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理醫(yī)生的朋友,給我講過一個故事——布雷迪的猴子。
布雷迪是一位科學家的名字。那是一個晴朗的日子,兩只猴子各自坐在它們的椅子上,像平常一樣開始了生活。但寧靜僅僅維持了片刻,二十秒鐘后,它們猛地同時遭到一次電擊。這當然是不愉快的感受了,猴子們驚叫起來。被儀器操縱的電源,毫不理睬猴子們的憤怒,它均勻恒定地釋放電流,每二十秒鐘準時擊發(fā)一次。猴子們被緊緊地縛在約束椅上,藏沒處藏,躲沒處躲,只得逆來順受。但猴子不愧為靈長目動物,開始轉(zhuǎn)動腦筋。很快它們發(fā)現(xiàn)各自的椅子上都有一個壓桿。
甲猴在電擊即將來臨的時候掀動壓桿,電擊就被神奇地取消了,它倆也就一同逃脫了一次痛苦的體驗。
乙猴也照樣掀動壓桿。很可惜,對電擊沒有任何影響。也就是說,乙猴在頻頻到來的打擊面前,束手無策。
實驗繼續(xù)著。甲猴明白自己可以操縱命運,它緊張地估算著時間,在打擊即將到來前夕,不失時機地掀動壓桿,以避免災難。當然它有時成功,有時失敗。時間艱澀地流淌著,實驗結(jié)果出來了。在同等頻率同等強度電流的打擊下,那只不停掀動壓桿疲于奔命的甲猴子,由于沉重的心理負擔,得了“胃潰瘍”。那只聽天由命無能為力的乙猴子,安然無恙……
假若是你,愿做布雷迪實驗里的哪一只猴子?朋友問。
我說,我是人,不是猴子。
朋友說,這只是一個比方。其實旋轉(zhuǎn)的現(xiàn)代社會和這個實驗有很多相同之處,頻繁的刺激接踵而來,人們生活在目不暇接的緊張打擊之中。大家拼命地在預防傷害,采取種種未雨綢繆的手段。殊不知某些傷害正是在預防之中發(fā)生,人為的干預常常弄巧成拙、適得其反。所以人們有時需要無奈,需要阿Q精神,需要隨波逐流,需要無動于衷、聽其自然……
我說,我對這個心理學經(jīng)典的實驗沒有發(fā)言權(quán)。如果布雷迪先生只是借此證明強大的心理壓力可以致病,無疑是正確的。
停了一會兒,我對她說,你剛才問假如是我,會在猴子中做怎樣的選擇,經(jīng)過考慮,我可以回答你——我愿意做那只得了“胃潰瘍”,仍在不斷掀動壓桿的猴子。
朋友驚訝地笑了,說,為什么?我說,那只無助的猴子暫時還沒有生病,那是因為它的同伴不斷地掀動壓桿,為它擋去了許多次打擊。把自己的幸運建筑在他人的辛苦與危險中,我無法安心。再說那只無法逃避責任的甲猴,既然發(fā)現(xiàn)了可以取消一次電擊的辦法,它繼續(xù)摸索下去,也許能尋找出更有效的法子,求得更長久的平安。
不管怎么說,行動比單純的等待更有力量。一味地順從與觀望,辦法絕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假如我和那一只猴子是朋友,我愿意把背負的重擔留給自己。假如我和那一只猴子是路人,我遵照我喜愛探索的天性行事。假如我和那一只猴子是敵手,我會傲然地處置自己的生命,不在對方的庇蔭下茍活。
所以,天造地設(shè),我只能做那只得“胃潰瘍”的猴子了。那你,如何去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