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是人類文明的又一個源頭。人能體面地活著得感謝一種植物,叫麻。人能高貴地活著得感謝一種動物,叫蠶。人對美好向往又得感謝一種工匠,叫繡娘。一方繡花手帕,一雙 “喜”字鞋墊,一個肚兜或口圍,一對繡花枕頭,一頂百花帳,曾寄托多少青春男女的夢想。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田園生活無非是吃飯、穿衣兩件大事。《說文解字》:“布,枲織也?!睎牸词锹椤!对娊?jīng)·東門之池》有“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彼美淑姬,可與晤歌?!痹诩s五六千年前,中國母系氏族社會步入鼎盛時期,人學(xué)會提取野麻纖維,用石輪或陶輪搓捻成麻線,再織成麻布。后又從“剝繭食蛹”中發(fā)現(xiàn)蠶繭可以抽絲,嫘祖養(yǎng)蠶繅絲,紡錦織綢。絲綢的稀少決定著人的等級。苧麻主產(chǎn)于南方。王禎《農(nóng)書》有:“南人不解刈麻,北人不知治苧?!苯魇莾?yōu)質(zhì)苧麻的主產(chǎn)地,苧麻織夏布,古有“豫章織績苧布工細甲天下”。2600年前,江西古越先民就開始在麻布上印花。夏布輕如蟬翼,薄如宣紙,柔軟潤滑,平如水鏡,輕如羅綃,唐時列為貢品。以夏布做繡底的夏布繡有可能更早,到北宋已有雅俗之分,雅者為夏繡,俗者為麻繡。
夏布繡兼容夏布的自然肌理和水墨丹青的繪畫神韻,其色澤古樸、典雅深沉,針法靈活多變,有粗獷、地域鮮明、拙中寓秀的獨特藝術(shù)風(fēng)格和語言體系。夏繡是繼蘇繡、蜀繡、湘繡、粵繡之后的第五大繡種。
仙女湖有一個繡娘叫張小紅,當(dāng)今被譽為“中國夏布第一繡”。新余仙女湖是傳說中“七仙女下凡”的地方,也是《天工開物》的原創(chuàng)地。張小紅已逾花甲,看上去仍優(yōu)雅端莊,有仙女的靈氣,又有繡品的清純脫俗,讓人眼前一亮。
新余有亞洲最大的亞熱帶樹種基因庫,苧麻遍地生長。古越先民曾創(chuàng)造了一種鏡像,“清風(fēng)源里有人家,牛羊在山亦桑麻”。種苧麻,做苧布,于我亦不陌生。小時候,鄱陽湖北岸誰家不種三五分苧麻?苧麻生命力極強,埋幾棵麻蔸,來年便長成一片。苧麻一年收三季,收割苧麻很苦。第一季收割在五月,苧麻有一人高,人在麻中不見人。苧麻不是用刀割,而是靠手去劈,村里人叫“打麻”。先用小竹棍把苧麻葉子打掉,然后彎下腰,左手折斷苧麻,右手食指于斷開處快速滑動,將麻劈兩半,白色麻稈飛出,手中留下兩片麻皮。二分地的苧麻從大清早要干到晌午。苧麻皮挑回家,先浸泡在池塘里,吃完飯,再掏出來剝麻。剝麻就是去麻皮。去麻皮的專用工具是一個小弧形鐵刀,套在大拇指上。食指與大拇指按住,下口要準(zhǔn),力道要穩(wěn),麻皮才能一次脫干凈。如果麻皮一次脫不干凈,麻色就不明亮,曬干的麻絲就不白。麻絲掛在竹篙上,遇上大太陽,曬一天就夠。遇上陰雨天,麻絲不能快速干掉,麻色就隱晦難看。打麻和剝麻都是女人的活,女人腰身活泛,做事細致。當(dāng)然,也有手腳靈活的男人既打麻,還能剝麻。剝麻會在手指上留下麻漬,深褐色,極難洗掉,羞于伸手見人。
還有一道工序叫績麻。取出麻縷,將其浸泡在清水中,將浸麻縷一根根劈開成絲。取出兩根劈開后的麻絲,將末端搓捻在一起。同方向從交點處再次搓捻,利用捻度使其自然咬合緊實。兩根麻絲就“績”成一根。績麻是個細致活,一天也難績二兩麻??兟橹笫蔷砑?。用紡輪把麻紗卷到紡錘上,再織布??棽几鼘I(yè),需綁上腰帶,整好經(jīng),腳踏紡車,手甩梭子,梭子帶動經(jīng)線。隨著織布機 “嘎吱、嘎吱”的聲音,又密又實的夏布源源不斷地吐出來。在未見“洋布”之前,中國農(nóng)村多是自己紡紗織布。即便有了“洋布”,窮苦人仍是穿自己織的“土布”,不似現(xiàn)在,人人都能穿上絲綢、滌綸、纖維的布料。
