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1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101(2025)04-0023-10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重申“兩個毫不動搖”的思想,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兩個毫不動搖”寫入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堅持“兩個毫不動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把“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列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七個聚焦”之首,而在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將“堅持和落實‘兩個毫無動搖’”作為首要任務?!皟蓚€毫不動搖”重要論述為新時代新征程正確把握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的相互關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是習近平經濟思想重要組成部分。對“兩個毫不動搖”的研究有助于批判當前“國進民退”的論調,對恢復民營企業(yè)家信心、發(fā)展和壯大非公有制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本文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對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思想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進行研究,試圖揭示“兩個毫不動搖”思想形成和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
濟體制納入我國基本經濟制度范疇,這說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帶有短期“過渡性質”的制度,而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長期堅持的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客觀上要求既要發(fā)展公有制經濟,也要發(fā)展非公有制經濟。如果不發(fā)展公有制經濟,將會跌入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陷阱,不僅社會主義性質無法保證,而且市場經濟的內生缺陷也無法克服;如果不發(fā)展非公有制經濟,將會回到與當前生產力水平不相適應的計劃經濟老路,將會不可避免地出現社會主義經濟核算等問題①,我國經濟將重新跌入超越生產力發(fā)展階段的泥潭之中。這說明,要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堅持發(fā)展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也就是必須堅持“兩個毫不動搖”;進一步講,是否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思想離不開對是否應該和為什么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研究。
一、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思想的理論邏輯
剩余價值理論揭示了現代經濟社會運行的規(guī)律,不僅包含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規(guī)律的揭示,還包含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揭示?!顿Y本論》第一卷揭示的市場經濟動態(tài)效率,為發(fā)展非公有制經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議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了理論基礎,《資本論》第二卷對社會資本再生產的分析,揭示了市場經濟內生缺陷,為發(fā)展公有制經濟提供了理論依據。
(一)市場經濟具有動態(tài)效率,客觀上要求必須發(fā)展非公有制經濟
1.市場經濟促進生產力發(fā)展的內生機制。雖然市場經濟存在自發(fā)性、盲目性、滯后性等各種缺陷,但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有找到能更加促進生產力發(fā)展的資源配置方式,由于我們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根本任務仍然是“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因此將市場經濟作為一種資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非權宜之計,而是關系“社會主義國家經濟上是否能夠跨越卡夫丁峽谷”的大事。雖然西方主流經濟學試圖對市場經濟給予科學的解釋,但是,除了在理性人和完全競爭假設基礎上論證市場經濟具有合理性外,并沒有留下多少有助于理解市場效率的內容,而西方非主流的新奧地利學派對傳統社會主義不能解決經濟核算問題的攻擊,確實包含真知灼見。雖然新奧地利學派對社會主義的攻擊有助于我們理解計劃經濟內生的缺陷,但是并不說明市場經濟就一定能帶來經濟的發(fā)展,因為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采用的是市場經濟制度,大量的欠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已用實踐證明市場經濟制度并不是一個完美的制度。
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對市場經濟促進生產力發(fā)展的內生性進行了科學的分析,揭示了市場經濟的動態(tài)效率。之所以市場經濟具有動態(tài)效率,那是因為,第一,從發(fā)展動力看,資本對剩余價值的追求和市場經濟的優(yōu)勝劣汰機制,客觀上要求市場中經濟主體必須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來獲得生存和發(fā)展;第二,從運行結果看,資本對剩余價值的追求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fā)展1,正如我們熟知的《共產黨宣言》中所講的那樣;第三,從宏觀層面看,通過“看不見的手\"引導下的社會分工,資源得到有效的配置,并生產出能滿足消費者個性需求的產品,而這一點是計劃經濟無法實現的,科爾奈的《短缺經濟學》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蘇聯東歐社會主義狀況,而蘭格的模型不過是一個建立在新古典經濟學假設下的“空想”而已;第四,從微觀層面看,企業(yè)內部的分工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這一點馬克思在對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分析時作了科學的論述。
