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靜升王氏族譜、碑記、人物傳記和有關地方志書的記載中可以看出,清朝靈石靜升王氏族大支繁,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靜升居民數(shù)千家,王氏居其半”,家族總人口超過3000人。而且在明朝大移民中,遷往河北、河南、山東、北京等地的支系在其遷入地也已“比隆本宗”,成為巨族。族中有多人以良好學養(yǎng)和祖上功績邁入官僚階級,更有親睦厚風在族中代代相傳。清代靈石靜升王氏的商貿活動多由一人或數(shù)人牽頭,依據族人各自擅長的領域,給予不同的分工,統(tǒng)籌謀劃運作,形成了多行業(yè)、多地域、一體化、大家族式的商貿聯(lián)合體。
1644年,崛起于東北的滿洲貴族領兵入關,明亡清興。清朝建政之初,統(tǒng)治者勵精圖治,尤其是康熙皇帝即位以后,先后平定“三藩之亂”,收復臺灣,粉碎準噶爾上層分子的分裂圖謀,基本完成了國家的統(tǒng)一大業(yè)。同時,康熙皇帝還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措施。其后繼者雍正皇帝又實行“攤丁入畝”,使人口快速增長,農業(yè)生產得到迅速發(fā)展。到乾隆時期,中國社會經濟日趨繁榮,出現(xiàn)了中國古代社會最后一個發(fā)展高潮期,史稱“康乾盛世”。而且乾隆皇帝還非常重視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完善了對西藏地區(qū)的管理,并徹底解決了中國西北準噶爾部的叛亂。這一時期,靈石靜升王氏在明朝積淀的雄厚基礎上持續(xù)發(fā)展壯大,進入了家族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并且做到了在國家急需之時和民眾危難之際,勇?lián)覈煜轮?,捐資捐物毫不猶豫。在清朝后期,清軍收復新疆之戰(zhàn)中,靈石靜升王氏商貿業(yè)雖經濟實力大不如前,但仍能以國家利益為重,全力以赴籌集軍糧、軍需。
清康熙年間(1662—1722),靈石靜升王氏的領軍人物——十四世祖王謙受、王謙和“貿遷燕齊間”,“重然諾、敦信義”,每每能在關鍵時刻帶領族中商人搶抓商機,捷足先登,共同拓展商貿領域。尤其是在家國利益的抉擇上,識大體,有大義??滴跏辏?671年),朝廷解除了施行十年之久的禁止民間養(yǎng)馬令,準許民間養(yǎng)馬。政策頒布后,他們迅速帶領族中商人遠赴口外,進入內蒙古草原販運馬匹。
康熙十二年(1673年),平西王吳三桂發(fā)動“三藩之亂”。翌年,陜西提督王輔臣投靠吳三桂,起兵反清,陜西告急。緊鄰陜西的山西平陽府(今山西省臨汾市)奉命緊急為朝廷征集馬匹、糧食等軍需物資,以解決平叛之急需。王謙受、王謙和得知這一情況后,立即將剛從內蒙古購買的24匹良馬,日夜兼程地捐送至平陽府,以助朝廷平叛。隨后受平陽府舉薦,兄弟二人為朝廷平叛籌運軍需物資。受命后,兄弟二人立即聯(lián)合經商于“薊、燕、?!钡耐跏系谑氖雷嫱趺C等族中商者,分頭行動。他們中有的人征集馬匹,有的人籌辦糧草,為國出力?!叭畞y”平息后,王謙受、王謙和及靜升王氏商幫得到了朝廷褒獎,從此受到清廷重用,開始邁入皇商行列,商貿實力大增。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清朝統(tǒng)一準噶爾之戰(zhàn)正式打響。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六月,康熙皇帝決定親征準噶爾。聞訊后,王謙受、王謙和召集靜升王氏設在奉天(今遼寧沈陽)、遼陽、張家口、古北口(今北京市密云區(qū))、宣化(今張家口市宣化區(qū))、山海關、殺虎口、蘭州、寧州(今甘肅寧縣)、甘州(今甘肅張掖市)、肅州(今甘肅酒泉市)、嘉峪關、榆林、咸陽、大同、陽曲等地的族中商人采購馬匹、糧草和軍裝等軍需物資,以供朝廷隨時征用,并帶領族中商人為打勝準噶爾之戰(zhàn)接續(xù)出力。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正月,王謙受參加了康熙帝舉辦的“千叟宴”,獲御賜龍頭拐杖一柄。