苦難亦不能阻隔人的美好愿望,于是有了針尖上的夏布繡。夏布繡以手工夏布為面料,采用巧手加針法,以心中的愿景為題材,以夢幻般的構(gòu)圖,借助夏布的自然紋理,將心中所想繡在夏布上,雖然粗糙,卻也古樸典雅。從根脈上追溯,夏布繡可能是歷史上最早的中華刺繡。
張小紅著青綠色繡花斜衣襟上衣,下身穿以繡點綴的黑色直筒褲,低盤發(fā),皮膚白皙,文靜雅致,從外貌和氣質(zhì)上無法斷定她的年紀。她讀書不多,卻談吐不凡。
張小紅做得一手好女紅。女紅是女人的藝術(shù)。中國古代評價女子就兩個標(biāo)準(zhǔn),一是相貌,二是女紅。張小紅的女紅不是隨母親學(xué)的,也不是婆婆教的,而是姑婆對她潛移默化的影響。四五歲時,父親從部隊轉(zhuǎn)業(yè)到地方,心思全在工廠里。母親是公社婦女主任,整天在農(nóng)村跑,家長里短的事她都管,就是沒時間管張小紅。外公心疼她,把她接到身邊,張羅她吃喝。這時,她生命中一個重要女人出現(xiàn)了。外公讓她喊“姑婆”。姑婆面容姣好,手拿一方繡花手帕。
小紅歪著腦袋問:“姑婆是誰?”
女人臉色蒼白,有氣無力地說:“姑婆就是你媽媽的姑姑?!毙〖t眼睛盯上了繡花手帕,伸手去摸那朵花。
女人慘淡一笑,問:“想學(xué)繡花嗎?學(xué)好了才能嫁個如意郎君?!?/p>
小紅問:“姑婆嫁了如意郎君嗎?”
女人說:“姑婆不嫁。紅紅長大了要嫁?!?/p>
小紅噘著嘴說:“姑婆不嫁,我也不嫁?!?/p>
農(nóng)村天大地大,張小紅原是跟著一群男孩子玩,成了假小子。自從認識姑婆后,轉(zhuǎn)性了,安靜乖巧地蹲在姑婆身邊,看姑婆把七彩絲線繡進頭巾,繡進鞋面,繡進四四方方的小圍兜??吹枚嗔?,她便躍躍欲試。外公寵她,鼓勵她說,真是我陡崗的娃!
張小紅娘家是瑞昌。瑞昌坊間說,無戶不剪紙,無女不繡花。陡崗是瑞昌的一個偏僻鄉(xiāng)鎮(zhèn),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剪紙繡花。外公拿出麻布邊角料讓她玩。張小紅這一玩便癡迷上了刺繡。姑婆沒等到出嫁,二十歲便去世了。姑婆是癆病,干不得重活。姑婆走之前繡的蓮花鞋面、鴛鴦?wù)硖?、百子被罩卻是為她而繡。
后來,張小紅的父母支援三線,調(diào)到原9394廠,舉家遷往新余,她便離開了瑞昌。
地緣是人心中的河流,不管人走到哪都在汩汩流淌。張小紅似乎冥冥中在按照姑婆的安排,嫁人生子。刺繡是為了嫁好人,不是做女人唯一的追求。丈夫來自匡廬秀峰腳下,是一個農(nóng)家娃。兩人是廠里的同事,夫妻和睦。然而,生活的壓力讓他們越來越喘不過氣來。她瞧著姑婆送她的那對枕頭。盡管枕頭已經(jīng)泛白,還打了補丁,但荷花圖仍清晰明麗。她想起外公家的大棗樹,也想起了姑婆和瑞昌的繡坊。
瑞昌在贛西北,長江南岸,屬吳頭楚尾,與南北文化根脈相連。瑞昌民間剪紙和刺繡既有北方的粗獷、陽剛之美,又有南方的精雕細琢。張小紅雖然離開了瑞昌,但并沒有丟下刺繡。孩子滿月,她繡萬字福肚兜。孩子周歲,她繡虎頭帽。閨女出嫁,她也繡鴛鴦鞋面,繡百子圖被單。下崗了,閑來無事,她還繡錢袋,繡女人肚兜,繡福壽圖,繡祈福驅(qū)邪的吉祥紋樣。繡品有時也送人。遇到喜歡她繡品的陌生人,也賣。她繡工精美,紋樣很多,且誠信守時,來找她買繡品的人越來越多?;疃嗔?,她一個人忙不過來,就招呼廠里的下崗姐妹,組建了一個“百靈刺繡室”。
廠子改制,她與曾經(jīng)的“飯碗”徹底告別。她原以為可以全身心投入“百靈刺繡室”,但事與愿違,她的“百靈刺繡室”也每況愈下。問題出在哪兒?她坐在電視機前發(fā)呆。一條新聞讓她的刺繡又煥發(fā)了生機。蘇繡模特正在走秀。是不是該去見見蘇繡、蜀繡、湘繡、粵繡?