2.剩余價值理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適用性。對于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之于中國經濟發(fā)展的作用,習近平早在2001年發(fā)表在《東南學術》上的文章就做過分析,論證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揭示的科學原理對于指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重要意義。文中指出:“如果說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揭示的關于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原理和規(guī)律難以適用于社會主義條件下的計劃經濟的話,那么,對于我們當前正在大力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卻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這是因為,無論是私有制的市場經濟,還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市場經濟,只要市場經濟是作為一種經濟運行機制或經濟管理體制在發(fā)揮作用,市場經濟的一般性原理及其內在發(fā)展規(guī)律同樣都是適用的,諸如價值規(guī)律、競爭規(guī)律、供求規(guī)律、積累規(guī)律、社會總產品實現規(guī)律、利潤最大化原理、提高利潤率和積累率的方法、競爭與壟斷理論、經濟危機理論等,都同樣適用于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正是從這一意義上來說,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揭示的科學原理并未過時,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依然閃爍著真理光芒,越是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越是要求我們必須深刻地去學習和掌握《資本論》所闡述的這些科學的共性原理,并善于運用這些原理去指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偉大實踐?!盵2]
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動態(tài)效率,習近平在對政治與經濟關系論述的基礎上明確指出,市場經濟比傳統計劃經濟更能促進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習近平講到:“自主經營、追逐利潤最大化、優(yōu)化資源配置、通過公平競爭激發(fā)經營主體發(fā)展社會生產力的積極性、運用靈敏的經濟信號及時對生產和需求進行協調等顯著優(yōu)點,能夠比計劃經濟體制更快更好地發(fā)展社會生產力。”[2]
(二)市場經濟具有內生缺陷,客觀上要求必須發(fā)展公有制經濟
1.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如果說《資本論》第一卷通過資本生產過程分析揭示了市場經濟的動態(tài)效率的話,那么《資本論》第二卷對資本流通過程的分析,則揭示了市場經濟的內生缺陷。
馬克思提出,社會資本再生產包括社會總產品價值補償和社會總產品實物補償。在價值上,社會總產品由不變資本(c)、可變資本 (v) 和新增加的價值 Ψ(m) 三個部分組成,在實物形態(tài)上,社會總產品是由兩種經濟用途不同的部類即生產資料第一部類 (I) 和消費資料第二部類 (II) 組成。
在《資本論》第二卷中,馬克思用數例方法,在封閉條件下對社會資本再生產進行了分析,我們這里討論開放條件下社會資本的再生產。假設nx1,nx2 分別表示第一部類和第二部類的凈進口產品價值,那么,兩大部類的價值構成可以分別表示為:
W1=c1+v1+m1+nx1
W2=c2+v2+m2+nx2
如果是簡單再生產,第一部類可變資本 v1 、新增加價值 m1 加上凈進口產品價值 nx1 等于第二部類的不變資本 c2 ,簡單再生產才能順利進行,即:
v1+m1+nx1=c2
如果是擴大再生產,假定剩余價值轉換為資本的積累率為 α1 ,第一部類原有的可變資本價值為 v1 ,追加的可變資本價值為 Δv1 ,本部類投資者用于個人消費的價值 (1-α1)m1 之和加上第一部類的凈進口產品價值 nx1 ,必須等于第二部類原有不變資本價值 c2 和追加的不變資本的價值 Δc2 總和,擴大再生產的社會產品才能實現,[3]即:
v1+Δv1+(1-α1)m1+nx1=c2+Δc2
對于生產資料生產而言,第一部類全部產品的價值之和 (c1+v1+m1) 加上生產資料凈進口產品價值 nx1 等于兩大部類原有的不變資本價值和追加的不變資本價值之和, (c1+Δc1+c2+Δc2) ,擴大再生產才能順利進行,即:
c1+v1+m1+nx1=c1+Δc1+c2+Δc2
對于消費資料的生產,第二部類全部產品的價值之和 (c2+v2+m2) 加上第二部類凈進口產品價值 nx2 等于兩大部類原有的可變資本價值、追加的可變資本價值以及投資者用于個人消費的剩余價值之和 (204號m2] ,擴大再生產才能順利進行,即:
c2+v2+m2+nx2=v1+Δv1+( 1-α1)m1+v2+
Δv2+(1-α2)m2
從(3)(4)(5)和(6)可以看出,開放條件下社會擴大再生產順利實現條件相對于封閉條件而言,將會出現很大的靈活性,國內不足的生產資料或消費資料可以通過國際市場生產,國內過剩的生產資料或消費資料可以通過國際市場銷售,而這取決于國際市場的情況
2.市場經濟具有內生缺陷,需要發(fā)展公有制經濟。在自發(fā)的市場經濟下,社會擴大再生產的三個產品實現條件(4)(5)(6)很難得到滿足,自發(fā)的市場經濟要達到均衡狀態(tài)非常困難,因而導致經濟增長不可持續(xù),周期性經濟危機不可避免。②周期性爆發(fā)的經濟危機已足以說明市場經濟的內生缺陷。
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結合為克服市場經濟的內生缺陷提供了可行的方案。通過加強頂層設計,不僅能克服資本主義制度不能克服的“市場失靈\"問題,而且可以解決市場經濟微觀有效率宏觀無效率的問題。這意味著,要使市場經濟順利進行,僅有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為典型特征的非公有制經濟不行,還需要發(fā)展公有制經濟,借助國有企業(yè)這個微觀與宏觀結合的橋梁,既發(fā)揮市場經濟資源配置的效率,也發(fā)揮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
