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可能是一個結果,但不是我們的明確或正式目標?!遍_戰(zhàn)六天、發(fā)現伊朗軍民仍在頑強抵抗后,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6月19日澄清道,伊朗領導層的垮臺不是以方目標。
在這番表態(tài)的兩天前,德國總理默茨還于七國集團(G7)峰會上感慨:“以色列軍隊和以色列領導層有勇氣做這件事(襲擊伊朗核設施、核科學家和將領),讓我對他們抱以極大的敬意?!彼踔林毖浴斑@是以色列為我們所有人在干的臟活兒。我們也受到了那個政權的影響”。
戰(zhàn)場的變奏令人眩暈。以色列在開戰(zhàn)頭四天的超預期表現,也讓特朗普提前離開G7會場,回到白宮開緊急會議,批準了美國對伊動武的計劃。G7中東聲明相應刪減了“保持克制”“外交解決”等措辭,體現了美方主導。在釋放虛虛實實的信號之后,6月21日,美國最終完成了對伊朗主要核設施的轟炸任務。
3天后,完成“以伊?;稹闭{解的特朗普,還出席了在荷蘭海牙舉行的北約峰會。兩年前,北約已擬定對俄作戰(zhàn)計劃。但特朗普二次上臺后,極力阻止北約與俄關系惡化。這個早就被馬克龍嘲笑為“腦死亡”的組織,現在似乎是半身不遂的狀態(tài);挺烏積極的幾個歐洲國家,只能籌組“援烏志愿聯盟”來討論派兵計劃。本屆北約峰會仍邀請了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并預備通過新的北約最低軍費支出目標,大幅增加國防投資。
俄烏、以伊戰(zhàn)爭和全球貿易戰(zhàn),三場危機交織進西方大國的外交場,產生了微妙的相互影響。
論成立時間,以色列是1948年,北約要晚一年,G7更是近50年前才誕生。但論血氣方剛和驍勇善戰(zhàn),以色列近一年的眾多“絕殺”表現,勝過北約和G7。
七國集團前身,由法國、美國、英國、西德、日本和意大利六國組成,稱為G6;1976年,加拿大加入后正式形成G7;1998年,俄羅斯加入后形成G8。
特朗普在今年6月15日的G7峰會開幕式上表示:“G7曾經是G8,奧巴馬和一位叫特魯多的人不想讓俄羅斯加入。我要說這是一個錯誤,因為我認為,如果俄羅斯留在集團內,現在就不會有戰(zhàn)爭?!?/p>
俄羅斯2014年吞并了克里米亞,G8隨后將俄除名,至今已有11年。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內曾提出讓俄回歸的建議,但那時俄還沒出兵烏東。特朗普現在翻舊賬,讓其他G7成員國有些訝異。更讓它們有點尷尬的是,這次在加拿大西部舉行的G7峰會為期三天,可特朗普第二天就回國了。
東方衛(wèi)視駐白宮記者張經義感嘆道:“越來越奇幻!我2010年到加拿大報的還是G8峰會,然后2018年,在加拿大報了毫無共識的G7峰會,而今年,2025年峰會的最后一天,我報的竟然是G6峰會!這數字是在倒計時嗎?”
