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質(zhì)化略占上風(fēng)的今天, 碎 片 化、 快 餐 化 的 瀏 覽引發(fā)的閱讀危機折射的是民族的精神危機。因為,沒有閱讀, 就 沒 有 心 靈 的 成 長、 精神 的 發(fā) 育。 讀 書, 或 許 并 不能 讓 一 個 人 功 成 名 就, 但 卻可以帶著自己的思想和靈魂去旅行;讀書或許沒有物質(zhì)享受的心理滿足,但卻沉淀著時代發(fā)展和民族復(fù)興的厚重責(zé)任。
或許我們也時常置身低頭一族作機械刷屏的淺閱讀,也會人云亦云、隨心跟風(fēng)微信轉(zhuǎn)發(fā),卻少了一些質(zhì)疑和思考,不免混沌于當前社會轉(zhuǎn)型期的時代浮躁。只是,我們的精神空間絕不應(yīng)完全被通俗戲謔的小品、無從考證的微信、博人一笑的段子構(gòu)成的微文化來占領(lǐng),我們的時代不應(yīng)趨同為一種小時代,一個人也不能成為流行文化的奴隸。如果生活世界缺少讀書,就會缺乏深刻和理性的見解、缺少對思想的敬畏和追隨,也難有一種支持真理的力量。17 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帕斯卡爾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思想形成人的偉大”,或曰“人之偉大源于他擁有思想”。雖然我們并不一定能做到偉大,但完全可以通過讀書去充盈智慧、積蓄力量,去探尋靈魂的詩和遠方。
真正的思想者,會用讀書來尋找靈魂。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我們有一個價值選擇的問題,當把生命的時光投放在讀書學(xué)習(xí)上,就會發(fā)現(xiàn)這才是有意義的人生,才會綻放生命的精彩。那些功名的追求、物質(zhì)的索取,盡管有生理心理的滿足,終究會發(fā)現(xiàn)那是有缺憾的歸宿。唯有思想的擁有者,才會目光清澈,頭腦清醒,心靜而神遠,才是真正的擁有者。精神的成長、思想的成熟更是一種修行。毫無疑問,成為真正的思想者的過程是一個精 神 苦 旅, 這 往 往 需 要 靜 心 讀書、認真思考這一獨特的方式。
讀書思考是需要時間的,投入其中也往往感受到時間的珍貴和短缺,盡管隨著時間的流逝、年歲的增長,并不一定有文采飛揚、功 成 名 就 的 收 獲, 但 卻 是 思 想靈魂的涅槃、人生價值的釋放,也 會 讓 生 命 更 具 思 想 的 張 力。
行走在求索追思的讀書路上, 不 免 被 某 些 人 恥 笑 迂 腐 癡傻、 沒 有 價 值, 他 們 哪 里 明 白思想是唯一永恒的東西,思想的價值是任何物質(zhì)所不能比擬的,精 神 的 富 有 高 于 一 切; 讀 書 的意 義 在 于 擁 有 思 想, 而 思 想正 是 行 動 的 先 導(dǎo), 是 規(guī) 律 的鑰 匙, 蘊 含 著 世 界 觀 和 方 法論。一個人全部的尊嚴在于思想,無須太在意他人的言語評說, 真 正 的 讀 書 人 是 永 遠 的思 想 者, 注 定 要 孤 獨 旅 行。
讀 書 的 終 極 之 旅, 是 做真理的追夢人。漢代倪寬替人傭工時把經(jīng)書掛在鋤柄,休息即讀,后任御史大夫,這便是“帶經(jīng)而鋤”典故的由來。東晉車胤家貧無油燈,夏夜他捉幾 十 只 螢 火 蟲 裝 進 白 絹 袋,借 微 光 讀 書, 后 來 官 至 吏 部尚書,留下四字成語“囊螢夜讀”。讀書未必為了做官,人生不能沒有夢想。從古至今,從來都是一個人的思想有多遠,就能走多遠。我們在讀書中,不僅要有思想的高度,更要有實踐的力度,為理想和夢想而不懈奮斗。讀之愈深,情之愈真,思之愈多,責(zé)之愈重,愈要把心中正能量分享于世、傳之于眾、同時也會錘煉精神信仰,與人共同成長進步。從這個 意 義 上 講, 因 讀 書 所 充 盈的思想猶如一盞明燈,照亮的不 僅 僅 是 迷 茫 的 心 靈, 更 是前行的道路和未來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