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科舉創(chuàng)立以來,其中不乏此悲彼喜的事,尤以明清為多。本文擷取其中數(shù)例,以饗讀者。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考,第二年是慈禧七十大壽,主考官孫家鼐等人,為討好慈禧,決意在進(jìn)士中找一個祝壽的名字做魁首。殿試之后,原擬一甲第一名是左霈。光看名字,“霈”有“甘霈流滋,五谷豐登”之意,還有“仁育為心,霈澤無涯”的雅意,可其姓氏卻是“旁門左道”的“左”字,不理想。原擬一甲第二名是貴州遵義人楊兆麟?!镑搿睘槿皤F,“兆麟”倒也吉祥如意,但“楊”姓,離慈禧姓氏太遠(yuǎn),依然不是理想人選。于是,讀卷大臣們又繼續(xù)在新進(jìn)士中去尋找“吉祥”的名字。真是蒼天有眼,終于給他們找到了名叫“王壽彭”的?!巴酢钡弁踔庖?,“壽”或“壽誕”或“壽辰”,而“壽彭”連在一起,就是“壽比彭祖”;而“彭”含無限大之意,這真是大吉大利。如果將姓名譯成今天的大白話,就是“吾王萬壽無疆!”于是王壽彭的卷子從后面提到了左霈的前面。一甲三名依次是:狀元王壽彭、榜眼左霈、探花楊兆麟。王壽彭因名得福,喜不自禁。
為討慈禧歡心,軍機大臣絞盡腦汁選了8名考官:李哲明、劉彭年、張星吉、吳慶坻、達(dá)壽、景方昶、錢能訓(xùn)、駱成驤,從8人名字中各取一字連綴起來,就成了“明年吉慶,壽景能成”,是千載難遇的“吉慶之兆”。
清末最后一屆殿試,貢士王國鈞,其名字含義解釋起來很好聽,乃“國鈞者,國家之重任也”。王國鈞在殿試中名列前茅,慈禧念了后卻說像“亡國君”,不吉利,王國鈞因名諧音不佳被擠出三甲。狀元就成了劉春霖,榜眼是朱汝珍,探花是商衍鎏,會元則是后來做過中華民國主席的譚延闿。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殿試,乾隆審看主考呈上的前10名卷子,看到一個考生叫“胡長齡”,就開玩笑說:“胡人乃長齡耶?!币饧捶菨h族人也能長壽!這年乾隆已經(jīng)79歲了,正盼望著長壽,說此話也就是要借胡長齡名字的吉利,圖個長壽。于是,胡長齡成了狀元。因名合了圣意,竟然點了狀元。此風(fēng)一開,不少士子紛紛改名,結(jié)果還真有人因此“中獎”。道光年間(1821—1850年),會稽人孫山麓多次會試落第。在咸豐即位那年,他忽然憶起胡長齡因名吉利中狀元一事,于是,他改名慶成,參加了這年會試,果然中了會元。發(fā)榜之日,仆人被逼著一次次去看榜,他私忖主人多次落第,這次也不會高中榜首,所以他看榜只從中間一段往下看,又忘記了主人新改的名字,這哪能看到呢?回來總對主人說:沒有看到老爺?shù)拿M。孫山麓急了,就問:“那最上面的名字是誰?”回答道:“也姓孫,只是與老爺您的名諱不同,叫慶成?!睂O山麓狂喜。
不過也有人改名應(yīng)試卻倒了霉。康熙時,華亭(今上海松江)人王昶,應(yīng)試前做了個夢:神說,你改名三省,就能高中。王三省應(yīng)試時,果然高中了。但在拆號發(fā)榜時,名字被念得像“吳三省”,考官們大吃一驚,馬上把他黜落了。原來,吳三桂此時正在西南造反?!皡侨 必M不有吳三桂兄弟之嫌!如此豐富的想象力真讓人莫名其妙。
順治十二年(1655年)殿試后,擬定一甲頭名是王揆。唱名時,“王揆”的讀音讓順治帝聯(lián)想到了傳奇劇《王魁負(fù)桂英》中的王魁。王魁由妓女桂英資助讀書考中狀元,中狀元后卻負(fù)心殺害了桂英。聽到唱王揆,順治便開玩笑說:“是負(fù)心王魁耶?”就因為皇帝的一句玩笑話,考官當(dāng)即將王揆從狀元抑為三甲。真是倒霉透了。
