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早期多元化活動護理對預防ICU機械通氣患者獲得性衰弱的作用。方法 選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0月醫(yī)院收治的100例ICU機械通氣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5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預防護理干預,實驗組實施早期多元化活動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ICU獲得性衰弱(ICU-AW)發(fā)生率、臨床時間指標、肌力改善情況及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結果 實驗組ICU-AW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機械通氣時間、ICU滯留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干預后肌力及ADL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早期多元化活動護理應用于ICU機械通氣患者,能顯著降低ICU-AW發(fā)生率,縮短機械通氣時間、ICU滯留時間及住院時間,且有效改善肌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關鍵詞:ICU機械通氣;獲得性衰弱;早期多元化活動護理;肌力;日常生活能力
重癥監(jiān)護病房(ICU)機械通氣患者由于長期臥床、缺乏運動、代謝紊亂以及炎癥反應等多種因素影響,極易發(fā)生ICU獲得性衰弱(ICU-AW)[1]。ICU-AW是一種常見且嚴重的并發(fā)癥,主要表現為全身性肌無力,嚴重影響患者的康復進程[2]。傳統(tǒng)預防護理通常以并發(fā)癥管理為核心,往往缺乏系統(tǒng)性和綜合性,不能充分應對ICU-AW的復雜病因,效果有限[3]。早期多元化活動護理是一種基于多學科合作的綜合性護理策略,在患者病情允許的情況下,盡早進行床旁主動和被動活動、呼吸訓練、功能鍛煉及認知恢復等多方面的干預,旨在全面提升患者的身體功能和自理能力[4]。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早期多元化活動護理對預防ICU機械通氣患者獲得性衰弱的作用。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0月醫(yī)院收治的100例ICU機械通氣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5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連續(xù)機械通氣超過24 h;無神經肌肉疾病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感染、肝腎功能衰竭等系統(tǒng)性疾病;入院前確診神經系統(tǒng)疾病,包括中風或脊髓損傷;生存期<48 h。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預防護理干預
密切監(jiān)測患者血壓、心率、呼吸頻率及體溫等生命體征,定期評估電解質平衡情況,并通過血氣分析隨時調整呼吸治療方案;給予患者必要的腸內和腸外營養(yǎng)支持,以維持其營養(yǎng)狀態(tài);確?;颊唧w內各類引流管道的通暢,以降低呼吸道感染風險;對于需要鎮(zhèn)痛和鎮(zhèn)靜的患者,遵醫(yī)囑給予適當的藥物管理,并注意肢體功能位置的維持,避免因長期臥床導致的關節(jié)僵硬;協助患者進行適度的被動肢體活動,持續(xù)30 min的四肢關節(jié)功能鍛煉,以盡可能維護肌肉力量和關節(jié)靈活性。
1.2.2 實驗組實施早期多元化活動護理干預
(1)綜合評估心血管、神經及呼吸系統(tǒng):判斷患者是否具備開展早期活動的條件。評估過程中,需確?;颊呱窠浵到y(tǒng)對外界刺激有足夠反應,躁動鎮(zhèn)靜評分(RASS)>-1分;呼吸系統(tǒng)狀況穩(wěn)定,吸氧濃度<60%,且呼氣末正壓(PEEP)<10 mmHg;心血管方面,患者在評估前至少2 h內未增加血管活性藥物的劑量,且無需緊急處理的心律失?;蛐募∪毖闆r。依據評估結果為其制定個性化的早期活動方案。
(2)經皮電肌肉刺激干預:使用電子針灸儀對特定穴位進行電刺激,激發(fā)肌肉活性,預防肌肉萎縮。所選穴位包括二間穴、三間穴、曲池穴、陷谷穴、內庭穴及足三里穴,1次/d,30 min/次,電流強度根據患者耐受情況調整,通常設定為20 mA。
(3)日常生活活動干預:指導并協助患者進行日常生活的基本動作訓練,并幫助患者在床上坐起。對于恢復較好的患者,進一步進行床沿坐起訓練,逐步引導患者雙腳著地,并嘗試床邊站立,站立訓練時間逐步增加,10~30 min/次,1~3次/d,以幫助患者逐步恢復對身體重量的承受能力和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
(4)引入音樂療法: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在病房內播放低音律動音樂,通過音頻刺激患者肌肉,促使其放松。同時,播放患者喜愛的音樂,以調節(jié)其情緒狀態(tài)。20 min/次,避免過度刺激導致的疲勞或不適。
(5)康復干預:病情穩(wěn)定后,利用游戲方式進行康復干預,以鍛煉患者的耐力和平衡能力,如簡單的手部活動或模擬運動場景的游戲。20 min/次,以患者耐受為宜,確保在愉悅的環(huán)境中實現康復目標。
(6)主動運動訓練:鼓勵并指導患者進行主動運動訓練,包括床上簡單的屈伸動作、側臥轉身等,以保持肌肉的活動度,防止肌肉萎縮。對于具備一定體力的患者,可逐步增加運動的復雜性,以增強肌力,改善心肺功能。
(7)呼吸肌訓練: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練習和腹式呼吸,結合簡易呼吸器械(如呼吸訓練器)進行阻力呼吸訓練,以增強膈肌和肋間肌的力量,逐步提高患者的自主呼吸能力,并降低脫機后呼吸困難的發(fā)生風險。兩組均持續(xù)護理4周。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ICU-AW發(fā)生率:干預后第3、5、7天,記錄兩組患者ICU-AW發(fā)病情況。(2)比
較兩組臨床時間指標:包括機械通氣時間、ICU滯留時間、住院時間。(3)比較兩組肌力改善情況:干預前后,評估雙側肩、腕、肘、踝、膝、髖六組肌肉群改善情況,總分60分,得分越低表示
