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I2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5)09—025—03
引言
中國文學史上,作為散文的《白楊禮贊》占據(jù)重要席位。《白楊禮贊》中的象征手法,也對現(xiàn)代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不小影響,因此研究《白楊禮贊》中象征手法的藝術呈現(xiàn),對理解現(xiàn)代散文文學作品有重要意義,不僅能通過文本內容揭示《白楊禮贊》更深層次的主題與時代精神,還能解析象征手法的藝術構建過程以及探索文學與意識形態(tài)的互動關系。因此,本文旨在通過深入探索《白楊禮贊》中的象征手法藝術,解讀自然意象被賦予文化政治意義的途徑,以及經(jīng)典文學作品隨時代變遷的不同闡釋。
、《白楊禮贊》中白楊意象的象征構建
《白楊禮贊》中的自然意象呈現(xiàn),表現(xiàn)為文本中的“筆直的干”“絕無旁枝”“片片向上”等具體自然景物描寫[。但是,結合自然界生長規(guī)律而言,這部分描寫又存在較為明顯的藝術加工,讓文本中對白楊的描寫,呈現(xiàn)出工業(yè)美學的視覺符號,配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能發(fā)現(xiàn)文本中對白楊的描寫,無處不滲透著延安文藝的美學追求。從對白楊本身的描寫中,能感受到作者對“白楊”這一意象的贊美之情。通讀文本內容,使讀者對白楊意象產(chǎn)生更強烈情感的表達,還在于文本中的環(huán)境烘托?!包S與綠主宰著的”西北高原是白楊生存的環(huán)境,惡劣的環(huán)境從側面烘托了現(xiàn)實中對應白楊意象的群體,間接闡釋了當時革命群體處于的艱苦生存環(huán)境。與此同時,作者對白楊的描寫便成為“傲然地聳立”,由此利用環(huán)境與主體的鮮明對比來體現(xiàn)文本內容的戲劇性張力,也更容易調動讀者的情感。所以,《白楊禮贊》中的自然意象呈現(xiàn),讓讀者見識到了“白楊”本身的堅韌不拔與在艱苦環(huán)境中自強不息的品質,從自然意象表達中,暗示了貧瘠的土攘中,開出革命之花的可能性。
通篇感受《白楊禮贊》的象征意義,能感悟到文本從表層象征、深層象征到終極象征的逐層遞進。這一遞進方式不僅是對象征意義的逐步深層次理解,也是散文中情感的逐步抒發(fā)?!栋讞疃Y贊》中表層象征,實際上是對階級美學的具體投影。文本內容中寫到白楊是“北方的農民”也是“守衛(wèi)家鄉(xiāng)的哨兵”,與此同時,文本中也寫到了白楊不折不撓地對抗著西北風。結合時代背景能感知到,這部分內容其本質是無產(chǎn)階級的生存哲學,是對無產(chǎn)階級的生存現(xiàn)狀與生活態(tài)度的象征描寫。因為文中的白楊出現(xiàn)了反自然的“枝枝緊靠”以及“片片向上”的現(xiàn)象,可見,在表層象征中,利用白楊來體現(xiàn)革命的政治美學。而深層象征中,則弱化了對白楊的具體描寫,從“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開始,文中的白楊就不僅是自然界中的生物,而將作為精神層面的引導,讓讀者感悟民族意志。所以,《白楊禮贊》的深層象征,更是對民族精神的呈現(xiàn)與解讀,利用生物政治學邏輯,將自然景物轉化為了精神意識,從而使文本內容得到升華。隨著象征意義的逐級遞進,在終極象征中,利用對白楊的人格化象征,進一步重構了當時知識分支的精神范式。
閱讀古往的白楊文學,無論是單純的自然景觀描寫,還是具有托物言志內涵的文本,大部分都刻畫了陰柔的白楊形象。但是,在茅盾的《白楊禮贊》中卻一反常態(tài),利用白楊“不折不撓地對抗西北風”的敘述,刻畫了白楊剛強的一面。這一另類的描寫,讓讀者眼前一亮,也實現(xiàn)了對古典文學中白楊形象的重構?!栋讞疃Y贊》中象征機制的審美異質可分為三部曲,首先是對白楊身為植物的倫理重置??v觀《白楊禮贊》前的文學作品,白楊大部分時間作為“香草美人”,傳承著作者與詩人托物言志的思想,但茅盾文學中的白楊,打破了“香草美人”的意象,讓白楊作為不折不撓的斗士,出現(xiàn)在了文學作品中,向讀者揭示了白楊的另一面,從而建立起了白楊的“斗爭美學”象征內涵[。接下來,從時代角度出發(fā),白楊的象征意義得到進一步深化,利用空間政治編碼,將白楊及其生長環(huán)境的自然景觀,自然轉變?yōu)榱烁锩囊庾R形態(tài)場所,進而完成了象征意義的進一步深化。在三部曲的最后,利用空間維度的重構,使白楊象征完全跳脫出了傳統(tǒng)的范疇,成為革命主體的意識化名。
二、《白楊禮贊》中象征藝術的文化語境與接受機制