明代也有進(jìn)士因名點了狀元或失了狀元的。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舉行明朝開國以來的第二次會試。主考官是朱善前和聶鉉,會元是黃子澄,第二名是練子寧,這二人都是國子監(jiān)生。第三名花綸是浙江鄉(xiāng)試的解元(舉人第一名)。殿試結(jié)束,閱卷官們擬定名次:狀元花綸,榜眼練子寧,探花黃子澄。朱元璋在確定殿試名次的頭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只見一枚巨大的釘子上面綴有幾縷白絲,在陽光下緩緩飄動。早晨起來,便將這個夢告訴身邊侍從官,大家正在議論這是什么預(yù)兆之時,恰巧主考把擬好名次的考卷呈了上來。朱元璋依次看了,排第一名的花綸,并未應(yīng)著自己的夢,便把排在第二的練子寧定為狀元,排在第三的黃子澄就成了榜眼。朱元璋再往下翻閱,忽然發(fā)現(xiàn)一名叫丁顯的進(jìn)士,覺得這名字正應(yīng)了自己的夢,于是毫不猶豫地把丁顯定為狀元。于是,練子寧變回榜眼,花綸也變回探花。黃子澄則成了二甲頭名傳臚。丁顯因名應(yīng)了皇帝的夢而成狀元,可謂今古奇談。為了安慰諸進(jìn)士,朱元璋打破歷代只授狀元一人為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為編修的慣例,一甲三人同授修撰,也授黃子澄修撰作為補償。丁顯那年的殿試卷并未做完,僅寫了300來字,且有語病,按理只能進(jìn)三甲。然而,就因為他的名字應(yīng)了皇帝的夢,遂意外成了狀元。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甲辰科殿試后,原擬一甲名次:狀元孫日恭、榜眼梁禋、探花邢寬。古時寫字是豎著由上往下寫。報皇帝圈定名次的呈文俗稱“小金榜”,寫小金榜的人疏忽了,把“日恭”二字寫得靠近了。明成祖朱棣一見孫日恭的名字,這“日恭”二字就像一個“暴”字,心中不由咯噔一下。明朝16帝,最暴虐的就兩個皇帝:朱元璋朱棣父子。所以這二人對暴字從內(nèi)心排斥。盡管大學(xué)士楊士奇在旁給朱棣解釋,這是“孫日恭”不是孫暴,可朱棣不聽。再往下看,見到第三名邢寬,“邢寬”不就是“刑寬”嗎,這是仁政!朱棣毫不猶豫,將孫日恭與邢寬對調(diào)。朱棣所為,看似無稽之談,其實這是他內(nèi)心焦慮不安的反映。他通過“靖難”上位,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大開殺戒,生怕世人說他是“暴君”,故他對“暴”字極為敏感。只不過倒霉的是孫日恭,邢寬則撿了個便宜。
明英宗天順?biāo)哪辏?460年)庚辰科殿試一結(jié)束,名次就擬定好了,以祁順為狀元。主考將進(jìn)士中的前10名卷子送皇帝最后圈定。送卷子時碰到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太監(jiān)隨口問道,今科狀元各位閣老定的是誰啊?一聽是祁順,這個太監(jiān)便說道,祁順這名字與今上音近。眾閣老一聽全皆愕然,對這一點竟無一人想到,于是,就將原排在第二的王一夔放在了第一,而將祁順的卷子放進(jìn)二甲卷子中。結(jié)果王一夔成了狀元,祁順就因名字與當(dāng)今皇上朱祁鎮(zhèn)的名字近音,由狀元變成了“賜進(jìn)士出身”的二甲,由此造成了二人日后地位和境遇不同。祁順最后僅做到四品官,而王一夔則是二品工部尚書。