丈夫書比她讀得多,又有一番見解。錦緞居廟堂之高,夏布處江湖之遠。夏布是民間的,民間有民間的生命力,不要妄自菲薄,也不應(yīng)孤芳自賞。想做便做!
2002年,張小紅輾轉(zhuǎn)天津、蘇州等地學(xué)習(xí)藝術(shù)刺繡。她雖不是“八十歲婆婆學(xué)繡花”,但老來學(xué)藝確實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艱難。繡坊都嫌她年紀大,不要她。碰過幾次壁后,她學(xué)乖了。別人找工作投簡歷,她找?guī)煾颠f繡品。她的繡品針法嫻熟,很得人喜歡。最后,蘇州古月繡坊收留了她。
古月繡坊在周莊,房子很貴,老板不提供住宿,廠里女工都是在附近合租房住。最初,她和湖南來的姑娘合租。后來,合租的姑娘嫌她睡得晚起得早,她只好去更遠的地方單租。她花一百塊錢買了輛二手自行車。早上五點出門,深夜才回。繡娘笑她,這么拼,又不多領(lǐng)一分錢。她笑而不答,就是不給錢,她也會來。短短三個月,她學(xué)會了蘇繡的平針、斜針和套針。之后,她回到“百靈刺繡室”,教繡娘做蘇繡。
一日,廠里前同事得了名人一幅字,找她繡在夏布上。在夏布上繡字,她是第一次。她猶豫了一下,還是接了。她抽出一捆夏布,剪出六尺長,繃在架子上,穿針引線,描摹刺繡。在夏布上用蘇繡針法似乎行不通。夏布是手工編織,紋路不可能達到機織的細膩,一針下去,橫拉一下,孔洞出現(xiàn),再用平針和斜針,無法再現(xiàn)書法的神韻。書法有虛實有濃淡變化,僅憑一根黑絲線平針走到底,也不行。她邊繡邊琢磨,用層疊針堆積厚度渲染濃墨,夾雜灰色絨線,用一絨兩色針法淡化色彩……技法在摸索中逐漸成熟。七個字,她繡了半個月。繡品展開,驚呆了所有人。書法的韻味與夏布的自然色彩和肌理相得益彰,古樸的夏布竟然是再現(xiàn)古老書法藝術(shù)的絕佳載體。這時她的手指全是創(chuàng)可貼,傷痕累累。俗話說,麻布繡花底子差。夏布從剝麻、績紗到織布都是手工完成,沒有進行過技術(shù)處理,又粗又硬,刺繡落針時,頂?shù)绞种福付急淮脸闪笋R蜂窩。
她現(xiàn)在是新余人,新余是夏布之鄉(xiāng)。她為什么要做蘇繡東施效顰?繡品源于人類的夢想。日月星辰,魚龍鳥虎,山水樹石皆為自然,夏布也來自自然。不同材質(zhì),自然要用不同繡法。閱盡天下物,一切皆自然。她考察夏布老繡,去了袁州府宜春?!对莞尽罚骸敖髀椴计焚|(zhì)最精美,以萬載、宜春、宜黃三縣所產(chǎn)最負盛名。”又稱,“麻布刺繡民間盛行,花鳥山水皆有之,視為珍品,可與江浙同類媲美”。她拿著姑婆給的“鴛鴦?wù)怼保?,有這樣的老貨嗎?人說,有。快被人收完了。宜春人不以為然的東西,江浙卻用麻袋收,用卡車運。張小紅聞聽了寢食難安。無奈她缺錢。她向妹妹借錢,也搶了二十箱。
繡品收藏是刺繡的必由之路,就像學(xué)書法必須臨帖。收藏的繡品多了,張小紅才猛然驚覺,繡品就是一部文化史。比如繡品“萬民傘”。傘,最早稱“蓋”。 《史記》有“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勞不坐乘,暑不張蓋”?!吧w”如頭上的烏紗和身上的朝服,是一種權(quán)力和身份的象征。萬民傘出現(xiàn)于清朝,是民間對德政的一種頌揚。傘上裝飾著很多小綢條,書有:行善樂太平 ,一心公正;仙佛隨善至,惟善為寶;天心庇善人,真一不二;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有的綢條則不寫字,只刺繡官員出行、蓮花、纏枝牡丹等圖形。傘不同,紋飾也不同,有繡成寶蓮燈式,有繡成花葫蘆樣,也有繡成玲瓏瓶形。紋飾有青銅器時代的拓印。一把萬民傘不僅是民心的晴雨表,還兼?zhèn)淙宋暮妥诮痰奈幕瘍?nèi)涵。
又如“百花帳”,用刺繡的方式講述民間故事。唐末,安史之亂,一官員逃到瑞昌,隱姓埋名,治病救人,教書育人,深得百姓愛戴。后來百姓集資建書院,請他當(dāng)先生。還把瑞昌姑娘嫁給他。死后,百姓為他建廟。
