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速遞
騰格里沙漠南緣,沙山上草方格邊,麥草微微晃動。
“發(fā)芽了!”王銀吉和妻子金玉秀趴在沙坡上,圍著毛條枝,一手一手把邊上的沙層舀開,芝麻大小的綠芽在沙層里探出了頭。王銀吉82歲的父親王天昌聽說草方格里發(fā)芽了,激動地說道:“苦沒有白受!”
實際上,“苦”已經(jīng)受了26年。從1999年開始,王天昌帶著妻子和兒子兒媳住進了沙漠,一家人壓沙、植綠、護林……臉龐變黝黑、皮膚變粗糙,但萬畝黃沙被草方格緊緊鎖住,長出片片綠。
20多年里,王天昌一家人種樹的故事從大漠中傳出。2006年,當?shù)毓樗麄兲峁┵Y金和水泥,在這里建起了4間新的護林房;2008年,在護林房旁,當?shù)亓植莶块T幫他們修建起瞭望塔。2013年,他們一家被聘為當?shù)刈o林員,每年能領(lǐng)到一些公益林養(yǎng)護補貼;護林房里通了電,從水窖里抽水不再困難;一旁的柏油路暢通無阻,運輸物資也更方便。
社會各界的愛心也涌入這里。有的捐款捐物,有的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遠程認捐植樹”,有的來到這里參與植樹。八步沙林場的郭萬剛、郭璽等人,也時常向這里捐贈種子和苗木。
人心齊、黃沙退。千千萬萬和王天昌一家人一樣的治沙人,為了實現(xiàn)心中那個綠色的夢想,他們不辭辛勞、不畏艱險,正努力把家園一點點建設(shè)得更加美好。
(選自《人民日報》2025年5月20日,有刪改)
●觀點一覽
從騰格里到塔克拉瑪干,從科爾沁到毛烏素,千千萬萬個“王天昌”正在用汗水澆灌出綠色中國的版圖。這種“家庭微單元”中的生態(tài)教育,與塞罕壩機械林場“接力植樹”、庫布其沙漠“企業(yè)+農(nóng)戶”的模式形成共振,共同構(gòu)成中國生態(tài)治理的精神譜系。它既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博大胸懷,也是“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