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 意義] 開放科學是解決全球性難題、 推動人類發(fā)展的必要之舉。 作為全球開放科學的領導者, 荷蘭開放科學運動經(jīng)過數(shù)十載的發(fā)展已逐漸完善, 可為我國開放科學實踐提供寶貴的參考價值。 [方法/ 過程] 本文首先對荷蘭政府和各類社會組織官網(wǎng)進行調研, 篩選出 19 個典型實踐案例; 其次從開放科學政策文件、基礎設施、 社會公眾參與 3 個維度進行深度探析; 最后總結荷蘭開放科學實踐特征。 [結果/ 結論] 荷蘭開放科學以尋求國際合作、 構建本土伙伴關系為戰(zhàn)略路徑, 側重國家級政策統(tǒng)籌規(guī)劃、 專項與綜合基礎設施均衡發(fā)展以及多元化的社會參與形式。 結合實際背景, 我國既應接軌國際, 亦需國內協(xié)力合作, 同時要加速國家級政策體系制定、 健全基礎設施以及重視社會參與。
關鍵詞: 開放科學; 荷蘭項目實踐; 開放獲?。?開放科研數(shù)據(jù); 開源代碼
DOI:10.3969 / j.issn.1008-0821.2025.07.009
〔中圖分類號〕 G2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0821 (2025) 07-0100-11
傳統(tǒng)意義上的科學研究往往具有封閉性和孤立性。 付費墻、 非公開的數(shù)據(jù)、 代碼和研究流程等因素, 嚴重限制了科學成果的可獲取性、 真實性和可重復性, 進而阻礙科學的進步。 為打破壁壘, 開放科學(Open Science)應運而生。 這一新范式倡導科研全生命周期的開放、 透明與可訪問, 已成為推動科學創(chuàng)新、 促進知識共享以及解決全球性挑戰(zhàn)的關鍵力量。 然而, 全球開放科學發(fā)展水平參差不齊[1]。歐美等開放科學程度較高的國家(地區(qū))從政策、 基礎設施和社會參與等多個角度制定規(guī)劃, 涵蓋開放科學意識、 資助激勵、 開放獲取以及評估監(jiān)測等多個維度。 自 21 世紀初, 中國科學院簽署 《柏林宣言》 以來, 我國對開放科學發(fā)展給予高度重視[2]。 政府、 科研院所和高校等機構積極響應, 從頒布 《科學數(shù)據(jù)管理辦法》[3]等政策文件到建設 “中國科技云”[4]等基礎設施平臺, 推動我國開放科學駛入 “快車道”。 即便如此, 與歐美等國家(地區(qū))相比, 我國開放科學發(fā)展仍存在開放形式不全面[5]、 頂層設計不足[6]等問題, 很大程度上仍扮演國際追隨者的角色[7]。
縱觀國內外開放科學現(xiàn)有研究, 國外主要集中在概念及理論發(fā)展[8-9]、 工具技術實現(xiàn)[10-11]和特定學科實踐探究[12-13] 等維度。 國內學者亦取得豐碩的成果。 其中, 理論層面主要圍繞開放科學體系框架[14-15]、 數(shù)據(jù)治理[16-17]和政策制定[18]等議題展開。實踐層面, 學者們多采用案例分析法對荷蘭開放獲取模式[19]、 歐盟開放科學云[20]、 英國開放科學政策[21]、 德國專業(yè)圖書館開放科學活動[22]、 國際大學開放數(shù)據(jù)政策[23]、 美國 “2023 開放科學年”[24]項目等案例展開探索, 考察國際開放科學發(fā)展現(xiàn)狀,為國內發(fā)展提供參考性建議。 然而, 目前實踐研究多聚焦于開放獲取、 開放數(shù)據(jù)、 基礎設施或政策等開放科學的某一方面, 亦或受限于案例時間跨度,對國外開放科學實踐的綜合性、 長期性特征分析尚不充分。 因此, 研究者亟需加強對國外開放科學綜合實踐的研究[25], 不局限于開放科學的某一方面,同時擴大調研案例時間跨度[24], 充分借鑒發(fā)達國家(地區(qū))的開放科學發(fā)展經(jīng)驗[1,26]。
荷蘭自 2017 年起 5 年內連續(xù)頒布兩項國家級開放科學政策[27-28]。 作為歐盟成員國以及國際開放科學運動的領導國[29], 荷蘭對外積極尋求國際合作,為開放科學貢獻荷蘭理念; 對內持續(xù)加強本土協(xié)作,已建立相對完善的開放科學體系。 鑒于此, 本文以荷蘭為調研對象, 深入探究其 2010—2024 年開放科學實踐內容與特征, 以期為我國開放科學運動的發(fā)展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
1 發(fā)展背景和案例選擇
1.1 荷蘭開放科學發(fā)展背景
歐盟在開放科學運動中一直處于世界的前列[29],作為成員國之一的荷蘭不僅在歐盟內, 更是全球開放科學的領先力量[30]。 荷蘭積極推動開放科學發(fā)展, 旨在促進知識傳播與教育, 增強國家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科學服務社會能力, 加速創(chuàng)新產(chǎn)品和服務的開發(fā), 更有效地應對氣候、 傳染病等全球性挑戰(zhàn), 提升人類福祉。 早在 2002 年, 荷蘭便參與國際開放獲取行動[19], 并于 2016 年國際開放科學會議上起草了 《阿姆斯特丹開放科學行動呼吁》[31]文件, 正式以 “開放科學” 為主題展開國家行動。 自此之后, 荷蘭政府部門、 科學機構組織等陸續(xù)開展開放科學實踐。 政府方面, 國家教育、 文化和科學部(Ministerie Van Onderwijs Cultuur En Wetenschap, 以下簡稱 OCW)分別于 2017 年和 2022 年頒布開放科學國家級政策 《國家開放科學計劃》[27] 和 《國家開放科學計劃 2030》[28]。 此外, OCW 與荷蘭研究委員會(Nederlandse Organisatie Voor Wetenschappeli?jk Onderzoek, 以下簡稱 NOW)共同簽署開放科學荷蘭公約, 正式推出開放科學工作小組 Open ScienceNL[32]。 科學機構方面, 荷蘭坐擁國際知名的 Elsevi?er 出版社, 各高校、 研究組織積極投身開放科學事業(yè)。 2019 年, 荷蘭大學協(xié)會(Vereniging Van Univer?siteiten, 以下簡稱 VSNU)、 大學醫(yī)學中心聯(lián)合會(Nederlandse Federatie Van Universitair Medische Cen?tra, 以下簡稱 NFU)與 Elsevier 之間達成開放出版獲取和開放科學服務的全國協(xié)議, 并成立了負責研究數(shù)據(jù)管理的獨立專家工作組[33]。 從 2021 年開始, 一年一度的 “國家開放科學節(jié)” 分別于瓦赫寧根大學、 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和伊拉斯姆斯大學舉辦, 為荷蘭開放科學的社會參與提供全新的路徑[34]。 總而言之, 荷蘭開放科學運動正如火如荼地展開, 朝著實現(xiàn)科學全面開放的目標邁進。
