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長夜如何度過?古人對著月亮,而我們對著屏幕。我在人工智能加速發(fā)展的時代,去尋找永恒的地球原力。我去拜訪了一位藝術家——琳迪·李,她住在澳大利亞的原始雨林里。住在雨林里意味著每天上午醒來時,可以聽見幾百種不同的鳥叫聲。有一天,她開車帶我去附近的明永瀑布。明永瀑布的懸崖上修了安全的步行棧道,我們一起漫步上山,低頭俯瞰大地,想象著這顆星球最初不過是模糊的一團物質,像一枚未知的蛋,這里是蛋殼破開的地方。
想象此時的地殼依然在運動漂移,地幔中的巖漿在緩緩流動,神奇原力還在發(fā)生作用。剛好此時,一只蝴蝶從懸崖邊飛過。它渺小如你我,生動如你我。宇宙浩渺,生生不息??此茻o所不知的人工智能在如此具體的宏大面前,忽然間也變得渺小如你我。
我在明永瀑布上收獲的是一種奇妙的尺度,讓我在回到都市之后,得以重新看待這個世界。比如,手機屏幕上的那個按鍵,按或者不按,明永瀑布依然流淌,宇宙繼續(xù)擴張或者坍塌。附近的雨林一次次被洪水淹沒,一次次被山火侵襲,可休整之后,又可以重生。在宇宙的浩瀚尺度里,這就像細胞的新陳代謝一樣自然。
就算是被都市文明馴服了的生活,也是一樣浩瀚的。生活中有那么多人工智能無法代辦的小事:龜背竹在陽光下突然長出了一片小葉子,臉上的痘痘還是得等它自己消退,每天早晚還得堅持好好刷牙,總在紅燒肉和橢圓機中做艱難的選擇,心愛之人的一個親吻,還有看著藍天時的陣陣微風……
人工智能肯定比我們知道得多,也掌握著無數(shù)的答案,可命運還是由人的選擇和行動構成的。從“知”到“行”,是人工智能和我們的距離。我們不必拒絕新工具帶來的改變,但對那些宇宙中的事實要心懷敬畏。我始終記得在雨林里的那幾天,凌晨時分,在迷迷糊糊中被不同的鳥鳴聲叫醒。一睜眼,房間很亮,養(yǎng)的雨蛙在我的書房里呱呱叫了幾聲。我走到院子里,抬頭看見深邃的天空,天空中明晃晃地掛著的是月亮嗎?
我所掌握的知識告訴我,月亮的陰晴圓缺是天體運行的規(guī)律;而我讀過的小說告訴我,月亮是映照人心的鏡面。自然科學可以解釋“如何變化”,文學和藝術則回答“為何動人”。
中國的詩人為月亮寫下詩句“愿逐月華流照君”,讓遠處的月亮成為情感的容器。人類面對宇宙最深邃的浪漫,是知道物質的構成配方后,依然愿意賦予它獨一無二的情感屬性。
那天凌晨,我對著月亮呆呆地看了半天。這雨林的月亮是有魔法的,有一種不可言傳的力量,讓我癡癡凝望。
那一刻我完全理解了猴子撈月的心情。猴子那么聰明,它要的就是奔赴這不可言說的明亮之物的過程。
那些嘲笑猴子的人啊,肯定沒有見過這么迷人的月亮。
(江山美如畫摘自《世界時裝之苑ELLE》2025年第5期,王 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