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參加本科畢業(yè)20周年的聚會,作為校友代表,我在學院舉辦的“回首芳華,共贏未來”慶典上作了發(fā)言,內容分為“現(xiàn)在所回望的過去”“過去所遠眺的現(xiàn)在”“現(xiàn)在所耕耘的未來”三個部分,PPT做得云淡風輕的樣子,但其實濃郁的情感在胸間翻滾。在準備這個演講以及站在臺上時,心中隱隱有個勤學敏思的身影在浮動,那是因閱讀其書稿而正活躍在我精神生活中的人——李志欣老師!在我進行另外一項重要的活動時依然“頑強”地處于“在線”狀態(tài)。特別是當我講到對未來的期待時,心里也回響著李老師書中的觀點,“深度的現(xiàn)在造就深度的未來”。有趣的是,李老師的這本書里,構建人與書的連接是其中著墨最深的內容,而我作為閱讀者也“親身”演繹了這種奇妙的連接,當他的身影和我在演講中所回望的自己的身影交疊時,那些彼此歲月中用心的片刻有了更為緊密的呼應。雖然在更早的過去,我和李老師并不認識,但所謂一見如故便是如此——甚至只是在網上約稿,互看文章,兩張鉆研學習的書桌就拼到了一起。不過直至此書,我才更加了解他不停歇的努力,以及在這無止境的遠航中不斷擴大的心愿。近年我心中越發(fā)充滿探索教育的渴望和承擔責任的堅定,所以當“走到”這本書時,覺得在心靈上與之有非常寶貴的契合。那些滋潤他啟發(fā)他的書為他舒展了人與教育的關系,使它們漸漸變得不“局促”,且有了“更多話題”的松弛,這種打破專業(yè)局限的思路也讓我有很深的共鳴??赐赀@本書后,我感覺在繼續(xù)日常的讀寫時,身上帶著某種被擦亮的學習的新意,在這浮現(xiàn)生機的心緒中,這份書稿也變得越發(fā)立體起來。
記得曾在教師的讀書會上講過,如果讀者在閱讀一篇文章或是一本書過后,沒有產生進一步轉釋的興奮,那么這份作品便談不上在他/她身上產生多大的影響。當時我是針對與會幾位老師說的“讀是讀了,但不想講,也不想寫”而談的。轉釋是閱讀者以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表達甚至自己的行動對書中的思想進行的演繹。無論是熱切的分享還是對照的看齊,這種轉述或闡釋都充滿著主體意識,是自身在投入的閱讀中隱退又從中浮現(xiàn)的過程。這種自我的涌出是自然而然的,它為閱讀所喚醒,順書中筆勢而生,隨自身語言回應而現(xiàn)。好的書不會徹底淹沒讀者,或者說即便是淹沒過也允諾了某種沉浮。在這陶醉的間隙,閱讀者不再屈從于一味的讀,而遵循了自身進行重述的意愿。哪怕只是提問,也是轉釋的一種表現(xiàn),它以生疑、表疑、解疑的形式,形成對書本新的理解,存入意義的儲藏室。由書所派生的一切言語行為,催發(fā)了書中理念的主體置換,在這種語言的轉釋中,知識的內化才真正發(fā)生。
有趣的是,李老師這本能夠讓人產生轉釋沖動的書,其實也是他對近年讀過的書的轉釋。對每一個跋涉經年的愛書者來說,讀書疊加了年輪的深沉,“書映書”“書生書”亦是“心映心”“心生心”。書中,李老師自覺地以教育者的身份,審視和表述書中所獲,我們也得以跟隨著私人的閱讀線路領略不一樣的書中風景。這種讀書既顯得隨性,又體現(xiàn)出某種目的性,這兩者本來是矛盾的,但作者用心的思考,以及對生活節(jié)奏積極的調試,使它們奇妙地統(tǒng)一起來,表現(xiàn)為攻守的諧和。日常標記、日?!鞍炎健?,令我們在閱讀中感受到一種“隨身”的氣息。他的讀書和反思充分浸入了生活,這些閱讀所得無一不與對日子的品味、專業(yè)交往的體驗緊密交織在一起,正是這種真切的生活進程,調和了在眾書中巡行的枯燥。誰說這種“耕讀”的生命形式的魅力,不是因為無窮無盡的生活細微的色調的點染呢?
