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在整理革命烈士事跡時,發(fā)現(xiàn)一張頭戴紅五星大檐帽、二目炯炯有神的中年軍人照片。翻看照片的背面,只見寫著“贈給:馬紹孔同志。余洪遠1950.8.30于川南\"。
看著照片與照片背面的字跡,我思索著:“馬紹孔是我們沁陽人耳熟能詳?shù)拇笥⑿?,他在淮海?zhàn)役中榮立特等功,獲“青年戰(zhàn)斗英雄和‘特等戰(zhàn)斗英雄’稱號。1949年5月4日,馬紹孔代表15軍光榮出席全國首屆青年代表大會,并代表第二野戰(zhàn)軍全體戰(zhàn)士向朱德總司令獻旗。這年的5月12日,馬紹孔等代表在萬壽山受到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并合影留念。1950年9月,他再次光榮出席西南軍區(qū)英模代表大會。他犧牲后,生前所在排被命名為‘馬紹孔排’。因其事跡在《空軍革命烈士傳》中位列首位,故被稱為‘中國空軍烈士第一人’。那送給馬紹孔照片的余洪遠是何許人呢?”這樣思索著,我決定做做功課來揭開這張簽名照背后的故事。
將軍與士兵的交集
隨著資料的不斷收集,余洪遠的革命形象也慢慢在我的腦海中形成一一他1932年12月參加革命,先后擔任川陜省臨時革命委員會委員,中共川陜省委委員、組織部部長、兼川陜省保衛(wèi)局局長。1934年12月,當選為川陜省工農民主政府副主席。長征開始后,擔任紅四方面軍后方縱隊負責人,為保證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的勝利會師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證,受到朱德總司令的高度稱贊。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了解完余洪遠的情況后,仍有兩點疑問縈繞在我心頭:既然余洪遠贈送給馬紹孔簽名照,說明他們不僅相識,而且關系還不錯,可他們一個參加革命在河南、一個長征后來到陜北,倆人是如何相識的呢?還有就是他們一個是將軍、一個是士兵,身份相差懸殊,為何將軍要送自己的簽名照給士兵呢?
在進一步梳理資料中發(fā)現(xiàn),1946年10月,馬紹孔入伍太行四分區(qū)第43團。1947年2月4日,該團在河南林縣沙河村與兄弟部隊共同組建了太行軍區(qū)獨立第2旅,馬紹孔自然也就成為太行軍區(qū)獨2旅第43團的一名戰(zhàn)士;而相關資料顯示余洪遠于1946年12月至1947年8月任太行軍區(qū)獨立第2旅政治委員。也就是說,余洪遠在此時已經成為馬紹孔的上級。
隨著時間的推移,太行軍區(qū)獨立第2旅的番號不斷變化。1947年8月15日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第9縱隊成立,獨2旅編為第26旅。1949年2月,第9縱隊于河南周口地區(qū)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軍,第26旅改稱第44師。在這一過程中,余洪遠先后任第26旅政治委員、黨委書記、第9縱隊黨委委員。1949年2月至1950年11月任第15軍政治部主任、軍黨委委員。在這一時間段,馬紹孔不僅一直是余洪遠手下的兵,而且還是有名的戰(zhàn)斗英雄。因此,兩人相識也就不足為奇。
將軍為何送照片給士兵
余洪遠為何要送簽名照給馬紹孔?也許有人會說,馬紹孔是戰(zhàn)斗英雄,余洪遠是政工干部,馬紹孔經常出席各種會議,倆人熟識了,送一張簽名照也正常。但在我看來,如果簡單地認為,僅僅因為馬紹孔是戰(zhàn)斗英雄,余洪遠是政工首長,余洪遠就送簽名照給馬紹孔,這樣的看法太過簡單了。其實,余洪遠送簽名照給馬紹孔看似簡單,而實際上這一舉動,卻是我軍“尊干愛兵、官兵一致”優(yōu)良傳統(tǒng)下,官愛兵、兵尊官,官兵親密無間的具體化體現(xiàn)。
“尊干愛兵、官兵一致”,不僅歷來是我軍的政治優(yōu)勢和優(yōu)良傳統(tǒng),是人民軍隊性質宗旨的具體體現(xiàn),而且還是保持我軍強大戰(zhàn)斗力的不竭源泉。這一點在馬紹孔由普通青年成長為戰(zhàn)斗英雄的過程中就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馬紹孔剛參加革命時,又瘦又矮,可大家都沒有小看他,而是熱情地關心他、幫助他,在《空軍革命烈士傳》中是這樣介紹馬紹孔剛入伍時的情況的。
參軍后,部隊的首長和老戰(zhàn)士,像兄長愛護幼弟一樣,處處關照這位只有三八式步槍高的瘦弱的小戰(zhàn)士。行軍中,大家?guī)退笜專?/p>
背背包;宿營時,給他燒水燙腳;打仗時,老班長總是帶著他。南渡黃河之后,就是那位細心的老班長,不知從哪里弄到一塊白布,親手縫了一個小白帽,套在馬紹孔的軍帽里邊,給他戴上。馬紹孔雖是回族,可從來還沒戴過那種象征著圣潔的小白帽。現(xiàn)在,老班長把親手縫的小白帽戴在他的頭上,他忍不住哭了,他哽咽半天,抬起頭來,兩眼閃著晶瑩的淚花,抓住老班長的手說:“共產黨勝過爹娘,首長和同志就是我的親人!”
