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濱州市作為重要的農業(yè)產區(qū),小麥種植在當地農業(yè)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而長期以來傳統(tǒng)的小麥種植方式在帶來產量增長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在這樣的背景下,研究綠色小麥種植技術在秦皇臺鄉(xiāng)的應用與推廣,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綠色小麥種植技術要點
1.1品種選擇
品種選擇是綠色小麥種植的關鍵起點,對于秦皇臺鄉(xiāng)的小麥種植而言,意義尤為重大。一個優(yōu)良的小麥品種不僅能適應秦皇臺鄉(xiāng)的自然環(huán)境和土壤條件,還能在減少化學投入品使用的前提下,實現高產、穩(wěn)產與優(yōu)質的目標。秦皇臺鄉(xiāng)地處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qū),屬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但降水分布不均,且存在一定的旱澇災害風險;土壤類型主要為潮土,部分區(qū)域土壤肥力中等,局部地區(qū)存在土壤鹽堿化現象?;谶@樣的自然條件,在選擇小麥品種時需重點考慮品種的抗逆性,包括抗旱、抗?jié)?、抗病蟲害等能力。例如,濟麥22具有較強的抗倒伏能力,株高一般為 70~75cm ,莖稈堅韌,能有效抵御當地在小麥生長后期可能出現的大風天氣,減少倒伏帶來的產量損失。此外,山農28號在產量方面的表現較為突出,具有較高的增產潛力,而且山農28的適應性較廣,對秦皇臺鄉(xiāng)的土壤和氣候條件有較好的耐受性,即使在相對不利的年份,也能保持較為穩(wěn)定的產量。
1.2土地整理
在秦皇臺鄉(xiāng),土地深耕和深松是常用的土地整理方法。在進行土地深耕和深松時,需要注意選擇適宜的時間和深度。耕翻作業(yè)宜在前茬作物收獲后立即進行,或在當地雨季開始之前進行,這樣可以及時地將地面的殘茬和雜草翻入土中,促其腐爛成肥,減少病蟲害和雜草繁殖,同時有利于充分接納降水和促進土層熟化。對于原來耕層淺的土地,宜逐漸加深耕層,切忌將新土層的生土翻入耕層,以免影響小麥的生長。深耕和深松一般是每隔2\\~3年進行一次,同時應配施有機肥,以補充土壤養(yǎng)分,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加速土壤肥力的恢復。在施肥過程中還要嚴格控制化肥的使用量,避免過量施肥造成土壤污染和資源浪費。同時,應推廣使用緩控釋肥、生物肥等新型肥料,這些肥料具有養(yǎng)分釋放緩慢、利用率高、對環(huán)境友好等特點,能夠減少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對土壤和水體的污染。此外,還應注重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根據土壤檢測結果,補充小麥生長所需的鋅、硼、錳等微量元素,以提高小麥的抗逆性和品質。
1.3播種
播種技術是綠色小麥種植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直接影響著小麥的出苗率、生長整齊度和最終產量。在秦皇臺鄉(xiāng),選擇合適的播種方式、把握最佳播種時間、控制合理的播種深度和播種量,對于實現綠色小麥的優(yōu)質高產至關重要。立體勻播技術是一種較為先進且適合秦皇臺鄉(xiāng)的播種方式,該技術通過獨特的播種機具,能夠實現小麥種子在土壤中的立體均勻分布。與傳統(tǒng)播種方式相比,立體勻播技術具有諸多優(yōu)勢。在傳統(tǒng)播種方式下,種子分布往往不夠均勻,容易出現局部種子過密或過稀的情況。過密的區(qū)域會導致麥苗競爭養(yǎng)分、水分和光照,生長不良,易引發(fā)病蟲害;而過稀的區(qū)域則不能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影響產量。立體勻播技術能夠使種子在三維空間內均勻分布,麥苗生長空間合理,通風透光良好,有效減少了病蟲害的發(fā)生概率。這種均勻的分布方式有利于麥苗充分吸收土壤中的養(yǎng)分和水分,為小麥的生長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有助于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品質。
在秦皇臺鄉(xiāng),冬小麥的適宜播種時間通常是10月10日\\~10月20日,最佳播期是10月7日\\~10月18日。播種過早,氣溫較高,麥苗生長過快,容易造成冬前旺長。冬前旺長的麥苗抗寒能力下降,在冬季遇到低溫時容易遭受凍害,影響小麥的正常生長。旺長的麥苗還會消耗過多的養(yǎng)分,導致后期生長乏力,影響產量。播種過晚,氣溫較低,麥苗生長緩慢,根系發(fā)育不良,難以形成足夠的分藥和壯苗,同樣會影響小麥的產量和品質。因此,準確把握播種時間,是確保小麥安全越冬和高產穩(wěn)產的關鍵。一般來說,小麥的適宜播種深度為 3~5cm ,如果播種過深,種子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才能頂土出苗,導致出苗時間延長,出苗率降低;如果播種過淺,種子容易暴露在土壤表面,得不到足夠的水分和保護,容易受到干旱、大風等自然災害的影響,導致出苗不齊或不出苗2。播種量的合理控制對于小麥的生長和產量也至關重要,在秦皇臺鄉(xiāng),濟麥22在10月3日\\~10月8日播種時,每畝播種量一般為 10~12kg ;如果在10月10日后播種,每畝播種量可增加到 12~15kg 。合理控制播種量能夠確保小麥群體結構合理,個體生長健壯,為實現綠色小麥的高產優(yōu)質奠定基礎。
1.4灌溉
