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指揮法是表達作品情感、展現(xiàn)作品要素的方法,指揮專業(yè)涵蓋了多個方面,如起拍收拍、聲部引入、狀態(tài)變化等。在作品演唱中,指揮者的每一個動作都代表著不同的作用,指揮手勢不僅要專業(yè)還要簡潔美觀?!洞膶肥俏鞣胶铣獨v史上非常著名的合唱曲之一,其中包含著多種演唱形式和聲音處理手法,全曲的細節(jié)對于指揮者有較高的要求。本文將從作品分析、指揮的前期準備、指揮技法三個方面,對《茨岡》中的部分指揮重點進行分析,探索如何通過指揮提升作品整體的完整性與藝術性。
[關鍵詞] 指揮;《茨岡》;合唱排練
[中圖分類號] J615"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5)07-0123-03
在音樂藝術的浩瀚星空中,合唱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連接人心、傳承文化的橋梁。《茨岡》這首合唱作品,更是以其豐富的情感表達和精湛的作曲技法,成為西方合唱音樂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本文旨在通過對該作品的深入剖析,探討指揮藝術的精髓與獨特魅力。這部作品不僅承載了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的典型特征,還深深植根于茨岡民族的獨特生活與文化之中。茨岡人的熱情洋溢、自由不羈,以及他們對流浪生活的浪漫憧憬,都在歌曲的旋律與歌詞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然而,要將這樣一部充滿情感與內涵的合唱作品完美地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絕非易事。指揮者作為合唱團的靈魂與核心,其指揮技法的運用、對作品的深入理解以及排練計劃的制訂,都直接關系到作品最終的呈現(xiàn)效果。
一、合唱作品《茨岡》背景及作品分析
(一)作品背景簡述
《茨岡》是一首四聲部混聲合唱作品,其歌詞由德國詩人海涅創(chuàng)作,旋律由作曲家舒曼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誕生于浪漫主義時期,該時期音樂的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對個人情感的深度表達與自由發(fā)揮上,彼時的音樂作品都追求詩意與幻想,強調個性。作曲家們傾向于創(chuàng)作宏大的旋律線條、豐富的和聲色彩以及富有戲劇性的音樂結構,用以傳達內心世界的細膩情感和宏大的思想境界。同時,浪漫主義音樂還常常融入民族元素,反映了作曲家對民族文化的熱愛與傳承,以及對自然、歷史、神話等主題的探索與贊美?!洞膶返撵`感深深植根于茨岡人的生活之中。茨岡是對某一特定民族的稱謂,該民族人民在不同的國家及時期中擁有多種名稱,如吉卜賽人、波希米亞人、艾弗吉特人、阿金嘉諾人以及羅里人等,但他們自稱羅姆人。茨岡民族以其熱情洋溢、自由不羈、隨性灑脫的性格著稱,他們堅守著對流浪生活的浪漫憧憬與獨特秉性,對外界的文化與變遷持有一份堅守自我的抗拒態(tài)度,但是他們常常面臨著來自其他民族的壓迫、歧視與驅逐。海涅從茨岡人的日常點滴中汲取靈感,創(chuàng)作出了富有詩意的歌詞,而舒曼則以其音樂才華將這些詞句轉化為旋律,共同鑄就了這部膾炙人口的合唱經(jīng)典。[1]現(xiàn)國內傳唱的版本由我國近代著名作曲家金帆譯詞,文綱與金帆共同配曲完成的,其在各種專業(yè)合唱比賽中頻繁出現(xiàn)。
(二)作品分析
