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于1987年的《天下第一樓》,至今常演不衰。何冀平面對70年代末戲劇界的撥亂反正和80年代初的創(chuàng)新探索,著眼于人文精神的挖掘,以現(xiàn)實主義風貌寫出底層小人物的生存困境,劇作充分挖掘人物內心,人物關系并非單純歸為“主客關系”,他們在一種情結的籠罩下行動。關于情結:“情結,亦稱‘情綜’‘意叢'。精神分析術語。指被壓抑而持續(xù)在潛意識的心理矛盾癥結,亦即人的潛意識的一組相互關聯(lián)的感覺和觀念以及不自覺產(chǎn)生的復雜情緒體驗?!雹龠@一術語在后來逐漸泛化,現(xiàn)在可以泛指難以割舍的情感,情結能夠體現(xiàn)在個人和群體中,在無意識領域影響思維、行動、情感。榮格曾說:“不是人支配情結,而是情結支配人”。③該作的創(chuàng)作受作者成長中產(chǎn)生的情結影響,因而在《天下第一樓》產(chǎn)生了一種“主客情結”,該情結是人物內心不可分割的一種情感,人物被情結所驅動。
、誰是主人誰是客一“主”身份人物
“主”身份人物,主要有以下幾類人:以唐德源、唐茂昌、唐茂盛為代表的飯莊東家,以客五為代表的清末貴族,還有以大執(zhí)事、副官等為代表的主顧。唐家二代人作為福聚德伙計的東家,決定著他們的去留,是劇情中無可爭議的“主”身份人物,兩位少東家,一位著迷唱戲,一位癡迷武功,絲毫不在乎店里的伙計和生意。但他們有著對這份產(chǎn)業(yè)的自覺,即對自己“主”身份的自覺,明確福聚德的這份產(chǎn)業(yè)歸屬于自己,唐茂昌在第三幕意圖收回福聚德的產(chǎn)業(yè),呵斥道:“盧掌柜,話是這么說,可你別忘了,這份買賣他姓唐!”③即使自己荒廢了這份生意,也要維持自身“主”的地位,“享有正面特權的有產(chǎn)階級乃是典型的食利者”④,毫不留情蠶食著“客”者的利益。
客五是劇中清末貴族的代表,整日游手好閑,靠祖上產(chǎn)業(yè)和旗人的貴族地位來享樂,是清朝社會的“主人”,有高級奴仆修鼎新陪吃,有跑堂常貴伺候,享盡山珍海味。在客五登場的第一幕中,客五反復強調自己老爺子保駕的功績和皇上的恩賜,以封建皇權來穩(wěn)固自己的社會地位,這是一種社會身份的炫耀,也是對自己身份“主”的強調,客五認為任何人不得試圖越貴族權力,作者也在劇中諷刺道客五說話時的神態(tài)儼然是朝廷的命官。所以客五這樣的人物,雖然無用,但十分在意自己“主”的身份,在清朝岌岌可危之時,這一身份就是他最后的遮羞布。
主客關系會隨著人物處境和地位高低的不同發(fā)生變化,這是劇中所表現(xiàn)出來,也是現(xiàn)實中身份建構的現(xiàn)實,身份的建構始終與掌握話語權的建構者相關。所以“主客情結”中每個人都面臨著身份變化帶來的危機感,身份會隨著語境改變而改變,少東家在伙計面前是“主”,在身份地位更顯赫的人面前便成了“客”者??臀宓淖兓鼮槊黠@,隨著復辟的徹底失敗,只能淪落到穿著一身破爛行頭,拿過期的鴨子票去福聚德討飯吃。主客身份的改變,也就表現(xiàn)了“主客情結”在劇中每一個人物心頭,為“主”者也有這一情結是因為他們需要穩(wěn)定自己當前的身份地位,這種情結會因為參照的對象發(fā)生變化而產(chǎn)生。
劇中唯一不變的是主顧的地位,他們是飯莊的座上賓,是當時社會真正的主人,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可天下總有新登門的主顧,這一設置有明顯的象征性。客五走向了沒落,但在清末民初封建余孽和地方軍閥是當時社會兩股最大的勢力,他們處于那個時代的“主”地位。劇中軍閥副官看見了宮里的大執(zhí)事,先行了一個民國的禮,然后又連忙行了一個清朝的禮,說“剛才那個禮是民國的,這個才是奴才我的”這樣一處情節(jié)的安排就是表明當時社會的混亂狀況。雖然進入民國,但社會的風氣和人們心中固有的觀念沒有改變,這種主客之間的關系、人與人身份之間的巨大差距,仍然是大家默認的社會規(guī)則,也暗示了劇中無論什么時期,總會有“主”凌駕于他人之上,因為這是每個人心理所無法擺脫的情結。