二、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思想的歷史邏輯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雖然理論邏輯客觀上要求發(fā)展公有與非公有經濟,然而,現實中“兩個毫不動搖”思想卻非空穴來風、一蹴而就,而是所有制結構改革曲折歷史進程的產物,是生產關系符合生產力發(fā)展規(guī)律與辯證唯物主義物質運動規(guī)律下邏輯進程的產物,是歷史與邏輯統一的產物。
所有制結構是生產關系的最重要基礎,生產力發(fā)展規(guī)律內在邏輯決定了所有制結構安排。“兩個毫不動搖”思想反映了始于“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結構變遷歷史進程的本質規(guī)律,拋棄了歷史現象表面的紛繁復雜、細微末節(jié),“擺脫了歷史的形式以及起擾亂作用的偶然性”,實現了歷史與邏輯的統一。
(一)“兩個毫不動搖”思想的歷史起點與邏輯開端
恩格斯曾將歷史與邏輯的統一描述為“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fā)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后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盵4]14可見,歷史與邏輯的統一,不僅是起點的統一,也是進程的統一。正基于此,我們說,“兩個毫不動搖”思想實現了歷史與邏輯的統一。
首先,歷史地看,20世紀70年代末結束了動蕩歲月,形勢喜人、干勁沖天,瀕臨崩潰的國民經濟開始強力反彈,不料卻又掀起“洋躍進”,導致嚴重失調。究其根源,則在于“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結構。不平衡、多層次、水平低的生產力狀況,應有多元化所有制結構與之相適應,否則難以走出計劃體制“條塊經濟”下“一放就亂一收就死”的惡性循環(huán)。這不僅被一路走來的“一化三改、大躍進、共產風、割尾巴”等歷史教訓所證實,也是背離了生產力發(fā)展規(guī)律的邏輯要求所致,失調停滯與陷入困境,正是歷史與邏輯不統一的必然寫照。就在此危機爆發(fā)之際,十一屆三中全會及時召開,1979年實施的“調整、改革、整頓、提高”八字方針,開啟了所有制結構由單一走向多元的歷史進程。其次,邏輯地看,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運動形式總是按從個別上升到一般、從簡單向復雜、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作為反映客觀事物思維運動的邏輯進程,則是抽象概括地再現此由低到高、由簡至繁的歷程,即物質運動規(guī)律內在規(guī)定了邏輯開端的最簡化。具體到所有制形態(tài),最簡單的是個體所有制,意味著從個體所有制發(fā)端來再現所有制結構變遷,是理論思維邏輯進程的內在要求。而現實中,個體所有制也正是單一所有制結構變遷歷史進程的起點,歷史起點與邏輯開端的統一得以鮮明體現。
1978年底全國城鎮(zhèn)僅保留個體勞動者15萬人,占同期城鎮(zhèn)職工總數的 0.16% ,經濟活動總量占同期GDP 的比重不超過 0.1%[5] 。面對這種單一所有制,十一屆三中全會指出“社員自留地、家庭副業(yè)和集市貿易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必要補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亂加干涉”[6],從而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沖開了農村個體經濟發(fā)展的缺口;同時,為應對大批知青返城造成城鎮(zhèn)就業(yè)的巨大壓力,1979年2月國家工商局提交了充許個體勞動開張從業(yè)報告并很快得以批轉,從而在制度和政策上為個體工商戶合法化及正常發(fā)展開了綠燈[7]。同年9月葉劍英承認“個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附屬和補充”,這是“個體經濟”首次出現在官方講話中[8],以此為起點與開端,城鄉(xiāng)個體經濟發(fā)展雙雙步人快車道。
此外,變革單一所有制,并非僅僅如此,而是需要“內外夾擊”。若發(fā)展個體所有制為外部沖擊,則公有制所有權權能改革可謂內部發(fā)力。所有權權能,通常包括使用、收益、占有和處分權,遵循從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的邏輯鏈,最易讓渡的使用權,當是公有制改革理論思維進程的邏輯開端?,F實中,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企擴大自主權改革,也正是從擴大經營使用權人手,再延伸到收益權、處分權與占有權。1979年國務院發(fā)布擴大國營工業(yè)企業(yè)經營管理自主權、實行利潤留成、開征固定資產稅、提高折舊率和改進折舊費使用辦法、實行流動資金全額信貸等五個文件[9],國企改革由此啟航,歷史起點與邏輯開端的統一再次得以體現。
(二)“兩個毫不動搖”思想形成的歷史進程與邏輯進程
馬克思曾言“從最簡單上升到復雜這個抽象思維的進程,符合現實的歷史過程”[4]105,恩格斯認為歷史常常是跳躍式地和曲折地前進的,客觀現實是一個歷史的發(fā)展過程。因此,一個豐富多彩、曲折前行的歷史進程,必然存在主要階段與關鍵發(fā)展點;而層層推進的邏輯進程,必然存在主要環(huán)節(jié)與體現質變的節(jié)點,這些反映二者進程主要階段與主要環(huán)節(jié)的點,可稱為歷史發(fā)展點和邏輯節(jié)點,于是,考察二者進程的統一,就轉化為考察歷史發(fā)展點與邏輯節(jié)點的統一。
具體地,歷史發(fā)展點是曲折前行的歷史進程中各主要階段的概括與反映;邏輯節(jié)點則是歷史發(fā)展到完全成熟且具有典范形式時,對本質性、規(guī)律性與必然性邏輯進程主要環(huán)節(jié)的反映。邏輯節(jié)點必是歷更發(fā)展點,但歷史發(fā)展點不一定是邏輯節(jié)點,二者關系通常不是一對一,而是一對多。就如恩格斯所言,“這種反映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guī)律修正的。這時,每一個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發(fā)展點上加以考察”[10]603,即客觀現實的歷史進程,其主要矛盾在初始階段往往是隱蔽、潛在地存在著,只有當它發(fā)展到完全成熟且具有典范形式的發(fā)展點時,才能理論再現其本質特征,才能進行全面分析。因此,邏輯進程表現為認識論中的邏輯,只反映歷史進程中本質的規(guī)律性東西,并不重復紛繁迷離、無關宏旨的細枝末節(jié);邏輯節(jié)點則是對歷史發(fā)展點全面充分的反映,是若干歷史發(fā)展點累積前行的結果,可謂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時的歷史發(fā)展點。
