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肯尼亞馬賽馬拉保護區(qū),研究者曾觀察到鬣狗群在 15分鐘內連續(xù)端掉三個獅群育幼點,21只幼獅無一幸免。
即便僥幸躲過天敵,雄性幼獅還要面對來自同類的威脅。當新獅王接管獅群時,會立即除掉所有未滿兩歲的幼崽。
這種殘酷的“殺嬰行為”導致幼獅前兩年的存活率不到40%。
熬過童年的雄獅會在 2~3歲時被逐出原生獅群,從此開啟充滿危機的流浪生涯。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獅類研究團隊通過 GPS項圈追蹤發(fā)現,流浪雄獅平均每天要行走12千米尋找新領地,這個距離是定居雄獅的 3倍。
在納米比亞埃托沙國家公園,研究者曾記錄到一只流浪雄獅在38天內輾轉460平方千米。
在此期間,它遭遇過3次犀牛攻擊、2次象群驅逐和1次同類廝殺。
這些“草原流浪漢”不得不開發(fā)出特殊生存策略?!秳游镄袨椤菲诳涊d,博茨瓦納的流浪雄獅會尾隨遷徙的角馬群,靠撿食腐肉維生。
當流浪雄獅終于找到可占領的獅群,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獅王爭霸戰(zhàn)中,挑戰(zhàn)者有42%的概率被獅王殺死。即便成功上位,新獅王的平均統治期也僅有 2~3年。
這短暫的“王者生涯”實則危機四伏。獅王需要時刻防范其他雄獅聯盟的入侵,每天巡邏領地消耗的熱量相當于人類跑兩個馬拉松,還要應對母獅們的集體反抗。
2015年坦桑尼亞塞倫蓋蒂的案例顯示,新獅王上位后,原有母獅群集體出走的情況占37%。
最殘酷的真相藏在獅王生命的終點。被推翻的老獅王命運都會很慘。
南非動物保護協會的解剖報告顯示,90%的老年雄獅尸體上都帶有同類撕咬的新鮮傷口。
更令人唏噓的是,這些曾經的王者往往死于自己造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它們統治時期驅逐的年輕雄獅,最終會成為自己的掘墓人。
2011年BBC紀錄片《獅王》跟蹤拍攝的明星雄獅“斯卡”,就是在重傷后被禿鷲活活啄食而死。所以,當我們再看到紀錄片中威風凜凜的獅王時,或許該換個視角理解這份“威風”:濃密鬃毛既是吸引雌性的第二性征,也是格斗時的防護裝甲。
震懾四方的獅吼平均消耗430千卡能量,相當于人類連續(xù)跳繩 40分鐘。就連看似愜意的巡視領地,實則是用氣味標記維持統治的必要勞動。這些“王者特權”,本質上都是沉重的生存負擔。
從被迫離家的流浪少年,到刀頭舔血的巔峰王者,再到凄慘謝幕的落魄老者,雄獅用短暫的一生演繹著草原版的權力游戲。它們的命運軌跡揭示著自然界的根本法則:沒有永恒的王者,只有永恒的生存競爭?;蛟S正是這種殘 酷的輪回,讓獅群基因在百萬年間保持強大。
(梁衍軍摘自微信公眾號“寰宇志 ”圖 / 蟈菓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