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7 文獻標識碼:A
紅色檔案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重要歷史見證,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政治價值和教育價值。將紅色檔案融人高校思想教育,能夠為思想教育提供豐富而生動的素材,增強思想教育的感染力和說服力。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為紅色檔案的開發(fā)利用帶來了新的機遇,也為高校思想教育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強大助力。
一、紅色檔案在高校思想教育中的價值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要求,深入挖掘紅色檔案資源,建立“四史”教育專題檔案資料庫,傳承紅色基因,充分發(fā)揮檔案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檔案資源為關注者提供事實、關聯、依據和理性,通過這種方式浸入每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當中。紅色檔案是高校思想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其價值體現在多個重要方面。
1.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動素材
紅色檔案記錄了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的真實事件和人物事跡,這些內容為高校思想教育提供了生動具體的理想信念教育素材。通過學習紅色檔案,大學生能夠深入了解黨的初心使命、奮斗歷程和光輝成就,從而增強對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這些紅色故事以鮮活的歷史細節(jié)和真實的情感力量,激發(fā)學生對崇高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引導他們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為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貢獻力量。
2.愛國主義教育的有力抓手
紅色檔案承載著中華民族在近現代歷史中抵御外侮、爭取獨立解放的英勇斗爭,以及為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生活而不懈努力的奮斗精神。這些內容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和歷史觀,激發(fā)他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教師可以結合紅色檔案,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愛國主義的內涵和時代價值,培養(yǎng)他們心系祖國、心系人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植根于學生心中,成為他們前行的精神動力。
3.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珍貴載體
作為革命文化的直接見證,紅色檔案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優(yōu)良傳統(tǒng),如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百折不撓等。在高校思想教育中,通過挖掘和利用紅色檔案,能夠讓大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革命先輩的崇高精神境界和偉大人格力量,使他們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和幸福時光。同時,也有助于引導學生傳承和弘揚革命傳統(tǒng),在新時代的征程中繼續(xù)保持和發(fā)揚這些寶貴精神,為實現國家的長遠發(fā)展和社會進步而努力拼搏。
二、人工智能賦能紅色檔案開發(fā)
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為紅色檔案的開發(fā)與利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使其在高校思想教育中的應用更加廣泛和深入。
1.VR、AR及MR技術實現紅色檔案的深度整合與系統(tǒng)開發(fā)
(1)VR技術。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將紅色檔案中的歷史場景實現高度還原,如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戰(zhàn)斗場景、重大歷史事件的發(fā)生現場等。通過佩戴VR設備,大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那個時代的艱苦環(huán)境和緊張氛圍,仿佛置身于歷史之中,與革命先輩并肩作戰(zhàn)、共同奮斗。這種沉浸式的體驗能夠極大地增強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和對革命精神的理解,使他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從而激發(fā)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的決心和信心。
(2)AR技術。增強現實技術則將虛擬的紅色檔案信息與現實場景相結合,使學生在參觀革命舊址、紀念館等場所時,能夠通過手機或其他移動設備看到疊加在現實場景上的歷史圖片、文字介紹及三維模型等豐富的內容。例如,在參觀紅軍長征遺址時,學生可以通過AR應用程序看到當年紅軍戰(zhàn)士行軍作戰(zhàn)的畫面、聽到英雄人物的事跡講述,這種虛實融合的方式不僅豐富了參觀學習的內容,還讓學生能夠在現實與歷史的交織中更好地感悟紅色精神,增強思想教育的實效性。
(3)MR技術。混合現實技術進一步模糊了虛擬與現實的界限,將虛擬事物和現實事物深度融合,實現無縫銜接。在高校思想教育中,利用MR技術可以構建更加復雜、逼真的紅色教育場景,讓學生在與虛擬人物互動、參與虛擬事件的過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紅色檔案所蘊含的歷史內涵和精神價值,使紅色文化的傳承更加生動、鮮活。
