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作為綜合性舞臺藝術,其聲樂表現融匯多元形態(tài)。流行唱法的廣泛介入,已成為形塑當代音樂劇聽覺景觀與戲劇表達的關鍵變量。本次探討立足人類聲樂藝術的宏闊視域,旨在深入剖析流行唱法在音樂劇場域內從技法適應到意蘊賦形的多重維度,揭示其對劇種聲樂實踐與美學身份建構的深層影響機制。
一、聲樂譜系流變與流行聲腔定位
人類聲樂藝術的演進歷程展現了技藝與審美的多元圖景,不同時代的文化語境與審美需求催生了各異的聲樂范式。考察流行唱法于音樂劇這一特定藝術場域內的多維呈示,須首先將其置于宏觀的聲樂發(fā)展坐標系中予以定位,并探究其與音樂劇綜合性、戲劇性特質相互作用的歷史動因與功能起點。
(一)人類聲樂技藝演進與多元形態(tài)考辨
聲樂藝術的發(fā)展,鐫刻著人類運用聲音進行情感交流與審美創(chuàng)造的漫長足跡。從遠古的質樸歌謠,到根植于不同文明土壤的民族唱法,再至歐洲古典傳統(tǒng)中精雕細琢的美聲體系,人類歌唱技藝呈現出從自發(fā)表達到系統(tǒng)規(guī)范、從地域特色到普適追求的豐富面向。美聲唱法,以其對呼吸的深度調控、共鳴腔體的極致運用、音域的極限拓展以及音質的純凈華麗為圭桌,曾在歌劇等古典舞臺藝術中確立典范地位,代表了一種高度技術化與理想化的人聲美學追求。與此同時,世界范圍內異彩紛呈的民族唱法,蘊含著獨特的文化基因與審美風范,其發(fā)聲理念、音色取向、潤腔技巧各擅勝場,共同織就了聲樂藝術的斑斕錦繡。
現代社會語境下,科技進步、媒介革新及大眾文化的興盛,共同催生并助推了流行唱法的廣泛傳播。作為與現代都市生活及大眾審美緊密相連的聲樂形態(tài),流行唱法在技術路徑與美學指向上,展現出與古典聲樂傳統(tǒng)顯著不同的特質。其普遍推崇聲音的自然親切與個性化辨識度,發(fā)聲方式常趨近生活語言的自然語態(tài),強調情感傳遞的直接性與即時感染力。技術層面,流行唱法雖亦需基本的生理機能協(xié)調與聲音控制,然其對共鳴的塑造、聲區(qū)的統(tǒng)一、音量的要求等,常有別于傳統(tǒng)規(guī)范,且在特定傳播場景下對電聲設備有較高依賴。美學層面,其側重旋律的易于傳唱、歌詞的通俗易懂以及情感表達的真切率直,旨在迅速觸動聽眾心弦,達成廣泛的情感共鳴。
(二)音樂劇場域聲樂融匯與流行元素介入
音樂劇自二十世紀發(fā)軔,便以其糅合音樂、舞蹈、戲劇等多元表現形式的綜合性特征立足于世。戲劇性是其靈魂,一切藝術手段皆服務于敘事、塑造人物與深化情感。歌唱在音樂劇的整體結構中承擔著核心功能,驅動情節(jié)發(fā)展、袒露人物心跡、渲染戲劇張力。音樂劇演員的歌唱,不僅須具備駕馭復雜樂譜、適應劇場聲學環(huán)境的技術能力,更須擁有高度的聲樂可塑性與表現張力,能夠依據劇情、角色靈活調動音色、語態(tài)及風格特質,引發(fā)觀眾深層的情感互動與心理認同。
音樂劇的綜合屬性與戲劇中心主義,決定了其聲樂風格必然走向開放、包容與多元融匯的道路,而非固化于單一范式。盡管早期音樂劇與輕歌劇血脈相連,不乏運用美聲技法的范例,但其發(fā)展并未囿于古典聲樂。伴隨時代前行,爵士樂、搖滾樂、鄉(xiāng)村音樂乃至更廣泛意義上的流行音樂及其演唱風格,被日益廣泛地吸納進創(chuàng)作實踐中。從爵士樂為早期音樂劇注入新活力,打破對歐洲輕歌劇模式的依賴,到搖滾樂被用于表達現代社會的沖突與激情,再到法語音樂劇等大量運用流行唱法直抒胸臆,流行元素已從點綴演變?yōu)橐魳穭÷晿氛Z言體系中的重要構成。
二、流行唱法在音樂劇中的技法檀變與意蘊賦形
