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社會,公共藝術教育作為提升公眾藝術素養(yǎng)、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徑,其重要性日益凸顯。[1]隨著文化多元化發(fā)展,各類藝術形式不斷融入公共藝術教育體系。大提琴重奏作為一種獨特且富有魅力的音樂表現形式,逐漸受到關注,其以豐富的和聲、多樣的音色組合,為公共藝術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目前對于大提琴重奏在公共藝術教育中的功能研究尚存在一定空白,深入探究其內在聯系與作用機制,對于完善公共藝術教育體系、提升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基于此,本文聚焦于大提琴重奏在公共藝術教育中的功能研究,通過對大提琴重奏與公共藝術教育理論的剖析,明確二者內涵,并深入探討大提琴重奏在公共藝術教育中提升音樂感知、培養(yǎng)協作能力、豐富情感體驗及傳播音樂文化等功能。同時,分析其在實踐中面臨的師資、曲目、認知及資源困境,針對性地提出優(yōu)化師資培養(yǎng)、拓展曲目選擇、加強認知推廣及整合資源的實踐路徑,旨在為在公共藝術教育中更好地發(fā)揮大提琴重奏的作用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導。
一、大提琴重奏與公共藝術教育理論概述
(一)大提琴重奏的內涵與特點
大提琴重奏是指由兩名或兩名以上大提琴演奏者,依據各自承擔的聲部,共同演奏同一部音樂作品的表演形式。[2]它涵蓋了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乃至更多聲部的組合形式。與獨奏相比,大提琴重奏通過多個聲部的交織與配合,能夠營造出更為豐富、立體的音響效果。在演奏過程中,各聲部間既相互獨立又緊密協作,每位演奏者不僅要精準把握自身聲部的旋律、節(jié)奏與音色,還需時刻關注其他聲部的演奏情況,從而實現整體音樂的和諧統一。例如,在海頓的《云雀四重奏》中,四個大提琴聲部通過巧妙地配合,生動地描繪出云雀歡快飛翔的場景,展現了大提琴重奏豐富的表現力。大提琴重奏的特點在于強調聲部間的平衡與融合,不同音區(qū)的大提琴相互呼應,如高音區(qū)明亮而富有穿透力,中音區(qū)溫暖渾厚,低音區(qū)沉穩(wěn)扎實,共同構建起層次分明且和諧美妙的音樂空間。
(二)公共藝術教育的范疇與目標
公共藝術教育旨在面向公眾普及藝術知識、提升藝術鑒賞能力、培養(yǎng)審美素養(yǎng)及豐富精神世界。其范疇廣泛,涵蓋了音樂、舞蹈、美術、戲劇等多個藝術領域,通過各類藝術活動,如藝術講座、展覽、演出等,為不同年齡、職業(yè)、文化背景的人群提供接觸和學習藝術的機會。公共藝術教育的目標并非培養(yǎng)專業(yè)藝術人才,而是致力于提升全民藝術素養(yǎng),使公眾能夠理解、欣賞并熱愛藝術。例如,在社區(qū)組織的音樂欣賞活動中,通過引導居民聆聽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使其逐漸掌握音樂欣賞的方法和技巧,進而提升對音樂藝術的理解與感悟。
二、大提琴重奏在公共藝術教育中的功能
(一)提升音樂感知能力
在公共藝術教育情境下,大提琴重奏能顯著提升參與者的音樂感知能力。由于重奏涉及多個聲部的協同發(fā)聲,演奏者需集中注意力分辨不同聲部的旋律走向、節(jié)奏變化以及音色特點。這種多維度的聽覺刺激能夠強化公眾對音高、節(jié)奏、和聲等基本音樂元素的感知。以貝多芬創(chuàng)作的一系列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為例,在重奏表演中,演奏者能清晰地感受到大提琴深沉的音色與鋼琴明亮音色的交織,以及兩者在節(jié)奏配合上的微妙變化,進而加深對音樂作品中旋律與和聲關系的理解。
(二)培養(yǎng)協作配合意識
大提琴重奏是一種高度依賴協作的演奏形式,這一特性使其在公共藝術教育中對培養(yǎng)參與者的協作配合意識具有獨特價值。在重奏排練與表演過程中,演奏者需要密切配合,根據彼此的演奏狀態(tài)實時調整自己的節(jié)奏、力度和音色,以實現整體音樂的和諧統一。這種協作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更涉及對音樂情感表達的協同。例如,在演奏莫扎特的弦樂四重奏時,演奏者需在節(jié)奏、音準、強弱等方面達成高度一致,同時還要深刻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調,將莫扎特音樂作品中的典雅與靈動完美呈現。通過參與大提琴重奏活動,公眾能夠深刻體會到團隊協作的重要性,在相互配合中實現共同目標。
