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3歲被送養(yǎng),23歲身患頑疾,27歲遠嫁外省。因受不了丈夫的冷言冷語,她選擇了離婚,獨自帶著孩子擺地攤謀生……雖命途多舛,但她借文字發(fā)光,先后出版了《渡你的人再久也會來》《世間的小兒女》等4本書,其中新書《去有花的地方》被《人民日報》以《煙火人間的記錄最可貴》為題向讀者推薦
“很多個陽光燦爛的午后,我只是像一朵黑乎乎的香菇一樣端坐在我位于小溪邊的三間房子里,慢吞吞地寫著我想寫的文字……我告訴自己要好好生活,不能給父母和孩子丟臉?!?/p>
清晨,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鎮(zhèn)的菜場尚未蘇醒,陳慧已經(jīng)推著小貨車出現(xiàn)在街角。車上全是日用品,雞毛撣子、晾衣架、鍋碗瓢盆……盡管這幾年她不斷出版新書,但生活依然如故:早晨出攤,午間收工后寫作,傍晚進貨,周而復(fù)始。這樣的流動攤販生活,陳慧已經(jīng)重復(fù)了近20年。
1978年,陳慧出生在江蘇省如皋市農(nóng)村,3歲時被送養(yǎng),13歲時重回親生父母家。在養(yǎng)父家的磨坊里,幫工帶來的一本《雪山飛狐》是陳慧最早的精神食糧;親生父母家的閣樓上,她靠偷讀三毛和金庸對抗孤獨。中考時,她因1分之差沒考上高中,到一所職高學(xué)習(xí)服裝設(shè)計,畢業(yè)后開了個裁縫店???3歲時的一場重病,讓她的身體大受影響,不但需要終身服藥,而且再也無力經(jīng)營裁縫店。
27歲那年,經(jīng)小姨媽牽線,陳慧嫁到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鎮(zhèn)。丈夫比她大7歲,在市區(qū)上班,周末才回家,像個客人一樣住一晚就走。
2006年兒子出生后,到處都得用錢,陳慧的身體承受不了在廠里成天做工,就選擇了擺雜貨攤謀生。盡管如此,丈夫還是對她很不滿,嫌棄她天天要吃藥,而且不掙錢,罵她是“沒本事的藥罐子”。陳慧委屈、無奈,但因遠離親人,又有了孩子,選擇了隱忍。
兒子才9個月大時,陳慧就每天凌晨3點起床,先把孩子抱到隔壁婆婆床上,然后帶上蛇皮袋,騎自行車出門去菜場占攤位。村里沒有路燈,四周一片漆黑,路上空無一人,她曾被野狗追趕,曾因聽不懂方言遭遇顧客冷眼,但她堅強地努力討生活……
“日子像鈍刀割肉,每天都隱隱作痛,我得找個出口?!彼趶U舊紙箱上寫道。陳慧從小喜歡看書,即使生活一地雞毛,仍堅持閱讀。每次去余姚市區(qū)進貨,她都會從舊書攤買回一些雜志或書頁泛黃的名著。
后來,陳慧看到一個安徽男人用小推車賣貨,受到啟發(fā),回家把兒子睡覺用的小四輪車改造成了一輛可以擺放多層貨物的手推車。從此,她成了鎮(zhèn)上唯一的流動女攤販,不用再起那么早占攤位了。
2010年,陳慧結(jié)束了早已名存實亡的婚姻。她沒把離婚的情況告訴父母,也沒有回娘家,而是繼續(xù)在梁弄鎮(zhèn)推著小車賣雜貨。
勞累一天回到家,把孩子哄睡后,陳慧會就著臺燈看看書,隨心所欲地寫點兒文字?!昂芏鄠€陽光燦爛的午后,我只是像一朵黑乎乎的香菇一樣端坐在我位于小溪邊的三間房子里,慢吞吞地寫著我想寫的文字,一天、一月、一年,然后好幾年……我告訴自己要好好生活,不能給父母和孩子丟臉?!碑敃r陳慧做夢也不敢想,有一天她能出書,還能引起不小的轟動。
作品受到好評,她自嘲:“我哪懂什么文學(xué)?不過是把生活的線頭捋順了塞進紙里!”
兒子對陳慧很尊敬,也很心疼,有一天對她說:“媽媽,你很牛呀!為什么你走在街上那么多人主動和你打招呼?你有什么事別人也都愿意幫忙?”陳慧告訴兒子:“人就是要互相幫助啊,這就是人情味兒!”