統(tǒng)一準噶爾的戰(zhàn)爭長達70年,歷經康雍乾三朝??滴趸实廴斡H征,到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才最終取得了完全勝利。準噶爾之戰(zhàn)時戰(zhàn)時休,在戰(zhàn)事緩和或休戰(zhàn)階段,清朝政府在收復之地廣泛屯田,發(fā)展生產,同時大力開辦手工業(yè)和商貿業(yè)。在此期間,靈石靜升王氏等一大批晉商,一方面為清軍運送軍需物資,另一方面在清軍收復之地迅速發(fā)展手工業(yè)和商貿業(yè),安撫民眾,穩(wěn)定社會秩序。不僅為戰(zhàn)爭的繼續(xù)深入縮短了補給線,更使戰(zhàn)亂之地的民眾生活盡快得到了安定。
此后,清政府在蒙古大草原和新疆地區(qū)大量建設驛站、軍臺,由此形成了由眾多驛站和軍臺連通的驛道,這些驛道也成為了繁忙的商路。靈石靜升王氏先后在這些驛道或軍臺的樞紐要地——科布多(今蒙古國科布多省的省會)開辦了興泰號茶莊、復成號絲綢行、發(fā)源義(經營類別不詳)等商號;在多倫開設了天泰樓騾馬店、元慶德皮貨店;在策克開辦了永成興(經營類別不詳)、永聚號(經營類別不詳)等商行;在烏魯木齊開設了會仙樓飯莊、復順號鹽店、公升號(經營類別不詳)、永和協(xié)駝店;在西寧設立了悠久當?shù)洚斝?、瑞興祥估衣店、晉源興茶莊、大來號糧店等。靈石靜升王氏的商貿體系鏈條由內地向西北邊疆快速延伸,為西北邊疆的商貿繁榮、民族團結、社會進步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
在準噶爾之戰(zhàn)的70年間,靈石靜升王氏在朝廷上下贏得了可倚重、有擔當、有諾必踐的美譽。與此同時,也積累了豐厚的財富,家族經濟實力空前強大。
這一時期,靈石靜升王氏在家鄉(xiāng)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宅院、街巷、弄里的擴建、新建和綜合改造,并沿街巷、弄里修建了商鋪、門店、作坊等商業(yè)設施,留下了規(guī)模宏大、文化氣息濃厚的幢幢晉商大院,形成了靜升古鎮(zhèn)這一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獨有的古建風格和布局。
這是清朝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壯大的70年,也是靈石靜升王氏發(fā)展史上的關鍵時期和重要階段。
準噶爾之戰(zhàn)取得勝利后,王家設在西北地區(qū)科布多、庫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策克(今中國策克口岸,在內蒙古額濟納旗境內)等地的商號,與設在河北張家口、古北口、滄州、保定、獻縣、白溝等地的商號,與設在北京通州、石匣(今為北京市密云區(qū)高嶺鎮(zhèn)石匣村)、密云、大興等地的商號,與設在遼寧沈陽、遼陽等地的商號,與設在山西大同、太原、臨汾、運城、永濟、屯留、沁水、上黨等地的商號,與設在陜西榆林、漢中、山陽、西安、咸陽等地的商號,與設在甘肅蘭州、平涼、莊浪、天水、酒泉、嘉峪關等地的商號,與設在江蘇揚州、蘇州、常州等地的商號,與設在浙江杭州、紹興的商號,與設在福建連城、福州的商號,以及與設在廣東連鎮(zhèn)等地的多家商號形成了溝通全國各地、連接萬里商路的王氏商貿網絡。
靈石靜升王氏還順應時勢,不斷創(chuàng)新食鹽、茶葉運銷途徑,既為國納稅聚財,又為己創(chuàng)業(yè)致富。據乾隆版《王氏族譜·永齋公傳》記載:“公(王奮志,字永齋)嘗于直隸、山東廣設生理,宗族鄉(xiāng)黨賴以舉火者不下數(shù)百家?!卞X莊、當鋪、鹽業(yè)、糧食、茶葉、綢布、副食、日雜等商號竟達百家之多。族中、鄉(xiāng)里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其中,靈石靜升王氏的生意越做越大,資財越積越厚。