1.“兩個毫不動搖”思想演進的邏輯節(jié)點。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說:“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tài),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fā)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所以人類始終只能提出自已能夠解決的任務”[10]592。這實際隱含了所有制結構安排的三個理論邏輯要求:一是社會形態(tài)容納的生產力必須要通過具體的所有制形式充分發(fā)揮出來,否則其不會消亡,不會有質的飛躍;二是不具備物質條件、超越該社會形態(tài)生產力水平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不會自發(fā)地出現;三是當前人類社會的生產力水平狀況,決定了若無私有制的存在與推動,則難以促進生產力發(fā)展和社會形態(tài)進步,人類只能在多元化所有制結構下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若引申至所有制結構改革由“一大二公”走向“兩個毫不動搖”理論思維的邏輯進程,這三個邏輯要求可對應于三個邏輯節(jié)點:一是必須發(fā)展非公經濟,特別是私有經濟,使之從“無\"到“有”,被允許存在和發(fā)展;二是必須構建市場經濟,在所有權層面改革國企,使所有制結構從不具備條件的高級化生產關系中適度降縮,為多元化經濟形態(tài)發(fā)揮其所容納的生產力提供制度環(huán)境;三是非公經濟尤其是私有經濟所容納的生產力得以充分發(fā)揮,彰顯其促進生產力發(fā)展與社會形態(tài)進步的推動力、支撐力與貢獻力??梢?,毫不動搖發(fā)展非公經濟,是目前人類提出并解決經濟發(fā)展任務的一個必然前提。
若結合歷史進程,此三個邏輯節(jié)點則對應于1987年、1992年和1997年。首先,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提出私營經濟及三資企業(yè)“是公有制經濟必要的和有益的補充”③,個體經濟獲得了存在和發(fā)展的合法地位。個體所有制雖屬非公經濟,但非“社\"非“資”,無須突破“不準雇工、剝削”等理念束縛,不過是私有經濟在初始階段隱蔽的、潛在的形態(tài)。馬克思曾言“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資本主義占有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11]874可見,從承認個體經濟到認可私有經濟乃是一個質變,是所有制結構變遷歷程否定之否定的關鍵一環(huán)。作為一個質變年,1987年成為所有制結構由“一大二公”走向“兩個毫不動搖”的第一邏輯節(jié)點,可謂順理成章。其二,1992年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國企必須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建立“產權明晰”的現代企業(yè)制度,從而跨越國企改革回避所有權本身,僅停留于使用權、收益權等所有權權能的放權讓利階段;在根本動搖高級化生產關系的同時,也為私有經濟發(fā)展提供了與之天然融合的市場環(huán)境。作為又一質變年,即經濟體制從計劃轉向市場、國企改革從經營權擴權躍至所有權讓渡的質變年,1992年成為第二邏輯節(jié)點,乃毋庸置疑。其三,從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1993—1996年間經濟發(fā)展總體情況看:GDP在此4年中平均增長率為 11.4% ,國有經濟貢獻率僅為 3.77% ,非國有經濟貢獻率為 7.66% ;GDP增長中非國有經濟貢獻已超過2/3 ,國有經濟貢獻略低于 1/3④ ,表明以私有經濟為主體的非國有經濟短短幾年就已成長為經濟增長支柱。1996年實現低通脹高增長,成功“軟著陸”,主要就是非國有經濟的貢獻,凸顯了其生命力與推動力,可謂明證了發(fā)展非公有制經濟是人類解決經濟任務的一個必要前提。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fā)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并承認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使之由體制外進入體制內[12],意味著非公經濟的地位發(fā)生質變,預示著“兩個毫不動搖”所指的所有制結構初具雛形。是故,作為第三個質變年,1997年成為第三邏輯節(jié)點,也無可非議
綜上,三個質變年形成的三個邏輯節(jié)點,展現了所有制結構變遷邏輯進程的主要環(huán)節(jié)。邏輯節(jié)點雖也是歷史發(fā)展點,但卻是擺脫了“歷史的形式以及起擾亂作用的偶然性”的歷吏發(fā)展點;同時,邏輯節(jié)點不僅是重要的歷史發(fā)展點,也是若干歷史發(fā)展點在客觀規(guī)律支配下邏輯延伸的必然結果,如此,才能表明歷史進程與邏輯進程的統一。
2.歷史發(fā)展點與邏輯節(jié)點的統一。歷史發(fā)展點與邏輯節(jié)點的統一,主要表現為一個邏輯節(jié)點通常是若干歷史發(fā)展點累積前行的結果,在“兩個毫不動搖”思想演進中,二者統一的情形大致為:首先,1987年為第一邏輯節(jié)點,主要對應于非公有經濟發(fā)展,大致包含了1982年、1984年與1987年三個歷史發(fā)展點。具體而言,1978年底全國城鎮(zhèn)個體勞動者僅為15萬人,到1981年共有個體戶182.9萬戶,從業(yè)人員227.4萬人,其中城鎮(zhèn)有86.8萬戶、105.6萬人;農村個體戶96.1萬戶、121.8萬人[7]。經此三年成功實踐,1982年黨的十二大提出了“鼓勵勞動者個體經濟作為公有制經濟的必要的、有益的補充。”同年12月寫入憲法,從而在單一公有制外圍正式注入非公經濟,撕開了“一大二公”的缺口;至1984年個體工商戶從183萬戶增長到933萬戶,從業(yè)人員由227萬人增長到1304萬人[13]。鑒于個體經濟的飛速發(fā)展以及農村“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生產效率與經濟效益提升的巨大成就,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與堅持多種經濟形式和經營方式共同發(fā)展的長期方針。無疑,1984年是一個重要歷史發(fā)展點,卻非邏輯節(jié)點,因為突破單一公有制的真正標志一私有經濟仍處于隱蔽、潛在的不合法狀態(tài)。個體經濟發(fā)展成私有經濟雖是邏輯的必然,但彼時私有經濟并不合法,都是在個體經濟甚至集體經濟名義下經營,對此不過采取了“看一看”方針,既不禁止也不宣傳[13]。直至1987年十三大報告承認私營經濟是公有制經濟必要和有益的補充,并于次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憲法修正案作了相應規(guī)定。至此,私有經濟合法性才從“無”到“有”,實現了歷史發(fā)展點與邏輯節(jié)點的統一。
