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發(fā)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居民的預期壽命已經達到79歲, 比2023年提高了0.4歲。決定壽命和健康的因素可以分兩大類—先天因素(遺傳基因)和后天因素(環(huán)境、生活方式等)。最近,英國牛津大學牽頭的多國研究團隊對50萬人歷時15年的追蹤研究,首次揭示了在衰老過程中先天因素與后天因素的“作用份額”。研究結果顯示,對人的健康和壽命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因素中有77%為后天因素,包括人呼吸的空氣、攝入的食物、承受的壓力等,而先天因素的占比僅為23%。
牛津大學的研究團隊通過篩選和分析45441份血液樣本中的約3000種蛋白質,研發(fā)了一種蛋白質組年齡時鐘,它能精準預測個體、身體器官和細胞的生物學年齡。通過蛋白質組年齡時鐘的檢測,研究者不僅探索了多種衰老現象背后的生物學機制,也發(fā)現了環(huán)境、生活方式、遺傳基因等因素對健康和壽命的不同影響。例如,每晚保持7~9小時睡眠,心血管疾病發(fā)生率銳減32%;吸煙者的血液蛋白的生物學年齡比其實際年齡老7.4歲;堅持運動者的生物學年齡比其實際年齡年輕5.8歲;在消除財務壓力6個月后,人體細胞中的染色體端粒(簡稱端粒)損耗速率減緩39%;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使肺癌、肝病的發(fā)病率降低49%。
社會經濟地位對壽命的影響尤為顯著,甚至超過了遺傳基因,例如,擁有房產者的平均壽命比租房者多4.3年;家庭收入每增加1萬英鎊(約合人民幣9.6萬元),全因死亡風險下降14%;接受教育時間每多出一年,患慢性病的風險降低5.6%。
在生活方式方面,除了睡眠、吸煙等影響因素外,運動和心理因素對人體的影響也很明顯,例如,每周堅持鍛煉3 次,糖尿病風險會下降41%;長期處于孤獨狀態(tài)會導致C 反應蛋白(簡稱CRP,當體內有炎癥時,CRP水平會升高)升高26%。
其他一些生物因素對壽命也有影響,例如,代謝紊亂會加速衰老,空腹血糖值大于5.6毫摩爾每升(mmol/L) 者,其腎臟的生理年齡會增加2.1年;氧化應激反應可能影響皮膚中維生素D的合成,維生素D小于50納摩爾每升(nmol/L)者,其端粒損耗速率增加27%,而當端??s短到一定程度時,人體細胞就會進入衰老或凋亡狀態(tài);低密度脂蛋白(LDL)異常會導致血管早衰,如果患者能攝入足夠的ω-3脂肪酸,便可使血管生理年齡逐步恢復正常。然而,與早前的研究得出的結論相比,該研究發(fā)現,遺傳基因對壽命的確有影響,但并不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
除了分析各種因素對人體的不同影響,這項新研究也提出了有助于延長壽命的行動方案。研究者發(fā)現,運動是延長壽命的重要生活方式,蛋白質組年齡時鐘顯示,每天行走8200步可顯著降低死亡風險,但步行超過12000步,其帶來的健康收益將不再增加。因此, 研究人員建議采取3+2運動模式,即每周進行3天有氧運動和2天阻抗訓練。運動有益于健康,心理壓力則會讓人減壽。長期心理壓力會導致糖化血紅蛋白增加0.4%,相當于加速衰老1.2年,但只要持續(xù)進行6個月正念冥想,便能夠逆轉這種分子損傷。同時,該研究還建議,在一個人的童年時期就應關注體重問題,因為童年時身體質量指數(BMI)超標者,成年后其肝臟的衰老速率會比平均值高出19%。因此,在生命早期的1000 天,營養(yǎng)干預至關重要。
此外,為了健康和長壽,我們也應該關注家庭收入和環(huán)境因素。來自該研究的數據顯示,經歷財務危機者的全因死亡風險會驟升58%。因此,維持財富的穩(wěn)定性對健康至關重要。在環(huán)境方面,如果居住場所的空氣中PM2.5濃度每立方米增加5 微克,肺部細胞蛋白老化標記物就會升高14%。不過,我們可以對此進行干預,例如,在家中安裝空氣凈化系統(tǒng),6個月內就可修復23% 的肺部細胞分子損傷。
牛津大學牽頭的這項研究雖然提供了多種有益健康、抵御衰老的行動方案, 但未必適合每個人。因此, 我們可以參考其他科學研究,針對個人的身體狀態(tài)及需求,設計更具針對性、更簡單易行的方案, 將睡眠、運動和飲食調適到更健康的狀態(tài)。即便是微小的改變, 也會降低全因死亡風險,延長壽命。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研究人員對英國生物數據庫中的59078名參與者進行研究,他們的平均年齡為64歲,男性占45.4%。研究者通過智能設備記錄參與者的睡眠和中高強度運動(MVPA)情況,并通過記錄飲食數據來評估飲食質量,然后分析睡眠、運動和飲食對全因死亡風險的綜合影響。
該研究對參與者進行了平均8 年的隨訪,共記錄了2458例死亡事件。研究人員發(fā)現,睡眠、運動和飲食這三項行為是共同作用于人體的,如果一個人擁有每天7.2~8小時的中等睡眠時長、42~103分鐘的中高強度運動、57.5~72.5分的健康飲食,其全因死亡風險將降低64%(此研究中的最低值)。值得注意的是,通過比較發(fā)現,即便對這三項行為進行微小調適,也能有效降低全因死亡風險。例如,與每天睡眠時間最短(5.5小時)、運動最少(7.3分鐘)、飲食最差(36.9分)的人群相比,如果一個人每天睡眠時間增加15分鐘、中高強度運動時間增加1.6分鐘、飲食評分提高5分(每天多吃0.5份蔬菜或每周少吃1份加工肉),其全因死亡風險將降低10%。該研究也強調,要將睡眠、運動和飲食三者結合起來行動,才會有較好的效果。
未來, 隨著個性化醫(yī)療和精準健康干預的不斷發(fā)展,也許會出現根據每個人的基因、生活方式和環(huán)境因素“量身定制”的健康管理方案。當下, 我們不能忽視每一次“健康微行動”,為提升生活質量、延長壽命奠定堅實基礎,讓自己成為合格的生命守護者。
【責任編輯】張小萌
xiaomeng175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