2.大數據分析實現紅色檔案的精準教育與個性化學習
大數據分析技術能夠挖掘和分析海量的紅色檔案數據,包括對學生的學習行為、興趣愛好以及知識掌握程度等信息的收集與整理。通過對這些數據的深度剖析,教師可以為每個學生制定個性化的紅色檔案學習方案,精準推送符合其學習需求和認知特點的紅色資源,如特定歷史時期的檔案資料、與學生專業(yè)相關的紅色故事等。這種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紅色檔案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還能更好地滿足不同學生的成長成才需求,使紅色檔案教育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大數據分析還能夠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展和效果,為教學方法的調整和教學內容的優(yōu)化提供科學依據,實現紅色檔案教育的精準化和高效化。
3.文本挖掘實現紅色檔案的智能收集與知識服務
文本挖掘技術可以自動分析和處理大量的紅色檔案文本,從中提取關鍵信息、核心觀點以及知識脈絡。在高校思想教育中,這一技術的應用使得紅色檔案的收集和整理更加高效和智能。通過文本挖掘,能夠快速建立紅色檔案的知識圖譜,將分散在不同文獻中的紅色歷史事件、人物關系和思想理論等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系統(tǒng)、全面的紅色知識體系。教師可以借助這一知識圖譜,更加清晰地展示紅色歷史的發(fā)展脈絡和內在邏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紅色文化的精髓。此外,文本挖掘技術還能夠為學生提供智能的知識服務,如自動回答關于紅色檔案的問題、推薦相關的學習資料等,提高紅色檔案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和服務質量。
三、紅色檔案融入高校思想教育的現狀及挑戰(zhàn)
盡管紅色檔案在高校思想教育中具有重要價值,且人工智能技術為其開發(fā)與利用提供了強大支持,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仍面臨一些困境和挑戰(zhàn)。
1.教育模式滯后與資源同質化
目前,部分高校在利用紅色檔案開展思想教育時,仍然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如課堂講授、專題講座等,教學方法較為單一,缺乏互動性和趣味性。這種滯后的教育模式難以激發(fā)學生對紅色檔案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導致教育效果不佳。同時,由于缺乏對紅色檔案資源的深度挖掘和系統(tǒng)整合,高校之間以及高校內部不同課程之間的紅色教育資源存在同質化現象,即所選用的紅色檔案內容大致相似,多集中在一些廣為人知的重大歷史事件和英雄人物事跡上。這種資源同質化現象使得紅色檔案教育缺乏多樣性和創(chuàng)新性,無法滿足學生日益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也不利于紅色文化的全面?zhèn)鞑ズ蜕钊雮鞒小?/p>
2.開發(fā)利用不足與評價體系不完善
許多高校對紅色檔案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程度不夠,僅停留在簡單的收集、整理和展示階段,未能充分挖掘紅色檔案所蘊含的豐富教育資源和思想內涵。在將紅色檔案融入思想教育的過程中,缺乏對教育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效果等環(huán)節(jié)的系統(tǒng)設計和有機融合,導致紅色檔案教育的深度和廣度不足,無法充分發(fā)揮其育人功能。此外,當前高校思想教育中針對紅色檔案開發(fā)利用的評價體系尚不完善,缺乏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難以全面、客觀以及準確地評估紅色檔案教育的質量和效果,不僅不利于紅色檔案教育資源的優(yōu)化和改進,還影響了教師開展紅色檔案教育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制約了紅色檔案融入高校思想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四、人工智能視角下紅色檔案融入高校思想教育的創(chuàng)新路徑
針對上述現狀和挑戰(zhàn),從人工智能視角出發(fā),提出以下創(chuàng)新路徑,以促進紅色檔案更好地融入高校的思想教育中。
1.推進“人機協同育人”進程
(1)圍繞“回歸育人本位”的價值塑造。在人工智能賦能紅色檔案教育的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將育人作為核心目標。通過將紅色檔案與高校思想教育的有機結合,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構建互動式、探究式的教學環(huán)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例如,開發(fā)基于人工智能的紅色檔案在線學習平臺,設置問題引導、案例分析或小組討論等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使他們在學習紅色文化的過程中實現思想成長和價值觀塑造,真正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
(2)打造“人機協同育人”互嵌型空間。高校應加強與檔案館、圖書館和博物館等文化機構的合作,共同建立紅色檔案教育資源共享平臺,實現校內外紅色檔案資源的互聯互通和協同利用。在這個互嵌型空間中,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如智能搜索、智能推薦和智能分析等,為師生提供便捷的紅色檔案檢索和利用服務,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拓展紅色檔案教育的邊界。同時,鼓勵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紅色檔案的開發(fā)與創(chuàng)作,通過人機協作的方式,如利用人工智能輔助設計紅色檔案展覽、制作紅色文化視瀕等,增強師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提高紅色檔案教育的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