不僅記者感到奇幻,特朗普提前回國,也讓場外的一眾國家代表感到失落。
稍晚參加G7“場外會”的澤連斯基和李在明,均未能與特朗普見面。特朗普拒絕支持對俄石油價格上限降至45美元/桶,擱置援烏武器計劃,令澤連斯基倍感沮喪。韓國總統李在明的首次外交亮相,未能加強韓美關系,也錯過了關稅談判的時機,甚至鬧出了英國首相不認識李在明的笑話。
峰會頭兩天,日本首相石破茂會晤了特朗普,卻未能達成貿易協議,僅以“繼續(xù)對話”的承諾告終。特朗普早前已與中國達成稀土供應方面的協議,日本“稀土國家儲備”這一籌碼效力大減,日方希望美方大幅削減對日汽車關稅也遭拒。石破茂還因為會上譴責以色列轟炸伊朗(稱“絕不容忍”),而顯得孤立無援 。在峰會期間,石破茂經常被其他領導人晾在一邊。日本輿論稱其讓國家蒙羞,甚至喊他下臺。
隨著特朗普設定的7月9日關稅大限臨近,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希望達成協議,并駁斥了有關歐盟接受美國10%基準關稅的報道,但特朗普認為歐盟尚未提出公平交易。加拿大以提高軍費開支換取美國取消部分關稅的提議,也被特朗普拒絕。
特朗普因“處理中東事務”提前離開峰會,還導致墨西哥、印度等國領導人未能與他舉行雙邊會晤,遲滯了貿易談判進程。好在美財長貝森特之前表示,對于“真誠談判”的國家,美國可能會延后關稅生效日期。
關稅危機令歐美疏遠,俄烏危機也沒能團結歐美。由于美國反對發(fā)表對俄強硬聲明(特朗普稱“制裁給美國造成了巨大損失”),G7未能就烏克蘭問題發(fā)表正式聯合聲明,卻發(fā)表了一份關于伊朗局勢的七國集團聲明—支持以色列自衛(wèi),并把伊朗與恐怖主義聯系起來。石破茂最終軟化了對以色列的態(tài)度,但由于馬克龍公開反對顛覆伊朗政權,G7聯合聲明的措辭刻意模糊“自衛(wèi)權”范圍,避免“背書”以方的先發(fā)打擊。
以色列為打擊伊朗核設施足足準備了16年,其中的創(chuàng)意和細致讓西方大國甘拜下風。
根據多方證實的情報和戰(zhàn)場報告,以色列特工在伊朗境內展開了一場高強度滲透作戰(zhàn):超過1300名親以游擊隊員,事先在德黑蘭郊外建立了秘密的無人機組裝基地,甚至運入“長釘”反坦克導彈。在以色列正式空襲前,他們精準摧毀德黑蘭郊外的“巴瓦爾-373”防空系統核心雷達站,并通過民用卡車將爆炸物運至俄制S-300導彈發(fā)射場周邊,導致4個S-300單元無法開機;而在以軍空襲后,他們又伏擊了伊方剛駛出洞庫的軍事目標。
伊朗雖然教育水平高、工業(yè)部門齊全、制造業(yè)自給率超過以色列、對抗經濟封鎖能力強,但在戰(zhàn)機與電子戰(zhàn)方面,與以色列存在明顯代差。在空襲第一階段,以軍RC-135電子戰(zhàn)機對伊朗西部實施全頻段干擾,F-35I機群超低空突入,發(fā)射“哈比-2”反輻射導彈,沿雷達波束“逆向摧毀”伊方開機的雷達。伊斯法罕的“法卡赫-90”預警雷達首輪被毀,導致伊朗全國防空網失去早期預警能力。
軍事科技發(fā)達之外,以色列作為中東唯一發(fā)達國家的精神面貌,也是西方羨慕的。雖然總理內塔尼亞胡僅比特朗普小幾歲,但以色列人口結構較為年輕,28%的人口年齡在15歲以下,64歲以上的人口僅占10%。這種年輕的人口結構,加上科技立國,使得以軍連續(xù)兩年作戰(zhàn)至今,仍葆有昂揚向上的蓬勃之氣—與美國陸軍成立250周年閱兵式上,受閱士兵的精神面貌形成鮮明對比。
要知道,包括美國在內,G7國家普遍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貝恩資本的研究顯示,到2031年,G7國家勞動力中25%將超過55歲。美國的勞動力老化現象在G7國家里不算突出,因為有持續(xù)的移民潮,即便現在特朗普政府驅逐非法移民,也是“雷聲大、雨點小”。
人口總體老化的西方,在應對俄烏持久戰(zhàn)與伊朗危機時,面臨資源調配困境。一個例子是,特朗普將拜登政府批給烏克蘭的2萬枚反無人機導彈,撥給了中東美軍以防伊朗和胡塞武裝的無人機。該批導彈原計劃用于攔截俄軍使用的伊朗制“見證者”無人機(俄稱“沙赫德-136”)。