《白楊禮贊》被創(chuàng)作于1941年,是抗戰(zhàn)最艱苦的時期。因此,《白楊禮贊》中象征手法的文化語境,也會受到時代背景的影響。在民族危急存亡之秋,《白楊禮贊》中的象征手法是對“剛健美學”的呼喚。從戰(zhàn)爭歷史中可了解到,中華民族所處環(huán)境之惡劣,此時人們亟需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作為支撐,所以文學作品的內核應呈現(xiàn)剛強之姿態(tài)。而《白楊禮贊》真是極好的民族精神贊歌,因為在傳統(tǒng)的文學作品中,白楊通常作為陰柔、柔弱之姿出現(xiàn),在讀者心中已然形成固定的象征含義。但是,《白楊禮贊》中利用“筆直的干”“參天聳立”“不折不撓”等修辭,向人們展現(xiàn)了一種堅韌不拔、剛健有力的形象,不僅顛覆了傳統(tǒng)文學中白楊的象征意義,也向人們滲透了即便身處泥濘,也要勇于抗爭的精神。利用對白楊的顛覆性表達,來喚起中華人民對民族復興的斗志。并且,《白楊禮贊》中的白楊象征也與延安精神有著潛在聯(lián)系,延安作為當時中國革命的中心,使許多革命戰(zhàn)士奔赴而來,將二者關聯(lián)來看,作品中的白楊正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懷揣理想、滿腔熱血的革命志士。
具象化象征是《白楊禮贊》的主要象征表現(xiàn)形式,這一寫作形式降低了理解門檻,使更多讀者能夠感受文章內涵,契合深化文學影響。所以,從接受機制角度來看,具象化的象征以更接地氣的方式將《白楊禮贊》的內涵,剖析在大眾面前。就1941年中國普遍的教育水平進行分析,將白楊這一具體形象作為象征來表述抽象的革命精神,使革命精神中所蘊含的晦澀內涵直觀呈現(xiàn),從而讓受教育水平較低的人群,也能從生活中常見的白楊形象中,直觀感受革命精神內涵。這一象征手法的運用,在契合大眾化文學訴求的同時,也將《白楊禮贊》推向了群眾中,實現(xiàn)了革命精神的廣泛傳播。與此同時,詳細分析文本內容,可發(fā)現(xiàn)其中運用了大量的“絕不是…”句式,不僅強化白楊在文本中的形象,也強調了白楊象征的偉岸、正直、質樸、嚴肅等屬性。《白楊禮贊》中對“絕不是…”句式的運用,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通過對不斷疊加的象征符號強調,加深對白楊獨特品質的印象,也進一步深化讀者對白楊精神的理解和情感積累,在閱讀后與反思中獲得思想的升華,進而利用強調的方式強化了象征的傳播效果[3]。
三、《白楊禮贊》中語言策略與象征意蘊的強化
擬人手法和排比句式的運用,加強了《白楊禮贊》中白楊象征的人格化魅力和情感基礎,運用如此語言策略,使白楊的象征意義更加深入人心。從擬人修辭手法角度進行分析,在文章中出現(xiàn)了多處人格化的擬人修辭,如“傲然挺立”“不折不撓”等描寫,這些描寫從白楊的生長形態(tài)上,帶入了人的品質特征,使讀者對白楊的姿態(tài)和精神產(chǎn)生深刻認識。與此同時,結合白楊的象征內涵,也描繪出了一幅中華民族革命斗士們不屈不撓、堅韌不拔的精神畫卷??梢?,擬人化修辭手法的運用,將高尚的人格品質賦予了白楊樹,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白楊樹所經(jīng)歷的風雨、干旱,實際上都是當時時代背景下,革命者所經(jīng)歷的艱苦,從而深化白楊象征的意義。另一方面,排比句式的語言策略,使《白楊禮贊》中的情感得以層層遞進。對情感的層層遞進表現(xiàn)為,在文章開始階段,并不大張旗鼓的表示文章思想,而利用對白楊這一自然景物的反自然描寫來逐層剖開文章的思想內核,從而循序漸進的激發(fā)讀者的情感,進而利用語言策略來強化作品的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白楊禮贊》中以旅人的視角對白楊象征意蘊進行了強化。旅人視角,即旁觀者視角,首先讓讀者帶入到旁觀者視角來觀察白楊,而白楊作為生活中常見的植物,在讀者心中已經(jīng)種下了一顆“平凡”的種子?;谧x者對白楊樹的認知,作者在對白楊樹的外形、生長環(huán)境進行深入刻畫,一方面能向讀者展露生活中不曾注意到的細節(jié),另一方面也為接下來的精神象征刻畫做出鋪墊[4]。依舊以旅人視角進行觀察,在逐步深入了解白楊樹的過程中,旅人對白楊樹產(chǎn)生了不一樣的看法,而帶入到旅人視角的讀者,也開始看出了白楊樹的“不平凡”。此時,完成了讀者對白楊樹從“平凡”到“偉大”的認知轉變,在經(jīng)過象征符號內在精神的轉變,以白楊樹作為連接,《白楊禮贊》將“平凡”與“偉大”建立其了鏈接,由此,強化了白楊的象征意義。與此同時,文本中還運用了第二人稱的對話,讓帶入到旅人視角的讀者,再一次跳脫出第三角度,實現(xiàn)了作品與讀者的深人對話。如此,不僅有效拉近了作品與讀者的距離,也讓讀者對作品的象征意義從不同視角產(chǎn)生了更深刻了的理解。
