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687.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5)05-0070-03
懸鈴木作為一種景觀用喬木,樹形雄偉端正,葉大濃蔭,樹冠廣闊,干皮光潔,生長迅速,適宜用作行道樹和庭蔭樹。北京密云地區(qū)在2002年開始栽植懸鈴木作為行道樹,通過多年的栽培管理,懸鈴木已成為密云地區(qū)重要的綠化美化樹種之一。然而,懸鈴木作為行道樹也存在一定問題,對懸鈴木的綠化效果造成影響。在此背景下,以密云地區(qū)栽種的懸鈴木為研究對象,深入探討其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優(yōu)化懸鈴木在行道樹應用中的管理。
1懸鈴木概述
1.1懸鈴木的生物學特性
懸鈴木屬落葉喬木,樹干皮呈片狀剝落。單葉互生,掌狀分裂,葉柄下芽;有托葉,早落。花單性,雌雄同株,密集排成球形頭狀花序,下垂;萼片有3\~8片,花瓣與萼片同數(shù);雄花有3\~8個雄蕊,花絲近于無,藥隔頂部擴大呈盾形;雌花有3\~8個分離心皮,花柱伸長,子房上位,1室,有1\~2個胚珠。聚合果呈球形,小堅果有棱角,基部有褐色長毛,內(nèi)有種子1粒;花期45月;果9\~10月成熟。懸鈴木喜陽光充足、濕潤溫暖氣候,適生于微酸性或中性、排水良好的土壤。懸鈴木科僅1屬6\~7種,我國引入栽培3種,分別為一球懸鈴木(美桐)、二球懸鈴木(英桐)和三球懸鈴木(法桐)。密云地區(qū)普遍種植的是抗寒性相對其他2種較強的二球懸鈴木[]。
1.2懸鈴木作為行道樹的優(yōu)點
懸鈴木生長迅速,樹干通直,枝葉茂盛,成蔭快,萌芽性強,耐修剪,對城市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強,被稱為行道樹”之王。此外,懸鈴木的抗空氣污染能力較強,葉片具有吸收有毒氣體和滯積灰塵的作用。
1.3懸鈴木在密云地區(qū)的應用
密云最早在1987年栽植懸鈴木,主要在公園、居住區(qū)栽植。因該樹種數(shù)量少,樹形優(yōu)美,得到廣大市民認可,懸鈴木在密云地區(qū)很受歡迎。自2002年以來,行道樹品種不斷豐富,懸鈴木在檀西路、南更大街、果園北街、水源路等城區(qū)主要道路栽植,但綠化效果較差。
2懸鈴木作行道樹存在的問題
2.1 成活率不高
在同樣的栽植條件下,行道樹的客土深度為 50cm 新植的懸鈴木與國槐、欒樹、白蠟等鄉(xiāng)土樹種進行對比,其成活率較低。
懸鈴木作為行道樹成活率較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2點。一是密云地區(qū)的氣候條件不利于懸鈴木的生長。密云地區(qū)冬季寒冷,易導致樹苗遭受凍害;該地區(qū)年均降水量不足,夏季干旱易引發(fā)“黃葉現(xiàn)象”;該地區(qū)部分土壤呈堿性,易導致懸鈴木出現(xiàn)葉片黃化。二是懸鈴木的栽植和養(yǎng)護管理存在不足。行道樹栽植不同于公園、綠地內(nèi)栽植,公園、綠地為懸鈴木創(chuàng)造了相對的小環(huán)境,適宜懸鈴木的生長。然而,交通道路為懸鈴木提供的生長條件較差,尤其是其空氣相對濕度小于公園、綠地。因此,在栽植懸鈴木時,土壤處理不當、澆水不足或過量、施肥不合理等操作均會影響懸鈴木的健康生長,影響其成活率。
分析懸鈴木成活率不高的原因,總結出以下懸鈴木栽植的栽培管護措施。懸鈴木樹干用廢報紙或牛皮紙裹裹上,再用草繩從根頸部一直纏繞至主枝分支點,起到防寒、防風、防日灼、保濕的作用,以提高其成活率[2-3]
2.2 耐寒性不強