二、誰解苦辣酸甜一“客”身份人物
在《天下第一樓》這部劇作中,作者將大量的篇幅留給了以常貴為代表的“客”身份人物,在劇中出現(xiàn)了廚師、跑堂、妓女等舊社會為人所不齒的職業(yè),這樣的身份是劇作表現(xiàn)的對象,更是創(chuàng)作的初衷。何冀平寫道:“在那些陋室窄巷中,我尋找著當年被叫做‘五子行’的人,他們多數(shù)沒有文化,滿肚子不為人知的學問,像一壇深埋在地下的陳年佳釀,就要隨風化為泥。自古留名皆將相,什么地方有他們的姓名?我要為他們立傳。”③在這里,何冀平已經(jīng)點出了寫作目的,為“五子行”立傳。“五子行”是舊社會對廚子、戲子、堂子、門子、老媽子的蔑視統(tǒng)稱。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提道:“…而無產(chǎn)階級在異化中則感到自己是被消滅的,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無力和非人的生存的現(xiàn)實?!盄五子行正是那一時期的“無產(chǎn)階級”,他們在異化中被歸為“客”者。
在劇作中,第一位“客”身份的人物是修鼎新,關于修鼎新劇作是這樣描寫的:“修鼎新是個‘榜爺’,是專門陪主子‘吃’的高級奴仆,他會吃、懂吃、能挑眼”可無論他對于吃有多么豐富的知識,或是被人尊稱為修二爺,卻始終是一位高級奴仆,而客五才是他的“主人”??臀鍥]落之后,他被請去當“瞭高兒”后,他的身份更明確是被請來的“客”,修鼎新的悲劇在于他面對現(xiàn)實是清醒的,又是無可奈何的,空有一肚子學問和看透人情世事的眼光,他能看清盧孟實的走向和每個人的身份,知曉盧孟實的奮斗之路必然失敗,但他并不能改變這些也不愿改變,所以他也只能任由命運安排,不能擺脫“客”的身份。
廚師羅大頭、李小辮等廚師是“五子行”中典型代表,都對于自己的手藝十分驕傲自信,手藝是價值所在,飯莊為自身歸宿。兩人性格各異,但都有相同之處,他們把自己的一身廚藝看得比什么都重,這是為了個人的尊嚴和價值,只有在這方面他們才能得到“客”者應有的尊重。羅大頭一直和李小辮明爭暗斗,是擔心自己在這所飯莊的地位發(fā)生變化,這就是所處于“客”身份的人物的不安全感?,F(xiàn)實中飯莊的東家也都只是把他們看作雇來的外人,個人的尊嚴得不到應有的尊重,這也就是羅大頭、李小辮等“客”者悲劇性所在,他們掌握著真正的技藝,被修鼎新打比方為一國的宰相,手中掌控著苦辣酸甜各種味道,卻被人所蔑視。
常貴,則是主客情結下另一個典型的“客”代表,常貴的性格與盧孟實相反,他默認了這樣一種主客關系,并不尋求突破身份的藩籬。在各色人物中周旋是他生存的本領。但常貴并非不需要尊嚴,他也希望自己被當作一個人來看,他為福聚德做了一輩子事,只求了東家一件事情,那就是希望東家能介紹他孩子去服裝店做學徒。但只因為他的兒子有著“五子行”的子弟這樣一個身份便被拒之門外,自己的身份甚至牽連到自己的孩子。此外常貴在一次招待中受到了外國人的羞辱,洋人把常貴看成跟在人后面的一條狗,這種蔑視徹底打破他圓滑周到的生存方式,自己作為被雇傭者“客”的人格是受到損害的,他最終在操勞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劇中還有一位特殊的角色,妓女玉雛兒,她是盧孟實的情人,也是請來的內掌柜。劇中她面對幾位不速之客的刁難時的情節(jié),表現(xiàn)出不卑不亢的態(tài)度和沉著冷靜的應對。在劇中,玉雛兒的身份和最后的命運,表明她也處于“客”身份,沒有能追求到自己的愛情,面對盧孟實的離去,她的態(tài)度只是平靜的,這也是她對待人生命運的態(tài)度,展現(xiàn)在“主客情結”的困境中是最為堅韌的角色。
他們始終都屬于“客”身份,被“主客情結”所制約,無論這一情結對他們影響如何,難以言說的辛酸充滿了他們的人生,桌前推杯換盞的客人享受著京城美味,可有誰能體會“五子行”背后的苦辣酸甜。
三、夢里不知身是客—“似主似客”的盧孟實