1.2 案例選擇
案例分析法對案例的選擇具有較高的要求, 其準確性、 可靠性、 多樣性和影響力等是確保研究結果準確且有價值的關鍵因素。 因此, 筆者在正式篩選案例之前, 于 2023 年 11 月—2024 年 1 月期間,首先訪問荷蘭政府官網(wǎng)、 高校官網(wǎng)、 開放科學國家網(wǎng)站以及教育、 文化、 福利、 環(huán)境、 經(jīng)濟等社會組織官網(wǎng), 以確保所選案例的全面性和多樣性。 調研發(fā)現(xiàn), 荷蘭開放科學運動主要由 OCW 領導, NOW和旗下專項小組 Open Science NL 具體實施, 荷蘭大學聯(lián)盟(Universities of the Netherlands, 以下簡稱UNL)、 荷蘭研究數(shù)據(jù)聯(lián)盟(Research Data Netherlands,以下簡稱 RDNL)、 荷蘭生態(tài)研究所(Nederlands Insti?tuut Voor Ecologie, 以下簡稱 NIOO-KNAW)等機構積極參與。
基于上述調研, 筆者于 2024 年 1 月—3 月對OCW 官網(wǎng)(https:/ / www.government.nl/ ministries/ min?istry-of-education-culture-and-science)、 NOW 官網(wǎng)(www.nwo.nl)、 國家開放科學官網(wǎng)(www.openscience.nl)和各社會機構官網(wǎng)展開深度調研。 參考溫亮明等[7]的研究結論及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 《開放科學建議書》 對開放科學范疇要素的定義, 筆者選取 “OpenScience” “Open Research” “Open Access” “Open Da?ta” “Open Education” 等 14 個涵蓋開放科學主要組成部分和實踐領域的關鍵詞, 以確保案例數(shù)據(jù)檢索的全面性。 同時, 結合限定詞 “荷蘭/ Netherland?”,在 CNKI、 Web of Science 文獻庫搜索案例數(shù)據(jù), 去掉重復后共收集 466 個案例, 時間跨度為 2010—2024年。 為進一步完善案例信息, 筆者通過網(wǎng)站內部鏈接和 Google、 Bing 等搜索引擎進行補充檢索。
為篩選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筆者邀請 3 位開放科學領域的研究者, 對收集到的案例進行獨立評估和協(xié)商討論。 評估維度包括信息完整度、 組織機構性質、 媒體報道次數(shù)和社會影響力。 具體而言, 專家首先根據(jù)上述維度分別獨立篩選出 30 個代表性案例, 然后協(xié)商, 將至少被兩位專家同時選中的案例作為本文研究對象, 最終確定 19 個案例, 涵蓋政府機構、 高校、 科研組織等多種實踐主體, 能夠較全面地反映荷蘭開放科學的實踐路徑, 如表 1 所示。 特別說明, 部分案例由多方機構合作開展, 受版面限制, 表 1 中僅列出 1 個主要參與機構。 通過上述調研、 篩選與評估流程, 確保本研究所收集的案例數(shù)據(jù)在全面性、 準確性和代表性方面達到較高的要求。
2 荷蘭開放科學的實踐分析
本研究主要參考荷蘭《國家開放科學計劃 2030》提出的實踐要求, 將荷蘭開放科學實踐歸納為政策與文件、 基礎設施、 社會公眾參與 3 個方面, 并基于此框架分析荷蘭開放科學實踐。 該分析框架符合開放科學發(fā)展的內在邏輯: 政策提供方向和保障,基礎設施提供工具和平臺, 社會公眾參與則是開放科學的目標和驅動力, 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此外,荷蘭在上述 3 個方面均積累了豐富的實踐案例。
總體來看, 荷蘭主要通過社會呼吁、 資金保障、隱私保障、 調整開放模式、 評估監(jiān)測、 協(xié)議約束、軟件維護、 專業(yè)培訓、 基礎設施建設、 設立公民科學項目、 開展各項社會活動等措施推進開放科學發(fā)展, 具體如圖 1 所示。
2.1 政策與文件
采用文獻內容分析法對 8 篇政策文本進行深度研究, 歸納荷蘭開放科學政策內容及其主要特征。表 2 展示了開放科學政策涉及的科學資源開放范圍。
2.1.1 出版物和數(shù)據(jù)的開放
出版物開放, 即廣義上的開放獲取(Open Ac?cess), 其核心理念是確保研究論文對公眾免費開放, 任何人都能夠自由地閱讀、 下載、 分發(fā)和利用。作為擁有國際影響力 Elsevier 學術出版商的國家,荷蘭十分重視出版物的開放獲取。 此外, 荷蘭數(shù)據(jù)開放的基調從 《阿姆斯特丹開放科學行動呼吁》便定下, 后續(xù)的開放科學政策大都基于出版物和數(shù)據(jù)的開放獲取進行制定。
