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通過對北山頭M1出土“十九年□□□左徹侯□”紀年款漆盒銘文的分析討論,得出結(jié)論:該漆盒是秦始皇十九年(前228)由左徹侯督造,東阿官府作坊制造,現(xiàn)置用于甘泉宮“甘泉右般”。作為宮廷用器,這件漆盒為有關戰(zhàn)國晚期秦統(tǒng)一六國前后秦漆器、甘泉宮和職官爵位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關鍵詞:北山頭M1;秦紀年款漆器;左徹侯;東阿;甘泉宮;右般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1.002
安徽巢湖北山頭M1出土一件“十九年□□□左徹侯□”紀年款銘文漆盒(BM1∶36)①。該漆盒銘文不僅有紀年,而且內(nèi)容豐富,涉及左徹侯、甘泉宮等重要歷史信息,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學術界關于它的制作年代、產(chǎn)地、國別等仍存在分歧,至今尚無定論。本文僅試對“十九年□□□左徹侯□”紀年款漆盒的銘文進行分析討論進而對漆盒制作年代、國別、產(chǎn)地及使用流傳情況等作探討。
1 北山頭M1及器物出土情況
北山頭M1位于巢湖市區(qū)東部一個名為“北山頭”的小土崗的北坡,于1997年12月中旬在市政道路拓延施工中被發(fā)現(xiàn),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巢湖市文物管理所對該墓進行搶救性發(fā)掘。原有封土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被鏟平建房。墓葬為土坑豎穴木槨墓,槨室東西長4.5米、南北寬3米。葬具為一槨重棺,槨室分為棺室和四個邊廂。
北山頭M1出土各類器物150余件,包括銅器、銀器、陶器、漆器、玉器等。其中東邊廂(頭廂)出土銅鏡、玉盒、玉帶鉤、玉璜、“曲陽君胤”玉印、鐵芯玉匕(刀)柄、銅熏爐、料珠串飾及兩件大漆奩盒;北邊廂出土大量銅器及玉卮、漆罐、漆盒及陶器等;西邊廂(腳廂)出土漆盤、幾件銀器(出土時置于漆盤內(nèi))及陶器和木俑;南邊廂僅出土數(shù)件木俑;內(nèi)棺出土璧、璜、環(huán)、佩飾等玉器30余件。
2 “十九年□□□左徹侯□”紀年款漆盒(BM1∶36)及銘文
2.1 “十九年□□□左徹侯□”紀年款漆盒基本情況
“十九年□□□左徹侯□”紀年款漆盒(以下簡稱“漆盒”)同金箍銅扣嵌水晶鑲料玉貼金箔彩繪漆罐及朱雀銜環(huán)踏虎玉卮緊挨在一起出土于北邊廂。漆盒圓形,此類漆圓盒北山頭一號墓共出土6件,均出自北邊廂,又分為大、小兩型。漆盒為大型,通高16.7厘米、口徑20.6厘米、腹徑22.2厘米。木胎較厚,蓋與身基本相同,盒身為子母口,平沿,弧腹,圜底,矮圈足(缺失)。盒蓋、身各有三周凹弦紋。蓋下緣及矮圈足狀捉手、盒身口沿、圈足均鑲嵌銀扣,銀扣上鑲嵌片狀紅銅箍,其上鏤刻菱形紋、波折紋和圈點紋,再在細線條處填以金線作裝飾。蓋、器身腹部在黑漆地上用赭色繪變形鳥紋、菱形紋、圈點紋和花草紋。蓋頂黑漆地上彩繪三組呈昂首展翅欲飛狀的云鳳紋。盒外底黑漆無紋。盒內(nèi)髹紅漆,無紋飾。整器給人以端莊大氣、華麗高貴之感。
2.2 漆盒銘文
根據(jù)所刻印位置不同,銘文可分為兩部分:盒蓋頂銘文、盒身外底銘文。
2.2.1 盒蓋頂銘文
