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靜始終懷揣著推動中國戶外運動文化發(fā)展的熱忱,希望以個人之力為這項事業(yè)添磚加瓦。她認為,通過高海拔雪山攝影活動,能夠以直觀且震撼的視覺語言,生動展現(xiàn)戶外運動的獨特魅力。
1988年,何靜出生于陜西高陵,關中平原腹地。18歲那年,她第一次看見秦嶺的重巒疊嶂,“那邊更高的山是哪里?有什么樣的風景?”從未見過山的姑娘,生出對山的好奇。
長大之后,何靜進入了一家當?shù)氐钠髽I(yè),負責技術研究和開發(fā)。在2012年之前,她僅登過秦嶺陜西段的幾座小山。2012年,因朋友的一次偶然邀約,何靜來到四姑娘山,開啟了人生首個雪山攀登。
作為土生土長的西安人,談到這座城市或者說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對她后來選擇登山的影響,她說:我從小到大都一直生活在陜西這片土地上,從橫亙東西的秦嶺山脈,氣勢恢宏,盡顯磅礴之美,到古老的城墻、雄偉的兵馬俑,還有那些歷經(jīng)滄桑依然屹立的古建筑,都讓我從小就感受到一種堅韌不拔的力量。這些文化符號仿佛在告訴我,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要像它們一樣堅守和挺立。
邁向高山
何靜第一次與雪山正面相遇,緣于2011年姥姥的病逝。由于無法忍受至親離世的痛苦,她應朋友之邀,在2012年春節(jié)前往四姑娘山?!把┥?,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地方,也是距離天堂最近的地方?!焙戊o想,在雪山之巔,或許能與姥姥隔空對話。
沒有攜帶專業(yè)登山設備,她憑借體力和耐力登頂。在接近頂峰時,她看到霞光在白雪之上,反射出金色光芒。在廣闊的天地間,人的存在霎時變得渺小,那些糾結與痛苦也被無限稀釋。
自此,何靜對雪山的熱愛一發(fā)不可收拾。5000米、6000米、7000米……她的足跡逐漸上升至空氣稀薄的8000米。2016年,她挑戰(zhàn)世界第六高峰卓奧友峰,僅使用一瓶氧氣即登頂。在馬納斯魯峰,何靜正式進入無氧攀登的行列,接連拿下馬卡魯峰、安納普爾納峰、珠峰等多座8000米級山峰。
登上第14座雪山
“無氧攀登8000米雪山是種什么體驗?”何靜玩笑似的吐出五個字,“要死的感覺?!焙0?000米處的氧氣濃度,只有海平面的三分之一,呼吸3~4次才相當于平原呼吸1次。而無氧攀登,意味著登山者不能使用、攜帶輔助氧氣設備。
好友龍江說,這樣的痛苦,何靜經(jīng)受了14次。
她曾在珠峰7900米的高度,進行無氧適應性訓練。帳篷外暴風雪肆虐,帳篷內(nèi)滿是積雪,何靜徹夜難眠,看著吸氧的夏爾巴向導心生羨慕。第二天清晨,她錄下一段視頻,“現(xiàn)在身體非常不舒服,想死的心都有了,只想趕快下撤?!辩R頭里,何靜雙目無神,不時深吸氣。
2019年攀登安納普爾納峰時,何靜也險些崩潰過。突如其來的雪崩導致原本的路線積雪太厚,他們被迫一邊修路一邊攀登,何靜承受著無氧帶來的身心折磨,抓著隊友龍江的手哭道,“龍哥,我為什么要來安納普爾納?這里太苦了。”龍江遞去一瓶紅牛,百般告誡,“你千萬不能睡。”
由于大腦、肌肉長期缺氧,無氧攀登時,嗜睡、幻覺、認知功能下降等癥狀極易出現(xiàn)。何靜和龍江知道,很多人一睡,就再也沒有醒過來。
他們看了太多生死。有的隊員同吃同住20多天,下撤時卻永遠留在了山上。有時一隊出發(fā)了16人,回來的卻只剩四個。每次登山前,何靜都會寫遺書。夾雜著登頂?shù)你裤?、家人的牽掛,她百感交集地寫下一封又一封,也撕了一封又一封,“我希望我的家人永遠也不要看見?!痹诿恳淮纹桨驳诌_山頂,何靜都對上天默念:“感謝你接納我?!?/p>
2023年10月9日上午9時10分,何靜登頂希夏邦馬峰,成為中國首位無氧登頂14座8000米級雪山的攀登者。她說:“山峰的海拔只是一個物理高度,我的內(nèi)心還有很多無法企及的高度?!?/p>
用鏡頭記錄下高山的壯麗與神秘
在攀登的同時,何靜作為西安市攝影家協(xié)會理事,始終沒有忘記用鏡頭記錄下每一座山峰的獨特魅力。她的攝影作品,宛如一扇窗戶,讓人們得以窺見雪山的雄偉壯麗、云海的變幻莫測、日出的燦爛輝煌。
攝影和登山在何靜的生活中已然是相輔相成?!暗巧阶屛矣袡C會深入大自然,而專業(yè)相機的攝影和手機的拍攝則是我記錄和表達內(nèi)心感受的方式。在攀登高海拔山峰過程中,我常常帶著相機和手機,用鏡頭捕捉那些震撼人心的瞬間?!?/p>
“我希望向觀眾傳遞敬畏與熱愛。敬畏大自然的壯麗與力量,熱愛生命中的每一次挑戰(zhàn)與突破。我希望觀眾能從照片中感受到攀登的艱辛與美好,理解登山不僅是一場身體的挑戰(zhàn),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
拒絕“造神”
7年時間,打破十余項紀錄,何靜數(shù)次成為無氧攀登紀錄中的“首位中國人”。但面對山下?lián)涿娑鴣淼氖鈽s,何靜拒絕“造神”。
她曾展示自己的基因檢測結果:“登山基因”弱,缺氧耐受能力正常,先天爆發(fā)力弱……她一再淡化7年無氧攀登的贊譽。她說自己訓練很笨:工作日晨跑15公里,上下班騎單車40公里。中午負重爬2050級的樓梯。周末越野跑、秦嶺負重徒步。
她拒絕媒體關于動機的解讀,也謝絕金犀牛獎的提名,“我不會修路、不會救援,不具備專業(yè)運動員技能,只是一個幸運完成事情的普通人。”
“一切都是順其自然的。我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愛好者?!边@些過去的記憶,何靜不喜歡一再回顧。但她會頻繁提到“感恩”,感恩親友、感恩單位、感恩上天的接納。“痛徹心扉之后的活著,會讓你變得更加感恩,感恩這個世界讓你毫發(fā)無傷地回來?!?/p>
成為連接攝影與戶外運動的橋梁
何靜始終懷揣著推動中國戶外運動文化發(fā)展的熱忱,希望以個人之力為這項事業(yè)添磚加瓦。她認為,通過高海拔雪山攝影活動,能夠以直觀且震撼的視覺語言,生動展現(xiàn)戶外運動的獨特魅力。
組織攝影講座與交流活動意義深遠。這些活動不僅為登山運動員與攝影愛好者搭建了溝通平臺,還能幫助戶外愛好者提升專業(yè)技能,強化他們對戶外運動安全與環(huán)保的認知。這種交流更有助于營造積極向上的運動氛圍,推動全民健身理念深入大眾生活。
何靜表示,若此類活動形成常態(tài)化,將成為連接攝影藝術與戶外運動的堅實橋梁,推動兩種文化深度融合發(fā)展,助力塑造更具特色與生命力的城市文化名片。
來源:西安文聯(lián)封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