荷蘭政府和科學機構一直致力于采用社會呼吁、社會保障、 調整 OA 模式、 加強約束等方式促使研究成果和數(shù)據(jù)的自由傳播與共享。 ①社會呼吁: 《阿姆斯特丹開放科學行動呼吁》 通過呼吁政府、 研究機構和出版商等相關單位開展、 投資論文和數(shù)據(jù)的開放獲取, 強調了開放科學的重要性。 ②社會保障: 《開放科學資助文本》 為 27 個科學項目提供高達50 000歐元的資助, 要求受資助的項目必須開放科學成果和數(shù)據(jù); 《國家開放科學計劃》 要求構建綜合國家開放科學平臺, 制定特定學科的出版物數(shù)據(jù)獲取協(xié)議, 并在確保數(shù)據(jù)和出版物獲取的同時,嚴格保障利益相關者的隱私權益。 ③調整 OA 模式:《國家開放科學計劃 2030》 提到通過協(xié)調多種 OA方法(綠色 OA、 鉆石 OA 和黃金 OA), 實現(xiàn) 2030年的全面開放獲取。 ④加強約束: 衡量出版物或研究數(shù)據(jù)集的開放質量水平有利于開放科學發(fā)展, 正如 《荷蘭 2024—2025 開放科學工作計劃》 規(guī)劃采用評估出版物和數(shù)據(jù)的開放程度對研究機構進行監(jiān)測和約束; 《國家開放科學計劃》 與 《國家開放科學計劃 2030》 都明確提出, 要完善相關政策法規(guī),以保障出版物和數(shù)據(jù)的開放獲取。 NOW 代表荷蘭簽訂的 《S 計劃》 是針對出版物開放的一項協(xié)議, 規(guī)定獲得基金資助的研究產(chǎn)生的學術出版物必須發(fā)表在開放獲取期刊或開放獲取平臺上。
2.1.2 軟件代碼的開放
研究軟件被定義為在研究過程中或出于研究目的而創(chuàng)建的源代碼文件、 算法、 腳本、 計算工作流程和可執(zhí)行文件[50]。 2021 年, 《G6 開放科學聯(lián)合聲明》[51]肯定了軟件作為研究核心組成部分的重要性, 強調當今絕大部分研究依賴軟件代碼。 2022 年,《國家開放科學計劃 2030》 在 《國家開放科學計劃》基礎上新增了對軟件代碼的開放。 當前, 荷蘭試圖通過 “基金資助—軟件維護—專業(yè)培訓” 3 個方面的努力, 打造一個開放、 透明、 公平和可持續(xù)的 “科學軟件生態(tài)系統(tǒng)”, 旨在突破科學研究的界限和可能性。 ①基金資助: 《國家開放科學計劃 2030》 指出, 到 2023 年, 國家需有專門的資助計劃用于開發(fā)和開放研究軟件; 更進一步, 《資助研究軟件持續(xù)性阿姆斯特丹宣言》 中強調, 研究軟件是由用戶、 開發(fā)人員、 維護人員和研究人員共同努力的結果, 資助基金應考慮不同人員的需要。 ②軟件維護:研究軟件的可持續(xù)性開放需要確保及時更新和維護,通過修復漏洞、 解決 BUG、 增加新功能提高科研便利性。 正如 《資助研究軟件持續(xù)性阿姆斯特丹宣言》中所提出, 需要增強對軟件開發(fā)人員在長期維護軟件方面的教育與資助。 ③專業(yè)培訓: 開放的 “科學軟件生態(tài)系統(tǒng)” 需要對研究者進行專業(yè)培訓, 確保他們掌握必要的開放方法、 使用技能和規(guī)范。 《荷蘭 2024—2025 開放科學工作計劃》 加強荷蘭各學術機構之間(如荷蘭數(shù)字化能力中心 LDCC 和電子科學中心 NESC)關于開放研究軟件培訓的合作; 《國家開放科學計劃 2030》 要求制定全國性的培訓計劃和針對研究者與資助者的培訓網(wǎng)絡。
2.1.3 教育資源的開放
隨著開放科學范圍愈來愈廣, 開放教育資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OER) 逐漸受到荷蘭政府和教育機構的重視。 教育資源的開放意味著將教科書、 演示文檔、 教學視頻、 考試內容以及課程設計等資源共享給廣大公眾和教育從業(yè)者, 允許其自由地訪問、 修改和重用。 荷蘭大部分開放科學政策中僅簡單提及 OER, 并無詳細文本描述, 直到2022 年, 荷蘭教育與研究合作協(xié)會(IT Cooperative ofDutch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SURF)等機構為 OER 專門制定 《國家數(shù)字和開放教育資源方法文件》, 旨在數(shù)字化時代為教育資源的開放提供政策保障。 總體來說, 該政策將荷蘭 OER 行動分成啟動(2022—2024 年)、 實施(2025—2030 年)、整合(2031—2035 年) 3 個階段。 ①啟動階段: 荷蘭需建立專門的 OER 項目團隊提供行政, 進一步制定開放教育資源的項目計劃。 ②實施階段: 完善已有的 OER 電子基礎設施 Edusources[41], 通過對教育機構、 教師和學生的社會調查, 推出更符合用戶需求的 Edusources 2 0 版本, 為用戶提供一站式教育資源開放通道。 同時, 荷蘭將進行各種 OER 方式和內容進行試點實驗, 評估實驗結果, 尋找適合荷蘭國情的開放方法。 ③整合階段: 增加教育資源的開放數(shù)量, 持續(xù)健全 Edusources, 擴大試點規(guī)模,使 OER 成為教學實踐的自然組成部分, 最終實現(xiàn)荷蘭教育機構資源的全面開放。
2.2 基礎設施
開放科學基礎設施為解決知識壁壘、 促進科學合作、 打破數(shù)據(jù)孤島、 提高科學透明度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科學問題提供關鍵保障和支撐, 促進科學研究的開放性、 透明性和合作性。 從表 3 中可以發(fā)現(xiàn), 荷蘭的開放科學基礎設施主要依托數(shù)字化技術, 重點建設資源存儲平臺、 資源獲取平臺和眾包式平臺。 ①資源存儲平臺提供長期存儲和管理科學出版物、 數(shù)據(jù)、 軟件等資源的在線服務。 “荷蘭科學研究門戶項目” 于 2023 年推出全新荷蘭科學研究門戶, 該網(wǎng)站是一個提供存儲出版物、 數(shù)據(jù)和軟件資源的全方位綜合科研平臺; 荷蘭多所大學與世界各地機構共同加入 “SU2Foundation”, 目的在于開放、 存儲和推廣科學軟件, 造??蒲猩鷳B(tài); 同時,荷蘭亦打造專門針對數(shù)據(jù)或出版物的存儲平臺, 縱向提升平臺專業(yè)程度。 ②資源獲取平臺提供科學出版物、 數(shù)據(jù)和軟件資源的免費獲取, 促進科學研究成果在全球范圍獲取和利用。 NOW 為用戶提供一個接口 “NWOpen-API”, 允許所有人查詢有關 NOW資助研究項目的出版物、 數(shù)據(jù)和代碼等信息; 與資源存儲平臺類似, 除了綜合開放平臺, 荷蘭亦打造專門針對數(shù)據(jù)或出版物的開放獲取平臺。 ③眾包式平臺為公眾參與科學研究提供研究主題、 研究介紹和基礎指導, 通過收集公眾研究數(shù)據(jù)或成果共同解決復雜問題, 推動科學研究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社會科學和經(jīng)濟創(chuàng)新的開放數(shù)據(jù)基礎設施(Open DataInfrastructure for Social Science and Economic Innova?tions, ODISSEI) 項目” 不僅提供數(shù)據(jù)的存儲與獲取, 而且提供一個公民科學渠道[52], 收集和分析公民科學家提交的數(shù)據(jù)。 作為一個綜合開放科學平臺, 荷蘭科學研究門戶中包含大量公民科學數(shù)據(jù)和介紹, 助力公民科學的發(fā)展。
