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I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2097-2881(2025)15-0125-04
至今共有18位女性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她們分別來自美洲、歐洲、非洲和亞洲。其中有9位在近20年獲獎,占諾貝爾女性獲得者總數(shù)的50% ??梢酝ㄟ^全球化浪潮對這18位獲獎女作家進行分類,在第一次全球化浪潮即19世紀后半期到20世紀初,獲獎者只有3位,分別是1909年瑞典的塞爾瑪·拉格洛夫、1926年意大利的格拉齊婭·黛萊達和1928年挪威的溫塞特。在第二次全球化浪潮即20世紀中期到20世紀70年代,共有三位獲獎者,分別是1938年美國的賽珍珠、1945年智利的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和1966年德國的奈莉·薩克斯。在第三次全球化浪潮即冷戰(zhàn)結束至今,女性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數(shù)量飛升,包括1991年南非女作家納丁·戈迪默、1996年波蘭的希姆博爾斯卡、2004年奧地利的耶利內克、2013年加拿大的愛麗絲·門羅、2022年法國的安妮·埃爾諾等。而韓國作家韓江成為202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成為首位亞洲女性獲獎者。
三次全球化浪潮與文學創(chuàng)作之間具有復雜關系,涉及文化、政治、經(jīng)濟等多個層面。全球化作為一種全球性的社會歷史現(xiàn)象,對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學不僅僅是地域性的表達,而是成了一種跨文化的交流媒介,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和對話,而這種文化間的交流也讓我們注意到了不同國家女性筆下的世界和主題,幫助學界與社會進一步促進女性寫作,關注女性命運。
一、“民族一國家”寓言敘事的追捧
第一次全球化浪潮處于19世紀后半期到20世紀初,這一階段全球呈現(xiàn)出復雜多變的特點,主要受到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殖民擴張、政治和社會變革的影響。在歐洲,這一時期是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向壟斷過渡的關鍵時期,伴隨著科學技術和工農(nóng)業(yè)的飛速發(fā)展[1]。在英國,新興的工業(yè)、畜牧業(yè)、服務業(yè)等經(jīng)濟部門迅速發(fā)展,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和世界貿(mào)易仍居世界前列;在美國,“文明”成為外交政策中的核心概念,反映了美國對歐洲啟蒙思想的接受,以及受到自身建國歷程的影響[2];在亞洲,日本軍國主義不斷推行侵略政策。這一時期,正是諾貝爾的生活時代,諾貝爾文學獎的設立初衷是基于諾貝爾本人的理想主義傾向,這一點在他的遺囑中得到了體現(xiàn)。諾貝爾希望獎項能夠表彰那些具有深遠影響和理想主義傾向的文學作家,這種傾向在評選過程中起到了指導作用。早期的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多在北歐國家或與之聯(lián)系密切的國家,因為此時的翻譯及出版社尚未發(fā)展成熟,為評選其他國家作品增添了難度。1909年首位女性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來自瑞典的塞爾瑪·拉格洛夫。19世紀末瑞典資產(chǎn)階級逐漸壯大,原有莊園作坊村莊瓦解,大批國民移民國外。塞爾瑪·拉格洛夫通過自己書中描繪的瑞典景物風光和人民生活,喚醒國人對自己民族的熱愛。塞爾瑪·拉格洛夫獨有的細膩寫作手法在時代的背景下,以“特有的高貴的理想主義、豐富的想象力、平易而優(yōu)美的風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26年獲獎的意大利作家黛萊達,其作品《邪惡之路》《風中蘆葦》和《母親》以撒丁島的自然風光為背景,結合耳聞目睹的傳說和真實生活,描繪了故鄉(xiāng)海島生活,并且深刻地探討了人類普遍面臨的社會問題,尤其是男女之間的情感關系。其中《邪惡之路》通過瑪利亞的角色展現(xiàn)了女性在男權社會中的困境,揭示了女性在家庭中受到的束縛以及缺乏婚姻選擇的自主權。黛萊達通過細膩的心理描寫和情節(jié)構建,呈現(xiàn)了女性在傳統(tǒng)社會結構中的掙扎和無奈。此時的意大利在法西斯政權的籠罩下,經(jīng)濟蕭條,國內民眾失業(yè)率高,黛萊達基于真實生活的創(chuàng)作方法不僅展示了她對社會底層人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同情,也體現(xiàn)了她作為女性作家在文學領域的創(chuàng)新和貢獻。黛萊達的成功也得益于她在文學半邊緣地區(qū)的多重中介作用。