懸鈴木是陽生植物,喜溫暖氣候,且樹皮薄,在密云地區(qū)作為行道樹栽植于道路兩側(cè)。密云地區(qū)春季風大,4月又有晚霜,懸鈴木直接受冷風襲擊,尤其是栽植于道路東側(cè)的懸鈴木與冬季風向一致,受凍機會多于其他栽植位置。冬、春季懸鈴木根系活動力減弱,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少于樹體蒸騰失去的水分,水分失去平衡,缺水引起嫩枝干梢、樹干縱裂。
2.3 耐旱性不強
新植的懸鈴木作為行道樹在密云地區(qū)6一7月普遍存在“黃葉現(xiàn)象”。內(nèi)膛 20%~40% 的樹葉會變成黃色,嚴重時黃葉脫落。
懸鈴木作為行道樹耐旱性不強的主要原因是6—7月密云地區(qū)高溫少雨,道路溫度高達 40% 。懸鈴木栽植在高溫環(huán)境中,四周的干熱風加快了樹體的蒸騰作用,根系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分遠遠少于樹冠蒸騰失去的水分。因此,樹葉失去水分,葉綠素合成較少,最終導致懸鈴木出現(xiàn)“黃葉現(xiàn)象”。為解決懸鈴木耐旱性不強的問題,可在6一7月每天定時給懸鈴木的樹冠噴水,補充樹體的水分,降低其葉片溫度,減少葉片黃化。
2.4易引發(fā)呼吸道疾病
在密云地區(qū)春夏換季之時,懸鈴木的幼枝幼葉上有大量星狀毛,是引起呼吸道疾病的過敏原。當懸鈴木的飛絮隨風飄散時,過敏體質(zhì)的人群吸入后,極易引發(fā)哮喘、鼻炎等呼吸道疾病,對市民的健康構成威脅。此外,飛絮還容易附著在行人的衣物和車輛上,給日常生活帶來不便。為解決懸鈴木的飛絮問題,可以在夏季為懸鈴木修剪花枝,進而減少飛絮的產(chǎn)生和飄散[4]。
3懸鈴木作為行道樹存在問題的應對措施
由于行道樹的生長環(huán)境較差,對樹木生長有一定負面影響,因此需要提高行道樹的養(yǎng)護管理水平,增強樹勢,提高行道樹的觀賞價值。
3.1 苗木選擇
盡可能優(yōu)先選擇本地苗或經(jīng)過苗圃馴化的懸鈴木。挑選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無裂干4年生以上苗木,胸徑 7~8cm 以上。其次選擇星狀毛少、果球少、抗寒性強的英桐栽植。
3.2 制定移植方案
從起苗、運輸、定植、到栽后管理4個環(huán)節(jié),都要進行周密的保護和及時處理,尤其要防止懸鈴木的根系干燥失水。
懸鈴木栽植宜選擇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中旬,此時密云地區(qū)的土壤已解凍,但懸鈴木尚未萌動,苗木栽植后,根系開始恢復活動。當苗木地上部分發(fā)芽時,根系可吸收水分以供地上部分生長需要,從而提高懸鈴木成活率。不要裸根移栽懸鈴木,要帶土球栽植,土球規(guī)格應是胸徑的8\~10倍或10\~12倍。栽植懸鈴木不宜栽植過深。因為懸鈴木是淺根樹種,栽植過深不易緩苗,栽植深度應與原栽植深度保持一致。
栽植后,應綁好支架、立即澆水,水要澆透土球。隨后,包裹樹干。新栽植1\~3年內(nèi)的懸鈴木,其樹干都要進行纏裹,達到春季防風、夏季防日灼、冬季防寒的效果,降低懸鈴木春季樹干縱裂、嫩枝干梢的風險。包裹樹干所需材料為草繩、廢報紙(可用牛皮紙進行替代),用廢報紙或牛皮紙包裹樹干,再用草繩從根頸部一直纏繞到主枝分支點。
3.3 適時修剪
3.3.1 栽植修剪
懸鈴木在栽植前進行修剪,分枝點高度在 2.8m 以上,相鄰樹的分枝點要相近。根據(jù)土球大小、苗木冠幅長勢確定合理修剪量。疏除弱枝、冗枝、內(nèi)膛枝,按栽植要求對樹冠進行修剪(剪去一定高度),保持完好樹形,在截口處涂上保護劑,以減少蒸騰作用和病蟲侵入。在栽植前,修剪的主要目的是維持和恢復樹體以水分代謝為主的平衡。
3.3.2控制懸鈴木飛絮的修剪
在懸鈴木花芽分化完成后,一年生枝條長度達4060cm 時(6一7月)進行修剪,剪除有花芽的枝條(一年生小側(cè)枝),以達到少結果實、減緩枝條生殖生長的目的。
3.4適時澆水減少懸鈴木“黃葉數(shù)量”