2.3 社會公眾參與
荷蘭政府和社會機構十分注重開放科學的社會公眾參與, 將科學活動從傳統(tǒng)的封閉性領域中解放出來, 賦予社會公民參與和影響科學研究的機會,具體如表 4 所示。 一方面, 荷蘭政府聯(lián)合各類社會機構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活動, 旨在培養(yǎng)社會全體民眾的科學意識。 荷蘭研究數(shù)據(jù)聯(lián)盟主辦的 “荷蘭數(shù)據(jù)獎項” 面向所有荷蘭研究機構和組織, 通過競賽形式評選出符合可發(fā)現(xiàn)、 可訪問、 可互操作、 可重用(Findable、 Accessible、 Interoperable、 Reusable,FAIR)原則的開放數(shù)據(jù)集, 并為獲獎者提供3 500歐元資助。 一年一度的 “國家開放科學節(jié)” 提升了社會開放科學風氣和意識, 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能夠面對面討論開源硬件、 出版物、 數(shù)據(jù)獲取等議題, 社會公民則可以從線上直播參與探討, 了解最新動態(tài)。 為了普及科學數(shù)據(jù)存儲、 管理、 開放和共享基礎知識, 使公眾邁出開放共享數(shù)據(jù)的第一步,RDNL 于 2024 年推出科學數(shù)據(jù)入門課程 “E4DS 課程”。 此外, NWO 舉辦的 “社會人文科學(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SSH)圓桌會議” 包含人文、行為教育、 社會科學法律 3 個小型圓桌會議, 通過不同領域的學者討論, 為荷蘭開放科學框架制定提供意見。
另一方面, 公民科學作為眾包式的科學研究模式, 能夠匯集更多想法和數(shù)據(jù)資源, 推動科學創(chuàng)新的加速。 公民科學被定義為志愿者的科學實踐, 直接參與研究或為研究者提供數(shù)據(jù)。 “全民水樣” 項目便是利用公民科學家提供的水樣信息, 繪制出荷蘭數(shù)千條水體的水質信息圖。 此外, 荷蘭政府創(chuàng)造性地將音樂節(jié)作為公民科學的載體, 合作開展 “Low?lands 科學” 項目, 充分展示科學的樂趣和魅力, 既收獲了研究數(shù)據(jù), 又激發(fā)了公民的科學興趣。
3 荷蘭開放科學的特點
3.1 對外尋求國際合作, 對內構建伙伴關系
作為歐盟成員國之一, 荷蘭開放科學運動高度重視合作關系, 無論是國際的合作, 抑或國內政府機構之間的協(xié)作。 荷蘭政府和科學機構在開放科學政策制定、 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積極探索國際合作路徑, 與美國、 德國、 英國等多個開放科學程度高的國家接軌, 共同推進全球科學的開放。 例如, 《阿姆斯特丹開放科學行動呼吁》 遵循歐盟委員會提出的歐洲開放科學議程, 從障礙、 基礎設施、 激勵措施、 政策推廣和社會參與 5 個維度號召荷蘭開放科學運動的開展; 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聯(lián)合美國斯坦福大學、 德國凱澤斯勞滕工業(yè)大學、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打造代碼開放平臺 SU2foundation, 促進全球范圍內的代碼工具共享。 同時, 荷蘭也致力于在國內建立開放科學合作網(wǎng)絡, 促進不同學術機構、 企業(yè)和政府部門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荷蘭電子科學中心通過與荷蘭衛(wèi)生研究與創(chuàng)新組織等多所國內外機構的會議研討, 制定科學軟件的資助計劃; NOW 與荷蘭各大高校聯(lián)合舉辦 “國家開放科學節(jié)”, 充分發(fā)揮政府在資金支持、 資源協(xié)調和宣傳推廣方面的優(yōu)勢, 以及利用高校在專業(yè)科學知識和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特長。 這種內外結合的合作開放態(tài)度能夠加強荷蘭與國際的聯(lián)系, 促進國內科學研究的全面發(fā)展。荷蘭開放科學以其合作包容性和創(chuàng)新性, 為全球學術界樹立了榜樣, 成為國際合作與創(chuàng)新的典范。
3.2 依托國家級政策統(tǒng)籌規(guī)劃
國家級政策具有長期性、 穩(wěn)定性以及權威性等特征, 能夠有效統(tǒng)籌規(guī)劃和協(xié)調各方資源, 實現(xiàn)整體發(fā)展。 自 2016 年 《阿姆斯特丹開放科學行動呼吁》 文件問世以來, 荷蘭政府頒布多項國家層面的開放科學政策, 統(tǒng)籌規(guī)劃出版物、 數(shù)據(jù)、 軟件代碼和教育資源等對象的開放路徑及重點措施, 確保各項政策相互配合, 形成政策的整體性和協(xié)同效應。首先, 荷蘭國家級政策對開放范圍和路徑的規(guī)劃。通過前文分析可知, 荷蘭對于科學資源的開放側重于出版物、 數(shù)據(jù)、 軟件代碼和教育資源: 出版物和數(shù)據(jù)的開放是重中之重, 政策從呼吁、 保障、 模式和約束等角度提供指導; 針對軟件代碼, 政策致力于打造一個開放、 透明和可持續(xù)的 “科學軟件生態(tài)系統(tǒng)”; OER 是當下荷蘭熱點主題, 政策為其制定“啟動—實施—整合” 的發(fā)展路徑。 其次, 荷蘭國家級政策間實現(xiàn)整體協(xié)同規(guī)劃, 形成政策體系。 荷蘭已經(jīng)初步形成一套國家開放科學體系, 《國家開放科學計劃 2030》 是 《國家開放科學計劃》 的 2 0最新版本, 通過對初始版本政策內容的延伸, 結合荷蘭開放科學實踐情況, 提出未來發(fā)展目標。 更進一步, 《荷蘭 2024—2025 開放科學工作計劃》 在此基礎上逐一拆分 《國家開放科學計劃 2030》 的目標, 并根據(jù)這些目標制定具體的行動。 此外, 在先前政策均沒有深入闡述教育資源的開放獲取情況下, SURF 專門制定 《國家數(shù)字和開放教育資源方法文件》 以彌補荷蘭在 OER 政策上的不足。