繡上云肩,著上馬面裙,亭亭如玉,是行及笄之禮。贈君大坎肩,送小褡褳,有盼君騎馬迎妾之意。舊時女子示愛多含蓄。讀懂了繡品,就讀懂一個時代。鴛鴦?wù)?、百子被、帳幔等繡品鋪陳開就是一幅江南新婚圖。古人最得意的有兩件事: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婚床上掛喜迎狀元郎圖。床上鋪百子圖,寓早生貴子;掛帳飄,繡梅開五福圖;墜編鐘流蘇,寓忠貞不渝。贛南刺繡明顯有革命之花、永遠革命、人民萬歲的紅色愿景。口圍、虎頭帽、錢袋、護身符也暗藏著一個時代的印記。繡品何嘗不是一步一景,一物一寓。
張小紅收藏的繡品越來越多,她有了建夏布繡博物館的想法。這時候姑婆“嫁好人”的預(yù)言應(yīng)驗了。2013年,媳婦上街買水果,看見長林路小苑門有一棟房出售,回家跟公爹說了一嘴。張小紅的丈夫馬上找到開發(fā)商,他要盤下這棟樓,讓多寬限些時日。晚上,丈夫便召開家庭會議。丈夫說,小苑門有兩千平方的獨棟臨街樓要賣,合適做博物館。盤下來要一千二百萬。我們手頭資金遠遠不夠。如果賣掉兩套住房,再貸三百萬,估計差不多。他說完看著張小紅。張小紅知道丈夫是想盡其所有成全她,也是在賭。如果她成功了,或許還能回本,如果失敗就萬劫不復(fù)。她咬咬牙,點頭了。丈夫不僅盤下了樓,還親自跑到上海請設(shè)計師。博物館開張了。
張小紅因?qū)ο牟祭C幾近瘋狂而在業(yè)界聲名日隆。忽一日,鄭州城外城陶瓷藝術(shù)博物館館長任興琪欲贈一枚六千多年前的骨針給她。張小紅也奉上自己最滿意的作品去還“情”。任館長被她誠摯感動,不僅贈給她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骨針,還贈送了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陶紡輪、北宋時代的陶搓線球和漢代麻底紋瓦當(dāng)。
在張小紅的夏布繡博物館有一件“鎮(zhèn)館之寶”祝壽圖,就得益于曾清生的無意之言。
曾清生是吉安人,還是一個文人。一日,曾清生回吉安,人說,家里拆老屋,房梁上掉下一卷東西,包裹得嚴嚴實實,打開看竟然是十米長的祝壽圖。家里人想賣,又怕吃虧,便想到他。曾清生說,如果鐵定賣,你就到新余找張小紅,她不會讓你吃虧。
祝壽圖長十米,錦緞質(zhì)地,以平針為主,夾雜懸針刺繡,是典型的江南繡?!皦邸弊謭D采用對稱構(gòu)圖法,中軸開題,兩邊各刺繡“壽比南山”“福如東?!?;以對稱方式呈現(xiàn)滿堂子孫給壽星公公、壽星婆婆拜壽的場景。張小紅如獲至寶,深藏閣中,不輕易示人。
夏布繡博物館有藏品12300件(套)。藏品最早年代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骨針,最珍貴藏品是明末清初的民間夏布刺繡枕頂。鎮(zhèn)館之寶之一是張小紅親手繡的《清明上河圖》,曾獲第九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其中夏布雙面繡《麗人行》和《富春山居圖》先后獲中國工藝美術(shù)“百花獎”金獎。博物館有12幅作品被多個國家級和省級博物館收藏。
夏布被列入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夏布繡又應(yīng)如何傳承創(chuàng)新?這一直是張小紅探究的問題。
選布是關(guān)鍵。夏布繡要紗線勻稱,手感柔軟,不失自然色彩和肌理。新余是夏布之鄉(xiāng),鄉(xiāng)村遍布織布人。尋訪最佳布料是張小紅要走的最艱苦的一段路。她不會開車,坐的是班車。中巴到不了自然村,更不會開進山旮旯。她只能就近下車,然后步行進村。村里人不多,狗卻特別多。剛踏入村莊,便引來一陣犬吠。緊接著,就圍上來一群狗。她嚇得蹲在地上不敢動。她不動,狗也不動,吠聲不斷。老人過意不去,出來呵斥狗群,狗群散開。老人問明來意,便拿出夏布。張小紅從狗吠的驚悸中走出來,看到夏布驚嘆,好貨!