苗木栽植后第1次水要充分澆透,隔3天澆第2次水,第2次水與第3次水間隔5\~7d,之后澆水視具體情況而定。夏季高溫干旱,單一的根部澆水不能滿足樹冠枝葉蒸騰的需求。任何植物根系的吸水能力都是有限度的,城市環(huán)境更甚,尤其是1\~3年內(nèi)新植的懸鈴木根系并不健全,新根扎新土的數(shù)量較少,導致水分供需嚴重失衡,這就要求必須為樹冠噴水、為樹干采取隔熱保濕補水措施。在6一7月,每天中午往樹冠噴水,降低葉片溫度,增加空氣濕度。同時注意澆水勿澆過多,否則地上與地下溫差大,會影響植株長勢。
4懸鈴木常見的蟲害防治
4.1 美國白蛾
美國白蛾一般發(fā)生在5月下旬至10月下旬,主要危害幼蟲,1-4齡幼蟲在樹枝上吐絲結網(wǎng)群居生活,5齡后幼蟲分散取食葉片,6\~7齡幼蟲能將葉片吃光,只剩大葉脈[5]。美國白蛾幼蟲特點:一齡幼蟲體長 1.8~ 2.8mm ,頭黑具有光澤,體黃綠色;二齡幼蟲體長 2.8~ 4.2mm ,色澤與一齡幼蟲大體相同。1\~2齡幼蟲只取食葉肉,留下葉脈;三齡幼蟲體長 4.0~8.5mm ,體背出現(xiàn)灰綠色縱帶,胸部背面有兩行大的黑毛瘤,它可將葉片咬透;四齡幼蟲體長 9.0~14.0mm ,背部縱帶為灰黑色,背中線、氣門上線、氣門下線為黃色。它的危害癥狀是葉片邊緣缺刻;五齡幼蟲體長 15~27mm ;6\~7齡幼蟲體長 22~35mm ,6齡幼蟲蛻皮,身體呈黃綠色至灰黑色,背部兩側(cè)之間有一灰褐色至灰黑色的寬縱帶,上面生黑色毛瘤,體側(cè)淡黃色,著生橘黃色毛疣,毛疣上白色長毛發(fā)達。[3]
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幾種。人工物理防治:一是剪除網(wǎng)幕。在美國白蛾幼蟲4齡前,每隔3d普查一次美國白蛾幼蟲網(wǎng)幕。用高枝剪將普查到的網(wǎng)幕剪下,要注意不能破網(wǎng),以免美國白蛾幼蟲漏出,剪下的網(wǎng)幕應立即集中燒毀或深埋,散落在地上的幼蟲應立即殺死[。二是圍草誘蛹。10月下旬老熟幼蟲化蛹前,在樹干離地面 0.5~1.0m 處,用稻草或草簾圍綁樹干,誘集幼蟲化蛹?;计陂g每隔7d換一次草把,解下的草把集中燒毀或深埋。三是燈光誘殺。利用黑光燈在美國白蛾成蟲羽化期進行誘殺。
生物防治:白蛾周氏嚙小蜂是美國白蛾的重要天敵,在美國白蛾老熟幼蟲期及化蛹期釋放周氏嚙小蜂,可以達到“以蟲治蟲”的效果[7]。
仿生制劑防治:對4齡前幼蟲使用 25% 滅幼脲Ⅲ號1500倍液進行噴灑防治。誘捕器誘殺:利用美國白蛾誘捕器誘殺雄性成蟲。
化學防治:一般使用農(nóng)藥 20% 菊殺乳油 1 000~ 1500倍液噴霧或選用溴氰菊酯乳劑進行防治,均勻、全面地噴灑農(nóng)藥,這樣才能在短時間內(nèi)把蟲口密度降至最低甚至消滅。
4.2 方翅網(wǎng)蝽
一般發(fā)生在4月下旬\~10月中旬。以方翅網(wǎng)蝽的成蟲、若蟲在葉片背面刺吸汁液為害,受害葉片正面形成密集的黃白色斑點,葉背面出現(xiàn)銹色斑,影響樹木光合作用,嚴重時造成葉片枯黃脫落,樹勢衰弱。方翅網(wǎng)蝽形態(tài)特征為蟲體乳白色,在兩翅基部隆起處的后方有褐色斑;體長 3.2~3.7mm ,頭兜發(fā)達且呈盔狀,其高度與中脊、縱脊相比較高;前翅顯著超過腹部末端,靜止時前翅近長方形。
防治措施:可選擇 25% 噻蟲嗪水分散粒劑 4000~ 5000倍液、 40% 啶蟲水分散粒劑5000\~8000倍液、22.4% 螺蟲乙酯懸浮劑 2500~3000 倍液等藥劑噴霧防治,間隔7\~10d噴1次(根據(jù)危害程度確定噴藥次數(shù))。防治時要重點關注葉背的蟲體,準確、及時地掌握蟲情是積極、有效防治的前提[8-10]。
5懸鈴木的低溫危害與防寒
懸鈴木在密云地區(qū)屬于異地樹種,能否順利越冬成為其成活的關鍵,尤其是1\~3年新植的行道樹。懸鈴木春季解除休眠早,受早春低溫的威脅較大,凍害的發(fā)生一般不在絕對溫度最低的休眠期,而常在秋末春初。因此,懸鈴木越冬性不僅表現(xiàn)為對低溫的抵抗能力,還表現(xiàn)在休眠期和解除休眠后,對綜合環(huán)境條件的適應能力。