ICU-AW發(fā)病可能性越高。(4)比較兩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5]評估,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強。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采用SPSS23.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ICU-AW發(fā)生率比較
實驗組ICU-AW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臨床時間指標比較
實驗組機械通氣時間、ICU滯留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肌力改善情況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較
兩組治療前肌力及AD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干預后肌力及ADL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及ICU救治體系的完善,危重癥患者的生存率已顯著提升。然而,長期制動引發(fā)的不良后果逐漸凸顯,不僅會對患者的軀體功能造成嚴重損傷,還顯著增加獲得性衰弱的風險,進而對患者的康復和長期免疫力造成嚴重不良影響[6]。獲得性衰弱是一種常見且嚴重的并發(fā)癥,可加重醫(yī)療經濟負擔和患者的心理社會負擔。因此,針對危重癥患者實施早期預防干預十分必要。通過科學的早期活動訓練,可有效減少長期制動對患者帶來的不良影響,保護患者的軀體功能,并有助于提高整體的康復效果[7]。
早期多元化活動護理干預是一種綜合性護理策略,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和運動訓練,最大程度降低ICU患者的長期制動風險及相關并發(fā)癥[8]。其核心在于早期介入,即在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立即開始,并結合其具體病情和功能狀態(tài)制定個性化的活動計劃,以維持和改善軀體功能,促進神經肌肉系統(tǒng)恢復,從而減少獲得性衰弱、被拔除和關節(jié)僵硬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研究表明,在ICU機械通氣患者中,早期活動護理干預能有效提升肌力,降低ICU-AW發(fā)病率[9]。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
ICU-AW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如下,早期多元化活動護理通過實施中醫(yī)經皮電刺激、日常生活活動等多種干預措施,能增強患者的肌力,有效預防肌肉萎縮,還能減輕氧化應激和炎癥反應,有效放松肌肉,并預防肌肉粘連,繼而增加關節(jié)靈活性,有利于促進神經支配功能恢復,降低ICU-AW發(fā)生率。實驗組機械通氣時間、ICU滯留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如下,早期對呼吸肌進行訓練,可增強膈肌和肋肌間的力量,顯著提高患者的自主呼吸能力,減少對機械通氣的依賴。此外,合理的活動訓練和個性化的康復計劃能幫助患者在早期逐步恢復心肺功能和體力,降低住院期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加速患者康復進程,從而縮短總住院時間[10]。實驗組干預后肌力及ADL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P<0.05)。分析原因如下,主動運動訓練和日常生活活動干預使患者在保持肌肉活動度的同時,逐漸增強對日常生活動作的掌控力,有效提升整體肌力和自理能力。
綜上所述,早期多元化活動護理應用于ICU機械通氣患者,能顯著降低ICU-AW發(fā)生率,縮短機械通氣時間、ICU滯留時間及住院時間,且有效改善肌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參考文獻
[1]曾海風,殷美娣,梅雙雙.探討行動研究法指導四級早期活動對危重癥機械通氣患者ICU-AW及譫妄的影響[J].當代醫(yī)藥論叢,2024,22(1):147-149.
[2]聞陽,惲文娟.機械通氣患者早期康復護理質量改進模式的應用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3,20(2):307-310.
[3]盧月琴,陳小濰,袁佳尉.基于eCASH理念的護理結合早期活動對ICU機械通氣患者譫妄及獲得性衰弱的影響[J].
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23,36(16):2832-2834.
[4]王忠蓉.對在ICU接受機械通氣治療的多發(fā)傷患者進行早期多元化活動護理的效果探究[J].當代醫(yī)藥論叢,
2021,19(13):192-193.
[5]簡文佳,時晶,倪敬年,等.日常生活能力量表鑒別癡呆與輕度認知損害[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4):865-868.
[6]陳名睿,肖志原.早期主動護理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機械通氣患者預防ICU獲得性衰弱(ICU-AW)的效果[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
2021,21(92):790-791,793.
[7]呂玉蓮,羅連平,麥穎捷.早期主動護理預防AECOPD機械通氣患者ICU獲得性衰弱的效果[J].實用臨床醫(yī)學,
2020,21(2):81-83.
[8]高梅.早期多元化干預策略在預防AECOPD機械通氣患者ICU-AW的臨床應用[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20,8(32):20-22.
[9]郝輝靜,俞嬪.早期活動聯合基于指南的早期營養(yǎng)對ICU患者的影響[J].中外醫(yī)學研究,2023,21(9):86-90.
[10]高世鼎,周品芳,林芳,等.早期活動聯合早期營養(yǎng)對預防重癥監(jiān)護室獲得性衰弱的效果[J].中外醫(yī)學研究,
2021,19(33):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