其次,1992年作為第二邏輯節(jié)點,主要對應于公有制國企改革,大致包含了1981年、1984年、1987年與1989年等歷史發(fā)展點。在1979年企業(yè)擴權試點基礎上,1981年開始試行利潤分成的經濟責任制;1983年嘗試利改稅,實行稅利并存;1984年5月國務院頒發(fā)了擴大企業(yè)的10項自主權的文件,10月利改稅升級為以稅代利,深化收益權改革,進一步擴張經營權。雖然擴權讓利改革成效立竿見影,也是一種社會絕大多數成員都受益的帕雷托改進[14],然而,這些停留于使用權、收益權層面的改革,短期內刺激了盈利動機,改善了財政狀況,卻難以解決企業(yè)自我約束問題,甚至利改稅期間,“鞭打快?!?,導致國企創(chuàng)利大部分上繳。為此,1987年開始試行兩權分離,即大中型企業(yè)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小企業(yè)主要搞租賃,試圖在不改變原有所有權框架下,全面讓渡各項所有權權能,使經營者享有充分自主權,國企成為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然而,承包制雖短期效應顯著,但無法解決長遠發(fā)展及承包期掠奪式經營的問題。事實上,這種兩權分離依舊無法真正明確所有權與經營權,國企不可能獲得完全經營權,無權處置資產,也不可能有投資立項權、資金融通權、收入分配權、外貿權等應有權利[15],仍受制于行政干預,無法真正自主經營和自負盈虧。此外,隨著1987年私有經濟合法化,由“板塊論”發(fā)展而來的“雙軌制”,越來越對國企產生競爭壓力,促發(fā)了試圖不觸及所有權本身,而希冀通過價格“闖關”來跨越計劃體制,實現國企并軌的舉措,卻引起了搶購潮,導致改革被迫停滯,再次開啟三年治理整頓。直至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迫使國企改革必須深化至所有權自身,以產權制度為改革核心,建立產權清晰的現代企業(yè)制度來適應市場經濟。至此,經歷了蜿蜒曲折的歷史進程,國企改革終于開始直面不具備條件的高級化生產關系下的所有制框架,歷史發(fā)展點與邏輯節(jié)點再次得以統一。
1997年作為第三邏輯節(jié)點,可謂是1992年的自然延伸,期間的重要歷史發(fā)展點是1995年國企改革的“抓大放小”。由于私有經濟具有與市場經濟天然融合的特性,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方面為私有經濟發(fā)揮其容納的生產力創(chuàng)造了制度條件;另一方面也迫使國企改革必須降縮高級化生產關系,以適應市場經濟。于是,為實現國企改革從兩權分離跨越到產權明晰,開始“抓大放小”:即對小型國企采取公司制改組;動員職工入股,搞股份合作制;或干脆賣掉產權。事實表明,這些符合生產關系低級化要求、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小型國企改革,基本走出了一條成功道路;對大中型國企則從擴權讓利轉為制度創(chuàng)新,在國家所有權與企業(yè)經營權之間契入法人財產權,實現出資者所有權與企業(yè)法人財產權分離,企業(yè)以其全部法人財產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fā)展、自我約束,出資者享有所有者權益,建立產權清晰的現代企業(yè)制度。然而,實踐中卻困難重重,改革常常圍繞轉換企業(yè)經營機制蜘不前。盡管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產權清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yè)制度”,但百家大中型國企試點,直到1995年3月后才正式運行④。表明任何新事物從舊事物內部脫穎而出不會一帆風順。私有經濟也是經受了三年治理整頓以及關于姓“社”姓“資”的考驗后才再次邁上新征程。首先,私有經濟補充地位被黨的十四大重新肯定,并從有限發(fā)展上升到共同發(fā)展,形成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fā)展的所有制格局,促使早已存在的大量以集體企業(yè)名義存在的私企紛紛丟掉“紅帽子”[13];其次,國企“抓大放小”,為私企提供了兼并擴張機遇;再次,私企吸收了大量國企改革釋放的勞動力,成為再就業(yè)重要渠道,同時國家鼓勵下崗職工辦私企,又推動了其持續(xù)高速發(fā)展。反之,國企改革卻步履維艱,導致國有經濟對GDP總量與增量的實際貢獻都大大降低:如1996年消費品零售總額中,非國有經濟占比達 72% ;外商出口與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出口兩項合計占全國外貿出口總量高達76.7% ,表明出口需求主要由非國有經濟創(chuàng)造[16];1997年按加權平均計算的GDP總量結構中,非國有經濟貢獻率已達 62.44% ;在當年GDP 8.8% 增量中非國有經濟拉動貢獻率為 6.78%[17] ??梢姡瑹o論GDP總量還是增長量,非國有經濟貢獻都已超2/3,足以彰顯非公經濟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生命力、推動力與貢獻力;與此同時,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將非公有經濟從“有益補充\"升級到“重要組成”,使之由體制的“臨時工\"轉為“正式工”,促使其經濟地位發(fā)生質變,不僅實現了歷史發(fā)展點與邏輯節(jié)點的統一,也預示著“兩個毫不動搖”思想的最終形成近在咫尺。
(三)“兩個毫不動搖”思想在歷史與邏輯的統一中最終形成
公有與非公有經濟此消彼長,共同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毫不動搖”的兩極,是所有制結構由單一演化至多元的內在邏輯要求,非公經濟地位的質變,表明“兩個毫不動搖”思想進入了最后形成階段。
自1992年非國有經濟在工業(yè)總產值中比重首次超過 50% 后,到1996年的三次產業(yè)貢獻率來看,第一產業(yè)國有與非國有經濟貢獻率分別為2.77% 與 97.23% ,二產分別為29. 88% 與70.12% ,三產分別為 70.8% 與 29.2% ,在GDP總量中非國有經濟貢獻率為 63.02%④ ,表明非國有經濟業(yè)已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力軍;而國企卻在1996年第一季度首次發(fā)生了全部門凈虧損,1997年上半年又是這樣[18]。如此,非公有經濟的不平等定位,實已不能真實反映其貢獻及分量;并且其持續(xù)高速發(fā)展,還可為深化國企改革創(chuàng)造條件和改善環(huán)境,從而在競爭、就業(yè)、培育新型企業(yè)和企業(yè)家以及提供“示范效應”等方面產生諸多利好。是故,非公有經濟再升至與公有經濟平等定位,成為“鳥之兩翼”,這既是現實的召喚,也是邏輯的要求。
為實現“三年脫困”及適應市場經濟發(fā)展需要,國企革除重點也由微觀產權轉入宏觀布局與調整,以改變國有經濟布局戰(zhàn)線太長、布局過散、企業(yè)規(guī)模偏小及產業(yè)素質較差的弊病。國有經濟適當收縮,既是生產關系從不適應生產力水平的邏輯要求,也是集中有效使用國有資本,強化重要行業(yè)和關鍵領域支配地位,更好發(fā)揮主導作用的現實所需。如此,雖然為非公經濟擴張創(chuàng)造了條件,也給國企自身施加了競爭壓力,但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非公經濟,其規(guī)模、資本、人才、管理水平等都相對贏弱,對國企并不構成直接威脅,根本不足以撼動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為主的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然而,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國企就不得不正視國際大資本、大財團、跨國企業(yè)聯合的強大競爭態(tài)勢,不得不直面對汽車、石化、醫(yī)藥、鋼鐵、通訊電信等國資墊斷行業(yè)產生的強烈沖擊,這對于持續(xù)虧損、陷入困境的國有經濟可謂雪上加霜。