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個團隊能不能成事,一要看他們有沒有做這事的能力,二要看有沒有做這事的動力,三要看這組人做這個事有沒有被許可。多數(shù)成功的團隊,他們的能力往往不差,也有足夠的支持,他們不成事的根本問題往往是失去了動力。而管理的核心,是保持欲望、保持“饑餓”。
你帶著云淡風輕之心,你沒有“必死之意”,怎么再跟那些充滿“饑餓感”的、兩眼都閃著賊光、表情兇狠的少年人去拼?一代成功者、成事者被后浪拍到了沙灘上,輪回就是這么產(chǎn)生的。
那么,該如何保持“饑餓”呢?
第一,尊重自己的不滿足。
尊重自己不滿足的傾向、自己偏執(zhí)的傾向,甚至尊重你身邊人的這種偏執(zhí)——他們對于完美的渴望,對于更大事業(yè)的追求。
我很小的時候,就寫下了“文字打敗時間”。這產(chǎn)生自一個特別小的初心,就是我十七八歲的時候。希望再過四百年,還有一些十七八歲的男生,在他們青春期,也愿意讀我寫的文章。
第二,多立“大旗”。
在你覺得“吃飽”了之后,去立起一個更高大的旗子,立一個你經(jīng)過努力才能達到的目標。立旗子有很多好處,第一個是,旗都立起來了,你要達不到,別人可能會笑話你,這是你的動力。第二個是,立了旗之后,很多年輕人有可能會追隨你而來,而跟你三觀相近的、比你年歲大的人,有可能會放下身段來幫你。所以,“吃飽”以后,立更大的旗,樹更高的目標,也是保持“饑餓”的好方法。
第三,有所圖,有所逼。
曾國藩說天下所成的事兒,一半是有所貪,另一半是有所逼。如果你想保持“饑餓”,請對一些你還沒有達到的事情產(chǎn)生貪婪,去貪圖更高的山的風景,貪圖更大的事功、更遠的立德、影響力更大的立言,并且進到一個能有人逼迫你的環(huán)境,讓別人特別是你上級能挑出你的毛病。
想起我當時在麥肯錫時,有段時間覺得“學習曲線”變平了。每天在做一些自己擅長的事,從周圍的人身上能得到的新的滋養(yǎng)越來越少了。這時我的一個客戶就說:“馮唐,您老坐在‘副駕駛’的位置上,您開過‘車’嗎?您自己做過企業(yè)嗎?”我被這幾句話刺激到了,因為人家說得沒毛病。于是,我把工資降了一半,去了客戶那邊重新開始。后來,我也帶了上千人、上萬人,也做成了很多事情。當時的領導又連續(xù)三次刺激我,他說:“馮唐你做過投資嗎?”我沒做過,在他的“嘲諷”下,我慢慢開始學習做投資。
第四,保持生活的低調(diào),不過分享樂。
“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不要把時間和精力花在過分的享樂之事上——哪怕你有時間和精力,比如買買買、吃喝等。要養(yǎng)成好習慣,把時間和精力花在成事、持續(xù)成事上。
喬布斯在他五十幾歲生命結束之前,做的最有名的一次演講叫“保持饑餓,保持若愚”。這個演講能持續(xù)地打動我。這句話,也因為喬布斯的影響力和我自己的體悟,而有了更多的意義。
這就是我對如何保持“饑餓”的建議,一些自己的經(jīng)驗之談,算是我作為一個被嚴格培訓過的管理咨詢顧問,給各位的另外一根“拐杖”,希望你的心也有所觸動。
(摘自《勝者心法:資治通鑒成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