筆者在觀察該漆盒時,除了盒身外底有多處刻銘外,發(fā)現(xiàn)盒蓋頂面中部似有烙印痕跡。經(jīng)仔細觀察辨別,為烙印文字。應為先在木胎上烙印文字然后再上漆,故此,烙印文字不顯。烙印文字為上下豎列烙印2字,筆畫較粗,字體較大,幾乎占滿盒蓋頂面中部(圖1)。2字外套印有邊框,文字及邊框整體呈豎長方的印章形。由于盒蓋頂面微弧,故烙印痕跡深淺不一致,上邊框烙印清晰,左邊框也可見一段烙痕,右邊框及下邊框若隱若現(xiàn)。下部烙印文字第二字左半邊為,右半邊為,筆者認為應為“阿”字。根據(jù)已識第二字和第一字殘存筆畫應可復原第一字。第一字中下部筆畫較清晰,呈,與“東”(即“東”)字很相似,上部筆畫不明顯,似為一橫。故疑第一字為“東”字。上部中間筆畫不甚清晰,較淺,略呈“+”字形,左右邊各有一很短的橫狀筆畫,且筆畫“+”一豎與下半部的一豎在一條線上,似有連筆,上部筆畫連起來呈淺“十”字形,上下筆畫合起來與“東”字的筆畫構形吻合,因此此字基本可隸定為“東”字。兩字連起來即為“東阿”(即“東阿”)?!皷|”字在秦封泥拓片中多見,如“東阿丞印”②、“東園大匠”③、“東苑丞印”④、“東郡邸印”⑤等。第一字與上述封泥的“東”字比對,完全相同。“東阿”兩字與上述封泥“東阿丞印”之“東阿”兩字構形相同。特別是“東”字烙印與封泥“東郡邸丞”的“東”字中下部殘存情況非常相似。
2.2.2 盒身外底銘文
外底有5段刻銘,正中豎刻“十九年□□□左徹侯□……”?!白髲睾睢钡淖筮呄虏控Q刻稍小的4字“一斗二斗”。其左邊再豎刻“今甘泉右般……”。“十九年”上方豎刻稍小2字“大官”。外底右邊邊緣有一字模糊不清。
3 漆盒銘文分析討論
3.1 漆盒外底銘文分析討論
漆盒外底銘文共有5處。其中銘文“一斗二斗”為記容量刻銘,外底右邊邊緣單字銘文模糊不清。下文僅對其他3處銘文進行分析討論。
3.1.1 “十九年□□□左徹侯□”
“十九年□□□左徹侯□”(圖2)表明漆盒的制作年代。根據(jù)銘文內(nèi)“左徹侯”不避漢武帝諱,可知“十九年”下限應為西漢武帝劉徹以前的某十九年。結(jié)合銘文字體、銘文格式、漆盒形制、紋飾以及該墓出土其他典型器物、墓葬習俗特點綜合分析來看,此條銘文筆畫平直、轉(zhuǎn)折方銳,刻畫纖細淺小,具有戰(zhàn)國晚期秦系文字特征。特別是“年”字寫法與湖南常德戰(zhàn)國晚期楚墓秦紀年款漆盒⑥、河南泌陽秦墓北室漆圓盒(M3∶25)銘文年字寫法相同⑦;銘文有器物制作年代,監(jiān)造者為秦軍功爵最高爵徹侯等物勒工名也具有戰(zhàn)國晚期秦式銘刻格式特點;漆盒形制、紋飾與湖北云夢鄭家湖墓地M257秦墓漆圓盒(M257∶3、M257∶16、M257∶17)⑧、云夢睡虎地十一號秦墓漆圓盒(M1∶1)⑨、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漆圓盒M33∶4、M34∶25、M39∶23⑩、河南泌陽秦墓北室漆圓盒(M3∶25)相同或相似;特別是同為北山頭M1出土的玉龍首匕柄(BM1∶11-1、BM1∶11-2)造型與紋飾同河南泌陽秦墓玉帶鉤(M3∶5)首尾龍首如出一轍,筆者認為應是同一作坊同一批制品。銅壺(BM1∶53)與河南泌陽秦墓北室銅壺(M3∶5)完全相同,也應是同一作坊同一批制品k。該墓槨周圍填塞有20~40厘米白(青)膏泥的做法也與河南泌陽秦墓l相同。綜上,“十九年”應是戰(zhàn)國晚期秦國或秦始皇時期的十九年。那么“十九年”后的“□□□”應為職官名,“左徹侯”為爵位名,左徹侯后“□”應是左徹侯的名字。在秦式漆器上刻有爵位名的目前僅河南泌陽秦墓“平安侯”漆圓盒(M3∶25)和這件漆圓盒。秦器上刻爵位名的還見于秦兵器上,如秦孝公時期“十九年大良造庶長鞅”戈。左徹侯是秦二十級軍功爵中的最高爵位,戰(zhàn)國晚期秦國及秦代封為侯的據(jù)《史記》記載的不超過10位。根據(jù)銘文,此左徹侯在戰(zhàn)國晚期某秦王或秦始皇十九年時已封徹侯。