流行聲腔在音樂劇語境中的運用并非簡單照本宣科,而是一個技法調適與意涵重塑的動態(tài)過程。音樂劇的劇場特性與戲劇訴求,對源自流行音樂的演唱方式提出了特定要求,促使其必須經歷一番適應性嬗變,方能有效服務于舞臺呈現。此種嬗變既體現在發(fā)聲技術層面的融通與再造,亦深刻關聯(lián)著聲音如何被賦予意義,參與角色形象的建構。
(一)技法融通:流行語匯的劇場適應性重塑
流行唱法步入音樂劇殿堂,其原有的技術范式需經歷一系列關鍵性的調整與優(yōu)化,以期滿足劇場表演對于聲音的持久力、清晰度、投射性以及戲劇表現層次的綜合性要求。區(qū)別于錄音環(huán)境下對麥克風的依賴及對即時聽感的側重,應用于音樂劇舞臺的流行化演唱,必須根植于更為穩(wěn)固與高效的呼吸支持系統(tǒng)。所謂“氣息支撐”,實則強調腹部與橫膈膜肌群的深度參與及協(xié)調運作,旨在維持一股持續(xù)而富有彈性的氣流,這對于在無需過度擴音或需抗衡樂隊音量的現場環(huán)境中,確保聲音的穩(wěn)定輸出與有效傳播至關重要。此點與部分流行唱法中相對松弛或表層的氣息運用模式構成顯著差異。
在發(fā)聲基點與共鳴運用層面,音樂劇中的流行化聲腔傾向于尋求一種既保持自然特質又具備核心焦點與穿透力的聲音狀態(tài)。它力圖保留流行唱法所追求的嗓音本真感和貼近口語的自然流暢,同時又需規(guī)避可能導致的聲音位置偏低、音色散漫或缺乏力量感的發(fā)聲習慣。演員需在避免過度人工雕琢痕跡(如傳統(tǒng)美聲對特定共鳴腔的極致追求)的前提下,精妙地調控喉嚨狀態(tài),使其保持松弛而積極的平衡,從而獲得既清晰又具表現力的音質。真假聲區(qū)的轉換技巧亦需錘煉至圓融無痕,以自如應對旋律的寬廣跳躍與情感的細膩變化,而非將其作為一種風格化的刻意處理。
語言的清晰度,尤其是輔音的準確傳遞,是音樂劇演唱區(qū)別于某些流行演唱風格的重要界碑。鑒于歌詞在音樂劇中承載著關鍵的敘事功能與戲劇信息,演員縱然在演繹高難度樂句或表達激烈情緒時,亦須確保每一個音節(jié)的精準送達。這通常要求發(fā)音部位更為積極、咬字更為靠前且有力,以保證臺詞的最高可懂度。這與流行音樂中時而存在的為營造特定氛圍(如慵懶、迷幻)而采取的模糊化咬字方式有所不同。由此可見,音樂劇中的流行唱法,實則是一種經過劇場語境深度改造的聲樂方言:它汲取了流行音樂的時代感、親和力與情感直抒性,同時又內化了聲樂藝術對于呼吸根基、聲音焦點、發(fā)聲耐力及語言明晰度的基本技術準則,最終熔鑄成一種服務于戲劇表現、兼具技術規(guī)約與風格彈性的“音樂劇化”流行聲腔。
(二)意蘊賦形:情感表征與角色塑造的聲效策略
經過技法重塑的流行唱法,在音樂劇中已超越單一演唱風格標簽,成為一種具有深厚意蘊的表達媒介,用以細膩描繪人物情態(tài)、渲染氛圍及推動劇情發(fā)展。其音色特質,如相對未修飾的“原聲態(tài)”、磁性顆粒感、氣聲或沙啞音響,有效傳遞不同角色的心理狀態(tài)一脆弱敏感、真誠質樸,或叛逆不羈、滄桑歷練。這種“非標準美”或“性格化”的音色,成為塑造鮮活角色的關鍵元素,與傳統(tǒng)古典聲樂的普遍追求形成對話。
此外,流行元素豐富的節(jié)奏律動、樂句劃分及語氣處理,為情感刻畫和敘事節(jié)奏注入活力。富有動感的節(jié)奏、搖擺韻律,以及即興裝飾、滑音處理,不僅彰顯角色的時代特性和個性,還表現青春活力或社會風貌,創(chuàng)造緊張、懸念等多樣情緒效果。在一些音樂段落中,借鑒流行歌曲的旋律和結構,使音樂悅耳易懂,快速拉近觀眾與角色的情感距離,特別適合表現普遍的人類情感如愛戀或哀愁,產生強烈的感染力。
更深層次地,演員在表演中也策略性運用流行唱法的聲效,以增強戲劇表現力。比如,“念白式”歌唱表現人物內心獨白;氣息控制產生的“氣聲”、頭聲或假聲,用于表現角色的虛弱、祈禱或夢幻;而“喊叫式”發(fā)聲或胸聲高音則用以爆發(fā)喜悅、憤怒、絕望等強烈情感。這些聲效的運用,緊扣劇情發(fā)展和人物內在邏輯,有效豐富了音樂劇的表現層次,賦予情感更加豐富的表現策略。