個性化的閱讀趣味的養(yǎng)成并非一朝一夕,如何令這種對書籍的“讀取”沿著一條充滿活力的軌道進行,或者換言之,如何在生活中開辟空間以令閱讀朝著自身展開,這是我在讀完此書后反復思索的問題。如書中李老師所講述的,覺得自己“沒有時間”的老師非常多,且這些人中有為數(shù)不少者表示對閱讀很向往。他非常重視教師培養(yǎng),因此對培育教師閱讀習慣的關注也成為書中一個重要的內容,而老師們所面對的困境也被放在了具體化的語境中進行分析。普遍認為,教師們繁重的教育教學工作構成了對閱讀的擠壓,在時間的零和游戲中,不屬于緊迫任務的閱讀很容易被忽略。但對這個問題的解決應該聚焦在哪里,大家卻有不同意見。關于這個問題,最需要探討的內容是否是閱讀重要性的強調?我們都知道加深對閱讀之意義的理解肯定會推促閱讀行為的發(fā)生,但是“擠不出時間”的體驗,仍會不斷消解那些因為認識到閱讀的作用而增加的讀書渴望。
如李志欣老師等閱讀扶持者們并不僅僅止步于宣揚閱讀的功用,而是采取幫帶的措施督促閱讀的真正開展,也取得了成效。正如我們《師道》編輯部在之前的師道讀書會和后來的師道讀寫聯(lián)盟活動中所做的那樣,通過讀書打卡、群組討論、專題講座、筆記點評等形式來敦促大家讀書。在我決定要更加認真地做這件事之后,我們進行的還包括領讀帶動、讀后感指導發(fā)表、鼓勵撰寫講座心得等新內容,甚至還嘗試了更細膩更豐富的形式,比如通過收集問題,搭建讀寫聯(lián)盟會員與書作者的“小作文”往來聯(lián)系,在以往講座交流的形式之外開辟新的對話通道;保留每一期的結營講座,輔之以不定期的主題講解的形式,以令教師們重訪之前營期的必讀書,鼓勵大家對好書反復讀反復研,這樣既可不斷拓展新書閱讀的版圖,又開發(fā)了重游的線路;對講座嘉賓的選擇更加多元,不再一味唯權威或唯頭銜,而是以了解“此書”、有故事、有內涵的分享者為佳。特別是最后一點,乃是在培育發(fā)表等讀書輸出渠道的方式之外,我目前所想到的最有效的引領閱讀的形式。
在閱讀推廣的種種做法中,首先可以肯定,發(fā)言,特別是正式發(fā)言以及讀后感發(fā)表等,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它們能夠立刻讓教師們嘗到一些閱讀的甜頭,如前文所言,只有通過自身對書籍的轉釋,才能“治愈”空泛,培育內生性的價值產出。其次,更加真實親切、可感可學的分享者更能夠使人產生學習、模仿或參考的興致,特別是這種分享不僅僅是對書的解讀,更展現(xiàn)了人與書的相處方式,甚至是對閱讀時間的安排。哪怕是生活中小小的建議,比如怎樣在忙碌中安插閱讀、如何利用手賬做閱讀記錄等實用的方法,都能夠給聽眾帶來不小的啟發(fā)。當然,我們期待分享者帶來更大的榜樣的力量,能夠從精神深處感召教師堅持閱讀。不過,我認為這種對自身讀書狀態(tài)的分享已經彌足珍貴,它繞開一味講述閱讀好處或是展現(xiàn)閱讀佳績的“慣例”,集中講述如何運用自己的思想,使閱讀真正扎根生活。也就是說,過去不少鼓勵閱讀的講座多從“閱讀如何打開思想”的角度闡述閱讀的意義,而我現(xiàn)在更加期望一種“思想如何打開閱讀”的敘述方式,因為這種親身的示范正是對“閱讀如何在生活中‘站得住腳’,不被紛繁的工作和家庭任務擠兌到無立錐之地”的問題“給出了做法”,它能夠給分身乏術的老師最有說服力的建議。在李老師這本書中,這種關于如何對閱讀進行細致的安頓的講述,最可使人意識到“沒時間”的難題并非全然不可“攻破”,而且難得的是他用悠然的心態(tài)不停調節(jié)著工作的緊湊,很能給予讀者某種從容愉悅的向往。最后是要不斷琢磨著,在這個閱讀群體的場子中投入能夠觸發(fā)閱讀律動的內容。我曾有感而發(fā)寫道:“讀書這件事一起讀一定要挖掘一起讀的滋味,要不斷創(chuàng)設交流的內容、交流的形式……用心投入小石,再觀湖紋皺,召讀者也是觀察者、學習者。”如今讀完李老師這本書,我對這種“往湖里投進石子”的想法和做法擁有了更多的靈感。
