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素樸無染,純凈澄明,是道的顯現(xiàn),也是德化窯火淬煉的天地本色。當電影《神話》中玉漱公主的瓷骨仙姿卓然獨立,當時隔十五載“世界瓷王”《世博和鼎》重歸浦江,當陶瓷界首創(chuàng)《極彩·如愿多寶佛》以卓絕技藝驚艷申城……一場獨屬“中國白”的瓷藝華章已然開啟。
千年古縣德化,于3700年前夏商時期即開始青瓷的燒造。爾后薪火相傳,一躍而成為“海上絲綢之路”交流的珍寶。在新時代,德化白瓷更是以與時俱進的姿態(tài),承載著不斷發(fā)展變革的藝術和人文理想,昭示著來日可期的中國文化未來。上海是中國近現(xiàn)代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百余年來不僅間接地參與了德化白瓷的全球流通進程,業(yè)已成為德化白瓷的市場引擎與研究、收藏高地。
近日,“萬象本色——‘中國白·德化瓷’上海藝術大展”在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盛大開幕,帶來超兩百件白瓷精品,是上海近年文脈最深厚、規(guī)模最宏大的德化瓷大展。通過清晰的學術梳理,構建“盛世鼎新·歷史鉤沉·未來可器”三大板塊敘事空間,系統(tǒng)呈現(xiàn)德化瓷的歷史底蘊與當代創(chuàng)新。
在“盛世鼎新”板塊,以德化白瓷的守正創(chuàng)新為敘事主題,集中展示當代大師的經(jīng)典力作,并置展出不同大師的同類型作品,觀眾可于匠心對話中窺見德化瓷的傳承與變革。參展作品主要分器物和人物兩大類,如曾入選金磚國禮的《玉玲瓏梅瓶》、特設滴水聲效的《滴水觀音》等。而在“歷史鉤沉”板塊,則以泰興號沉船裝置為核心,緊扣時間線索展示泉州博物館歷代德化陶瓷珍品。更有夏商時期原始青瓷窯址出土的隹鳥,以及各類歷史文獻和影像記錄,全方位呈現(xiàn)德化瓷深厚的歷史積淀。
在“未來可器”主題中,主要聚焦當代性、觀念性、實驗性的探索,展品或突破傳統(tǒng)題材,或解構固有形象框架,展示德化瓷的無限可能。對此,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展覽策展人張曉凌表示,“萬象本色”大展深度呈現(xiàn)德化瓷“凝天地素色,鑄中華美魂”的精神內(nèi)核;立足“海上絲綢之路”史實,探討德化瓷的跨文化價值與世界意義;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雙向奔赴中探索當代價值,并深研文創(chuàng)產(chǎn)業(yè)背景下德化瓷市場定位與發(fā)展前景。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策展人項苙蘋介紹,展覽旨在以德化瓷為媒介,呈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質(zhì)兼?zhèn)洹本竦漠敶堇[,既溯源歷史根基,亦探索未來走向。通過文與質(zhì)、素與絢、工與藝、人物與器物、寫實與抽象、物質(zhì)性與精神性等多重維度,呈現(xiàn)德化瓷在當代文化語境中活潑潑的生命力。期待通過本次“萬象本色”的展覽與學術研討,延續(xù)“海上絲綢之路”的文脈,將德化白瓷推向更廣闊的國際化交流平臺。
近日,“南宗北格——元明清書畫研究展”在上海海派藝術館舉辦。展覽展出47幅(組)來自元明清時期的書畫作品,涵蓋山水、花鳥、人物、書法等多個門類,集中展現(xiàn)了元明清書畫藝術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