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皖南事變后,新四軍沖破國民黨頑固派的重重阻撓,遵照中共中央軍委重建軍部的命令,以華中總指揮部為基礎,于1月25日在鹽城重建軍部,陳毅為新四軍代理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同年8月,新四軍3師軍工部在阜寧縣大施莊正式成立,由孫象涵任部長,田汝孚任工務室主任,孫克定任研究室主任。軍工部下設機工廠、鑄造廠、子彈廠,主要承擔修械任務,生產(chǎn)地雷、手榴彈,還成功研制出第一代碰炸式帶尾槍榴彈和銅子彈頭,并舉辦了軍工部技術干部培訓班,為抗戰(zhàn)前線提供了重要的武器彈藥支持。
1943年春節(jié)前后,日本侵略軍調集2萬余日、偽軍,對鹽阜區(qū)發(fā)起大規(guī)?!笆狍魇健睊呤?,局勢萬分緊急。新四軍3師軍工部屬非戰(zhàn)斗部隊,輜重較多,難以隨大部隊機動,遵照師部命令,先轉移至阜東縣八灘,后又遷至大淤尖的勾股甸。
最初選擇此處,是考慮到位于黃河故道入???,危急時可乘船轉移至山東沿海。但很快發(fā)現(xiàn),大淤尖距阜東縣東坎、八灘較遠,敵軍機動部隊可沿堆堤快速抵達,加之附近海面常有兩艘日軍軍艦游弋,近海亦有兩架敵機盤旋偵察,而我軍海船全靠風力驅動,從海路轉移山東目標過大,恐遭全軍覆沒。因此,在勾股甸短暫生產(chǎn)后,軍工部決定向阜東縣黃河故道南側村莊轉移。那里蘆葦密布,利于隱蔽。抵達安全區(qū)域后,為減小目標、便于行動,軍工部將百余名人員分作兩部:一部由孫象涵帶領,在八灘周邊村莊隱蔽;另一部多為青年工人,全副武裝后由田汝孚率領,轉入戰(zhàn)斗行動。
孫象涵率領的輜重部隊輾轉至二木樓南部的于莊(今濱??h濱海港鎮(zhèn)陳港村陳港小學處),利用當?shù)馗粦粲谶_洺家的幾間倉庫開展生產(chǎn)。因場地有限,部分人員又轉移到葉老圩(今濱??h濱海港鎮(zhèn)濱興村),負責生產(chǎn)子彈、手榴彈等武器。1943年秋,3師師部西移后,其房屋交由軍工部接管,葉老圩、于莊兩處的人員與設備遂全部遷至師部所在地奤二莊(今濱??h濱海港鎮(zhèn))的地主李吉山家大院,重新安裝機器,恢復武器彈藥生產(chǎn)。與此同時,田汝孚率領的另一部分工人也從建湖轉移至阜東縣奤二莊。
奤二莊外圍水溝密布、蘆葦叢生,既不利于敵軍偵察,又能限制其機動,為軍工部提供了天然隱蔽條件。在此期間,軍工部規(guī)模持續(xù)擴大,最多時超過500人,分設多個部門,分散駐扎在奤二莊原師部周邊:孫家圩子設翻砂車間,師部駐地李家圩子為辦公場所及子彈車間,馬路西側是木作車間,王家圩子則為修理車間。
軍工部配備了一批精干隊伍:部長孫象涵身兼領導與技術骨干雙職,新中國成立后任第一機械工業(yè)部機電設備成套總局局長;工程師團隊包括后赴核工業(yè)部工作的王有才、曾任重慶后勤工程學院副院長的胡慶仁、曾任核工業(yè)部某設計院院長的金崗等;技術管理干部有姚大倫、后任江蘇省石化局計劃處長的童宜芳、在海軍任職的孟祥玉、后任遼寧省國防科工辦副主任的申醒民等;材料供應方面,有科長楊振營(后任湖南省軍區(qū)參謀長)及魏根成(后任黑龍江省郵電管理局保衛(wèi)處長)、楊敬亭等人。1944年秋,師部派羅龍生任軍工部政治委員,田汝孚升任副部長。次年春,孫象涵調任新四軍4師軍工部部長。
在奤二莊期間,新四軍3師軍工部成功研制出多項先進武器彈藥,有效提升了前線戰(zhàn)斗力。其中,銅彈頭步槍子彈的研制堪稱關鍵突破。技術人員經(jīng)過數(shù)十次模具改進,以銅板為原料造出銅彈頭,再利用部隊回收的大量舊彈殼,復制出多種型號的新步槍子彈,緩解了新四軍彈藥奇缺的困境。
槍榴彈的研制同樣意義重大。相較于普通手榴彈僅幾十米的投擲距離,槍榴彈射程可達150余米,顯著增強了火力覆蓋范圍,深受作戰(zhàn)部隊認可。
更具創(chuàng)新性的是將八二迫擊炮改裝為平射炮,專門用于攻堅作戰(zhàn)。改裝原理是將炮身仰角降至最低,使迫擊炮彈在近距離以近似平射的拋物線直接命中碉堡;同時在炮筒底部鉆孔加裝撞針,改為人工擊發(fā),解決了炮彈無法自然下落擊發(fā)的問題。這項改進雖簡單卻效果顯著,能有效摧毀敵人炮樓或碉堡,替代了戰(zhàn)士冒險送炸藥包的戰(zhàn)術,在攻堅戰(zhàn)斗中大幅減少了人員傷亡,成為前線部隊青睞的利器。
1942年至1944年,是新四軍處境最為艱難的時期。軍工部工人雖不像戰(zhàn)斗部隊那樣時刻面臨犧牲風險,任務卻同樣艱巨繁重。翻砂鑄造時需用大型爐子熔化金屬,因沒有鼓風機,全靠人力拉動一人多高的風箱鼓風。工人們汗水浸透衣衫,順著身體流到腳下,將站立的地面泡成爛泥,雙腳深陷至腳踝仍不停歇。即使每天高強度勞動十幾個小時,伙食也極為簡單,僅比其他工作人員多領一個饅頭充饑。生產(chǎn)之余,他們還要時刻防備敵人的騷擾破壞,時常需要拆解機器,靠肩挑手抬輾轉隱蔽,在動蕩中堅守著武器生產(chǎn)的生命線。
新四軍3師的黃克誠師長與洪學智參謀長對軍工部工作關懷備至,常親自指示或部署任務。其中,洪學智參謀長直接領導軍工部,總是當面溝通或通過書信形式布置工作。1944年后,幾乎每次戰(zhàn)前,師部都會首先下令軍工部趕制一批彈藥送往前線。戰(zhàn)后,師首長總會將地方政府與群眾送來的慰問品分一部分給軍工部,還常派師部文工團和地方淮劇團到駐地慰問演出,這給全體軍工人員帶來了極大鼓舞。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宣布投降。隨后,3師軍工部的主要技術干部和工人隨部隊進軍東北,機械設備調撥給其他部隊,原駐地房屋則移交華東醫(yī)院。
新四軍3師軍工部曾在鹽阜地區(qū)多地駐扎,其中在奤二莊的兩年多時間里,為前線輸送了大量武器彈藥,有力支援了抗日斗爭,為擊敗日本侵略者、肅清頑偽匪軍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濱海這片紅色革命老區(qū)留下了熠熠生輝的奮斗足跡。
(作者系中共濱海縣委黨史工作辦公室特聘研究員)
責任編輯:束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