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做過統(tǒng)計,《三國演義》一百二十回,其中有七十多回提到了荊州,足見荊州在三國時期的重要性。
荊州的得名,源自從襄陽到江陵的一條大道西側的一座山,叫荊山。楚國以南蠻自居,周朝時周天子就稱之為荊蠻,所以這一片土地也常稱為荊楚大地。又因為治所在襄陽,故而又稱荊襄之地。
所以荊州實際上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的省級行政區(qū),當然比現(xiàn)在的省大很多,主要包括現(xiàn)在的湖南、湖北,還有周邊一部分,特別是河南的南陽地區(qū)。南陽當時稱宛城,宛城連接著中原。
三國時最重要的戰(zhàn)爭“赤壁之戰(zhàn)”就發(fā)生在荊州??梢哉f,在赤壁之戰(zhàn)前,還不叫三國,曹操一家獨大,東吳相對弱小,西邊還有關中的馬騰、漢中的張魯、益州的劉璋,最可憐的劉備連個落腳的地盤都沒有。赤壁之戰(zhàn)后,才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赤壁之戰(zhàn)之所以這么重要,是因為它改變了東漢末年整個戰(zhàn)爭的格局,也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而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荊州獨特的地理位置。
荊州這塊地方有多重要?可以這么說,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要想統(tǒng)一中國,就必先取荊州,而誰掌握了荊州,誰就擁有了奪取天下的主動權。
我們先來看看荊州這塊土地的地形。整個荊州地區(qū)(主要指湖南、湖北,不含河南南陽盆地等地方)就像一個大口袋,襄陽就是這個口袋的出入口。中間是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東西兩邊沿長江各有一個小出口,西邊是三峽,東邊是沿九江一帶的河谷。其他的地方,全部被大山包裹得嚴嚴實實,進出極其艱難。何況荊州這個地方雨水多,水稻一年兩熟。荊州既能養(yǎng)兵,又好防守,可謂得天獨厚。從整個中國的形勢上看,一旦控制了荊州,就可以越過長江天險,順江而下控制江東,進而控制整個中國的南方地區(qū)。
而這里最重要的據(jù)點,就是襄陽,襄陽不僅是荊州的關鍵所在,也是整個中國的腰眼。
再來看襄陽的地形,左邊的大巴山脈(武當山、神農(nóng)架、荊山、巫山)是連綿不絕的高山深谷,右邊是桐柏山和大別山。大別山像一條東西走向的長城一樣,正好把中原和兩淮擋在外面,一直延伸到合肥附近。為什么孫權一輩子都在打合肥?就是因為合肥是荊州與江東、兩淮的連接點。所以守荊州,只需守好三個點:北部出口襄陽是重點,西部是三峽通道,比較好守,東部從合肥到九江,沿長江是條河谷,這條河谷跟三峽比起來寬多了,但也比較好守。
襄陽又是個天然的軍事要沖,處于武當山和桐柏山之間,這個口子不大,只要守住了襄陽,就守住了荊州。襄陽城位于漢水邊上,交通便利,隔河相望的是樊城,二城成犄角之勢,互相照應。這樣我們也就理解了亂世之中為什么劉表要把荊州的治所從江陵遷到襄陽,諸葛亮為什么在這里等著別人三顧茅廬,而不是在江陵,因為誰控制了襄陽,誰就控制了荊州的咽喉,誰就有奪取天下的希望。所以,諸葛亮在隆中(襄陽城西10千米)躬耕不是巧合,是從戰(zhàn)略眼光出發(fā)的有意考量,如果他去江陵附近種地,三分天下就沒他什么事了。在襄陽種地,他就是臥龍,隨便找個地方種地,那就是真的農(nóng)民了。
總之,襄陽一旦失守,江陵就難以獨存,整個荊襄九郡就會全部淪陷。