《天下第一樓》盧孟實的存在是最特殊的,他被“主客情結”驅使最明顯,表現(xiàn)出“似主似客”的人物身份。盧孟實是一個有著“主”意識的為客者,他深受這種主客情結的影響,他的所有行動都是在這一情結的驅動下進行,成為“主”的情結與“客”身份的現(xiàn)實之間的沖突悲劇所在。盧孟實行動的原因始終有一條,就是要讓以廚子為代表的“五子行”獲得人格尊嚴。盧孟實正是因為父親是被東家用秤砲吊起來羞辱死的這件事,讓主客情結埋進了心中,因為他也明白了人與人之間的界限,或者說他看清了以他為代表的“五子行”是不能稱之為人的,他認為只有通過個人的奮斗才能夠擺脫這樣一種處境,獲得他人的尊重,獲得真正的“主”身份。盧孟實身上有許多特性,他精明膽大,善于經(jīng)驗,在經(jīng)營過程中用黃土冒充白面和大洋,以應對上門催債的人,此外還采取了許多新辦法,比如改革福聚德的菜品和添加抓彩的活動來吸引顧客。工作上更是兢兢業(yè)業(yè),面對店里伙計的相互爭斗,兩位老板的不務正業(yè),他也盡力維持這樣一份產(chǎn)業(yè)。這一系列行為,都是出于他的“主客情結”,他認為讓店里的伙計們都改掉一些下流的習慣,并通過自己的技能和勤勞來挽救福聚德的產(chǎn)業(yè),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和尊嚴,擺脫被人看不起的“客”身份。盧孟實采取的行動得到了成功,面對各種困難都能夠有條不紊地解決,福聚德的上上下下打理起來都得心應手,尤其是福聚德在他手里由衰轉盛更印證了他的成功,這位掌柜的,儼然就是自己命運的主人。
在一次訪談中,何冀平談到“人生的無奈,這一直是我的戲中要追求的一種遺憾美”?在這部劇中,這種遺憾美正體現(xiàn)在盧孟實的結局,可福聚德是唐家的產(chǎn)業(yè),“客”的身份無法改變,盧孟實心里有著一座高樓,但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中,通過奮斗來改變個人身份是不現(xiàn)實的,人與人之間的鴻溝是巨大的,為“主”者不會允許像盧孟實這樣的人躋身于他們的隊伍。在劇作的結尾,兩位東家聽信了他人的傳言,認為盧孟實要奪走他家的產(chǎn)業(yè),于是辭退了他。所以無論盧孟實付出怎樣努力,終究是一場空,眼看那高樓起,卻看那賓客散,自己作為“客”,命運不在自己手中。這是時代的困境,也是人類社會永恒的難題。
四、天下盡在一樓中—社會文化中的“主客情結”
《天下第一樓》通過一座樓來囊括天下,而如何通過這一個地點,幾個人物來表現(xiàn)天下社會蒼生,作品給出的答案是把握住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的“主客情結”。一座飯莊演繹出了千百年來烙在中國人民身上的心結,在“五子行”尋求身份過程中看到人性中永恒的執(zhí)著追求,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是無論任何時代都需要思考的問題,劇作正是在這一社會文化角度進行思考,才做到了天下盡在一樓中,說盡人間辛酸事。
“主客情結”產(chǎn)生于主客身份的疏離,“主”“客”的身份可以理解為人在社會中的等級,中國的等級制度是歷史的產(chǎn)物,自有文明開始,為了社會生產(chǎn)的需要,就需要有分工,而不同分工的重要性就會決定人在某一社群中的重要性,就自然產(chǎn)生了等級。中國的等級制度在歷史的發(fā)展中不斷完善,尤其是儒家學說對于“禮”的強調,更是將等級制度融入生活中,形成一種文化,歷朝歷代為了維護統(tǒng)治的需要都會貫徹這種等級文化,人與人之間身份有著巨大的差距,這種社會文化在最后一個封建王朝達到了頂峰。有了等級差距,自然有人尋求身份的改變,于是關于“主客”的情感與思考成為心結,產(chǎn)生了“主客情結”。
這樣一種身份等級的社會文化在北京地區(qū)更為集中,北京作為兩代封建王朝的首都,自然格外強調人的身份和等級,尤其是清朝實行的八旗制度以及民族政策。作品發(fā)生的背景正是辛亥革命后的北京,革命并沒有改變這種等級結構“辛亥革命后,君主立憲的路走不通,權力集中于金字塔尖的專制主義與以層級依附為特點的臣民主義就死扭在一起,共同構成了國粹?!雹鄄缓侠淼纳鐣幕匀辉谘永m(xù),多數(shù)人默認這樣一種文化。作者對一系列底層人物的描寫,大多數(shù)都隱忍、麻木、順從的性格正是在反思這樣一種民族文化心理。