3.1.2 “大官”
北山頭一號墓還有5件器物上也發(fā)現(xiàn)有“大官”刻銘:4件銅鼎(其中一件刻有“泰官”)、1件碗形漆盒(BM1∶37)。大官為少府屬官,掌宮廷膳食。根據(jù)銘文可知此盒為大官所屬器物。
3.1.3 “今甘泉右般”
甘泉應為甘泉宮,甘泉右般為機構名,標明漆盒“今”置用地為甘泉右般。甘泉宮是秦漢時期重要的宮殿。戰(zhàn)國晚期秦國已有甘泉宮?!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秦王乃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陽,復居甘泉宮”?!岸吣?,……,自極廟道通酈山,作甘泉前殿。筑通道,自咸陽屬之”。西漢時期,據(jù)《漢書·郊祀志上》載武帝時“又作甘泉宮,中為臺室,畫天地泰一諸鬼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芍鳚h時期甘泉宮始于武帝時期。漆盒銘文不避武帝諱,“甘泉右般”的甘泉宮只能是秦國或秦代的甘泉宮,這也是漆盒為秦器的確證之一。秦甘泉宮因其位于秦都咸陽城之“渭南”的渭河南岸,與“渭北”的北宮對應,故稱“南宮”?!白鳛槟蠈m的秦甘泉宮,其地位與作為北宮的咸陽宮是相近的。秦始皇建立秦帝國伊始,就在‘渭南’的甘泉宮修筑了‘甘泉前殿’,即秦王朝的大朝正殿。與此同時,又修筑了連接渭河南北的‘甘泉前殿’與咸陽宮之間的‘甬道’。這時的甘泉前殿已經(jīng)取代了章臺的‘渭南’朝宮地位。秦代南宮與北宮成為秦咸陽城‘渭南’與‘渭北’的兩座朝宮”m。山東臨淄西漢齊王墓隨葬器物坑多件飲食器上刻有“齊大官 右般”“齊大官 南右般”等刻銘n。秦封泥有“私官左般”“私官右般”“弄右般”o和“尚浴右般”p。北山頭M1除此盒上有“今甘泉右般”刻銘外,該墓同出的3件銅鼎上也有“甘泉”“右般”等刻銘。BM1∶50銅鼎蓋面刻有“容三升,一斤十三(兩),右般,大官甘泉尚,□□□”。BM1∶34銅鼎身口沿下一耳旁豎刻“九斤十五□兩,大官甘泉九”。BM1∶33銅鼎蓋面自左至右豎刻3行銘文“大官一斗□,三斤容□升□,尚,右般□□”。從上述銘文判斷,這里的右般應是大官的屬官。大官掌皇帝膳食,故右般應是大官下屬食官中的一類,其職掌一般認為與飲食準備、制作有關。筆者認為,其職掌還可能包括飲食及飲食器具的管理。此盒原應是“十九年”由左徹侯督造,曾在其他地方置用,后又與上述3件同為大官屬器的銅鼎同時在甘泉宮“甘泉右般”置用。
3.2 漆盒蓋頂銘文分析
3.2.1 東阿地理位置
東阿位于今山東省西南部,東依泰山,南臨黃河。東阿置邑,始見《春秋》,名柯,原屬衛(wèi)。戰(zhàn)國屬齊,名阿?!稘h書·地理志》載:“東郡,秦置,莽曰治亭,屬兗州。……縣二十二:……東阿,都尉治?!薄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載:“五年,將軍驁攻魏,定酸棗、燕、虛、長平、雍丘、山陽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東郡,……”可知東郡最早設置于秦始皇五年,即公元前242年?!妒酚洝へ浿沉袀鳌份d:“山東多魚、鹽、漆、絲”?!尔}鐵論·本議》篇載:“兗、豫之漆絲纻”q。表明秦漢時代東阿所在山東、兗州即是生漆的重要產(chǎn)地,為漆器生產(chǎn)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3.2.2 “東阿”烙印性質(zhì)分析