反之,由于勞動力成本低,加入WTO給勞動密集型非公經濟帶來極大出口紅利和融入國際市場的極佳機遇,可謂錦上添花。“冰火兩重天”,一時諸如“公有制與市場經濟不相容”“全面私有化”等思潮日益泗涌。面對如此主客觀的雙向逼迫,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面臨動搖的危險。為抵御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侵蝕,防止跨國公司直接投資某些關鍵行業(yè)形成壟斷與控制,確保國家和國資利益,保證公有制主體地位,于是,在維護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及遵循生產力發(fā)展規(guī)律的雙重約束條件下,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了“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第一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fā)展公有制經濟第二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fā)展”的重要論斷。至此,所有制結構改革在歷經二十多年艱辛探索后,在歷史與邏輯的統一中,“兩個毫不動搖”思想最終得以形成。
綜上,“兩個毫不動搖”思想既是生產力發(fā)展規(guī)律的內在邏輯要求,也是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要求。歷史起點與邏輯開端的統一,歷史進程與邏輯進程的統一,彰顯了“兩個毫不動搖”思想歷史與邏輯的統一。事實上,自2002年“兩個毫不動搖”思想形成后,對于二者的平等地位及其內容在不斷強調、豐富和拓展:2007年黨的十七大強調了各種所有制之間的平等競爭與平等保護物權;黨的十八大提出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公有非公有經濟都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基礎;黨的十九大將其定性為新時代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三中全會再次強調堅持和落實,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yōu)勢互補、共同發(fā)展。與此同時,在實踐中“兩個毫不動搖”思想也不斷指導著所有制結構的繼續(xù)完善:一方面推動國資國企做強做優(yōu)做大,深化國有經濟布局優(yōu)化;另一方面優(yōu)化民企發(fā)展的法治環(huán)境,保護民企產權和企業(yè)家權益,完善政策支持體系,促進非公經濟升級轉型,大力發(fā)展混合所有制,并將其作為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在實踐邏輯中,將公有和非公有經濟統一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從而共同踏上推進和開拓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
三、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思想的實踐邏輯
在解放生產力和發(fā)展生產力依然是社會主義根本任務的新的歷史時期,公有制經濟作為頂梁柱的地位不容動搖,已經踏上中國式企業(yè)治理現代化快車的國有企業(yè)將發(fā)揮更大作用;非公有制經濟作為生力軍的地位不容質疑,民營企業(yè)在穩(wěn)定就業(yè)、促進創(chuàng)新、改善民生等方面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推進和開拓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發(fā)揮兩個方面的優(yōu)勢,堅持\"兩個毫不動搖”。
(一)推進和開拓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做強做優(yōu)國有企業(yè)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后,黨和政府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一方面對國有企業(yè)進行深度改革,不斷推進國有經濟布局的優(yōu)化和調整,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國有資本的監(jiān)管從“管人、管事、管資產”向“管資本\"轉換,通過2018年開始實施“國有企業(yè)三年行動計劃”,建立了多層三級國有資產監(jiān)督體系,基本形成了全覆蓋分工協作的大監(jiān)督格局,為國有企業(yè)在構建新發(fā)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fā)展、推進和開拓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肩負更加重要使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探索公有制的實現形式,積極發(fā)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制定有效的措施,將混合所有制改革從之前的“蜻蜓點水”到深度實施,推動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的實現。[19]
國有企業(yè)不僅在中國式企業(yè)治理現代化中取得了偉大成效,而且不斷做優(yōu)壯大,成為推進和開展中國式現代化的中流砥柱。根據國有資產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的報告,截至2021年底,全國國資系統監(jiān)管企業(yè)資產總額達到259.3萬億元,比2012年底增長約2.6倍;2021年,中央企業(yè)利潤總額和凈利潤分別達到2.4萬億元、1.8萬億元,均比2012年增長近1倍;2012年至2021年,中央企業(yè)累計投入研發(fā)經費高達6.2萬億元,年均增速超過 10% ,全員勞動生產率為69.4萬元/人,比2012年提高 82% 。中央企業(yè)超過 85% 的資產集中在涉及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領域,營業(yè)收入占總體比重超過 70% ;積極參與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等重大戰(zhàn)略,在脫貧攻堅期間,點幫扶的248個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派出扶貧干部超出3.7萬名。
(二)推進和開拓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做大做強民營企業(yè)