她的成功并非依賴于作品被翻譯成中心語言(如英語、法語、德語)或單一有影響力的中介者在目標文化中的支持,而是通過三個相互連接的文化中介網(wǎng)絡在瑞典和意大利之間建立成功的聯(lián)系。這種多中介性的策略使得黛萊達的作品能夠在沒有直接被翻譯成英語、法語或德語的情況下,在瑞典獲得認可和成功。這表明,黛萊達的成功更多地依賴于文化中介者之間的互動和合作,而不是單一語言的普及或某個關鍵人物的支持。“TranslatingLuther into Swedish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一文提到,在16世紀的瑞典,通過各種形式的翻譯,包括忠實的逐字翻譯和靈感式的翻譯,路德的作品得以在瑞典書市上出現(xiàn)。這一歷史背景說明瑞典對于不同語言和文化的包容性,以及瑞典人民愿意接受并推廣非直接翻譯的作品。
二、歷史碎片的拾荒者
全球化第二次浪潮時期恰好與冷戰(zhàn)時期重疊,這個時期諾貝爾文學獎逐漸具備國際影響力,各國更加重視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審過程,這時的諾貝爾文學獎作品主題除了理想主義,也更重視對于戰(zhàn)爭的反思和對和平的呼喚。
奈莉·薩克斯于196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一榮譽是基于她杰出的抒情與戲劇作品。她的創(chuàng)作以動人的感情力度描述了猶太民族的世界性悲劇,并通過具有苦澀美感的抒情哀歌和富有傳奇色彩的戲劇作品展現(xiàn)了這一主題?!兑寥R》這部詩劇是已知最早的關于大屠殺的戲劇之一,創(chuàng)作于1943年。它講述了一個8歲男孩在波蘭被德國士兵殺害的故事。這個男孩在父母被帶走時吹響牧羊笛,試圖呼喚天助。這部作品不僅揭示了戰(zhàn)爭的殘酷,還表達了對無辜生命的同情和對正義的渴望?!端劳鲋印肥撬_克斯在二戰(zhàn)期間創(chuàng)作的詩歌集,其中包含了對猶太人遭受滅絕的哀悼和反思。這些詩歌通過描繪死亡場景和受害者的痛苦,傳達了對生命與死亡之間關系的深刻思考?!栋狄怪械男浅健愤@本詩集同樣以大屠殺為主題,標題直接暗示了集中營的黑暗煙霧。這些詩歌不僅是對受害者經(jīng)歷的記錄,也是對人性扭曲和社會罪惡的控訴?!堵贸痰綗o塵之地》這本詩集則收錄了薩克斯在20多年間創(chuàng)作的6部相互關聯(lián)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她在面對大屠殺時的心路歷程。這些作品通過純粹的抒情形式,展現(xiàn)了對猶太民族遭受苦難的深切關注和人文關懷,對二戰(zhàn)后的世界和平秩序的重建提供了借鑒。薩克斯本人也是從德國流浪至瑞典,特殊的生活經(jīng)歷和戰(zhàn)爭經(jīng)歷讓其作品更具說服力,并奠定了她作為猶太人痛苦化身和逃亡/幸存者詩人的重要地位。她的詩歌不僅描繪了猶太民族的歷史和文化,還深入探討了個體在面對壓迫和流亡時的心理狀態(tài)和情感體驗。這種深刻的主題使得她的作品具有普遍性和跨文化的共鳴。
起初,薩克斯的作品在德國本土并不受歡迎,二戰(zhàn)之后才受到國際的關注。在全球化趨勢下,數(shù)字化技術的發(fā)展對音像產(chǎn)業(yè)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互聯(lián)網(wǎng)和移動設備的普及,以及流媒體平臺的興起,使得聲音作品可以隨時隨地在線播放和下載,消費者的購買方式發(fā)生了根本性改變。這為薩克斯的作品提供了新的傳播渠道,使其能夠更容易地被全球讀者接觸和欣賞。薩克斯的獲獎不僅提升了她個人的聲譽,也促進了全球范圍內人們對猶太文學和歷史的關注,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猶太人在歷史上所經(jīng)歷的苦難,以及他們對自由、正義和人性的追求。因此,薩克斯的獲獎不僅是對她個人文學成就的認可,也是對她通過文學作品探討和表達流亡主題的肯定。德國女詩人赫塔·米勒同樣也是以流亡為主題,將二戰(zhàn)的陰影作為創(chuàng)作的源泉。不僅如此,愛麗絲·門羅和阿列克謝耶維奇兩位女性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作品均涉及戰(zhàn)爭,且通過戰(zhàn)爭隱喻后現(xiàn)代人類生存狀態(tài)。
三、社會結構中的自我掙扎者
第三次全球化浪潮在冷戰(zhàn)結束后盛行,這時全球的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也帶動了文學發(fā)展的變化,但文學作品同質化問題愈發(fā)嚴重。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風靡全球,不同國家面對全球化的態(tài)度也各有不同,能否在西方主導的全球化中擁有話語權和地區(qū)特色顯得尤為重要。相較于前兩個階段,21世紀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標準出了一些顯著的變化。