湖北云夢地區(qū)戰(zhàn)國晚期秦國及秦代墓葬出土漆器烙印有“許市”“鄭亭”“咸亭”等地名r。這類銘文大多為在木胎上直接戳印然后再涂漆。漆盒上戳印“東阿”應與上述“許市”“鄭亭”“咸亭”烙印文字一樣是產(chǎn)地的標記。
秦漢時代漆器的制造通常都由專門的官府作坊制造,東阿位于重要漆原料產(chǎn)地,“古之名邑”,交通便利,齊地當時商業(yè)繁忙,東阿為齊五都之一,又是東郡郡尉治所,設有專門的制造漆器的官營作坊成為可能。
“東阿”烙印外帶邊框,呈印章形,長4.2厘米,寬2.1厘米,為烙印印,應是東阿地方官府專門制作用于烙印東阿產(chǎn)漆器,標明此漆器為東阿官府作坊制作,有“物勒工名”的作用。因此可作為官印性質(zhì),但不具有普通官印權力屬性,僅具有官方證明的官府制造的“物勒工銘”的性質(zhì)。既然專門制作標識產(chǎn)地的烙印印的存在,也說明當時東阿的漆器產(chǎn)量較大。
4 結(jié)論
4.1 漆盒制造地
漆盒單獨烙印地名“東阿”,且是制作時先在木胎上烙印文字后再涂漆,用作東阿官府作坊制造的標志,筆者認為可因此判定此漆盒的制造地為東阿。
4.2 漆盒制造年代
漆盒的制造年代當在秦初置東郡,始稱東阿之后,即秦始皇五年、公元前242年之后。據(jù)《史記·衛(wèi)康叔世家》載:“元君十四年,秦拔魏東地,秦初置東郡。更徙衛(wèi)野王縣,而并濮陽為東郡”。漆盒的制造年代上限當不早于公元前242年。又銘文“左徹侯”不避漢武帝諱,漆盒制作年代的下限應在西漢武帝之前,且西漢時期甘泉宮始作于漢武帝。因此符合上述條件的“十九年”只能是秦始皇十九年,即公元前228年。上面的分析說明,東阿至遲于秦始皇十九年,即公元前228年就已經(jīng)有專門的制作漆器的官府作坊并大量生產(chǎn)漆器。
4.3 漆盒國別
根據(jù)漆盒制造地東阿和制造年代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可知漆盒應是一件戰(zhàn)國晚期秦統(tǒng)一六國前秦紀年款漆器。
4.4 漆盒置用地
“今甘泉右般”,甘泉即甘泉宮,甘泉右般為機構名,是“今”此盒置用地。從上文可知,此盒應為大官所屬機構甘泉右般用于皇帝膳食之器。出土時同朱雀銜環(huán)踏虎玉卮(BM1∶16)同出,足見其珍貴程度,也應是宮廷器物?!敖瘛笔窍鄬Α耙郧啊倍?,應“以前”在某處置用,“今”現(xiàn)在甘泉宮甘泉右般置用。說明宮廷器物的使用地點有明確記錄,不得隨意更改。
5 余論
過去數(shù)十年里,山東地區(qū)出土戰(zhàn)國秦漢時代漆器眾多,除了1973年山東銀雀山漢墓發(fā)現(xiàn)有烙印“莒市”“市府草”等明確是山東莒地制造的漆器外s,膠西、臨淄等地出土的漆器與銀雀山漢墓漆器風格區(qū)別明顯,顯然產(chǎn)地另有他地。烙印“東阿”銘漆盒的出土,是目前發(fā)現(xiàn)秦漢時代產(chǎn)地為東阿的漆器唯一的實物資料,至少表明戰(zhàn)國晚期秦統(tǒng)一六國前的秦始皇十九年(前228),東阿已是當時黃河下游一處重要的漆器產(chǎn)地,為戰(zhàn)國晚期秦國及秦代東阿造漆器研究提供了一件十分難得的標準器。