四、《白楊禮贊》中象征手法的傳承與突破
“五四時期”就有托物言志的文學傳統(tǒng),利用某一具體事物來言表作者內心深處的情感和志向,結合“五四時期”的時代背景,大部分文學作品中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都是對社會變革的渴望與追求。在《白楊禮贊》中,依舊延續(xù)了這一寫作手法,但也在這一手法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應用。雖然從作品的結構與表現(xiàn)結果來看,傳統(tǒng)托物言志的文學作品與《白楊禮贊》都利用具體事物抒發(fā)了情感、追求和志向,但從文章具體的表現(xiàn)內容來分析,《白楊禮贊》則在傳統(tǒng)文學作品的基礎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因此,傳統(tǒng)的托物言志作品中,往往抒發(fā)的是作者的個人抱負,而《白楊禮贊》中白楊卻象征著一個群體,其所表現(xiàn)的情感與精神,也是與時代命運緊密相連的民族精神。由此可見,《白楊禮贊》在繼承傳統(tǒng)象征手法的同時,也對其表達形式與內涵進行了更深刻地傳承與創(chuàng)新?!栋讞疃Y贊》中對象征手法的創(chuàng)新,使文學作品中托物言志的情感從個人上升到了民族,拓寬了托物言志的深度和廣度,結合時代背景來看,這一創(chuàng)新也是時代催化的產(chǎn)物。
另一方面,《白楊禮贊》被創(chuàng)作于抗戰(zhàn)最激烈的時期,經(jīng)過這一時期后的新中國,其文學作品呈現(xiàn)出“人民性”的表達特點[5。所以,從時間與空間角度來分析,《白楊禮贊》的創(chuàng)作,也為新中國文學作品中的“人民性”提供了書寫范式。因為在以前的文學作品中,很少有對農民或普羅大眾的象征作品。所以,在時代的洪流中,《白楊禮贊》的出現(xiàn)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不僅在戰(zhàn)亂時代中,為普通民眾點亮了前進與奮戰(zhàn)的底氣和方向,也打破了傳統(tǒng)文學中關注精英階層的局限性,讓文學作品照耀到了人民群眾,從而使新中國的許多文學作品以人民群眾作為創(chuàng)作主體。由此可見,《白楊禮贊》為中國文學發(fā)展指引了方向,對不同主體的刻畫,有效豐富了新中國文學的發(fā)展道路。經(jīng)過這一時期,文學不再是精英階層的“特權”,在《白楊禮贊》的激勵下,新中國中更多作者認識到民眾中廣泛的創(chuàng)作空間,從而深入人民生活,使文學成為有效的發(fā)聲載體和精神力量。
五、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深度探索象征手法在《白楊禮贊》中的藝術呈現(xiàn),能夠了解到,白楊意象通過自然意象的文本呈現(xiàn)、象征意義的層級遞進以及象征的另類表達方式,讓白楊從自然屬性轉化為了精神符號。結合《白楊禮贊》的創(chuàng)作背景,進一步分析象征藝術的文化語境與接受機制,可發(fā)現(xiàn)白楊象征和延安精神的潛在聯(lián)系,也間接凸顯了民族危亡下,對文學作品的內涵訴求。而從文本的本身來看,大量擬人化描寫和排比句式的運用,都進一步強化了白楊的象征意蘊,而第二人稱的對話形式,則有效拉近了象征意義與讀者的距離。最后,從時代發(fā)展與文學進程來看,《白楊禮贊》延續(xù)了五四時期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也為未來中國文學作品中“人民性”作為典范。必
參考文獻:
[1]胡培興.語文知識怎么教—一從《白楊禮贊》“象征手法”的教學談起[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4(34).
[2]茅盾.白楊禮贊[J].小學閱讀指南(高年級版),2024(7).
[3]陳慧娟.紅色贊歌:茅盾《風景談》與《白楊禮贊》的比較賞析[J].芒種,2024(6).
[4]唐曉義.向《白楊禮贊》學象征手法與構思[J].中學語文,2023(33).
[5]何子芳.象征,讓文章更有意蘊讀《白楊禮贊》學象征手法[J].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2019(Z2).
作者簡介:石穎(1975—),男,甘肅平?jīng)鋈?,本科,甘肅省莊浪縣南湖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學語文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