其實要求閱讀“打卡”確實是無奈之舉,這種外部紀律的施行很難真正培養(yǎng)人們閱讀的自覺性,正如李老師所說,很多校長在學校“跟蹤”的閱讀行為多數(shù)會因為他們的離職而結束。但我認為外部督促雖有它難及的地方,但在閱讀的約束期有機會讀些好書也非常有價值,何況也有些人在閱讀和交流中被深深觸發(fā),從而真正愛上讀書。說到底,閱讀推廣也是一種教育行為,每一個眷戀成長的人都會在各種嘗試后明白,最好的推廣或者說最好的教育還是要有生命的蒞臨。“現(xiàn)身說法”為什么通常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因為那是沒有“替身”的專屬性品質的展露,是決意敞開內里的勇敢剖析,是面向歲月漸漸變得醇厚的心聲的傳遞。無論是在講臺上,還是在書案邊,這種真誠的講述都會帶來精神的波瀾,你感覺時間的漏斗仍在講述者體內輕瀉,但不斷種上的思想郁郁蔥蔥。
李老師從他讀過的書中擷取的內容無不帶著作品自身的輝光,但他生動的創(chuàng)作抵擋了它們過分耀眼的光芒。在很多有大量引文的文本中,我們容易看到被原作徹底遮蔽自身光彩的情形。但李老師這本書不是對書本或是他人觀點的簡單裁取,而是他在不斷被閱讀所吸引的生活中,賞會、觀照、推演、建構,最終存入經驗的“歸檔”,同時也是會通他人的“寄言”。這些文字的口吻有一種對象性,似乎是面對著年輕的同行的直呈。這種讀者意識,也像一種課堂意識,使他敏于精煉素材、拆分步驟、引導練習——作為讀者或者作為“學生”,能夠在他的“書課”上,在柔化了秩序,充滿著對世界的好奇的氛圍下,步入并“跟進”一種對于教育的研究。這些年,李老師對教育者作為知識生產者的身份有了更為深刻的體認。對這種角色的認同,不斷增強他對教育思想進行提煉的信心,其中包括對自己的教育主張、教學方法的進一步歸納和深化,也包括對團隊、組織和個人的教育理念歸納和整改的幫扶。這種提煉不僅僅是文字或修辭上所作的煉字功夫,更是對教育情懷的會意,對教育精髓的洞察。能夠勝任這種精神勞動肯定是因為熟知教育規(guī)律,且因對教育現(xiàn)場保持密切觀察而練就對“獨特性”的靈敏嗅覺,因此可以直觀而簡明地獲知教育者動機,以及教育理念智性之所在。這種精煉是對紛繁形式的去除,同時也是在內涵上進行新的生成。特別是當李老師以結構化形式對這種教育理念進行“派分”,亦是一番意蘊的充實和重塑。隨著這種“分譴”,被提煉的理念再度被驗證,顯現(xiàn)那些能夠真正落實的路徑,從而使理念可視可覽,可行可為。
書中除了在管理、交流、課堂、教研等革新上實實在在的方法分享,更有一份能夠增添教育憶想的情感流動。有談樂,也有述憂,他在生活中的每一次付出,都似乎會變成一次關于成長的揭示。語言關聯(lián)著思維,思維關聯(lián)著行動,在這周而復始的理解和養(yǎng)成中,使命感變得越來越明朗。正是這份越發(fā)明確的使命感,指引像李老師這樣的教育研究者,超越紛雜的干擾,團聚生命的能量,進一步詮釋和彰顯那既屬于自身又屬于大眾的“文”的牽引力。一名真正的學習者能夠在理想的守望中建構精神的樓宇,更能夠在境域化的日常中擷得思想的片羽鱗光。學習一旦存持,“其命維新”,便無時無刻不向往和推促一種共謀共建的教育生態(tài)。而其中,對自己的成長和他人的成長進行診斷和療治,乃這份良愿必含之功。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總為李老師自律的閱讀生活嘆服,閉卷聆察其思想回聲時方覺,恰是生命勃發(fā)的狀態(tài)使其找到了寧靜。李老師說,“從我做起,關注內心,‘常想可以給周圍的人和世界帶來什么不同’,這是領導力的原點。”我認為他在這本書中貢獻的不只是一個勤奮的身姿,更具體地說,乃提供了一個把書本轉化為行動后盾的生動版本。他把在以往的教育中被罷黜的生活請上前來,在連接、更迭、跳躍和縫合中完成了一份新的生長設計。
讓我們保持閱讀,以一種在閱讀中增進“視力”的方式重申對這個世界觀看的權力。然后像李老師所說的,“把‘發(fā)現(xiàn)的新大陸’記載下來”。
海德格爾曾指出:“惟從世界中結合自身者,終成一物?!毖芯?,本質上是把握事物的根源性聯(lián)系。真正的學習者,隨時虔誠,隨時堅持創(chuàng)造性運用,隨時攢集目之所及的光亮,在持續(xù)性中靠近萬物靜謐的核心……
責任編輯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