3.3 專項與綜合基礎設施發(fā)展均衡
基礎設施是保障開放科學運動發(fā)展的基石, 使科研人員免于時間、 空間等限制, 避免非必要的重復勞動和資源浪費, 為科研人員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源和工具。 荷蘭開放科學基礎設施兼具專項平臺和綜合平臺, 主要由開放存儲平臺、 開放獲取平臺以及眾包式平臺組成。 一方面, 專項基礎設施平臺針對特定類型的科研成果(如出版物、 數(shù)據(jù)或代碼)而設立的專門存儲和獲取平臺, 提供針對性的服務和功能, 致力于打造專項開放社區(qū)。 例如,“SU2Foundation” 平臺專門專注于代碼軟件的開放存儲和獲取, 為科研人員解決軟件版本環(huán)境兼容、BUG 漏洞等專業(yè)問題; “ODISSEI 項目” 成立的平臺面向科學數(shù)據(jù)的開放存儲和獲取, 數(shù)據(jù)分析環(huán)境[53]、 數(shù)據(jù)開放原則和用戶數(shù)據(jù)隱私安全[54] 是該平臺重點關注的問題; “荷蘭開放獲取平臺項目”成立的平臺則針對出版物的開放存儲和獲取, 注重同行評審、 出版流程等問題。 另一方面, 綜合基礎設施平臺匯聚豐富多樣的科學資源類型, 包含盡可能多的科學服務(如公民科學所需的眾包式服務),能夠為用戶提供廣泛的科研視野。 “荷蘭科學研究門戶項目” 成立的荷蘭科學研究門戶網(wǎng)站, 決心將荷蘭所有研究集中于此, 截至 2024 年 2 月 25 日,總計開放存儲 386 萬出版物、 51 萬研究數(shù)據(jù)、 約2 000個軟件以及包含程序、 講座和注釋文本等在內的 13 萬電子資源。
3.4 社會參與形式豐富多元
普通公民、 政府官員和企業(yè)人員等社會公眾成員參與到科學研究、 創(chuàng)新和監(jiān)督過程中, 不僅可以通過匯集各方智慧和多維數(shù)據(jù)增加科學突破的可能性, 促進科學知識的普及和傳播, 而且有助于增強公眾對科學的信任和理解, 進一步提升數(shù)據(jù)治理和科學政策的民主性和公正性。 荷蘭十分重視開放科學的社會參與, 在 《阿姆斯特丹開放科學行動呼吁》 和 《國家開放科學計劃 2030》 政策的倡導規(guī)劃下, 面向社會公眾開展競賽、 節(jié)日、 培訓、 會議、音樂節(jié)和公民科學項目等形式多樣的科學活動。 節(jié)日、 培訓和音樂節(jié)形式的社會活動由于趣味性較高、專業(yè)門檻較低, 有效吸引社會民眾積極參與, 普及開放科學意識。 例如, “國家開放科學節(jié)” 為社會公民提供參與節(jié)日的線上渠道, 了解荷蘭開放科學的重大事件及進展; “數(shù)據(jù)支持核心要素(Essentials"for Data Support, E4DS)課程” 為民眾提供開放科學數(shù)據(jù)的基礎知識和流程。 與之相反, 競賽和會議往往針對具備專業(yè)知識的前沿科研人員, 為走在開放科學前沿的學者提供成果展示和思想交流的平臺,探索未來發(fā)展趨勢。 “荷蘭數(shù)據(jù)獎項” 和 “SSH 圓桌會議” 通過數(shù)據(jù)開放優(yōu)秀案例和專家頭腦風暴,為未來荷蘭開放科學路徑提供建議。 此外, 公民科學是開放科學社會參與的一種重要形式, 數(shù)據(jù)獲取則是公民科學的首要目標。 荷蘭政府不僅基于 “傳統(tǒng)” 公民科學完成多項自然研究, 而且創(chuàng)造性地將音樂節(jié)和公民科學相結合, 極大激發(fā)公眾的科學興趣。
4 對我國開放科學實踐的啟示
借鑒荷蘭開放科學實踐的內容以及特征, 我國開放科學需重點關注: 國際國內戰(zhàn)略合作規(guī)劃、 國家級政策制定、 專項和綜合基礎設施平臺建設、 社會參與方式等方面, 具體如圖 2 所示。
4.1 國際接軌定向, 國內協(xié)力鑄局
自荷蘭于阿姆斯特丹舉辦國際開放科學會議起草 《阿姆斯特丹開放科學行動呼吁》 以來, 政府陸續(xù)采取多項措施接軌美國、 德國和英國等多個開放科學程度高的國家, 并持續(xù)加強國內學術機構、企業(yè)和政府部門之間的開放科學實踐合作。 與荷蘭相比, 我國開放科學在國際合作方面仍扮演歐美國家 “追隨者” 的角色[7], 尚未廣泛參與國際開放科學運動[14-15,18]; 國內合作方面, 政府、 高校等主體的合作仍有巨大潛力有待挖掘[16], 尚未形成高效的協(xié)作機制。 荷蘭國際化視野和國內協(xié)作精神對中國開放科學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想要拉近與歐美國家間的距離甚至實現(xiàn)反超, 中國首先需要與其“接軌”, 整體發(fā)展方向需要同開放程度高的國家保持一致, 同時加強國內協(xié)作, 鑄造開放程度高的科學社會。 一方面, 接軌國際, 中國政府和各類社會機構可以通過對接開放科學政策與規(guī)范、 參與國際開放科學項目合作、 支持科學家國際科學交流等方式融入全球科學共同體; 另一方面, 中國協(xié)作充分發(fā)揮政府部門在政策制定和資源調配方面的潛力,科研機構在人才存儲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優(yōu)勢, 以及社會組織在科普宣傳和公眾參與方面的潛力。 參考荷蘭政府開放科學小組 Open Science NL[29], 必要時, 中國應當成立國家開放科學專項工作組, 通過專門機構協(xié)調統(tǒng)籌國內各部門的合作。
4.2 加速制定國家級政策體系, 保障科學資源開放
