凈色與副末色多扮演市井小民,其首服多來源于市井小民常用的巾子。同時,宋代雜劇藝人以表演為主,具有明顯的商品化傾向。他們會在宋人日常生活服裝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出專屬于雜劇演員的獨特琿裹形制,以達到更富有吸引力的舞臺效果。
一點一滴的創(chuàng)新,使得雜劇在宋代市井生活中占據(jù)著重要位置。此外,宋雜劇中的琿裹對宋人的日常生活著裝也產(chǎn)生了明顯影響。正如吳自牧所言,許多年輕人不遵循著裝規(guī)范,而是經(jīng)?!肮娼恚ìq裹)異服”,荒誕怪異。
副凈色與副末色佩戴的簪花首服深受宋代時尚之風的影響。自古以來,“古人則無有不簪花者”,至宋代,簪花、養(yǎng)花、種花、賣花、賜花等“花事”達到繁榮昌盛,成為各個階層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宮廷雜劇早在北宋時期便開始制度化、儀式化,被納入宮廷禮制。宮廷教坊中的雜劇藝人自然會受到宮中首服簪花風氣的影響。
(二)北宋雜劇表演形式與角色扮演的需要
宋人在諸多文獻中記載了雜劇滑稽調笑的表演形式?!抖汲羌o勝》記載“大抵全以故事世務為滑稽,本是鑒戒,或隱為諫諍也,故從便跣露,謂之無過蟲?!薄肚逡逛洝酚涊d“萬民翹望彩都門,龍燈鳳燭相照,只聽得教坊雜劇歡笑?!边@些文獻資料都強調宋雜劇表演時以滑稽調笑為主,演出時充滿歡樂。
滑稽調笑作為北宋雜劇的典型風格,來源于對前代優(yōu)戲風格的繼承,但北宋雜劇更注重對完整人生故事的表達,講述更為完整的情節(jié)發(fā)展,促使角色行當成熟。同時,在宋代,無論士農(nóng)工商,各階層都穿著代表不同職業(yè)、身份和地位的服飾。北宋雜劇服飾作為角色外在形象的符號,基于宋代日常裝束,通過夸張設計強化喜劇性。例如,在河南出土的北宋雜劇磚雕中,副凈色與副末色的詼諧表情及琿裹、幞頭、簪花等靈動首服具有很強的喜劇性。其中,琿裹以巾變形,樸頭展翅輕盈,簪花動態(tài)組合,共同增強了視覺表現(xiàn)。副凈色與副末色在舞臺上相互配合,兩人夸張的表情與豐富的肢體語言,在滑稽的首服襯托下,使其扮演的不修邊幅的市井小民形象愈發(fā)滑稽,引人發(fā)笑。
北宋雜劇首服的流行與表演形式、角色需求、日常服飾及社會風尚有關?,q裹、幞頭與簪花在北宋以后各個朝代的戲曲服飾資料中也曾多次出現(xiàn)。例如,元雜劇的表演形式為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副凈色、副末色的地位與宋雜劇相比發(fā)生了明顯變化,但元明滑稽角色仍承襲琿裹這一充滿詼諧、滑稽的首服形式。
四、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河南地區(qū)出土的北宋雜劇磚雕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副凈色與副末色的首服主要有琿裹、幞頭和簪花三類。根據(jù)巾子形制以及纏裹方式的不同,琿裹形成了四種不同樣式;副末色常戴直腳幞頭和軟腳樸頭。這些首服的出現(xiàn)和流行與北宋雜劇滑稽調笑的藝術風格密切相關,滿足了雜劇對敘述完整情節(jié)和角色扮演的需要。這些首服是在宋代日常生活首服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而產(chǎn)生的,對宋代日常穿著產(chǎn)生了影響。通過對河南北宋雜劇磚雕中副凈色與副末色的首服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北宋雜劇作為一種滑稽表演藝術,注重通過服飾來塑造角色的特點和身份。副凈色與副末色的首服不僅是雜劇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還部分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時尚和文化潮流,同時對以后各朝代的戲曲首服產(chǎn)生了影響。
參考文獻:
[1]廖奔.中國戲劇圖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
[2]張蓓蓓.彬彬衣風馨千秋:宋代漢族服飾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3]宋俊華.中國古代戲劇服飾研究[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廖奔.宋元戲曲文物與民俗[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胡軼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