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美國的一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即使只有微風,在40多層樓上室內(nèi)的一些職員也能感受到樓房在晃動,甚至可能出現(xiàn)類似暈船的癥狀。美國結(jié)構(gòu)工程師大衛(wèi)·庫什曼·科伊爾發(fā)明了一款可攜帶的水平擺式地震儀。他挑了一些刮風天,把這款設備帶到紐約一棟棟高樓的樓頂上。
科伊爾發(fā)現(xiàn),面對吹來的風,每棟高樓的表現(xiàn)都有所不同。高樓可能每分鐘都要“哆嗦”40下,頻次少一點的也要8次。這似乎成了工程界的“秘密”——隨著樓房變得越來越高,越來越瘦,它們也越容易被風晃起來。
在持續(xù)風力的作用下,高樓會偏離平衡位置而做受迫振動。而且,對風來說,高樓也是個障礙,所以會選擇繞道而行,從樓的兩邊繞過去。這時,風會在樓的后方形成渦旋并脫落,被稱作渦旋脫落。此外,風繞過的同時產(chǎn)生壓力差,進而產(chǎn)生吸力,將樓房吸過來。這又會反過來影響樓房周圍的流場,如此循環(huán)往復便使樓房來回晃了起來。當渦旋脫落的頻率與樓房固有頻率相當時,就會產(chǎn)生共振,這在工程學上叫作渦激振動。
不只是強風才能造成破壞,速度較低的風(頻率較低)反而更容易引發(fā)高樓的渦激振動,例如,2021年深圳賽格大廈發(fā)生的明顯晃動就主要是由渦激振動引起的。
工程師把這個“秘密”放在心里,但在設計時,他們不僅在思考如何讓高樓抵抗較高的風荷載,還在尋找與風“共存”的方式。在此前提下,更重要的是,工程師還需要通過設計“瞞”住室內(nèi)的人,讓他們感覺不到樓房的晃動,即使晃動幾乎一直都在發(fā)生。
事實上,人類很難感知速度,例如,在勻速行駛的汽車或火車上,如果沒有參照物,我們幾乎感覺不到自己在前進。不過,我們對加速度卻格外敏感,比如,突然剎車和飛機降落時,速度的變化讓身體立即做出反應而被切實感受到。工程師想知道的是,高層上的人對加速度究竟有多么敏感。
經(jīng)過訓練的戰(zhàn)斗機飛行員有時需要承受4個重力加速度,而100層高樓的振動加速度則只有重力加速度的百分之一,這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是難以被感知到的。但相比于測試樓房的振動加速度,我們更難明確不同的人對加速度的敏感性和承受力。
科學家認為最敏感的人可能會在0.03到0.04個重力加速度時感知到樓房的晃動,并在0.1到0.2個重力加速度時感到不安。在美國,過去30年間,工程標準指出,在每十年一遇的颶風面前,摩天大樓(住房用)最高層的晃動頻率不能超過0.15到0.18個重力加速度。這時候,工程師可能會用到阻尼器來抵消樓房的振動,或改變樓房的外形,例如上海中心大廈螺旋上升的結(jié)構(gòu),以及上海環(huán)球金融中心上方特意開出的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