現(xiàn)今通過對靜升村三官廟道光二十八年( 1 8 4 8 年) 重修碑記、關帝廟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補修碑記的整理看到,當時捐資的靜升王氏商號就有492家,分布于中國的大江南北。
靈石靜升王氏在家道興盛之時,除建立起獨特的家族諸事公議制及具有現(xiàn)代社會保障制度特征的家族保障機制外,更是義舉不斷。興建義學、義倉、義冢,扶貧濟困;修橋、筑路、鑿井,造福鄉(xiāng)里;捐地、捐銀、挖塘蓄水、修筑水渠,以擴大土地灌溉面積,惠及鄉(xiāng)民;捐資公益、代繳賦稅、賑濟災荒、設粥棚救濟難民,積極勇為,身先擔當。
光緒元年(1875年)三月,左宗棠受命擔任督辦新疆軍務的欽差大臣,督率清軍殲滅和驅逐阿古柏侵略軍,粉碎英、俄分裂我國新疆的圖謀,開始了收復新疆的大業(yè)。左宗棠保舉加封在陜西經商的靈石靜升王氏第二十一世祖王鴻翔以五品職銜擔任涇州糧臺,又委任陜西懷遠縣典史、王鴻翔五弟王鴻遠,以試用布政司經歷之職,擔任西征官錢局督辦。此時,靈石靜升王氏在甘陜地區(qū)的商號全力參與了糧餉物資的籌集轉運,并積極捐獻軍費、軍糧,同時以商號資產為抵押,向外國銀行借貸銀兩,以彌補軍費之缺。此時的王家雖說實力遠不如從前,但仍能以國家利益為重,為國盡力,為族中官員分憂,同心協(xié)力收復國土。光緒三年(1877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除了被俄國侵占的伊犁外,新疆其余土地全部收復,清軍收復新疆之戰(zhàn)取得決定性勝利。王鴻翔被保換鹽運使銜,之后又賞戴二品按察使銜,王鴻遠升銜山東試用同知。
光緒六年(1880年),左宗棠備戰(zhàn)新疆伊犁時,委任王鴻翔六弟、陜西候補縣丞王鴻儒為甘肅后路糧臺,并兼任陜西長武縣知縣。他與二哥王鴻翔、五哥王鴻遠以及十九世祖王家驥,帶領族中設在甘陜地區(qū)的商號,全力以赴,分工協(xié)作,為保證清軍后路糧食、物資的增援出力。族中富戶、商者也踴躍捐獻軍費以助其事。之后,左宗棠“以采運一切軍裝、軍糧出力,保奏給予王鴻儒加一級、記錄三次”;西征糧臺袁也以轉運軍糧出力,保舉王鴻儒賞戴花翎;陜西新任布政使譚上連又“委任王鴻儒辦理三原地方稅務”,并給予“記大功一次”,授予王家驥藍翎五品銜。左宗棠還為王鴻翔兄弟題贈楹聯(lián):“徑無凡草惟生竹,氣似靈犀可辟塵?!蓖瑫r也給王氏家族題贈楹聯(lián):“神工妙筆欲自試,山色江聲相與清。”以褒獎王鴻翔兄弟及靜升王氏家族為收復新疆所作的貢獻。
有清一代,靈石靜升王氏越來越多的族人以科舉、舉貢、蔭敘、捐納等多種途徑在京師各院、司、部以及地方的府、州、縣受官任職,而且還有多人取得了各種品級的候選、候補官員資格。整體上來說,靈石靜升王氏進入了士大夫及官僚階層。據《王氏族譜》記載,到清光緒后期,族中先后取得五品至二品官職或爵位的族人達101人,同時還有為數(shù)眾多的五品以下官員。
雍正年間(1723—1735),十五世祖、江西吉水縣丞王崇(號敬翁)辭職歸鄉(xiāng)時,當?shù)匕傩照诘琅兽@挽留,依依難舍。雍正六年(1728年),吉水縣闔邑士民共立“去思碑”,上刻《敬翁少尹歸養(yǎng)序》,以感念其功德。
十五世祖王夢鵬以“ 孝義” 聞名朝野,以善舉皆共稱頌。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奉旨在靜升村中立孝義坊,建孝義祠旌表。
誥授奉直大夫,晉封中憲大夫、宣武都尉的王氏十六世祖王中極,獲得“博學品正、急公好義”的贊譽,是乾隆時期靈石靜升王氏的領軍人物之一。乾隆五十年(1785年)二月,他參加了朝廷舉行的北京國子監(jiān)辟雍竣工暨皇帝臨雍大典,乾隆帝親賜王中極銀牌一面、黃馬褂一件。嘉慶元年(1796年),王中極參加了由太上皇乾隆和嘉慶帝共同舉辦的“千叟宴”。