老嫗端了一杯熱茶,張小紅觸碰到老嫗的手,這是一雙粗糙的手。她驚疑,這是織出如此細膩的夏布的手?她把布搬到陽光下細看,夏布漿洗過,沒有自然色彩,跟細棉布沒區(qū)別。用這樣的夏布做刺繡,還是無法產(chǎn)生夏布的拙樸。她盯著這捆布,好久沒出聲。老嫗是爽直人,說,老妹,是不是不滿意,或者不好開價?俺不計較。張小紅說,布無可挑剔,就是漿洗得太白。老嫗說,你要麻的自然顏色?那我不漿洗。張小紅沒說話。不用開水漿洗的夏布色彩和紋理雖然得以保存,但柔軟度又差。
張小紅一無所獲回到家里,想從書中尋找答案?!侗静菥V目拾遺》上說:“苧,家苧也;又有山苧,野苧也;有紫苧,葉面紫;白苧,葉面青;其背皆白。”苧麻品種很多。品種不同,纖維支數(shù)不同,色彩紋理也不同。農(nóng)家種植的苧麻收割三季,長得過快,自然紋理不好看且太硬,不能織出真正的好夏布?;蛟S野苧麻可以?!侗静菥V目拾遺》又說:“野苧麻,生山上河塹旁。立春后生苗,長一二尺,葉圓而尖,面青背白,有麻紋,結(jié)籽細碎,根搗之,有滑涎?!毙掠嘁郧鹆隇橹?,野苧麻特別多。張小紅又到那山村,跟著老人進山砍野苧麻。躬身力行后,她才了解了野苧麻。向陽的野苧麻躥得高,但纖維品質(zhì)不好,有木質(zhì)化。背陰又潮濕的野苧麻葉圓肥碩,纖維支數(shù)差。光照不是太強,而土壤中鉀元素和水溶性硼和錳比較豐富的地方,生長的野苧麻纖維支數(shù)高。支數(shù)越高,纖維越細。
取野苧麻,剝麻取紗,用米漿浸泡。劈麻績麻,在溪水中用棒槌反復(fù)捶打,使其柔軟。掛上織布機,交叉接紗,織出日月精華,抖開山脈河川……張小紅終于找到了她想要的夏布!
