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教育新課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與新目標背景下,完成課程知識傳授僅是基礎任務,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亦成為重要的教學內(nèi)容之一?!皢栴}鏈\"教學設計方法作為一種新興教學模式,基于問題的學習方式,能夠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索,在幫助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提升其核心素養(yǎng)。
目前,中學生物教學中“問題鏈\"教學的實際應用面臨諸多難點,如對教師專業(yè)知識要求較高,教師需查閱大量資料、制作豐富的教學材料等,這些難點制約了“問題鏈\"教學的效果,亟待進一步改進。人工智能技術是近年來興起的新技術,可為教學工作提供更加智慧化、便捷化的支持,在各階段教學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研究表明,人工智能的應用為傳統(tǒng)教學模式提供了更快捷有效的方式,能夠極大促進\"問題鏈\"教學的實施。本文圍繞人工智能在初中生物“問題鏈\"教學中的應用展開分析,探討人工智能技術如何賦能初中生物“問題鏈\"教學,以期為提高生物教學的效果與效率提供借鑒。
一、初中生物“問題鏈”教學的目標
(一)扎實落實課程基礎目標
初中生物“問題鏈\"教學的關鍵自標是助力學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生物課程內(nèi)容,使其能夠清晰透徹地理解各類生物特點與生物現(xiàn)象,這是課程教學的基礎所在。
(二)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
“問題鏈\"教學的目標并非局限于完成以教學大綱為基礎的教學任務,而是著眼于加深學生對教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進一步激發(fā)其學習興趣與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合作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實驗能力。
二、初中生物\"問題鏈”教學的要求
(一)緊扣教學自標設計問題鏈
應緊密圍繞教學目標設計每堂課程的“問題鏈”,以促進學生對課程內(nèi)容的理解與掌握,確保問題設置能夠引導學生達成預定的學習目標。
(二)聚焦核心素養(yǎng)開展教學
應以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為核心,引導學生思考生物科學與社會、環(huán)境的關系,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精神、實踐能力與社會責任感。
(三)遵循邏輯連貫原則設計問題
根據(jù)生物課程內(nèi)容,設計“問題鏈\"時應依據(jù)課程中不同內(nèi)容要素的邏輯關系,運用總分、遞進、并列、因果等關系,使多個問題形成連貫有序的“問題鏈”。
(四)突出啟發(fā)思維設計問題
應依據(jù)生物課程特點,圍繞啟發(fā)學生思維能力、激發(fā)探究欲來設計問題,通過“問題鏈\"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多
種生物現(xiàn)象并拓展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立足實踐應用設計問題
問題設計應以實踐為導向,具備可操作性與應用性,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便于學生進行實踐探索。
三、生物“問題鏈”教學設計的難點
(一)要求教師具備深厚專業(yè)知識與多元技能
“問題鏈\"教學設計要求教師具備深厚的生物學基礎理論知識。鑒于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應用性學科,教師還需掌握一定的實驗操作技能。為有效呈現(xiàn)“問題鏈”,教師需熟練運用多種新媒體技術,如PPT制作、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檢索、虛擬實驗操作、視頻制作等技術。同時,教師應具備持續(xù)學習的能力,及時跟進科學領域的最新發(fā)現(xiàn)與研究進展,確保教學內(nèi)容的時效性與前沿性。
(二)要求教師廣泛查閱資料
“問題鏈\"的問題設計需要教師查閱大量資料,構建層次清晰、邏輯合理、內(nèi)容豐富的“問題鏈”。鑒于自然現(xiàn)象的多樣性,教師還需查閱資料充實問題答案,以應對學生因知識積累差異導致的多樣化回答。
(三)教師需制作豐富的教學材料
教師要依據(jù)\"問題鏈\"的設計要求,制作豐富的教學材料,如PPT、物品模型、聲光模型等,以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助力學生在課堂更具活力。
(四)考驗教師課堂把控與評價能力
“問題鏈\"教學的實施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課堂節(jié)奏把控與效果評價能力。教師需對授課內(nèi)容和氛圍進行有效把控,對學生的回答和問題給予及時反饋與引導。
四、人工智能在生物\"問題鏈\"教學中的應用方法
(一)輔助提出“問題鏈”問題
問題的提出是“問題鏈\"教學的起點。然而,如何提出問題、豐富問題以設計出合理且充實的“問題鏈”,對教師的能力和備課時間提出了較高要求。借助人工智能軟件,可有效提出多樣化問題,豐富“問題鏈\"中的問題選項。
例如,在設計關于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的\"問題鏈\"時,通常可圍繞生物種類、細胞結構與功能、生物器官系統(tǒng)等展開。通過人工智能軟件,輸入“針對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設計教學問題鏈”的指令,軟件會即時輸出“引入性問題鏈\"\"遞進式問題鏈(植物細胞)\"\"遞進式問題鏈(動物細胞)\"\"探究性問題鏈(生物體結構與功能關系)\"四個方面的問題。其中,在細胞膜方面,軟件提出“細胞膜:動物細胞膜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它如何控制物質的進出?\"等問題,為教師問題設計提供了豐富素材。
(二)提供更多典型案例素材
為激發(fā)學生的思考能力與社會責任意識,需圍繞生物與環(huán)境、生物與社會、生物與人類等主題,提供社會發(fā)展對生物多樣性影響的典型案例,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社會發(fā)展與生物圈的關系,學會兼顧二者,并認識人類活動對生物和環(huán)境的影響。