以 OCW 和 NOW 為代表的荷蘭政府高度重視國家級開放科學政策的頒布, 已經(jīng)初步形成以出版物、數(shù)據(jù)、 軟件代碼和教育資源等科學資源為對象, 以基金資助、 基礎設施和專業(yè)培訓為保障, 以評估監(jiān)測、 規(guī)定協(xié)議為約束, 以 “啟動—實施—整合” 為路徑的政策體系。 中國已制定一系列開放科學政策,整體上呈現(xiàn)政策制定主體向頂層遷移的特征[18], 開放獲取、 開放數(shù)據(jù)和科學數(shù)據(jù)管理等方面已制定國家級政策[55], 但尚未出臺國家級以 “開放科學” 命名的綜合型政策或規(guī)劃[5]。 相比之下, 荷蘭已將開放科學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層面。 因此, 中國開放科學發(fā)展需要借鑒荷蘭經(jīng)驗, 參考 UNESCO 《開放科學建議書》、 荷蘭 《國家開放科學計劃》 等高質量權威文件, 制定一系列具備中國特色的開放科學政策文件, 明確中國開放科學需開放的科學資源要素、困難、 保障以及具體實施路徑, 通過政策間的協(xié)同規(guī)劃, 打造中國開放科學政策體系。 具體而言, 國家級開放科學政策需重點關注以下 4 點: 對開放出版物、 數(shù)據(jù)、 軟件代碼和教育資源等科學資源的開放范圍規(guī)定; 確定各類資源基礎設施平臺建設標準;構建各類資源和基礎設施等開放評估指標; 明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開放路徑。 通過政策體系進一步為中國推動開放科學實踐提供保障。
4.3 健全基礎設施, 均衡發(fā)展專項與綜合平臺
荷蘭建設一系列開放科學基礎設施平臺, 無論是針對出版物、 數(shù)據(jù)或代碼的專項平臺, 亦或匯聚種類豐富的科學資源和多樣化服務的綜合平臺。 隨著開放科學運動逐漸發(fā)展, 我國已經(jīng)建成包含中國科學院數(shù)據(jù)云、 國家空間科學數(shù)據(jù)中心等 20 家數(shù)據(jù)平臺[56]。 相較于荷蘭文獻、 數(shù)據(jù)、 代碼等開放平臺百花齊放、 專項與綜合平臺并重的形式, 中國開放科學基礎設施總體上呈現(xiàn)出 “數(shù)據(jù)基礎設施開放為主, 文獻基礎設施開放為輔” 的特征[7], 集中于科學數(shù)據(jù)平臺[5], 出版物、 代碼等資源的存儲和獲取平臺, 以及一站式綜合開放服務平臺數(shù)量相對較少, 平臺數(shù)量和類型有待進一步豐富。 因此, 中國政府需加大經(jīng)濟資助, 借鑒荷蘭開放科學基礎設施建設思路: ①著眼于出版物、 數(shù)據(jù)和代碼的專項存儲和獲取平臺建設。 對于出版物和代碼專項基礎設施, 由于其數(shù)量較少, 中國應加速對其專項開放平臺的建設。 對于已經(jīng)建成的專項基礎設施, 中國政府應結合區(qū)塊鏈、 AI 等技術進一步完善專項社區(qū)服務, 如提供數(shù)據(jù)分析工具和環(huán)境、 軟件版本兼容信息、 BUG 漏洞解決方案等。 ②強調開放科學一站式服務綜合平臺的構建, 優(yōu)化已有綜合平臺。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基礎設施, 通過接口形式整合為國家層面的一站式綜合開放科學平臺, 為中國科研人員開放出版物、 數(shù)據(jù)、 代碼、 實驗過程等科研成果提供全方面存儲共享的服務平臺。
4.4 重視社會公眾參與, 點燃公民科學熱情
全方位的開放科學社會參與實踐包括科學傳播、公眾參與、 社會對話和公民科學等內容[15]。 近年來,荷蘭依據(jù) 《 國家開放科學計劃 2030》 和 《 荷蘭2024—2025 開放科學工作計劃》 等政策, 采取競賽、 節(jié)日、 培訓、 會議、 音樂節(jié)和公民科學等一系列方式促進社會各界參與科學活動。 與荷蘭相比,中國開放科學的社會參與度還有待提升, 公眾參與模式也較為單一, 公民科學項目發(fā)展相對滯后, 主要依靠政府和科研機構主導的科普宣傳活動。 科研人員群體中, 開放科學的理念和實踐主要集中在圖書情報領域, 管理學、 社會學等學科領域的學者較少參與[58]; 普通公民中, 開放科學意識較為薄弱[24],社會參與度不夠[59]。 在加強公眾參與、 提升科學意識方面需參考荷蘭的做法, 采用多元化形式滿足不同公民的不同背景、 能力和需求, 激發(fā)全民參與科學的興趣。 普通社會公民往往缺乏專業(yè)知識, 卻對科學感興趣, 可以通過科普教育、 興趣活動和公民科學項目等方式增強其科學素養(yǎng), 提高對科學的理解和信任度。 專業(yè)科研人員通常具備較高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 可以通過專業(yè)會議、 競賽等方式促進科學合作交流和跨學科研究。
5 結 語
荷蘭是世界上開放科學程度較高的國家之一,其實踐內容與特點可為中國開放科學運動提供切實可行的參考。 本文運用案例分析法, 從政策文件、基礎設施、 社會參與角度探究了荷蘭開放科學舉措。調研發(fā)現(xiàn), 荷蘭開放科學呈現(xiàn)出對外尋求國際合作、對內構建伙伴關系、 依托國家級政策統(tǒng)籌規(guī)劃、 專項與綜合基礎設施均衡發(fā)展、 社會參與形式多元等特征。 結合中國發(fā)展現(xiàn)狀, 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①積極融入國際開放科學共同體, 構建高效的中國協(xié)作機制, 形成政府、 科研機構和社會組織等多方合力共推的局面; ②制定以 “開放科學” 為名的國家級綜合政策, 明確開放范圍、 路徑、 評估標準及保障措施, 構建協(xié)同發(fā)展的政策體系; ③均衡發(fā)展針對不同資源類型的專項平臺和提供一站式服務的綜合平臺, 構建功能完善、 類型豐富的開放科學基礎設施體系; ④采取多元化參與形式, 鼓勵普通公民和專業(yè)科研人員等社會各界積極參與開放科學實踐,推動公民科學蓬勃發(fā)展。
然而, 本文案例篩選數(shù)量較少, 具有一定主觀性。 后續(xù)研究可擴大案例數(shù)量, 加深對荷蘭開放科學的理解, 為促進中國開放科學運動發(fā)展獻計獻策。
參 考 文 獻
[1] 袁亞湘, 魏鑫, 汪洋, 等. 我國開放科學治理框架研究 [J]. 中
國科學院院刊, 2023, 38 (6): 818-828.