值得注意的是,北山頭一號墓出土一批包括“十九年□□□左徹侯□”紀年款漆盒在內(nèi)的珍品,如“卅三年工師”“信宮”“今東宮”銘文漆盤,以及“大官”“甘泉”“右般”銘文銅鼎等明確標示宮廷用品的器物,還有朱雀銜環(huán)踏虎玉卮、帶蓋朱雀紋玉卮、裂瓣紋銀盒、金箍銅扣嵌水晶鑲料玉貼金箔彩繪漆罐等重器。它們都是宮廷器物無疑,顯示墓主與秦王(皇)室關系密切,值得關注。
此墓還出土一枚“曲陽君胤”玉印章,筆者認為曲陽君胤應為墓主。曲陽君、左徹侯史書記載未見,漆盒之“左徹侯”與號曲陽君名胤的墓主有什么關系?是否同一人?值得探討。
注釋
①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巢湖市文物管理所.巢湖漢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②周曉陸,路東之,劉瑞,等.秦封泥再讀[J].考古與文物,2002(5):68-75.
③p周曉陸,劉瑞,李凱,等.在京新見秦封泥中的中央職官內(nèi)容:紀念相家巷秦封泥發(fā)現(xiàn)十周年[J].考古與文物,2005(5):3-15.
④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鄭州大學歷史文化遺產(chǎn)保護研究中心.陜西西安相家巷遺址H3發(fā)掘簡報[J].文博,2024(2):3-23,2,113.
⑤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陜西西安相家巷遺址H5發(fā)掘簡報[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24(2):49-85.
⑥常德市文物處.湖南常德寨子嶺一號楚墓[M]//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考古學會.湖南考古2002:上.長沙:岳麓書社,2004.
⑦kl李芳芝.河南泌陽秦墓[J].文物,1980(9):15-24,99.
⑧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云夢縣博物館.湖北云夢鄭家湖墓地M257發(fā)掘簡報[J].江漢考古,2024(2):22-38,161.
⑨孝感地區(qū)第二期亦工亦農(nóng)文物考古訓練班.湖北云夢睡虎地十一號秦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1976(6):1-10,95-99.
⑩r云夢縣文物工作組.湖北云夢睡虎地秦漢墓發(fā)掘簡報[J].考古,1981(1):27-47,104-107.
m劉慶柱,李毓芳.西安相家巷遺址秦封泥考略[J].考古學報,2001(4):427-452,569-588.
n賈振國.西漢齊王墓隨葬器物坑[J].考古學,1985(2):223-266,279-286.
o楊廣泰.新出封泥匯編[M].杭州:西泠印社,2010:92.
q王利器.鹽鐵論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2:3.
s山東省博物館,臨沂文物組.臨沂銀雀山四座西漢墓葬[J].考古,1975(6):363-372,351,388-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