黨的十八大以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政策導向更進一步激發(fā)了市場主體的活力,民營企業(yè)迅速發(fā)展壯大,是推動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力量。習近平在民營經濟座談會上形象地將民營企業(yè)對經濟的貢獻概況為“56789”,貢獻了50% 以上的稅收, 60% 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 70% 以上的技術創(chuàng)新成果, 80% 以上的城鎮(zhèn)勞動就業(yè), 90%以上的企業(yè)數量?!雹?/p>
國家發(fā)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就《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fā)展壯大的意見》答記者問時指出,民營企業(yè)是稅收的重要來源,2012年至2021年,民企占比從 48% 提升至 59.6% 。民營企業(yè)是就業(yè)的主要渠道,2012年至2022年,規(guī)上私營工業(yè)企業(yè)吸納就業(yè)占比從 32.1% 提高至 48.3% 。民營企業(yè)數量占比超過 90% ,2012年至2022年,民企數量占比從 79.4% 增長到 93.3% 。民營企業(yè)是我國第一大外貿主體,從2019年起已成為我國第一大外貿主體,2022年占比達50.9%。
民營經濟在我國經濟中的比重持續(xù)提升,已經成為推動高質量發(fā)展重要基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推動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自標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需要強調的是,民營企業(yè)是天然的市場經濟主體,沒有民營企業(yè)參與的經濟不能稱之為市場經濟。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的失敗已經表明,在沒有民營企業(yè)參與的經濟體中,由于無法解決經濟核算問題,注定要失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能離開民營企業(yè)的參與。
推動和開拓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做大做強民營企業(yè)。人口規(guī)模巨大的現代化需要民營企業(yè)在場,它吸收了 80% 以上就業(yè)人員;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需要生產力水平更高發(fā)展,這需要利用資本大力發(fā)展民營企業(yè),否則我們無法在經濟上跨越“卡夫丁峽谷”,也無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民營企業(yè)還積極參與脫貧攻堅和鄉(xiāng)村振興,主動投身公益慈善事業(yè),為促進共同富裕做出貢獻。例如,2021年民營企業(yè)500強中就有246家企業(yè)參與“兩新一重”建設,354家企業(yè)參與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350家企業(yè)參與區(qū)域協調發(fā)展戰(zhàn)略[20];作為中國外貿和企業(yè)走出去的最大群體,民營企業(yè)已成為中國和平發(fā)展的使者,是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現代化不可或缺的力量。
注釋:
① 在生產力尚未高度發(fā)達之前,僅公有制經濟無法破解社會主義經濟核算的難題。詳見郭冠清、陳?。骸渡鐣髁x能夠解決“經濟核算\"難題嗎?—“蘇聯模式\"問題和“中國方案\"》,載于《學習與探索》2016年第12期第12-21頁。
② 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這種生產方式所特有的、使交換從而也使再生產(或者是簡單再生產,或者是擴大再生產)得以正常進行的某些條件,而這些條件轉變?yōu)橥瑯佣嗟脑斐蛇^程失常的條件,轉變?yōu)橥瑯佣嗟奈C的可能性;因為在這種生產的自發(fā)形式中,平衡本身就是一種偶然現象?!眳⒁姟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五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57頁。
③ “中外合資企業(yè)、合作經營企業(yè)和外商獨資企業(yè),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必要的和有益的補充”。參見《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頁。
④ 劉偉、李曉西:《中國經濟的“軟著陸”—我國宏觀調控經驗的初步總結第十三章改革開放以來所有制結構的重大調整》,載于《中國改革與發(fā)展報告1998:中國經濟的“軟著陸”—我國宏觀調控經驗的初步總結》,1998年版第30頁。
⑤ “非國有經濟”,包括外資合資企業(yè)、私人企業(yè)、個體勞動、股份公司、合作經濟以及各種形式的集體經濟(主要是以社區(qū)所有制為特征的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參見樊綱:《論體制轉軌的動態(tài)過程》,載于《經濟研究》2000年第1期。
⑥10 項自主權為:(1)生產經營計劃權(2)產品銷售權(3)產品價格權(4)物資選購權(5)資金使用權(6)生產處置權(7)機構設置權(8)人事勞動權(9)工資資金使用權(10)聯合經營權。
⑦ 國有企業(yè)還積極參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業(yè)等領域,投資完成額占全部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投資的 80% 。高質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項目超過3400個。參見郝鵬:《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指引新時代國有企業(yè)改革取得歷史性成就》,載于《國有資產管理》2022年第11期第4-10頁。
⑧ 習近平:《在民營企業(yè)座談會上的講話》,載于《中國農業(yè)會計》,2018年第11期,第59-61頁。參見新華社的報道: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11/01/c_1123649488. htm。
⑨ 國家發(fā)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就《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fā)展壯大的意見》(2023年7月14日)答記者問,參見:https://www.gov.cn/govweb/zhengce/202307/content_6893136.htm。
參考文獻:
[1]孟捷.相對剩余價值生產與現代市場經濟—邁向以《資本論》為基礎的市場經濟一般理論[J].政治經濟學報,2020(2):3-20.