該作品為帶再現(xiàn)的三部曲式,在調式上開頭采用了e小調,中間穿插了b小調、C大調、F大調、G大調等調的轉換,最后回歸于e小調。全曲分為A(第1—28小節(jié))、插部(第29—44小節(jié))、B(第45—72小節(jié))、再現(xiàn)A’(第73—99小節(jié)),作品前奏僅兩小節(jié)且在第二拍的后半拍弱起進入作品。A段落旋律音緊湊,多八分音符,在演唱中為塑造形象可以改為跳音演唱,整體音域窄,由e小調和弦引入,敘述性強,從而描繪出該段神秘又活潑的景象。插部由四個聲部以依次單獨演唱的形式進行過渡,該片段的插部塑造了一個對話感的形象,通過四種音色的演唱,塑造出茨岡人民生活的圖象。B段從情緒、速度上與A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多用以四分音符為主的抒情悠長的線條,唱出了茨岡人民載歌載舞的景象。再現(xiàn)的A’段雖然與第一部分類似但情感對比更明顯,在結束句反復演唱的“有誰能夠知道他們去哪里”每一句都要比前一句漸弱,最后一句的延音記號更是將整部作品的情感無限延伸,塑造茨岡人民神秘又自由灑脫的形象。
二、《茨岡》指揮技法的前期準備
(一)案頭準備
1.總譜研讀
總譜研讀是指揮者拿到作品后的首要工作。除了要了解上文提到的作品背景及曲式,還要對作品的音樂要素有進一步了解,如作品每段的情感、速度,整體情緒走向,每句間的呼吸換氣點。同時,要通過視唱感受整部作品的和聲效果,以及作品的鋼琴伴奏部分等。以上準備在合唱排練的過程中都非常重要。在《茨岡》這部作品中,提前掌握鋼琴伴奏部分的特點在合唱整體演唱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該作品的鋼琴伴奏部分多為雙手非對位的八分音符形式,且大部分均非主旋律,并在部分片段獨立一個聲部。在帶領合唱隊排練前,指揮者要和鋼伴提前合作練習每一部分的首句進入,以及伴奏聲部為獨立聲部時人聲聲部與鋼琴的和聲效果。[2]總之,要在排練前完成總譜的準備工作。
2.排練計劃
在進行總譜準備的同時,指揮者還要制定具體的合唱排練計劃,計劃中要包括排練次數(shù)、每次排練的成果預期、針對作品設計的發(fā)聲練習、作品的重點與難點的解決辦法。針對《茨岡》這部作品,筆者制定了4次排練計劃。前3次以學習演唱作品為主,最后一次重點處理作品的情感表達及細節(jié)。在前3次的排練中,指揮者要帶領隊員分聲部練習,分別對照唱譜,解決音準、節(jié)奏問題,以及唱詞中的一字多音等問題,同時在學唱的過程中,要強調對于聲音的要求,基本處理好強弱的變化。為了提高排練效率,在排練前要和伴奏者做好溝通,讓其了解作品的排練計劃及指揮者的指揮手勢。不同指揮者處理作品的方法或指揮手勢都有一定差別,這就需要讓伴奏者熟知指揮者的指揮習慣,重點了解起拍收拍的手勢。合唱是一種合作藝術,只有每個部分都相互熟悉,密切配合才能提高排練作品的效率,從而展現(xiàn)出更好的作品。
(二)實踐準備
指揮者并不是只有在指揮作品時才需要設計練習各種動作,而是在平時及練習作品前都需要進行基礎揮拍練習。在日常練習中,要做好包括手腕、小臂、大臂的轉動訓練,分手的強弱、唱法練習,起拍收拍的練習還有基礎節(jié)拍的練習。針對《茨岡》,指揮者在前期需要多進行手腕的鍛煉,在練習手腕時,需保持小臂和大臂的穩(wěn)定,手指呈半握狀,掌心立起來,在手腕運動的過程中,手型應盡量保持不變,手腕可進行轉圈、上下點動的練習。在練習手腕的基礎上,指揮者還要設計適合該作品的起拍及收拍動作。
三、《茨岡》指揮技法的研究
(一)作品的進拍