(三)豐富情感體驗層次
在公共藝術教育中,參與者能夠從大提琴重奏的演奏中獲得更為豐富和深刻的情感體驗。不同風格的大提琴重奏作品蘊含著不同的情感內涵,如浪漫主義時期的作品常常充滿深情與激情,古典主義時期的作品則展現出理性與優(yōu)雅。例如,在聆聽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變奏曲》的大提琴重奏版本時,聽眾能夠從大提琴溫暖而富有表現力的音色中,感受到作品中蘊含的細膩情感。這種豐富的情感體驗有助于公眾更好地理解和表達自身情感,豐富內心世界,同時增強對他人情感的共鳴與理解能力。[3]
(四)傳播音樂文化價值
大提琴重奏作為音樂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音樂文化內涵。在公共藝術教育領域,大提琴重奏成為傳播音樂文化的有效載體。[4]演奏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大提琴重奏作品,能夠向公眾展示音樂發(fā)展的歷史脈絡與多元文化特色。從巴洛克時期的嚴謹結構到現代音樂的創(chuàng)新探索,每一部作品都反映了特定時代的音樂審美與文化背景。例如,演奏維瓦爾第的雙大提琴協奏曲,能夠讓公眾領略到巴洛克時期音樂的華麗與精致,感受當時的音樂風格與創(chuàng)作特點。同時,大提琴重奏在傳播音樂文化的過程中,還能促進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融合,使公眾接觸到世界各地的優(yōu)秀音樂作品,拓寬其文化視野,提升其藝術文化素養(yǎng)。
三、大提琴重奏在公共藝術教育中的實踐困境
(一)專業(yè)師資力量匱乏
在公共藝術教育中開展大提琴重奏活動,面臨的首要困境是專業(yè)師資力量的匱乏。大提琴重奏教學不僅要求教師具備扎實的大提琴演奏技巧,還需掌握豐富的重奏教學經驗及對多聲部音樂的深刻理解。然而,目前在公共藝術教育領域,大多數音樂教師專注于獨奏教學,對大提琴重奏教學的方法與技巧掌握不足。例如,在一些社區(qū)藝術培訓中心,一些音樂教師雖然能夠教授大提琴演奏基礎,但在指導學生進行重奏排練時,往往因缺乏對聲部平衡、協作配合等方面的專業(yè)指導能力,導致教學效果不佳。這限制了大提琴重奏在公共藝術教育中的廣泛開展與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適用曲目選擇有限
大提琴重奏作品數量相對有限,且在公共藝術教育背景下,適合不同水平參與者演奏的曲目更為稀缺。一方面,經典的大提琴重奏作品多為專業(yè)演奏者而作,演奏難度較高,對于公共藝術教育中的初學者或業(yè)余愛好者而言難以駕馭;另一方面,針對公眾普及的大提琴重奏改編曲目較少,且質量參差不齊。在實際教學與活動中,常常出現曲目選擇單一、重復的情況。例如,在一些社區(qū)的音樂活動中,排練的大提琴重奏曲目主要集中在少數幾首簡單的經典改編曲上,長期演奏這些曲目容易使參與者感到枯燥,降低對大提琴重奏的興趣與熱情,影響活動的持續(xù)開展。
(三)公眾認知程度不足
當前,公眾對大提琴重奏的認知程度普遍較低。在公共藝術教育推廣過程中,許多人對大提琴重奏的概念、特點及藝術價值缺乏了解。相較于獨奏或其他常見音樂表演形式,大提琴重奏在媒體宣傳、演出機會等方面相對較少,導致其在公眾視野中的曝光度不高。例如,在一些地區(qū)的文化活動中,音樂節(jié)目安排多以獨奏或樂隊合奏為主,很少涉及大提琴重奏表演,導致公眾難以有機會接觸和欣賞到這一藝術形式。這種認知不足使得大提琴重奏在公共藝術教育中難以吸引足夠的參與者,影響了其推廣與發(fā)展。
(四)教學資源投入欠缺
公共藝術教育中開展大提琴重奏活動需要相應的教學資源支持,然而,目前這方面的投入存在欠缺。教學資源包括專業(yè)的大提琴樂器、排練場地、樂譜教材以及音響設備等。優(yōu)質的大提琴價格昂貴,對于一些公共藝術教育機構或社區(qū)組織來說,難以配備足夠數量且質量較好的樂器供學員使用。同時,合適的排練場地也存在不足,許多場所無法滿足重奏排練對空間和聲學環(huán)境的要求。此外,專業(yè)的大提琴重奏樂譜教材更新緩慢,難以滿足教學需求,而音響設備的不完善也影響了教學過程中的音樂欣賞與分析效果,這些因素均制約了大提琴重奏在公共藝術教育中的順利開展。
四、大提琴重奏在公共藝術教育中的實踐路徑
(一)優(yōu)化師資培養(yǎng)體系