[2] 王敬, 陳秀娟, 郭進京. 國外開放科學監(jiān)測實踐進展與啟示———
基于歐盟、 法國與芬蘭的比較分析 [J]. 情報理論與實踐, 2024,
47 (6): 195-206.
[3]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fā)科學數(shù)
據(jù)管理辦法的通知 [EB/ OL]. [2024-10-05]. http:/ www.gov.
cnizhengcelcontent2018-4 / 02 / content_5279272.htm.
[4] 趙艷, 葉鈺銘. 歐洲開放科學云的政策體系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J]. 情報資料工作, 2021, 42 (6): 102-109.
[5] 丁大尉, 李正風, 羅昊雯. 科學治理視域下的我國開放科學實
踐: 現(xiàn)狀、 動力與對策 [J]. 中國軟科學, 2024 (1): 59-66.
[6] 楊衛(wèi), 劉細文, 黃金霞, 等. 我國開放科學政策體系構建研究
[J].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23, 38 (6): 829-844.
[7] 溫亮明, 李洋, 郭蕾. 國內外開放科學的實踐進展與未來探索
[J]. 圖書情報工作, 2021, 65 (24): 109-122.
[8] Class B, Bruyne M, Wuillemin C, et al. Towards Open Science
for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er: From a Positivist to an Open Inter?
pret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Methods, 2021,
20: 1-15.
[9] Bj?rk B, Laakso M, Welling P, et al. Anatomy of Green Open
Access [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65 (2): 237-250.
[10] Assante M, Candela L, Castelli D, et al. Enacting Open Science by
D4Science [J].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2019, 101:
555-563.
[11] Aguinis H, Banks G C, Rogelberg S G, et al. Actionable Rec?
ommendations for Narrowing the Science-Practice Gap in Open Sci?
ence [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20, 158: 27-35.
[12] Manco A. Open Science Practices as Se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
ruvian Basic Science Researcher Communities [J]. Revista Científica,
2023, 48: 40-55.
[13] Cronin C. Openness and Praxis: Exploring the Use of Open Educa?
tional Practices in Higher Education [J]. 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 2017, 18 (5): 15-34.
[14] 楊衛(wèi), 劉細文, 黃金霞, 等. 構筑開放科學行動路線圖把握開放
科學發(fā)展機遇 [J].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23, 38 (6): 783-794.
[15] 顧立平, 李海博, 陸彩女. 開放科學的標準規(guī)范研究 [J/ OL].
中國圖書館學報: 1-28 [2024-11-07]. http:/ / kns.cnki.net / kc?
ms/ detail / 11.2746.g2.20230330.1250.002.html.
[16] 司莉, 劉先瑞. 面向開放科學的科學數(shù)據(jù)治理: 概念、 框架
與展望 [J]. 情報科學, 2023, 41 (9): 1-7, 47.
[17] 孫俐麗, 盛杰霏. 開放科學數(shù)據(jù)價值共創(chuàng)主體的共生模式研
究 [J]. 現(xiàn)代情報, 2024, 44 (3): 120-130.
[18] 盛小平, 張瑩. 與時俱進: 我國國家層面開放科學政策分析
[J]. 圖書館論壇, 2024, 44 (8): 143-152.
[19] 李國俊, 邱小花. 金色 OA 模式的典范: 荷蘭開放獲取模式
研究 [J]. 大學圖書館學報, 2019, 37 (3): 43-49.
[20] 付少雄, 林艷青, 趙安琪. 歐盟開放科學云計劃: 規(guī)劃綱領、
實施路徑及啟示 [J]. 圖書館論壇, 2019, 39 (5): 147-154.
[21] 盛小平, 何怡美. 面面俱到: 英國開放科學政策及其啟示 [J].
圖書館論壇, 2024, 44 (4): 196-205, 124.
[22] 王靈婷. 德國專業(yè)圖書館助力開放科學運動的實踐及啟示 [J].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 2023 (7): 47-54.
[23] 姜鑫. 世界一流大學開放科學數(shù)據(jù)政策體系框架及內容要素
研究 [J]. 現(xiàn)代情報, 2024, 44 (5): 153-165.
[24] 盧加文, 袁一帆, 陳雅. 開放科學實踐特征分析與啟示———基
于美國 OSTP “開放科學年” 項目 [ J]. 情報資料工作, 2024,
45 (3): 96-104.
[25] 盛小平, 歐陽娟. 國內外開放科學評價研究綜述 [ J]. 情報
理論與實踐, 2023, 46 (11): 174-181.
[26] 陳傳夫. 開放科學的價值觀與制度邏輯 [ J]. 武漢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3, 76 (6): 173-184.
[27] OCW. National Plan Open Science [EB/ OL]. [2024-10-05].
https: / / www. openaccess. nl / en / events/ national - plan - open - sci?
ence-presented.