指揮者對于作品起拍的演示是非常重要的,不僅能夠提示隊員何時進入作品,還能提示隊員以何種的情緒狀態(tài)進入作品,除了作品一開始的起拍,還有樂句和樂句間、樂段和樂段間之間的進拍。因此,指揮者需要針對作品的進拍設計不同的手勢。[3]根據(jù)《陳國權教合唱指揮》一書中的論述,指揮的起拍方式主要分為兩種,分別是拍點發(fā)音的起拍和后半拍發(fā)音的起拍。拍點發(fā)音的起拍就是正拍進拍,后半拍發(fā)音的起拍則是在后半拍進入。
《茨岡》這部作品以后半拍起拍為主。后半拍進拍的作品起拍特點一般為弱起處理,同時需要提示隊員在正確的節(jié)點進入,保持作品的節(jié)奏特點。作品的第一小節(jié)便是后半拍進入,在前面的前奏部分,指揮者需要用左手示意伴奏進入。在第二個小節(jié)的第三拍,指揮者需將原本的指揮手勢由向外橫拉的動作變成小幅度的向上揮動,用較夸張的第三拍提示隊員準備進入第四拍。同時,在揮第四拍時需要稍微頓一下,提示隊員要后半拍進,整體來說,前期的手勢位置不要太高,可以在胸部靠下的位置揮動,為后續(xù)較大幅度的情感變化留出空間。第一段的樂句劃分均采用第四拍后半拍進入,所以指揮者可以在這種手勢的基礎上,根據(jù)力度和旋律的走向進行適當變化。插部部分出現(xiàn)了四個聲部分別輪唱的形式,從男低聲部開始,分別按照男高聲部、女低聲部、女高聲部的順序演唱,每個聲部間均隔開一拍,但由于第一個聲部的男低音后半拍進入,后面的三個聲部也需要后半拍進入。在這個地方,指揮者揮出每個聲部的第一拍即可,因此需要指揮者向四個聲部的方向分別用小頓拍進行提示。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也都以后半拍進入為主,指揮者可以根據(jù)自己對于作品設計的理解進行不同的風格設計。
(二)作品中的“雙手分工”
拉班運動理論主張“動作本身即構成一種語言,屬于深層次的表達方式,且最為貼近人類的本質情感”。從合唱指揮的視角出發(fā),指揮者需憑借深刻的理解和持續(xù)的訓練,來掌握多樣化的指揮手勢,以此來豐富其肢體語言的表達能力,最終服務于音樂內在情感的精準傳達,通過肢體動作細膩地展現(xiàn)情感與意圖。[4]合唱與舞蹈不同,舞蹈是全身性的動作,而指揮的重點則在于手上動作,因此如何通過簡單的手部動作來表達合唱的一系列要求是指揮者需要注意的。
1.情感力度處理
《茨岡》是一部細節(jié)很豐富的作品,全曲有很明顯的強弱對比、音區(qū)對比、唱法對比等,這些區(qū)別都需要指揮者在指揮手勢中體現(xiàn)出來。作品的第一段以八分音符為主,配上伴奏交錯的音型,營造出輕快、愉悅的氛圍。在排練作品時,可以將這一部分處理成斷奏跳音唱法,“在濃密的樹蔭底下”這句需要在腹部前的位置揮動,左手呈微張的手勢靜止立在前,提示隊員要注意音量,右手和左手平齊收攏放在下方。該處右手可以不用揮動四四拍的手勢,而變成小幅度手腕的點揮,提示隊員以較弱、輕巧的狀態(tài)演唱。下一句“是什么在響動是什么在說話”雖同樣以八分音符為主,但在演唱的力度上要與第一句區(qū)分開,這部分需要將手位提高到胸腔以上,同時左手可以和右手同時用手腕點揮,雙手平行打開與上一句的歌唱狀態(tài)形成對比。第一段后半段均可根據(jù)譜子中力度的劃分,依照前兩句的指揮方式進行編排,形成胸腔以上力度較強,胸腔以下力度較弱的規(guī)律。
2.聲部引入
合唱與齊唱的不同就在于合唱有多個聲部,聲部間不同的進入會產(chǎn)生輪唱的效果,而聲部在何時進入則是需要指揮者在演唱過程中進行手勢的提示。作品《茨岡》從第18小節(jié)開始,出現(xiàn)了四個聲部的輪唱形式,該處需要做好每個聲部引入的提示。合唱團的常見聲部站位為男高聲部在左上方,男低聲部在右上方,女高聲部在左下方,女低聲部在右下方,根據(jù)站位可以用左手代表高聲部,右手代表低聲部。手勢與聲部位置結合后,需要用左手在偏高的位置點頓,再用右手在高區(qū)域點頓,再用左手在胸部位置點頓,最后用右手在胸前點頓。