科舉制度發(fā)展到明代,由于皇帝常以個人好惡干預(yù)狀元的選擇,于是,上行下效,考官們也往往藐視考試規(guī)則,暗通關(guān)節(jié),或窺測皇帝意向以迎合。弘治九年(1496年)丙辰科,朱希周被點了狀元,原因是他的名字為明孝宗朱祐樘所喜?!坝粲艉跷脑眨釓闹堋?。周代以夏商二代的文治政績作藍(lán)圖,有建樹被稱頌,故周文王成為古代圣王,而效法古代圣王,是明君的追求,明孝宗也“心實向往之”。朱希周這名字譯成大白話,就是朱家王朝追崇周代效法古圣,他因為這名字好,而成為士人夢寐以求的狀元,這真是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但據(jù)《治世余聞》記載,朱希周在殿試前有人暗中相助。會試后,有人給朱希周送來一部《宋鑒》,并強調(diào)說:“司馬光的《五規(guī)》是要看的?!敝煜V苄念I(lǐng)神會,將全文背得滾瓜爛熟。待到殿試時,策問中就有這一段。朱希周本來就文才出眾,見到《宋鑒》中的這一段更是成竹在胸。他對策問答得汪洋恣肆,周到詳備。主持讀卷的兩位大學(xué)士徐溥、劉健看了之后,贊不絕口。進(jìn)呈到孝宗御前,點狀元已無懸念了。從史料來看,主考官對“朱希周”一名似乎早已有了牽強附會的計劃,以迎合討好孝宗。
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甲辰科殿試結(jié)束,擬定的狀元是吳情。名次報到了嘉靖皇帝那里,嘉靖一看這名字,就皺起眉頭。這“吳”與“無”同音,如在殿前唱名時豈不是在喊“無情”,這怎么能行?再看其卷子,文章卻又不錯,正在猶豫之間,忽然刮起了一陣風(fēng),嘉靖想起昨晚做夢聽到西北方響雷。鬼使神差,嘉靖在卷子中突然看到了一個叫“秦鳴雷”的名字,秦地在陜西,為西北方,再加上“鳴雷”,恰應(yīng)了所夢,高興起來,以為這是天意。就這樣,本在三甲的秦鳴雷就成了這科的狀元,吳情則因名字諧音“無情”降成榜眼,實在讓人啼笑皆非。
還有更荒謬的事,永樂十三年(1415年)乙未科考試,主考官取顧文秸為第一,但因此名“秸”非常罕見,讀如“結(jié)”,“文結(jié)”不是讓文治終結(jié)永無翻盤嗎,便將第一名換成了洪英,而“洪英”引意為“洪武(朱元璋年號)英明”。
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首次開科取士。參加春闈的共189人,原擬的狀元是郭翀,卻因為貌不出眾而被降為榜眼,另點了吳伯宗為狀元。其實,朱元璋本人長的就是一張瓦刀臉,卻對狀元的相貌挑剔起來。朱元璋這個頭開得非常不好,使得有明一代常有君主以相貌取狀元。
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殿試結(jié)束,評定王艮為狀元,可王艮的相貌不佳,便被抑為榜眼,換誰為狀元呢?考官們分成兩派意見,一派主張胡廣,一派主張楊溥,爭執(zhí)不下,就呈建文帝裁定。建文帝看過這兩份卷子后,傾向于胡廣,于是宣胡廣上殿。胡廣長得一表人才,建文帝一見就定他為狀元。不過,建文帝認(rèn)為這名字有點美中不足,便笑著對胡廣說:“胡能廣乎?”這里的“胡”指的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意思是“北方的敵國還能讓它擴大嗎?”遂賜名“胡靖”,意即“北方敵國被肅清了”。胡靖感恩建文帝的知遇,時常表示一定要效忠皇上。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的“靖難”之師逼近京城,城內(nèi)人心惶恐。胡靖同解縉、周是修等人相約,一旦京城失守,就以死報君王,同僚們表示敬佩。六月十一日,也就是燕王朱棣攻入京城的前一天,建文帝大勢已去。胡靖、解縉、王艮、吳溥四人聚集到吳家,解縉、吳溥紛紛表示當(dāng)以死報君王。胡靖更是慷慨激昂地說“臣為君死,當(dāng)萬死不辭!”并指天發(fā)誓,只有王艮默然無語。朱棣大軍到了城外時,解縉不想死,就派仆人到胡靖府察探。仆人回來報告說,胡大人上廁所后,問下人豬吃了他的糞便沒有,解縉一聽,哈哈大笑說,胡靖連大便都舍不得丟掉,怎么肯死!結(jié)果是胡、解、吳都未為國捐軀,只有王艮一人自盡。朱棣登基,胡廣恢復(fù)了原名,進(jìn)了內(nèi)閣,可到死也只是正五品,而且只活了49歲。