[28] OCW. Open Science 2030 in the Netherlands [EB/ OL]. [2024-
10 - 05]. https:/ / www. openscience. nl / sites/ open _ science / files/
media-files/ final_npos2030_ambition_document_and_rolling_agen?
da.pdf.
[29] 劉文云, 劉莉. 歐盟開放科學實踐體系分析及啟示 [ J]. 圖
書情報工作, 2020, 64 (7): 136-144.
[30] 清華大學圖書館. 目標 100%?|開放科學的 “荷蘭路徑” [EB/
OL]. [ 2024 - 10 - 05]. https: / / lib. tsinghua. edu. cn / info / 1376 /
6074.htm.
[31] OCW. Amsterdam Call for Action on Open Science [ EB/ OL].
[2024-10-05]. https: / / www.ouvrirlascience.fr/ amsterdam-call-
for-action-on-open-science-2 / .
[32] Open Science NL. Regieorgaan Open Science Officially Launched
as Open Science NL [EB / OL]. [2024-10-05]. https: / / www.
openscience. nl / en / news/ regieorgaan - open - science - officially -
launched-as-open-science-nl.
[33] VSNU. Dutch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Elsevier Initiate Worlds
First National Open Science Partnership [EB/ OL]. [2024-10-05].
https:/ / www.openscience.nl / nieuws/ nederlandse-onderzoeksinstell?
ingen-gaan-s-werelds-eerste-nationale-open-science-samenwerk?
ing-aan.
[34] NOW. Open Science Festival [EB/ OL]. [2024-10-05]. http:/ /
www.opensciencefestival.nl / .
[35] RDNL. Netherlands Data Prize [EB/ OL]. [2024-10-05]. ht?
tps: / / researchdata.nl / en / .
[36] NOW. Open Journals [EB/ OL]. [2024-10-05]. https:/ / open?
journals.nl / .
[37] CBS. ODISSEI [EB/ OL]. [2024-10-05]. https:/ / odissei-da?
ta.nl / en / .
[38] TUDelft. Su2foundation [ EB/ OL]. [ 2024 - 10 - 05]. https: / /
su2foundation.org / #about-1.
[39] NOW. Netherlands Plan S [EB/ OL]. [2024-10-05]. https:/ /
www.nwo.nl / en / implementation-guidelines-plan-s.
[40] NOW. Open Science Fund [EB/ OL]. [2024-10-05]. https:/ /
www. nwo. nl / sites/ nwo / files/ media - files/ Open% 20Science% 20
Fund%20projects%20in%202021_0.pdf.
[41] SURF. Nationale Aanpak Digitale En Open Leermaterialen [EB/
OL]. [2024-10-05]. https: / / cms.edusources.nl / assets/ 453bbe
34-a7de-4cd7-b7e5-88d2f43910fd.
[42] NOW. Lowlands Science [EB/ OL]. [2024-10-05]. https: / /
lowlands.nl / ll-science / .
[43] NWO. Amsterdam Declaration on Funding Research Software Sus?
tainability [EB/ OL]. [2024-10-05]. https: / / adore.software / .
[44] Open Science NL. Open Science NL Work programme 2024-2025
[EB/ OL]. [ 2024 - 10 - 05]. https:/ / www. openscience. nl / sites/
open _ science / files/ media - files/ Work% 20programme% 202024 -
2025%20v18_W3_WIM.pdf.
[45] SURF. Netherlands Research Portal [EB/ OL]. [2024-10-05].
https:/ / netherlands.openaire.eu / .
[46] NOW. NWOpen-API [EB/ OL]. [2024-10-05]. https:/ / www.
nwo. nl / sites/ nwo / files/ media - files/ NWOpen - API% 20version%
204%20September%202023.pdf.
[47] NIOO-KNAW. Watermonsters [EB / OL]. [2024-10-05]. ht?
tps: / / natuurenmilieu.nl / watermonsters/ .
[48] RDNL. Essentials 4 Data Support [ EB/ OL]. [ 2024- 10- 05].
https: / / datasupport.researchdata.nl / .
[49] NOW. SSH Roundtable [ EB/ OL]. [ 2024 - 10 - 05]. https: / /
www.nwo.nl / en / interested-in-joining-a-roundtable.
[50] Gruenpeter M, Katz D, Lamprecht A, et al. Defining Research
Software: A Controversial Discussion [EB/ OL]. [2024-11-12].
https: / / zenodo.org / records/ 5504016.
[51] G6. G6 Satement on Open Science [EB/ OL]. [2024-10-05]. ht?
tps:/ / www.cnrs.fr/ sites/ default/ files/ download-file/ G6%20statement%
20on%20Open%20Science.pdf.
[52] CBS. ODISSEI-CSP [EB/ OL]. [2024-10-05]. https: / / odis?
sei-data.nl / en / citizen-science-platform/ .
[53] CBS. ODISSEI-SANE [EB/ OL]. [2024-10-05]. https:/ / odis?
sei-data.nl / en / using-odissei / secure-analysis-network-sane / .
[54] CBS. ODISSEI User Policy [EB/ OL]. [2024-10-05]. https:/ /
zenodo.org / records/ 6597751.
[55] 姜天海, 賈萍萍, 張增一. 政策工具視角下歐美國家與國際組
織開放科學政策文本分析及其啟示 [J]. 圖書情報工作, 2022,
66 (22): 119-133.
[56] 盛小平, 陳祎帆, 孫倩倩.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開放科學政策
及其啟示 [J]. 圖書館雜志, 2024, 43 (4): 63-72.
[ 57 ] UCD. Public Engagement and Engaged Research [ EB / OL ].
[2024 - 10 - 05]. https: / / www. ucd. ie / research / portal / outcome?
sandimpacts/ publicengagementandengagedresearch / .
[58] 溫亮明, 李洋, 郭蕾. 我國開放科學研究: 基礎理論、 實踐
進展與發(fā)展路徑 [J]. 圖書館論壇, 2022, 42 (2): 22-35.
[59] 邵曾婷, 王譯晗, 葉鈺銘, 等. 從開放獲取到開放科學: 開放
獲取周的主題、 內容演變與啟示 [J]. 圖書情報工作, 2020,
64 (14): 13-25.
(責任編輯: 楊豐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