《天下第一樓》創(chuàng)作于1987年,此時的中國社會已經(jīng)進入改革開放時期,社會文化環(huán)境也進入了一個比較寬松的時期,此時的戲劇創(chuàng)作也更加深入人們內心精神世界的挖掘,對“人”的發(fā)現(xiàn)重新成為話劇關注的重點。同時,社會身份的等級不公并沒有消失,何冀平的出身在當時社會就處于一種特殊的背景。由于父母的香港背景和幼年的學習經(jīng)歷,產(chǎn)生了她“主客情結”的萌芽,她意識到個人與他人的距離。是在當時,何冀平的同學便覺得她是“香港特務”,他們對其進行非議。正是兒童時期的這次經(jīng)歷,讓她意識到個人與他人身份的差異,主與客身份的產(chǎn)生。先天身份的不同,是她的尊嚴被損害的原因,這樣一種不合理的境況把她壓向“客”的位置。
但伴隨物質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又會出現(xiàn)新的身份不公,所以《天下第一樓》中的“主客情結”并非只停留在劇中的時代,而是反思站在人的文化層面進行反思。此外,在后來的一次上山下鄉(xiāng)的經(jīng)歷,何冀平消除了主客關系的隔膜,這里的農(nóng)民不在乎她的身份,大家都愿意看她寫的戲,肯定她的價值。主客的關系從二元對立來到了互相肯定、相互需要的階段,個人的價值在他人的需要中得到了實現(xiàn),這種價值的追求是貫穿在主客情結的始終。是主還是客,取決于人與人的關系,獲得“主”身份并非要成為二元對立中的支配者,而是要得到他人和自己的肯定,來實現(xiàn)個人的價值?!啊短煜碌谝粯恰钒压P觸伸向人的性格和心靈深處,去反思和揭示民族傳統(tǒng)文化,分析國人深層的文化心理結構”。這種文化心理結構就是“主客情結”,這一文化情結并非隨著舊時代的覆滅而消失,在80年代,尤其是此時對人的關懷成為文藝創(chuàng)作的大方向,這樣一種思考就出現(xiàn)在這部作品之中。
五、結語
綜上所述,“主客情結”是產(chǎn)生于一定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何冀平注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層面和社會身份等級上的思考,構建出“主”“客”身份二元對立的一種情結廣泛體現(xiàn)在劇中各色人物身上,或隱或顯。被這一情結所驅動進行行動的人物與現(xiàn)實社會的文化環(huán)境產(chǎn)生矛盾,形成了本劇的戲劇沖突,作品表現(xiàn)出為“客”身份者渴望得到人格尊重、個人價值的真實心理和被社會束縛、遭受他人制約的尷尬處境,豐富了作品的人文內涵,貢獻了獨特的戲劇形象。
注釋:
① 車文博.當代西方心理學新詞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② 榮格,李德榮,編譯.榮格性格哲學[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③ 何冀平.天下第一樓:何冀平劇本選[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4.
④ 馬克斯·韋伯.經(jīng)濟與社會第1卷[M].閻克文,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⑤ 何冀平.《天下第一樓》寫作札記[J].中國戲劇,1988(9).
⑥ 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⑦ 何冀平,張弛.何冀平訪談錄[J].戲劇文學,1999(12).
⑧ 趙世超.中國古代等級制度的起源與發(fā)展[J].社會科學文摘,2016(10).
⑨ 董健,胡星亮.中國當代戲劇史稿[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