在秦皇臺鄉(xiāng),水資源相對有限且降水分布不均,因此,推廣節(jié)水灌溉技術,根據小麥不同生長階段進行合理灌溉,對于實現綠色小麥的優(yōu)質高產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至關重要。滴灌和噴灌是兩種較為先進的節(jié)水灌溉技術,在秦皇臺鄉(xiāng)的綠色小麥種植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滴灌是通過安裝在毛管上的滴頭、孔口或滴灌帶等灌水器,將水一滴一滴地、均勻而緩慢地滴入小麥根部附近土壤的灌溉方法。滴灌技術具有顯著的節(jié)水效果,能夠將水直接輸送到小麥根系周圍,減少了水分在輸送過程中的蒸發(fā)和滲漏損失,水分利用率可超 90% 。噴灌則是一種利用噴頭將水噴射到空中,散成細小水滴,像天然降雨一樣均勻地降落在小麥田地里的灌溉方式。噴灌技術具有節(jié)水、省工、省時、增產等優(yōu)點。與傳統(tǒng)的地面灌溉相比,噴灌可節(jié)水 30%~50% ,能夠有效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噴灌還能改善田間小氣候,增加空氣濕度,調節(jié)氣溫,為小麥生長提供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促進小麥的光合作用和生長發(fā)育,從而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品質。
1.5施肥
施肥前需要對土壤進行檢測,了解土壤中氮、磷、鉀等養(yǎng)分的含量以及土壤的酸堿度、有機質含量等指標,為精準施肥提供依據。根據土壤檢測結果和小麥的需肥規(guī)律制定科學的施肥方案。小麥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吸收多種營養(yǎng)元素,其中氮、磷、鉀是主要的大量元素,對小麥的生長發(fā)育起著關鍵作用。在基肥的施用中應注重有機肥的投入,有機肥富含有機質和多種營養(yǎng)元素,能夠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增強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例如,每畝可施用充分腐熟的農家肥 2000~3000kg ,同時配合施用適量的化肥,如每畝施用純氮 15~20kg 、五氧化二磷 8~12kg 氧化鉀 5~8kg[3] 0
在追肥方面,應根據小麥的生長階段進行合理追施。在小麥返青期,可適量追施氮肥,促進麥苗的生長和分蘗;在拔節(jié)期,需增加氮肥和鉀肥的施用量,以滿足小麥快速生長和莖稈發(fā)育的需求;在灌漿期,可噴施葉面肥,如磷酸二氫鉀等,補充磷、鉀等營養(yǎng)元素,提高小麥的千粒重和品質。在施肥過程中,要嚴格控制化肥的使用量,避免過量施肥而造成土壤污染和資源浪費。同時,應推廣使用緩控釋肥、生物肥等新型肥料,這些肥料具有養(yǎng)分釋放緩慢、利用率高、對環(huán)境友好等特點,能夠減少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對土壤和水體的污染。還應注重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根據土壤檢測結果,補充小麥生長所需的鋅、硼、錳等微量元素,以提高小麥的抗逆性和品質。
1.6病蟲害防治
首先,農業(yè)防治是綠色小麥病蟲害防治的基礎措施,通過優(yōu)化種植管理方式,創(chuàng)造不利于病蟲害發(fā)生的環(huán)境條件,從源頭上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概率。在秦皇臺鄉(xiāng),合理輪作是一種有效的農業(yè)防治手段。小麥與豆類、玉米等作物進行輪作,能夠打破病蟲害的食物鏈,減少病蟲害在土壤中的積累,降低病蟲害的發(fā)生風險。豆類作物具有固氮作用,能夠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結構,為小麥生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土壤環(huán)境,增強小麥的抗病蟲害能力。其次,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手段直接殺滅或驅趕病蟲害,具有環(huán)保、無污染的特點。在秦皇臺鄉(xiāng)的綠色小麥種植中,可采用多種物理防治方法。燈光誘捕是一種常用的物理防治手段,利用害蟲的趨光性,在田間設置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等誘捕設備,吸引害蟲成蟲飛向燈光,然后將其捕殺。這些燈光能夠發(fā)出特定波長的光線,對多種害蟲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如麥蛾、蚜蟲等。通過燈光誘捕,可以有效減少害蟲的種群數量,降低病蟲害的發(fā)生程度。此外,化學防治是病蟲害防治的最后一道防線,當病蟲害發(fā)生嚴重,其他防治措施無法有效控制時,可合理使用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藥進行防治。在秦皇臺鄉(xiāng),選擇合適的農藥是化學防治的關鍵。應優(yōu)先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對天敵安全的農藥品種,如吡蟲啉、啶蟲胱、戊唑醇、氰烯菌酯等,這些農藥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同時對環(huán)境和人體健康的影響較小。
2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推廣
2.1信息化推廣技術
2.1.1農業(yè)科技網站與APP應用
