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憂天”是什么意思呢?
你是不是想回答:杞國有個人擔心天會塌、地會陷,自己無處安身,以至于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比喻毫無必要的、過分的擔憂,常用于諷刺那些為不切實際的事情瞎操心的人。
那如果說,杞人真的被天砸過呢?
在山東省泰安市,有個南落星村,還有個北落星村,這兩個村落之所以被命名為“落星”,與兩千多年前的一次隕石雨有關(guān)。
《左傳》中記載:“魯莊公七年(公元前687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無獨有偶,《史記》中也有記載:“襄公七年(公元前644年),宋地霣星如雨,與雨偕下;六鶂退蜚,風疾也。”
這兩次隕石雨相隔43年,降落地點一個在魯國,一個在宋國,也就是今天的山東和河南兩地。除了魯、宋兩國,當時的杞國也在隕石雨降落的范圍內(nèi)。
對,就是那個“杞人憂天”的杞國……
而除了隕石雨,據(jù)地質(zhì)學(xué)家們考證,在春秋時期,杞國還發(fā)生過強烈的地震、山崩和泥石流等自然災(zāi)害,這些自然災(zāi)害無疑給杞國人帶來了巨大的心理陰影。他們擔憂天崩、地裂,這都是在遭受巨大心理創(chuàng)傷后的正常反應(yīng)。所以,別再嘲諷杞人了,他們是真的被“天”砸過??!
隕石雨落在魯國、宋國,為什么魯國人、宋國人沒有擔憂,反而是“杞人憂天”了呢?當然,從地緣關(guān)系來說,杞國與魯國、宋國同處河南和山東的交界地帶,如果魯國和宋國受到隕石雨的影響,肯定會波及如杞國一樣的鄰國,杞人見到天降巨石后,難免會害怕憂慮。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杞國作為小國,一直在強國環(huán)繞之下艱難求生,這樣處境下的國民心態(tài)自然不如大國國民的那樣自信。在這種背景下,杞人擔憂的或許不單是降下隕石的“自然天”,還有承載國家命運的“人格天”,國滅與天崩被賦予了同樣的內(nèi)涵。隕石雨是“天崩”,而每天擔心國家滅亡,何嘗不是一種“天崩”呢?
如果我們回到“杞人憂天”故事的原文中看,“杞人憂天”在先秦時期的內(nèi)涵與我們現(xiàn)在成語的內(nèi)涵也大不相同。《列子·天瑞》原文寫道: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耶?”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其人曰:“奈地壞何?”曉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若躇步跐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從這個角度來看,《列子·天瑞》更多反映了古人對天體運行規(guī)律的樸素思考,這與后世將這一成語含義解釋為“嘲諷缺乏根據(jù)和不必要的憂慮”完全不同。雖然隨著歷史變遷,很多古話、成語的語義都會發(fā)生變化,可在失去了原意的背后,杞人曾經(jīng)的擔憂又該向誰述說呢?
人類總習(xí)慣用當下的認知去評判過去,卻忘了每一種看似荒謬的恐懼背后,可能都藏著未被認識、理解的創(chuàng)傷。那些被認為“杞人憂天”的人,或許并非庸人自擾,而是感知到了他人尚未察覺的危機。真正的愚昧,或許不是憂慮,而是在沒有弄清楚事情全貌的情況下就傲慢地否定他人的行為。
或許,就像“杞人憂天”一樣,曾經(jīng)被說過杞人憂天的人們,也都有自己的苦衷吧。
(仲奇摘自微信公眾號“國家人文歷史”,本刊節(jié)選,小黑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