胸有山河,方能潑墨。夏布繡的第二個關(guān)鍵是著墨和構(gòu)圖??囎由系南牟迹y理清晰可辨,若隱若現(xiàn),似無章法,又渾然天成,還有綢緞無可比擬的質(zhì)感。四大名繡雖絢麗多彩且富麗堂皇,但夏布繡古樸典雅返璞歸真。讀懂夏布,揚其之長,合理構(gòu)圖,凸顯其自然紋理,盡可能留白。她想到傅抱石。傅抱石的祖籍就是新余市北崗鄉(xiāng)。傅抱石也喜歡留白,他善用濃墨,以皮紙破筆繪山水,創(chuàng)獨特皴法——抱石皴,把水、墨、彩融為一體,畫意深邃,章法新穎,達到了翁郁淋漓,氣勢磅礴的效果。張小紅是飛針走線,在布上繡出畫的意境,于外行看,難以置信。民間刺繡只有懸針、透底針等幾個簡單針法。要讓夏布繡脫穎而出,還得在針法上下功夫。她先后琢磨出亂針法、層疊針法、一絨兩色針法、浮雕針法等六種針法。如她用亂針法可以繡出蒼勁之樹。亂針有明有暗,有深有淺,層次感很強。一絨兩色就是一針里面有兩種顏色的線,一深一淺。繡人物,則用層疊針法。人物通過神態(tài)、衣著傳神,一針下去,兩邊很難齊整,會坑坑洼洼,這是夏布自然肌理導(dǎo)致,那就一層一層疊加,像陶瓷繪畫藝術(shù)中的玻璃白的堆砌。南方樟樹、松樹居多,她就用淺浮雕針法。芝麻針法,來源于納鞋底針法,常用于繡人物衣著。
張小紅走了一條難走的路,也走了一條適合她走的路。
夏布繡要走出去,必須進入更多人的視線,她也必須創(chuàng)作出獨具特色高難度的作品?!肚迕魃虾訄D》畫在宣紙上,繪在陶瓷上,能不能繡在夏布上?苧麻被稱為“中國草”,用夏布呈現(xiàn)中華民族5000年文化,以最質(zhì)樸的布料繡出最淳樸的藝術(shù)。張小紅用了兩年時間,完成了一幅《清明上河圖》長卷。作品以精湛的繡工和獨創(chuàng)的針法,獲得專家高度認可,成功摘取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次年,她獲取了國家基金獎。
2018年,張小紅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3月份,遞交材料。10月份,接到信息,初評以她資歷尚淺被拿掉。這時,丈夫又安慰她,明年再戰(zhàn)!她也沒想放棄,又整理出厚厚的資料,背起行囊,再闖北京。丈夫不放心,叫兒媳婦婉菁暗中跟著婆婆,好有個照應(yīng)。婉菁在北京找到張小紅時,她穿著大棉襖,正在風(fēng)中啃饅頭。風(fēng)吹起她凌亂的頭發(fā),人格外憔悴。婉菁眼淚下來了。張小紅復(fù)評順利評為國家級非遺項目夏布繡代表性傳承人。前些年,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邀請她去訪學(xué)。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她講她的夏布繡,講她的博物館,夏布繡因她而走進了北京的最高學(xué)府。從2008年至2018年,她完成了三件大事:建研究所,建博物館,申請非遺。申請國家級非遺填補了夏布繡中國空白。她親自擔(dān)任研究所所長,帶領(lǐng)五個年輕姑娘,專攻麻織、色彩、針法、布局風(fēng)格和題材推陳出新,獲得了二十多項專利,還成功申報了國家級特色產(chǎn)業(yè)。
夏布繡走出來了,她的家底也被掏空了。所幸,她又娶了一個好兒媳。兒媳婉菁已成了她的左膀右臂。為了支持婆婆的事業(yè),婉菁掏出了自己的嫁妝。婉菁在懷孕的時候,還陪著她四處收集老繡。張小紅在北京訪學(xué)期間,也是婉菁照看夏布繡博物館。婉菁是廣州美術(shù)學(xué)院畢業(yè)的大學(xué)生,她現(xiàn)在正在完成藝術(shù)向市場的轉(zhuǎn)化。市場需要夏布繡,如夏布包、夏布筆記本、夏布圍巾、夏布鞋、夏布書簽,既可做旅游購,也可當(dāng)伴手禮,不貴卻走量。夏布繡要上檔次,裝裱也非常關(guān)鍵。一幅夏布繡與裝裱的木框造型和配色應(yīng)是渾然一體,就像人要配衣服,馬要配鞍。張小紅也親自挑選了一批有資質(zhì)且愿意做繡娘的女子,手把手教她們。二十多年來,她帶出了一大批工藝大師,其中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十多個,市級非遺工藝大師百十個。
張小紅也受過教熟徒弟打師傅的傷。有人找她,說是慕名拜師。張小紅也傾囊相授。半年后,人不告而別,在外打著夏布繡非遺傳承人的幌子,兜售自己的繡品。旁人憤憤不平,讓張小紅去告她。她一笑置之。自此,她收徒先看人品。她現(xiàn)在收的四十多位繡娘中,多是殘疾人和下崗工人。她要讓她繡坊的繡品帶著繡娘的體溫和完美無瑕的愿景走向世界,走向未來。在未來一段時間里,她還想籌建“贛繡城”,讓每一個中國人在夏布繡里洗盡鉛華,找到寧靜。
責(zé)任編輯 張 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