正統(tǒng)元年(1436年)丙辰科殿試結(jié)束,大學(xué)士楊士奇拿著擬定的一甲三名的考卷上殿,想把周旋定為狀元,就在殿前打聽周旋的相貌如何。在場的一位官員誤聽為周瑄,就回話說:“又白又高。”于是周旋就被定為狀元。待到唱名時,周旋一亮相,卻長相丑陋,弄得大臣們一時愣住了。原來是旋、瑄讀音相近,二人又都是浙江人。官員的一場誤會,保住了周旋的桂冠。周旋其貌不揚,卻很有才華。
正統(tǒng)四年(1439年)己未科殿試后,閱卷大臣初擬張和為狀元,明英宗擔(dān)心再出丙辰科那樣的事,于是就先派了個太監(jiān)去看看張和長得怎么樣。太監(jiān)回來報告,說張和有只眼睛有毛病。次日,唱名時,張和變成了二甲傳臚,從第一名降至第四名,而將施槃提為狀元。
成化十四年(1478年)戊戌科殿試結(jié)束,閱卷大臣們翻來覆去也沒找到一份能入法眼的壓卷之作,主考官劉吉和彭華一時拿不定主意。最后,還是找到內(nèi)閣大學(xué)士萬安,請他確定,他找出一份卷子,是江西泰和人曾彥的,劉吉和彭華傳閱后,一致同意就是他了。但曾彥相貌如何?于是,當(dāng)晚就把所有進(jìn)士召到內(nèi)閣,一一點名看其儀表。當(dāng)喊到曾彥時,大家一看,相貌堂堂。待進(jìn)士都離去后,萬安說就定曾彥了!次日,正式唱名,曾彥應(yīng)聲出隊,大家一看,驚愕不已,這曾彥怎么與昨晚看到的不一樣——滿臉髭須??赡疽殉芍郏缓媒忉尀樵鴱┯猩衩靼抵邢嘀?。
以相貌取狀元,以今日的眼光看,帶有歧視性,實在不可取,它反映了一項制度在長期的執(zhí)行過程中,必須不斷地加以修補,防止個人因素的無端干擾,好在這種現(xiàn)象不多見,有史可稽的記載也就那么幾次。狀元中其貌不揚的其實不在少數(shù)。如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丙戌科,張書勛中了狀元后,回江蘇吳縣省親,路過揚州,揚州女子風(fēng)聞新科狀元光臨,大家一起齊集街頭,要一睹狀元風(fēng)采。誰知,張書勛卻是一個皮膚黝黑,虎背熊腰,一介武夫形象,加上他不修邊幅,30多歲的人,看上去就像奔50的人。眾女子見了后哄笑四散。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戊戌科狀元汪度齡,已年近40,“面麻身長,腰腹十圍”,這長相實在令人不敢恭維。點了狀元后,他準(zhǔn)備在京城買個小妾,許多年輕女子主動表示愿給他做小妾,圖的就是狀元這個名頭。最后汪度齡選中了一位才貌雙全的陸姓女子。入了洞房,陸女發(fā)現(xiàn)這狀元郎是個其貌不揚的半老頭子,悲憤交集,便一根繩子結(jié)束了年輕的生命。當(dāng)時有人寫詩嘲笑:“國色太嬌難作妾,狀元雖好卻非郎。”
對相貌有要求,從唐朝就開始了,唐代錄取進(jìn)士后,還有“身、言、書、判”的吏部銓選,其中的“身”就是對身高與相貌的要求,不能有殘疾,不能太矮,不能奇丑,因為官員的形象代表的是政府;“言”就是語言表達(dá)能力,要口齒清楚,不能口吃,是個結(jié)巴子如何坐堂?所以不善言辭也是不行的。
摘自《文史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