進入21世紀后,諾貝爾文學獎在評選中表現(xiàn)出了前所未有的寬容性和包容性,更加注重對藝術創(chuàng)新和藝術探索的鼓勵與肯定[4。這表明評委會開始期望作家們能夠創(chuàng)造性、個性化地反映社會和人性本質,以達到人道主義的精神高度。這一點從2016年鮑勃·迪倫的音樂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就可以看出。此外,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范圍也在不斷擴大,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歐洲中心主義視角,而是逐漸向全球化的方向發(fā)展。
露易絲·格麗克在202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不同于前兩位美國女性獲得者的跨民族寫作的小說形式,露易絲·格利克的詩歌創(chuàng)作多是私人化的體現(xiàn),但這種私人化又絕非傳記。因為“厭食癥”,露易絲·格利克的詩歌大多和生死分不開,但并非對死亡的直接描寫,而是通過個人的生命體驗和對神話、歷史的引用,展現(xiàn)了對生死的復雜思考和美學探索。在她的第一本詩集《棉口蛇之國》中,露易絲·格麗克就宣告:“出生,而非死亡,才是難以承受的損失?!边@句話揭示了她對生命的珍視及對死亡的深刻反思[。早期的她面對死亡,中期的她探索死亡,后期的她看淡死亡,她用自己個體化的存在使得生死具有普遍意義,讓全世界各地擁有類似經(jīng)歷或者生病的人們都能有所感悟,從而對待死亡時保持積極的態(tài)度。
同樣,安妮·埃爾諾獲得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原因主要是她在其作品中展現(xiàn)了對個人記憶的深刻挖掘和對集體限制的敏銳揭示。瑞典文學院在宣布她獲獎時,特別強調了“她以勇氣和手術般的精確,通過個人記憶揭露根源、異化和集體層面的限制”。埃爾諾的作品通常以自傳體形式呈現(xiàn),她利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和日常生活作為創(chuàng)作素材,通過簡潔樸實的語言反映社會現(xiàn)實。她的寫作風格獨特,不落俗套,能夠從平民視角出發(fā),書寫普通人的生活,從而為讀者提供了對法國當代社會的深刻理解。此外,埃爾諾的文學成就也得到了國際認可?!队朴茪q月》這部作品通過描述一位法國女性的成長歷程,反映了從20世紀40年代至21世紀初的社會變遷。埃爾諾在這部作品中不僅記錄了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如成為職業(yè)女性、妻子和母親的過程,更以內心獨白的方式講述自己的成長故事,這種敘事方法不僅使讀者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個人經(jīng)歷,還能夠感受到作者對自身經(jīng)歷的深刻反思和情感表達,同時也描繪了這一時期法國社會的廣泛變化,使得個體記憶與集體記憶相互交織。這些作品喚醒了很多女性在工作家庭和自我層面的認知,探討了女性如何在社會和個人關系中尋找自我認同和表達。
四、結語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諾貝爾文學獎的女性得主展示了女性作家在不同年代的文化背景、獨特的審美取向,以及對時代、人的精神世界和人類生存問題的關注。這表明,女性作家不僅沒有落伍,反而引領著時代文學的潮流。然而,盡管諾貝爾文學獎中女性作家的數(shù)量較少,女性作家在獲得此類國際認可方面仍面臨挑戰(zhàn)。但是,近些年的女性獲獎比例在大幅度提升,這也說明女性創(chuàng)作者在寫作方面符合全球化浪潮。然而,女性作家在追求個人化寫作的過程中也面臨著精神困境,如分裂的自我、自閉情境等。女性作家在創(chuàng)作中應勇敢地探討社會問題,關注社會邊緣群體,從而推動社會變革,這也與諾貝爾文學獎一開始設立的初心相符。
參考文獻
[1]劉祚昌.1871—1914年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社會調整J].世界歷史,1991(5).
[2] 劉義勇.文明觀念與美國外交思想(1870—1914)]·北大史學,2011.
[3] 單旭珠.從奈麗·薩克斯到赫塔·米勒的流亡之旅: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女作家系列研究之一Ⅲ].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1(3).
[4] 劉燕.論諾貝爾文學獎價值取向的嬗變[.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3(5).
[5] 柳向陽.露易絲·格麗克的疼痛之詩[].世界文學,2014(4).
[6] 賈美玉.安妮·埃爾諾作品《被凍住的女人》中女性社會化的過程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9.
[7] 朱振武,李青林.從諾貝爾文學獎的女性得主看創(chuàng)作理念的百年壇變[].當代外國文學,2009(4).
(特約編輯紀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