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兩篇中國人民大學學生的作品都與時間有關。時間不僅是地球與太陽的星際交往所形成的自然現象,更是生命演繹與文明衍生的存在性錨點。從孔子“逝者如斯”的感慨,到奧古斯丁飽含神圣激情的沉思,再到現代哲人討論時間的種種著作,人類對于時間的追索,正如時間本身綿延不絕。
唐小山的《紅河十二時》以民國時期的云南紅河為背景,講述中原商人“我”與傣族姑娘阿衣莫因時間認知差異而錯過的一段情緣。作者敏銳地捕捉到“自然時間”與“機械時間”之間難以彌合的歷史罅隙,以紅河這一富有地方情調和自然風光的空間為舞臺,用詩性的語言細致描寫現代人從“機械時間\"中暫時解放的歡悅,以及與自然隔膜所造成的遺憾。高翔的《我睡過麥當勞》截取“我”在快餐店聽到的對話。火車站、快餐店以及各種軟件的在場構建出工業(yè)化、信息化時代不斷加速、永不休止的時間狀態(tài)。陌生(前)夫妻的寥寥幾語充斥著焦慮和疲憊,而“我”作為聽者的情感和存在狀態(tài)也被店里的“在場現時\"和即時通信的“技術現時\"割裂。與《紅河十二時》恰為對照,《我睡過麥當勞》用急促、緊繃的敘事節(jié)奏折射出信息化時間中的碎片化,表征著都市個體存在的深切孤獨。
從農業(yè)社會到工業(yè)時代,從信息工業(yè)到消費全球化,生產力的變遷造成了社會時間與心靈時間的“變形”和“加速”。然而無論是靜謐的紅河,還是喧囂的快餐店,都可以成為記錄時間的敘事場域,讓人能在加速的時間旋渦中繼續(xù)叩問存在,在字里行間的“時差”里思索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