為解決公共藝術教育中大提琴重奏專業(yè)師資匱乏的問題,應構建并優(yōu)化師資培養(yǎng)體系。首先,在師范院校及藝術院校的音樂教育專業(yè)中,增設大提琴重奏教學相關課程,培養(yǎng)學生在重奏教學方面的專業(yè)能力。通過系統學習重奏教學法、多聲部音樂分析等課程,使未來的音樂教師掌握科學有效的重奏教學技巧。其次,針對在職音樂教師,定期組織大提琴重奏教學培訓與研討活動。邀請國內外知名的大提琴重奏演奏家與教育專家進行授課與指導,分享最新的教學理念與實踐經驗。例如,舉辦為期一周的暑期大提琴重奏教學培訓班,讓教師們在集中學習中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
(二)拓展曲目資源庫
為豐富公共藝術教育中大提琴重奏的曲目選擇,需積極拓展曲目資源庫。一方面,組織專業(yè)音樂人士對經典音樂作品進行改編,根據公共藝術教育參與者的不同水平,創(chuàng)作難度適中、風格多樣的大提琴重奏版本。例如,將一些膾炙人口的民歌、流行歌曲改編為大提琴重奏曲目,使其更貼近公眾審美。另一方面,鼓勵當代創(chuàng)作者為公共藝術教育創(chuàng)作原創(chuàng)的大提琴重奏作品,挖掘具有本土特色與時代精神的音樂題材,豐富曲目內容。[5]同時,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大提琴重奏曲目資源平臺,整合國內外各類適合公共藝術教育的曲目信息,方便教師、學員及藝術愛好者查詢與下載。通過這些方式,為大提琴重奏教學與活動提供充足且優(yōu)質的曲目資源。
(三)加大認知推廣力度
為提高公眾對大提琴重奏的認知程度,應加強推廣力度。公共藝術教育機構、文化部門及媒體應協同合作,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宣傳推廣??衫蒙缃幻襟w平臺,發(fā)布大提琴重奏的演奏視頻、音樂知識科普文章及演出資訊等內容,吸引公眾關注。例如,在抖音、微博等平臺開設大提琴重奏官方賬號,定期推送精彩的重奏表演片段,配以生動有趣的講解,普及大提琴重奏知識。同時,舉辦各類大提琴重奏音樂會、講座及工作坊等活動,并向公眾免費開放或提供優(yōu)惠票價。邀請專業(yè)演奏家在活動中進行現場演奏與講解,讓公眾近距離感受大提琴重奏的魅力。
(四)整合優(yōu)化教學資源
針對教學資源投入欠缺的問題,需整合優(yōu)化教學資源。相關部門應加大對公共藝術教育的資金投入,用于購置優(yōu)質的大提琴樂器、建設專業(yè)的排練場地及更新教學設備。例如,在公共文化活動中心或社區(qū)建設專門的音樂排練廳,配備良好的聲學設施與音響設備,為大提琴重奏排練提供理想環(huán)境。同時,鼓勵社會各界參與公共藝術教育資源建設,通過企業(yè)贊助、慈善捐贈等方式,籌集資金與物資。此外,加強教學資源的共享與整合,建立區(qū)域內公共藝術教育資源共享平臺,實現樂器、樂譜、師資等資源的互通有無。
五、結語
綜上所述,大提琴重奏在公共藝術教育中具有提升音樂感知、培養(yǎng)協作意識、豐富情感體驗及傳播音樂文化等重要功能。然而,其在實踐過程中面臨專業(yè)師資匱乏、曲目選擇有限、公眾認知不足及教學資源欠缺等困境。通過優(yōu)化師資培養(yǎng)體系、拓展曲目資源庫、加大認知推廣力度及整合優(yōu)化教學資源等實踐路徑,能夠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推動大提琴重奏在公共藝術教育中廣泛且深入地開展。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公眾的藝術素養(yǎng)與文化品位,還能促進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為構建多元、豐富的公共藝術教育生態(tài)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王花磊.公共藝術教育體系中實踐教學的模式探索[N].經濟導報,2025-02-26(003).
[2]湯經緯.論大提琴重奏在當代音樂領域當中的重要意義[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21
(01):52-53+89.
[3]李明珠.大提琴在弦樂四重奏中的角色作用[J].藝術大觀,2025(05):88-90.
[4]鄭佳旭.大提琴在我國公共美育中的應用研究[J].藝術評鑒,2024(07):123-128.
[5]董培瑛.大提琴教學中的音樂表現力的培養(yǎng)分析[J].藝術家,2020(02):109.
(作者簡介:張世達,男,碩士研究生,邯鄲市群眾藝術館,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
(責任編輯 王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