2.實現校地信息協同開發(fā)共享
(1)找準紅色檔案與地方人文的交叉點、共振點。深入挖掘本地紅色檔案資源,結合地方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等特色元素,開發(fā)具有地域特色的紅色檔案教育項目和課程。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創(chuàng)新性地解讀和呈現地方紅色檔案,如生成紅色故事文本、創(chuàng)作紅色主題音樂以及設計紅色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等,使紅色檔案教育更具親和力和感染力,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同時,通過對地方紅色檔案的研究和傳播,增強學生對家鄉(xiāng)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培養(yǎng)他們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2)加強校內外跨部門、跨組織高效協作。建立高校與地方文化機構、科研單位及企業(yè)等之間的常態(tài)化合作機制,形成協同育人的合力。在紅色檔案開發(fā)利用過程中,各方可以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如高校的學術研究力量、文化機構的專業(yè)資源以及企業(yè)的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等,共同開展紅色檔案的收集、整理、研究、開發(fā)和傳播工作。通過跨部門、跨組織的合作,整合各方資源,實現優(yōu)勢互補,推動紅色檔案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例如,聯合舉辦紅色檔案展覽、開展紅色文化調研活動以及打造紅色主題實踐基地等,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學習和實踐機會,促進紅色檔案教育與地方文化建設和社會發(fā)展的有機融合。
3.推進技術與倫理相互作用
(1)警惕技術賦能增權而引起的“兩個極端”現象。在運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紅色檔案融入高校思想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技術的雙刃劍效應。一方面,要避免過度依賴技術,將人工智能視為萬能的教育工具,而忽視了教育的本質和人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合理運用技術手段,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角色和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防止學生被技術所奴役,淪為技術的附庸;另一方面,要避免因擔心技術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而完全排斥技術的應用,要積極探索技術與教育的融合點,充分發(fā)揮技術的優(yōu)勢,為紅色檔案教育注人新的活力和動力,在技術賦能與教育本質之間尋求平衡。
(2)建立紅色檔案開發(fā)的科技倫理治理體制機制。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紅色檔案教育中的廣泛應用,科技倫理問題日益凸顯。高校應建立健全紅色檔案開發(fā)的科技倫理治理體制機制,加強對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規(guī)范和監(jiān)管,確保紅色檔案教育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教育規(guī)律。具體而言,要制定相關的倫理準則和規(guī)范,明確技術應用的邊界和底線,防止出現篡改紅色歷史、歪曲紅色文化等違背倫理道德的行為。同時,加強對教師和學生的科技倫理教育,增強他們的倫理意識和道德素養(yǎng),引導他們在紅色檔案教育中正確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做到技術與倫理的相輔相成,共同推動紅色檔案教育的健康發(fā)展。
五、結論
人工智能技術為紅色檔案融入高校思想教育提供了新的機遇和廣闊的空間,紅色檔案作為高校思想教育的寶貴資源,能夠有效提升思想教育的育人成效。通過推進“人機協同育人”進程、實現校地信息協同開發(fā)共享以及推進技術與倫理相互作用等創(chuàng)新路徑,可以充分發(fā)揮人工智能技術的優(yōu)勢,解決紅色檔案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促進紅色檔案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高校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持。在未來的實踐中,高校應積極探索人工智能與紅色檔案教育的深度融合,不斷優(yōu)化教育模式和方法,提高紅色檔案教育的質量和水平,使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參考文獻:
[1]韓倩.紅色檔案數字化傳播與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模式探索[J].山西檔案,2025(02):67-69.
[2]王曉涵,范小燕.紅色檔案視閾下高校思政課程體系建構路徑探究[J].檔案與建設,2023(11):69-71.
[3]張翮.文理交融共育人:科學技術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價值與路徑探析[J].文教資料,2022(17):98-103
[4]余海生.“雙減”背景下初中學科教學中德育滲透策略[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4(10):14-15.
[5]楊麗敏.地方新聞媒體如何實現作品“破圈”[J].記者觀察,2024(20):41-43.
[6]陳麗華.紅色檔案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析[J].蘭臺世界,2025(03):124-127.
[7]李嵐.生成式AI助力高校紅色檔案資源開發(fā)[J].浙江檔案,2025(03):29-31.
作者單位:山東第二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