[2]習近平.對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再認識[J].東南學術,2001(4):26-38.
[3]郭冠清.經濟安全治理體系的生成邏輯和實現路徑[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5):77-90.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劉迎秋.我國民營經濟發(fā)展的理論與實踐探索[J].經濟學動態(tài),2005(6):20-24.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
[7]張菀洺,劉迎秋.開拓政治經濟學中國話語新境界中國民營經濟理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J].中國社會科學,2021(6) :77-97+205-206.
[8]白永秀,寧啟.改革開放40年中國非公有制經濟發(fā)展經驗與趨勢研判[J].改革,2018(11):40-48.
[9]周叔蓮.二十年來中國國有企業(yè)改革的回顧與展望[J].中國社會科學,1998(6):15.
[1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劉國光.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若干問題的思考[J].經濟學動態(tài),2011(7):14-19.
[13]汪海波.對發(fā)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歷史考察[J].中國經濟史研究,2018(3):46-62.
[14]谷書堂,謝思全.國有企業(yè)改革的回顧與思考[J].經濟縱橫,2002(9):2-6.
[15]魏杰,李東紅.30年國有企業(yè)改革歷程評析[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1):23-28.
[16]劉偉.經濟“軟著陸”與非國有經濟[J].經濟研究,1998(4) :5.
[17]劉偉,李紹榮.所有制變化與經濟增長和要素效率提升[J].經濟研究,2001(1):3-9.
[18]樊綱.論體制轉軌的動態(tài)過程[J].經濟研究,2000(1):11-21.
[19]林盼,郭冠清.監(jiān)管主體的變遷過程與國有資產監(jiān)督體系的制度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23(7):5-15.
[20]黃榮.2022中國民營企業(yè)500強發(fā)布報告[J].中國產經,2022(17):33-34.
責任編輯:艾嵐
The Generative Logic of Adhering to the \"Two Unswervinglys\" Thought
Huang Zhigang1,Guo Guanqing1,2
(1.Institute of Economics,Chinese Academy ofSocial Sciences,Beijing 1Oo836,China; 2.Schoolof Economics,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1O2488,China)
Abstract:Althoughthe2OthNationalCogressoftheCPCandthethirdplenarysessionofte2OthCentralCommitteoftheCPC reiteratedandemphasizedthe\"twounswervinglys\"(unswervinglyconsolidateanddevelopthepublicsectorandunswervinglyencourage,support,andguidethedevelopmentoftenon-publicsector)thoughtitisstilladiffcult problemtomakeaconvincing theoreticalargumentaboutit.Intheory,thedynamiceficiencyofmarketeconomyrequires thedevelopmentofnon-publiceono my,whiletheendogenousdefectsofspontaneous marketeconomyobjectivelyrequirethedevelopmentofpublicconomy.Fromthe perspectiveof historicalevolution,withtheinjectionofmarketfactors intotheplannedeconomy,thenon-publiceconomyhas graduallbcomeabeneficialsupplementtothepubliceconomy,andwiththeestablishmentofthesocialistmarketconomysystem,ithasgraduallyeenincorporatedintothebasiceconomicsystem.Inpractice,intheewhstoricalperiod,thelibration anddevelopmentofproductiveforcesremainsthefundamentaltaskofsocialistChina.Thepublicsectoroftheeconomyremains thepillrofsocialism.State-ownedenterprisesthathaveembarkedontheexpresstrainof themodernizationofChinesecorporate governancewillplayagreaterrole,andtheroleofthenon-publicsectoroftheeconomyasavibrantforcecannotbeunderestimated.Privateenterprises haveplayedanimportantroleinstabilizinggrowth,promotinginnovation,increasing employment,and improving people'sivelihood.TopromoteanddevelopChinese modernization,westllneedtoadheretothe\"twounswervinglys\".
Key words:historicalmaterialism;twounswervinglys;publicsectorof theeconomy;non-publicsectorof theeconomy;Chinese modern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