曹操打下襄陽,控制了荊州,下一個目標自然是順江而下,消滅東吳。當時劉備還沒有立足之地,曹操也根本沒把他放在眼里。但最后,曹操卻在赤壁之戰(zhàn)大敗,這實在是歷史上的一個偶然。要問曹操是怎么死的,我看是冤死的。因為在歷史上,奪取荊襄繼而統(tǒng)一全國的事就順理成章地發(fā)生過無數(shù)次。首先是楚國,在春秋時期,楚國核心地盤就大致相當于荊州。楚國先是同巴人作戰(zhàn),控制了長江三峽。東面控制了合肥一帶的江淮地區(qū),也就是伍子胥過昭關的那個地方。北面控制了襄陽。就以此為據(jù)點,北可以問鼎中原,南可以守住楚國的門戶,可以說得心應手,進退自如。整個春秋時期其實就是楚國和中原諸侯爭霸的斗爭,先是和齊國爭,后來和晉國爭。
吳國曾經(jīng)打敗過楚國一次,就是伍子胥回來報仇的那一次,楚國差一點被滅國。但是,一旦楚國恢復元氣,就仗著地理上的優(yōu)勢,一口氣把江東和兩淮全部吃掉,成為諸侯國中的超級大國。
至于后來秦國攻打楚國,主要就是從襄陽進兵。秦國在滅六國之前,先占領了漢中和巴蜀,也成為一個超級大國,然后兵分兩路攻入郢都(現(xiàn)荊州市),一路出武關從鄧縣(原鄧國)南下,一路從巴蜀沿三峽水路東進,迫使楚國遷都到淮河邊上的壽春,這時楚國的地盤就只剩下江東和兩淮了。其實這個時候就注定了楚國的命運,也注定了六國的命運,秦國有了荊襄,吞并江東和兩淮是早晚的事。
這里其實演習了兩遍,一是楚國滅吳越,一是秦國最后滅楚,都是從荊州沿長江而下,占領江東和兩淮。你看,歷史經(jīng)常重演,只要具備了相同的地理要素,時機一到,自然觸發(fā)。
再就是南宋時期,蒙古人南下的時候,在襄陽這個地方前后打了幾十年,最后一戰(zhàn)打了六年,終于把襄陽圍住了,使襄陽城孤立無援,內(nèi)無糧草,外無救兵,最后只能投降。以蒙古人的強悍,橫掃歐亞大陸所向披靡,在一座城池耗費六年的時間是絕無僅有的。足以說明襄陽對蒙古和南宋的重要性。蒙古人奪取了襄陽,就能征服南方。南宋丟了襄陽,就丟了整個國家。
蒙古人為什么不從別的地方,非要從襄陽這里進攻?前面講過,襄陽這個地方的地形,它是一個小缺口,附近沒有別的地方可以大規(guī)模用兵,蒙古人要南下,必須先占領襄陽。
從地圖上看,杭州和襄陽根本不在一條縱線上,一個在東,一個在西,東西相差700多千米,蒙古人既然是打南宋,從東邊的兩淮打杭州不是更直接?為什么非要從襄陽這里繞過去打?
有三個原因:第一,兩淮地區(qū)河網(wǎng)密布,行軍極為困難,蒙古人以騎兵為主,講究速戰(zhàn)速決。行軍還是其次的,主要是糧草輜重運輸不便。
第二,就算蒙古人先占領淮河,前面是長江天塹,水師不行,要過長江不容易。我們來假設一下,這時如果蒙古人屯兵長江北岸,南宋的兵馬就可以兵分兩路包抄,一路從襄陽向東,沿淮河截斷蒙古人的后路,另一路從江南攻擊蒙古人的前方。兩面夾擊,蒙古人就慘了。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兩淮離江南近,無論是東吳也好,南宋也好,都會派重兵把守。如果從這里進攻,雙方就會形成拉鋸戰(zhàn),今天你打過來,明天我打過去,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最后雙方都損失慘重,誰也討不到便宜。這種戰(zhàn)法勞民傷財,歷來都是兵家大忌。
所以蒙古人要打南宋,必須先取襄陽,單走江淮行不通。
那從西邊呢,從關中下漢中,再取四川,然后順江而下?這一路山高險阻,極其難打,蒙古人也確實打了,結果大汗蒙哥就死在四川??蓪τ诓懿賮碚f這條路線卻不現(xiàn)實,當時馬騰還占據(jù)著關中,漢中有張魯,西川有劉璋,張魯、劉璋不足懼,但關中卻不是一天兩天能打下來的,尤其是馬騰有個兒子馬超,驍勇異常,曹操后來吃過他不少虧。而當時荊州刺史劉表剛死,內(nèi)部又正在奪權內(nèi)訌,正是進攻的好時機。從戰(zhàn)略上講,先打襄陽一點問題都沒有,打下襄陽,占領荊州,順江而下打東吳也就順理成章了。
(摘自《透過地理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