在當今數字化時代,農業(yè)科技網站和手機APP已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為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推廣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平臺。眾多農業(yè)科技網站專門設立了綠色小麥種植技術專欄,涵蓋從品種選擇、播種技術、田間管理到病蟲害防治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詳細信息,這些信息以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方便農民理解和學習。一些網站還邀請農業(yè)專家撰寫專業(yè)文章,針對綠色小麥種植過程中的常見問題進行解答,提供實用的解決方案。同時,為了讓農民更直觀地學習種植技術,網站還上傳了大量的培訓視頻,視頻由專業(yè)人員錄制,詳細展示了綠色小麥種植的每一個步驟和操作要點,農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網絡觀看,如同專家親臨現場指導。手機APP的出現,進一步拉近了農民與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距離。各類農業(yè)APP紛紛推出綠色小麥種植相關的功能和服務。比如,一些APP提供實時的技術咨詢服務,農民在種植過程中遇到問題,只需通過手機拍照或文字描述,即可向專家團隊咨詢,專家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回復和指導。部分APP還具備智能提醒功能,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小麥生長周期,及時提醒農民進行播種、施肥、病蟲害防治等關鍵農事操作,避免因錯過最佳時機而影響小麥產量和質量。
2.1.2大數據與精準推廣
近年來,大數據技術的興起為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精準推廣提供了有力支持。通過收集和分析農民的種植數據、互聯(lián)網瀏覽行為、社交媒體互動等多源信息,可以深入了解農民的種植需求和技術偏好。在種植數據方面,包括農民以往種植的小麥品種、種植面積、產量、施肥用藥情況等,這些數據能夠反映農民的種植習慣和面臨的問題?;ヂ?lián)網瀏覽行為數據則可以揭示農民對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關注重點,比如他們經常瀏覽哪些技術文章、視頻,對哪些種植環(huán)節(jié)比較感興趣等。社交媒體互動數據能體現農民在交流中表達的需求和困惑。基于這些數據分析結果,推廣人員可以制定個性化的推廣策略。對于關注病蟲害防治的農民,重點推送綠色防控技術的相關信息,如生物防治方法、低毒農藥的使用技巧等;對于注重施肥技術的農民,提供科學施肥方案,包括肥料的種類選擇、施肥時間和用量的精準指導。通過精準推送,提高了綠色小麥種植技術推廣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使農民能夠更快速地獲取到他們真正需要的技術信息,從而提高技術的采納率和應用效果,推動綠色小麥種植技術在廣大農村地區(qū)的廣泛普及。
2.2合作推廣技術
產學研合作推廣機制是推動綠色小麥種植技術創(chuàng)新與應用的重要模式,通過整合科研院校、企業(yè)與農業(yè)部門的優(yōu)勢資源,形成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強大合力??蒲性盒T谶@一機制中扮演著技術研發(fā)的核心角色,憑借其深厚的科研實力和專業(yè)的人才隊伍,致力于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前沿研究。科研人員深入開展小麥品種選育工作,通過生物技術、基因編輯等手段,培育出具有高產、優(yōu)質、抗病、抗逆等優(yōu)良性狀的綠色小麥新品種。他們還對綠色種植技術進行系統(tǒng)性研究,包括土壤改良技術、精準施肥技術、綠色防控技術等,為綠色小麥種植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企業(yè)作為市場主體,在產學研合作中發(fā)揮著連接技術與市場的橋梁作用。企業(yè)憑借其敏銳的市場洞察力,能夠準確把握市場需求,將科研院校的技術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一些農業(yè)科技企業(yè)與科研院校合作,引進先進的綠色小麥種植技術,進行示范推廣。根據市場需求,對綠色小麥進行深加工,開發(fā)出具有高附加值的產品,如綠色面粉、全麥食品等,提高綠色小麥的經濟效益,進一步推動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推廣。
綜上所述,綠色小麥種植的田間管理與技術推廣,對于促進濱州市農業(yè)產業(yè)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相關部門應注重以上述策略為基準,不斷加強技術研發(fā)和創(chuàng)新,提高綠色小麥的品質,進而滿足市場綠色食品的多元化需求。
參考文獻:
[1]孫思楊.綠色小麥種植技術推廣的策略探究[J].種子科技,2024,42(16):137-139.
[2]李增毫.試論綠色小麥種植田間管理及技術推廣[J].棉花科學,2024,46(4):59-61.
[3]張玉紅.綠色小麥種植技術及田間管理推廣策略[J].新農民,2024(19):65-67.
[4]王洪啟.綠色小麥種植田間管理技術及其推廣措施[J].河北農機,2024(12):15-17.
[5]石力.新時期綠色小麥種植技術與推廣方式[J].河北農機,2024(12):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