此處要注意的是,在每個聲部進入時給出第一拍即可,由于聲部間進入間隔很短,不需要后續(xù)的節(jié)奏跟進,同時要用小臂帶動手腕點停,提示隊員進行后半拍的進入。在第二段的后半段與第三段的連接處,每個聲部都有單獨的一句,在指揮該段時也需要根據(jù)合唱站位進行提示?!昂谘劬Φ墓媚锶继鹞琛笔窃谀械吐暡康谒呐暮蟀肱倪M入的齊唱,由于該句前是一段間奏,因此在進入時需要在第三拍加入右手并強調性地夸大拍子,第四拍同時在左上方給進并雙手齊揮四拍基本手勢,在“舞”字處右手需在下方用手腕畫一個小圈表示收拍。后邊三句均可采用同樣的指揮法,但需要依次在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四處揮動。
3.連音與跳音的變化
揮拍的基本練習除了基礎拍還有跳音與連音的變化。跳音的基礎揮法是大臂、小臂保持穩(wěn)定,僅用手腕上下彈動,切不可小臂、手腕同時轉動,指揮對于動作的要求很嚴謹,不規(guī)范的動作會給隊員帶來困擾,也會讓觀眾覺得不美觀。長連音的基礎揮法是左手合拍畫長線條的左右拉動,右手打基礎拍,同時在拍點上要控制力度不要做出頓拍,保持全身性的連貫感?!洞膶愤@部作品大部分均可運用跳音指揮法,如上文提到的第一部分。但在第二段出現(xiàn)長線條的抒情部分時可以合拍用長連音的指揮法,從“有人講著故事”處可以用右手揮動二拍子的指揮法,將四拍合成二拍,提高作品整體的連貫性。左手可以左右橫拉,在“講著故事”處向外拉動,在“有人唱著歌”處向內拉動,這樣既可以提示隊員聲音要保持連貫,也可以提示強弱的變化。在部分情況下,為了提高連貫性可以用小臂做出轉動的姿勢以表示連貫的氣息,在揮動的過程中要注重手腕與大臂的穩(wěn)定性,不能出現(xiàn)小臂和手腕同時轉動的情況。
4.隊員動作提示
在當代的合唱排練中,除了追求聲音的美感,還需要在聲樂作品中編創(chuàng)一些動作來提高作品的感染性和創(chuàng)新性。但有些低齡或業(yè)余的合唱團不能將作品和動作熟練地聯(lián)系在一起,這就需要指揮者在指揮的過程中適當給予一定的提示。作品《茨岡》中多次出現(xiàn)聲部對唱的部分,在設計動作時可以在此處加上聲部互看的動作,指揮者在指揮時可以加入雙手自外向內的滑動,提示隊員間相互看。第22小節(jié)高低聲部“圍在熊熊的火旁”的輪唱處后是四個聲部的合唱,在這處加上對看時,可以在上文提到的四個聲部依次進入手勢的最后一排處加入向內滑動的動作。合唱作品中可以加入動作來提高作品的觀賞性,尤其是兒童歌曲,但不能將重心放在動作上,從而出現(xiàn)大量“搖頭晃腦”式的演出,過多的動作會影響作品演出的整體感官性。
總" "結
筆者淺析了《茨岡》這部作品中的部分重難點樂句與樂段的指揮處理技巧,并通過詳盡的解說與分析,揭示了指揮在面對復雜旋律與和聲轉換時的應對策略。從指揮與合唱團員的互動溝通,到手勢、面部表情和身體語言的運用,再到整體節(jié)奏與情感的把控,都是指揮者需要注意的地方。然而指揮法并不是絕對的,每個指揮者都有自己對于作品的處理方法。但基礎的指揮拍法或起拍收拍的手勢不會有太大的變化。《茨岡》這部作品是西方非常有名的合唱作品之一,也常出現(xiàn)在各種專業(yè)的合唱比賽上,對該作品進行指揮技法分析有助于指揮者更好地詮釋這部作品。
參考文獻:
[1] 黃一.青少年變聲期的合唱訓練方法研究[D].四川音樂學院,2023.
[2] 楊鴻年.合唱訓練學[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266-276.
[3] 同[1].
[4] 蘇昕.淺談拉班運動理論在合唱指揮教學中的運用[J].藝術評鑒,2022(17):132-136.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