三、聲腔交織互文與音樂劇體裁身份再造
流行唱法在音樂劇中的呈示并非孤立現象,其深度融入已引發(fā)了不同聲腔間的復雜互動,并對音樂劇這一體裁自身的藝術風貌與身份認同產生了深遠形塑作用。審視聲腔間的交織互文現象,以及流行聲樂美學對劇種整體特征的塑造力,有助于揭示當代音樂劇藝術發(fā)展的內在邏輯與美學走向。
(一)聲態(tài)互滲:流行與其他唱法的對話與張力
音樂劇的聲樂實踐場域,天然構成了多元聲腔形態(tài)交匯、碰撞與融合的熔爐。流行唱法介人其中,并非簡單取代或同化其他演唱方式,而是與其他聲樂傳統(tǒng)—如強調技術規(guī)范與聲音質感的美聲唱法遺脈、充滿原始能量的搖滾唱腔、富于即興色彩的爵士聲腔乃至特定情境下的民族元素發(fā)生著持續(xù)而動態(tài)的對話。這種對話體現為風格的并置、對比、借鑒乃至深層融合,形成了音樂劇中獨特的“聲態(tài)互滲”景觀。不同聲腔間的并存與互動,往往產生顯著的藝術張力:一方面,它們可能在戲劇沖突、人物對比或情境轉換中形成鮮明的音響對照,強化表現力;另一方面,技法的相互借鑒與風格的交融滲透,亦催生出難以被單一風格定義的混合型聲樂表達,極大地豐富了音樂劇的聲樂調色板。此種聲腔間的互文性關系,使得音樂劇的聽覺維度更為立體,表現手段更為多樣,能夠更精準地呼應復雜多變的戲劇需求與人物塑造。
(二)體裁塑形:流行聲樂美學對劇種風貌的形塑
流行唱法在音樂劇中的廣泛運用及其所攜帶的聲樂美學特質,已超越了個別作品或角色的范疇,對音樂劇這一體裁的整體風貌與當代身份產生了深刻的塑造作用。流行聲樂所強調的自然音色、親和力、情感直達性以及與當代聽覺習慣的高度契合,在相當程度上重塑了觀眾對于音樂劇聲音的期待,并影響了創(chuàng)作的走向。這種美學取向的滲透,使得當代音樂劇的整體音響常常更趨近現代聽感,敘事方式與情感表達也更顯直接與外化。從音樂哲學視角來看,音樂哲學是對音樂的本質、意義、價值及其與人類存在關系的系統(tǒng)性哲學思考,它探討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和文化現象的深層問題。流行聲樂美學在音樂文化領域的廣泛植入,亦促使業(yè)界與學界從新的音樂哲學視角審視音樂劇的藝術邊界與核心價值,探討其在現代文化語境下的定位與發(fā)展路徑。此種影響不僅體現在具體的聲樂技術選擇上,并更深層地作用于劇種的整體氣質、審美范式乃至市場定位,促進了音樂劇體裁內部風格的多樣化發(fā)展,并持續(xù)推動著這一古老而又年輕的藝術形式在當代語境下的身份再造與活力煥發(fā)。
四、結語
流行唱法在音樂劇中的應用,遠超風格點綴的表層意義。其歷經劇場適應性的技法嬗變,并作為意蘊賦形的重要手段,深刻參與了角色塑造與情感傳達,驅動了聲腔間的互滲對話。此種融合不僅豐富了音樂劇的聲樂表現力,更在持續(xù)形塑其體裁風貌,標示著該藝術形式在人類聲樂藝術脈絡中的當代演進與身份重塑。
(作者單位:天津音樂學院現代音樂與戲劇學院)
參考文獻:
[1]竺期.試析音樂劇演唱方法的多樣性[J].人民音樂,2015(10) :82-84.
[2]李燕.音樂劇演唱中美聲與流行唱法融合研究[J].明日風尚,2024(1):55-57.
[3]郭麗莎.試析流行演唱中對音樂劇唱法的運用[J].參花(上),2023(2):107-109.
[4]陳俊,王夢夢.音樂哲學與感性詩學的本體共振:關于審美發(fā)生的邏輯研究[J].藝術評鑒,2024(23):165-170.
[5]戴海霞.流行音樂中的音樂美學價值探析[J].參花(上),2023(8) :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