馬紀 經統(tǒng)孔余洪速 風去1950.8.30.于川南
在革命大家庭的哺育下,馬紹孔臉上的菜色消失了,人也漸漸結實了。他個子雖然很矮小,但他很能吃苦,非常精靈。他作戰(zhàn)勇敢,工作積極,執(zhí)行命令堅決,青年戰(zhàn)士們都非常欽佩他。
在《空軍革命烈士傳》中,還介紹有劉伯承司令員對馬紹孔的關心——
他(馬紹孔)到南京作報告時,劉伯承司令員接見了他。劉司令員問:“你讀過書沒有?”馬紹孔說:“沒有?!眲⑺玖顔T親切地對他講:“沒有文化是睜眼瞎,有了文化是‘干眼佛’?!苯逃W習文化,攀登文化高峰,為建設現(xiàn)代化的國防軍隊作貢獻。馬紹孔人小志大,說到做到。
故記 民政科 淮有來好幣四上行 現(xiàn)由前卻依步來弟你息信 月你兼再侶九到士之道和 萬婦元是他想,學文化再難,還能難過打地堡?從此,他拿出打地堡的精神,發(fā)奮學習。部隊天天行軍作戰(zhàn),沒有大塊時間學習,他就請文化教員在他的槍托上寫上“槍”字,在他的水壺上寫上“壺”字,在手背上寫上“拳”字……每當行軍出發(fā)前,他請文化教員給他寫上十幾個字,他把寫好的字貼在走在他前面的戰(zhàn)士的背包上,邊走邊認。一年光景,他認識了一千多字,并能看書看報,還能寫信寫日記。當他在報上看到,美帝國主義發(fā)動侵朝戰(zhàn)爭,并企圖把戰(zhàn)火燒到我國東北時,他立即寫下請戰(zhàn)書,要以參加抗美援朝的行動,報答黨和人民對自己的培養(yǎng)。
由此可知,“尊干愛兵、官兵一致”,尤其是軍官對戰(zhàn)士的關心與愛護,是戰(zhàn)斗力生成的倍增器。余洪遠作為政工首長,把自己的照片簽名送給一名士兵,不僅僅是因為他倆人熟識,也不僅僅是因為馬紹孔是戰(zhàn)斗英雄,最主要的原因是余洪遠作為政工首長,以送簽名照這種形式,來表達對馬紹孔這位戰(zhàn)士在精神上的關心與愛護。因此,這張照片可以說是我軍“尊干愛兵、官兵一致”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具體體現(xiàn),也正是這張簽名照,更加激發(fā)出了馬紹孔在朝鮮戰(zhàn)場上殺敵報國的洪荒之力。
照片為何保存在陵園
從照片背后余洪遠的簽名可知,這張照片是1950年8月30日余洪遠送給馬紹孔的。之所以這個時候送照片,很可能是1950年9月馬紹孔要出席西南軍區(qū)英模代表大會,到軍部集中報到,見到了時為第15軍政治部主任、具體負責軍里此項工作的余洪遠,余洪遠才將這張照片簽上名,送給了馬紹孔。
馬紹孔也十分看重這張簽名照,把它作為激勵自己不斷戰(zhàn)斗的精神動力,1951年3月隨部隊出國作戰(zhàn),他也應該攜帶出國。
這張照片為何能保存在沁陽市烈士陵園呢?
這還得從一封保存于沁陽市博物館的沁陽縣民政科寫給馬紹孔堂兄馬紹元的一封信說起。這封信是這樣寫的——
馬紹元同志:
茲有你弟馬紹孔烈士之遺物,現(xiàn)由前部隊寄來,希你見信后前來縣府取回是荷。
此致敬禮
民政科1952年9月1日
由這封信可以推知,這張簽名照是作為馬紹孔的遺物,由部隊寄回沁陽,來到馬紹孔家中的。后來,由于沁陽市烈士陵園要布展“沁陽革命烈士事跡陳列館”,才把這張照片征集了過來,只是這張照片沒能走上展板與大家見面。這次沁陽市烈士陵園要重新對陳列館進行布展,邀請我前來整理烈士事跡,才使我有幸見到這張珍貴的照片。
至此,這張簽名照的流傳軌跡清晰起來一一它伴隨著烈士從川南到朝鮮,又從朝鮮回到祖國,回到烈士的家鄉(xiāng)一一河南沁陽,最終歸到沁陽市烈士陵園保存。
這張小小的照片,不僅見證了那段戰(zhàn)火紛飛的激情歲月,而且也見證了我軍“尊干愛兵、官兵一致”的光榮傳統(tǒng)。
(責任編輯: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