以社會發(fā)展對生物圈造成的不良影響為例,教師在準備案例素材時,通常需查閱與工業(yè)革命相關的內(nèi)容、圖片,包括蒸汽機的大量應用、燃煤的成分及其影響、人類活動范圍對生物圈的影響等,還需尋找由此導致的生物圈惡化的典型案例。這要求教師具備豐富的社會學知識,并投入時間進行材料搜索和問題整理。而通過人工智能軟件,輸入“提供社會發(fā)展對生物圈造成的不良影響的案例\"指令,軟件會即時輸出“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tài)系統(tǒng)破壞、氣候變化、資源過度利用\"四個方面的影響。其中,在生物多樣性減少方面,軟件提供了森林砍伐、非法狩獵和捕撈的影響,并列出了馬斯河谷煙霧事件、倫敦煙霧事件、水俁病事件三個典型案例的具體介紹,極大地方便了教師準備典型案例素材。
(三)提供符合“問題鏈\"的特定圖片
生活實例是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的重要途徑。教師可利用生活實例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從身邊現(xiàn)象入手,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但符合課程內(nèi)容與“問題鏈\"設計的特定情境圖片較難尋找。
例如,種子的萌發(fā)對學生而言較為枯燥,學生對種子萌發(fā)所需的環(huán)境條件、自身條件、萌發(fā)過程等缺乏直觀體會,其中給種子澆水是利于教學講解的情境。然而,通過網(wǎng)絡搜索引擎難以查詢到給種子澆水的實景照片。通過人工智能軟件,輸入“生成種子澆水的情境圖片\"指令,可快速獲取該情境的圖片,便于制作PPT以及配合教材內(nèi)容進行講解。
(四)設計多樣化的趣味實驗活動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是學生獲取知識、檢驗知識、鞏固發(fā)展知識、進行知識創(chuàng)新的重要手段。教師可結合實驗活動設計\"問題鏈”,引導學生在實驗中觀察現(xiàn)象、分析數(shù)據(jù)并得出結論,使他們直觀感受生物學的奧秘,提高實驗技能與探究能力。
例如,通過人工智能軟件,輸入“光合作用可以做哪些趣味實驗”指令,軟件會輸出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實驗、光合作用與二氧化碳關系實驗、葉綠素對光合作用的影響實驗等實驗類型,并提供具體的方法步驟,為教師備課提供參考。
(五)輔助進行課后評價
每堂課教學結束后,教師應根據(jù)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包括課堂表現(xiàn)、回答問題的情況、提出的新問題等,及時對“問題鏈\"進行反饋和調整。人工智能能夠幫助教師進行更精準的教學評估。教師可通過語音實時交互或錄制課堂音頻,人工智能軟件分析學生在課堂上對“問題鏈\"的反應情況,生成評價數(shù)據(jù),進而生成每個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報告,涵蓋學生的回答正確率、理解程度、難度評價及存在的問題等,這有利于教師根據(jù)評價結果更有針對性地制訂下一步教學計劃,提高\"問題鏈\"教學效果。
五、學校對教師使用人工智能的保障策略
(一)強化教師“問題鏈\"教學能力培訓
學校應著力提升自身培訓的專業(yè)水平與組織能力,進一步充實\"問題鏈\"教學方法的培訓內(nèi)容,并拓展多元化的培訓模式。例如,學??山M織教師參與校外集中培訓活動,搭建教學展示與交流平臺,為教師提供豐富多樣的培訓途徑,充分滿足教師對“問題鏈\"教學方法的學習需求。
(二)優(yōu)化\"問題鏈\"問題設計質量
“問題鏈\"中的問題設計是實施有效提問的核心要素,是推動學生主動思考的關鍵動力。在設計過程中,教師應科學合理地設置主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使其能夠順利進入“問題鏈\"的邏輯脈絡,進而促進學生對重要問題、中心問題及關鍵問題的理解與掌握。
(三)引導教師合理應用人工智能技術
眾多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在初中生物“問題鏈\"教學中已得到積極應用,并顯著提升了教學效果與效率。鑒于此,學校應主動為教師提供人工智能相關的學習資源,鼓勵教師積極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同時,教師需清晰認識到人工智能技術的局限性,特別是在資源來源可靠性、資料準確性、圖片自然度等方面加強人工審核,確保人工智能生成內(nèi)容的真實性與準確性,保障教學內(nèi)容的科學性與可靠性,避免出現(xiàn)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內(nèi)容,切實提升人工智能生成內(nèi)容的質量。
(四)為教師配備充足的教學資源與教具
在\"問題鏈\"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需查閱大量資料并制作相關教學材料。學??赏ㄟ^充實圖書室藏書、完善電子閱覽室資源等方式,為教師提供豐富的資料支持。此外,為便于教師依據(jù)教學目標和“問題鏈\"設計開展實驗教學,學校應豐富實驗室教具配備,助力教師開展多樣化的科學實驗活動,增強\"問題鏈\"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六、結語
人工智能在初中生物\"問題鏈\"教學中展現(xiàn)出巨大的潛力與優(yōu)勢,對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然而,需清醒認識到人工智能技術的局限性,秉持適度、合理的應用原則。如需確保人工智能生成內(nèi)容的真實性與適用性,同時思考如何避免學生因過度依賴技術而產(chǎn)生過度模仿行為,這些問題都有待后續(xù)進一步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劉付香.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的高中生物教學以“細胞膜:系統(tǒng)的邊界”為例[J].中學生物學,2019,35(03):10-12.
[2]趙海麗.基于“問題鏈導學\"模式的高中生物教學設計:以“光合作用的探索歷程”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17(14):76-77.
[3]侯宏紅.基于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設計探究:以教學“受精作用\"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21(33):28-29.
[4]張春雷,師瑤.有效學習活動的關鍵特征和設計策略:以\"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為例[J].生物學通報,2021,56(06):11-15.
[5]吳東平.初中生物學問題驅動教學策略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4.
[6]王宗效.讓化學實驗成為學生獲取化學知識的主要手段[J].成才之路,2009(29):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