盡管伊朗遭襲后,已暫停向俄提供自殺式無人機的發(fā)動機,但俄已成功實現該款無人機的本地化生產,并從其他地方采購零部件;當下俄不缺無人機,6月17日還在烏東發(fā)動“440架無人機+32枚導彈”的攻勢,重創(chuàng)了反無人機導彈不足的烏克蘭。
相比對于俄羅斯的負面影響,中東戰(zhàn)場更多抽取了原本供應烏克蘭的資源。另外,以色列在美伊所謂的第六輪談判前夕“偷襲伊朗”,讓俄國內某些智囊對俄烏、俄美談判的用意存疑。他們認為西方尤其美國不可信,總是當面一套背后一套,與烏克蘭或以色列“唱雙簧”,讓俄伊麻痹大意而上當吃虧。
話雖如此,俄羅斯“撤僑”暴露了其戰(zhàn)略底線:絕不為伊朗與西方正面沖突。莫斯科可能擔心,若向伊朗提供S-400防空系統,將觸發(fā)以軍提前總攻。普京并非那種喜歡公開站在看似失敗一方的人,在與特朗普通話時,他還拋出了幫助調解以伊沖突的提議,但遭到拒絕。而其新聞秘書佩斯科夫表示,伊朗政權發(fā)生更迭是“不可接受的”。
相比復雜的地緣政治連鎖反應,經濟后果相對簡單—兩場地緣危機的疊加,進一步拉高了油價。以色列對伊朗動手,令國際油價單日漲8%,若這一趨勢保持,將削弱西方制裁俄能源收入的效果,同時抬升全球通脹壓力,制約特朗普繼續(xù)打貿易戰(zhàn)的能力。
美國對伊朗三處核設施的軍事打擊,挑戰(zhàn)了北約的內部協調機制。美國在行動前僅通知以色列而未與北約盟友充分協商,暴露了單邊決策傾向。歐洲國家如英法德,此前正通過日內瓦會談推動伊朗“以?;饟Q談判”,但美國突襲瓦解了這一外交進程。
當前北約的核心議程,本是應對俄烏沖突及增加東部防線的威懾力,但中東局勢升級迫使北約分心。伊朗已威脅封鎖霍爾木茲海峽—該通道承擔全球20%的石油運輸。油價在沖突初期已上漲15%,若海峽被封鎖油價可能飆漲300%,歐洲能源安全將再受沖擊。
中東63個美軍兵營、雷達站和補給點,均在伊朗導彈射程內。若伊朗對美軍基地發(fā)動大規(guī)模報復(?;鹎澳谴未蚩ㄋ枮醮禄厥恰凹俅颉保?,北約可能被迫啟動“危機響應計劃”,抽調原定增援東歐的部隊。然而,經過冷戰(zhàn)后幾十年的軍費削減,北約幾乎無法在一條戰(zhàn)線上作戰(zhàn),更不用說兩條戰(zhàn)線了。北約名下的部隊兵力不足。目前的英國陸軍只有7.3萬名士兵,是拿破侖戰(zhàn)爭以來最小的規(guī)模。
更深層的美歐政策分歧亦將浮出水面。此前,英法德堅持“即使未?;鹨部芍貑⒑苏勁小?,而伊朗則將停火設為絕對前提。美國此次轟炸,實質支持了以色列“以打逼降”的策略,與歐洲“以談促和”的路徑根本對立。
這種裂痕可能外溢至核不擴散政策—歐洲視伊核協議為區(qū)域穩(wěn)定基石,但美國實質上摧毀了該協議框架。美軍使用GBU-57鉆地彈攻擊深埋的核設施,雖被伊朗宣稱“未造成重大損失”,但開創(chuàng)了大國直接打擊核設施的先例?!锻饨皇聞铡肪娲伺e變相鼓勵“先發(fā)制人”戰(zhàn)術,沖擊北約核威懾理論根基。
特朗普不久前在白宮會見巴基斯坦陸軍參謀長穆尼爾,獲取巴軍方對伊朗的最新情報和評估。相比阿曼、巴基斯坦等伊朗周邊國家,北約在當前中東危機中作用不彰(德國好點,給了以色列軍援),也很難從“俄烏焦點”轉向“雙線危機”應對模式。北約2025年大規(guī)模軍演仍聚焦東歐(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與中東現實需求存在錯位。
未來地緣局勢取決于兩大變量:一是北約峰會能否協調援烏統一立場;二是伊朗會否重建核設施引發(fā)以色列再度空襲。若西方持續(xù)分裂,兩場沖突將滑向“凍結化”—烏克蘭被事實割裂,中東形成“不戰(zhàn)不和”的威懾平衡。
至于特朗普發(fā)起的關稅世界大戰(zhàn),則可能因一再延后關稅生效日期而局部爛尾,或是對于需要在政治、軍事上拉攏的國家網開一面。
責任編輯李少威 lsw@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