5.1低溫危害的部位及其原因
根系凍害:懸鈴木根系無自然休眠,抗凍能力較差,而密云地區(qū)冬季少雪、沙土地干旱,導致懸鈴木更易受凍。根頸凍害:懸鈴木根頸進入停止生長期最晚而開始活動較早的部位,相對于鄉(xiāng)土樹種,其抗寒能力差,因其接近地面,而地面溫度變化大,易導致懸鈴木的皮層受凍。主干、枝權凍害:懸鈴木向陽面的枝干冬季日灼,而初冬氣溫驟降,其皮層組織迅速冷縮,導致樹皮縱裂。
5.2常用的防寒措施
秋季施有機肥:栽植1\~3年的懸鈴木,在8—9月份的生長期施腐熟的有機肥或增施磷鉀肥,促進新梢木質(zhì)化,增強其越冬耐寒能力。澆凍水:懸鈴木在晚秋進入休眠期到土地封凍前,要澆足、澆透凍水。根頸培土:凍水澆完后結合封堰,在樹根頸部培育直徑為60~80cm ,高 30~50cm 的土堆,根頸處略高于其他部位,可防止根頸和樹根凍傷,同時能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fā)。樹干裹草繩:懸鈴木樹皮薄,用廢報紙或牛皮紙裹樹干,再用草繩從根頸部一直纏繞至主枝分枝點,防止樹干出現(xiàn)裂縫。樹冠噴施抗蒸騰劑,可提高懸鈴木的越冬能力和春季恢復能力,抵御大風,減少植株抽條。返青水:早春土地開始解凍時應及時為懸鈴木澆水,水要澆足澆透。返青水不僅可使懸鈴木正常發(fā)芽生長,還可降低土壤溫度,防止葉芽過早萌動受晚霜危害[11-12]
6結束語
懸鈴木在密云地區(qū)已栽植30余年,是觀賞價值較高的行道樹。盡管存在一些問題,但仍是行道樹樹種的優(yōu)良選擇,可以起到良好的綠化景觀效果。新植的懸鈴木需要在1\~3年內(nèi)進行科學養(yǎng)護,通過科學栽植、適時補水、合理修剪、預防病蟲害、冬季防寒等栽培管護措施,達到科學美化密云地區(qū)道路環(huán)境的目的,為城市道路的綠化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陳有民,園林樹木學[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11
[2]沈笑.懸鈴木行道樹的養(yǎng)護管理[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2010(15):121.
[3]孫志聯(lián).懸鈴木行道樹的栽植、修剪和管護[J].河北林業(yè)科技,2014(2):76-76,77.
[4]薛義,王連成.武漢市老城區(qū)行道樹懸鈴木的問題和修剪建議[J].湖北林業(yè)科技,2019,48(4):58-61.
[5]蔡東章.美國白蛾幼蟲取食選擇性研究[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9(22):63-64.
[6]董慧.來水縣美國白蛾的發(fā)生規(guī)律與防治措施[J].現(xiàn)代農(nóng)村科技,2023(6):43-44.
[7]劉洪山.美國白蛾的生物防治[J].現(xiàn)代農(nóng)村科技,2012(11):31.
[8]韓玲玲,喬龍,劉光柱.懸鈴木方翅網(wǎng)蝽綜合防治技術淺析[J].園藝與種苗,2022,42(5):48-49,53.
[9]孫龍飛.懸鈴木方翅網(wǎng)蝽的綜合防治[J].農(nóng)業(yè)科技通訊,2016(10):168-169.
[10]張欣偉.懸鈴木方翅網(wǎng)蝽防治研究進展[J].現(xiàn)代園藝,2021,44(15):7-8.
[11]鐘竹意,林歡.秋栽苗木防寒二法[J].農(nóng)家參謀,2012(10):17-17.
[12]楊寧,趙東偉.北方苗圃防寒技術[J].新農(nóng)業(yè),2012,(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