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點評
此篇讀后感文筆清麗又思接千古。小作者觀察細致,能觀他人之不觀,品他人之未品,從眼前竹林聯(lián)系開去,聯(lián)系到紅軍、聯(lián)系到赤子心。又用極強的文字駕馭能力,三言兩語、高度凝練地道盡《井岡翠竹》的要義之所在。再由文章引申開去,堅定自己要學(xué)竹子般不退縮的志向,贊頌自古以來如竹子般堅韌不屈、品行端正的人。一叢翠竹明鑒赤子心,在小作者筆下,這叢翠竹是井岡竹,是文人風(fēng)骨竹,更是自己內(nèi)心之竹?!毒畬渲瘛返南笳魇址?,也已經(jīng)被小作者駕輕就熟地運用起來,成就了這篇細膩又大氣的佳作。
窗外是林海的調(diào)色盤,竹風(fēng)寄來溫柔的明信片。碧波綠意徜徉在鯨躍藍的天空,葉浪在風(fēng)中翻涌,宛若那波瀾壯闊的井岡歲月。
曾記否,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翠竹挺立起胸膛,拔節(jié)而生。梭鏢、硝鹽罐、吹火筒……哪一樣不曾留下毛竹的氣息?隔著密竹大聲招呼:“嘿,老表,帶飯來嘍,辛苦,辛苦!”怎能不讓人動容。
時光沉淀,當晨曦微露,兩個偉岸的身影踏上井岡山路,步向北京城。最清晰的腳印,往往印在最“泥濘”的路上。毛竹破土,革命閃耀。天安門上空五星紅旗飄揚,戰(zhàn)機劃過蒼穹,留下滿滿的回眸。
初心不改,井岡永存。
毛竹的生命像輪回的延續(xù),無論風(fēng)吹雨打,依舊向上生長。我仿佛看見一幅長卷:野火灼燒,來年又漫山遍野;刀砍斧劈,依舊一望無際。青黃交接處,是希望的托舉。逝去的是因,迎來的是果,那旺盛的生命力象征著毛竹的頑強,昭示著革命的勝利,也象征著中國的新生。
一陣風(fēng)過,竹葉打著旋兒飄起,捎來思念的音訊。
井岡人來了,于是便扎根在此,一干就是幾十年。他們的青春埋進山林,毛竹沿著滿山滑道一路歡唱著下山,見證井岡的富足與變遷。
回首往昔,紅色的榮光穿越歲月,那是一種信仰。信仰,是心中的綠洲,是行動的指南??嚯y鑄就輝煌,井岡人堅韌執(zhí)著,骨子里是錚錚硬氣,氣質(zhì)里是清風(fēng)朗月。安命、造命、不怨命,是他們的選擇。他們背負著荒涼,走向廣闊的九州華夏。時間帶走滄桑,卻帶不走芳香。井岡不只是時代的見證者,它本身就是時代。
讀《井岡翠竹》,我敬佩他們。他們用破碎的泥濘拼湊出世外桃源;身處逆境,仍不忘仰望星辰。心有高山,柴米油鹽亦浪漫非常。
苦難不盡,微光不止。我見中國,始于井岡。
策馬揚鞭,縱前路迷蒙,總有云蒸霞蔚、重見天光之時。我知道,1927年的沉淀是為了1949年的爆發(fā)。夜雖長,曙光終將來臨。踏著露水,乘著竹葉,借著最后一顆星的指引,光明將如約而至。
“中華民族的昨天是‘雄關(guān)漫道真如鐵’,今天是‘人間正道是滄?!魈煲欢ㄊ恰睊煸品珴鷾婧!?。”這是中國的奮斗之路,是一代代人用青春與熱血鋪就的紅色征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zé),生于斯,歇于斯,葬于斯,念茲在茲,至死不渝。
沒有為家國奮斗的青春,是虛度的青春?!皶r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p>
竹葉顫動在風(fēng)里,輕拂三月的薄唇,留下一瞥多情的痕跡。抬頭看,便有光。
(責(zé)任編輯:孫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