靜升王氏十七世祖、貴西兵備道署提刑按察使王如玉,在乾隆帝平定大小金川叛亂中,奉旨以四品職銜隨軍負責糧草、馬匹等軍需物資保障,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六月十二日,沖鋒陷陣,于沙場殉國。后朝廷奉旨恤贈其太仆寺卿。嘉慶九年(1804年),朝廷再次對王如玉金川陣亡之事進行了追議,賜予其恩騎尉世襲罔替爵位。
官至寧夏水利兵備道的十八世祖王榮棨,曾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兩次獲得朝廷授予的“卓異”稱號,并取得“治理西陲稱最”的佳績。嘉慶年間,歷任北京房山知縣、天津知縣、涿州知府的十八世祖王德棻,在吏部的考核中,屢得“循吏”名。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這3000年來未有之大變局中,外國列強大肆入侵,農民起義連年不斷,清政府簽訂一系列喪權辱國的協(xié)定。面對西方列強,清政府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洋貨如潮水般涌入,靈石靜升王氏設在全國各地的商號受到嚴重沖擊。其時,設在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qū)的商鋪、錢莊、典當行也難以維持,逐步歇業(yè)。
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與清軍在揚州城發(fā)生激戰(zhàn),靜升王氏在江南經營300年之久的統(tǒng)意鹽號、元豐恒錢莊、晉外宏錢莊、安慶當?shù)洚斝小⑿薜绿冕t(yī)藥行、生生涌酒業(yè)、閣菜園生鮮店、慶元樓飯莊等近百家商號在戰(zhàn)火中倒閉。之后,兩淮地區(qū)戰(zhàn)事反復,“江路不通”“商賈流離”,靜升王氏貫通南北的商品運輸之路嚴重受阻,商貿鏈條中斷,當鋪、錢莊應收的巨額款項多數(shù)無法收回,經濟實力嚴重受損,商貿活動被迫向西北、西南地區(qū)轉移。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1856—1860)后,清政府為維護其統(tǒng)治,迫于戰(zhàn)爭和賠款的壓力,向富裕階層進行大規(guī)模籌款,并向商家強征名目繁多的稅賦,靜升王氏在京津冀地區(qū)的商號入不敷出,經營困難重重。
中日甲午戰(zhàn)爭(1894年),掀開了中國近代史上屈辱的一頁。國家風雨飄搖,動蕩不安,王家在京津冀經營商號的族人,有的賣掉財產、攜帶銀兩回鄉(xiāng),有的轉移到相對安定的偏僻小鎮(zhèn)或山村,當起了走村串巷的小貨郎,后來就落戶于當?shù)亍?/p>
1897年開工、1903年投運的中東鐵路和1906年開始投運、1921年全線通車的京包鐵路,使晉商在北方長期以來靠駝隊、馬幫、平板車長途販運的傳統(tǒng)被火車運輸所取代。由于王氏家族固守舊業(yè),沒有及時轉變觀念加入到鐵路和海上運輸業(yè)當中,錯過了一次極好的發(fā)展機遇,使王氏在對蒙、對俄貿易中失去了長途販運的市場,導致了王家在恰克圖貿易、萬里茶路及科布多、庫倫、張家口、古北口、遼陽、沈陽、大同等地起著樞紐性作用的商號快速衰落。
靈石靜升王氏在外經商的族人返鄉(xiāng)后,沒有及時擴大再生產,而是“蓄銀以養(yǎng)親”,“急于享受不求上進”。有的富家子弟開始吸食鴉片,丟掉了祖上勤儉持家、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傳統(tǒng)美德,變賣了財產,揮霍了積蓄。同時,起著支撐家族經濟作用的多個素封之家“鹺務中落”,加之族人平素又慷慨好施,因此,家族經濟每況愈下,日漸走向衰落。
盧溝橋事變后,日軍大舉入侵華北,靈石靜升王氏最后的商業(yè)實體——源盛公、裕順公、裕源當被迫關門,其主人二十一世祖王飲讓,將從族人手中購買不久的王家大院恒貞堡底甲西的宅院托付于親屬看管,舉家遷往四川成都避難。至此,靈石靜升王氏家族創(chuàng)造的輝煌成為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