其實她知道,當她推著雜貨車走進菜場時,常有人在背后議論,說她命真苦。但她不覺得自己苦,認為一個人踏實走過的路、用心做過的事、誠懇說過的話,都會在某個時刻回報自己。
后來,陳慧把自己寫的文字發(fā)到余姚新聞網(wǎng)“阿拉社區(qū)”網(wǎng)絡(luò)論壇上,引起了文學(xué)愛好者的關(guān)注。她的文字充滿了人間煙火氣息,既扎根于泥土,又擁有穿透生活的力量?!鞍⒗鐓^(qū)”的版主是余姚市作協(xié)的一位領(lǐng)導(dǎo),他被陳慧的作品打動,以為她是一位有才情的高校老師,或者坐辦公室的機關(guān)干部??僧斔麑3虖氖袇^(qū)駕車趕到梁弄鎮(zhèn)時,卻見陳慧推著一輛小推車穿過人流,滄桑的臉頰上帶著溫暖的笑容向他招手。他很欣賞陳慧為生活努力打拼的精神和充滿才情的文字,鼓勵她向報刊投稿。
沒想到,陳慧還真的在報紙上發(fā)表了一篇文章,令身邊的小販們驚訝不已。
在菜場擺攤多年,陳慧遇見過形形色色的人,她把他們都記錄在自己的本子上:賣豆腐的寡婦偷偷抹淚,修鞋匠攢錢供女兒讀大學(xué),隔壁攤主阿權(quán)哥總在雨天幫她收攤。陳慧也記錄她勸別人的話:“我們?nèi)绾卧趬m埃里開出花呢?既然逃不出生活的蛋殼,就把它過得更有滋味吧!”
離婚后,菜場成了陳慧的避難所。她將小推車稱為“移動的城堡”,車上總放著皺巴巴的筆記本,靈感閃現(xiàn)時便用圓珠筆草草記下:“賣豆腐的老李頭今天沒來,聽說兒子賭輸了房?!薄按┘t棉襖的婆婆買了三把鎖,說要鎖住孫子的玩心。”……多年下來,陳慧積攢了幾十萬字的文稿。
2018年,經(jīng)余姚市作協(xié)領(lǐng)導(dǎo)引薦,她的作品被送到寧波出版社的編輯手上,并于當年6月出版,這是陳慧的第一本紀實散文集《渡你的人再久也會來》。書中記錄了33位平凡小人物,他們或慈祥年老,或閃亮質(zhì)樸,或堅韌不拔,或執(zhí)著簡單,折射出普通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呈現(xiàn)了人間百態(tài)。
讀者形容陳慧的文字“像曬干的莧菜梗,嚼著嚼著就滲出咸鮮”。評論人這樣點評她的書:“庸常性與傳奇性渾然一體,鋪開了江南小鎮(zhèn)的市井畫卷,有著熱氣騰騰的生活氣息和真性情的風(fēng)范。”陳慧卻自嘲:“我哪懂什么文學(xué)?不過是把生活的線頭捋順了塞進紙里?!?/p>
上海白領(lǐng)組團來菜場找她簽名,更有讀者驅(qū)車三四百公里,給她送來一壇自制燜肉,壇底壓著字條:“謝謝你讓普通人看見光?!?/p>
2021年4月,陳慧出版了第二本散文集《世間的小兒女》。在書中,她寫修鞋匠用納鞋底的錐子給流浪貓
取出腳掌上扎的鐵釘,寫豬肉攤主給癡呆老人每月“賒賬”實則免單……她在書中總結(jié)道:苦難從不值得歌頌,但人在苦難中相互打撈的樣子,比任何英雄敘事都珍貴。5月,該書入選“浙版?zhèn)髅胶脮卑駟巍?/p>
2023年春,陳慧看到熟人老周在菜場賣蜂蜜,手背上全是被蜜蜂蜇的疤痕。她突然覺得,困在水泥森林里的人,或許更需要野地里的風(fēng)。于是她大膽決定,停止出攤幾個月,隨老周一家去體驗“追逐花香的生活”。
臨行前,她把兒子托付給鎮(zhèn)上的老師,自打兒子出生后,17年來第一次主動脫離菜場的引力。蜂箱、帳篷、柴油發(fā)電機堆滿了8米長的貨車車廂,陳慧擠在駕駛室后排,膝蓋上攤著一本硬殼筆記本。
他們從浙江余姚出發(fā),一路沿油菜花開放的軌跡向北、向西,跨越江蘇、安徽、河南、陜西等省,最終抵達甘肅山丹軍馬場,前后歷時4個月。
在江蘇東臺的第一個夜晚,帳篷被狂風(fēng)撕扯出刺啦聲,陳慧聽著風(fēng)力發(fā)電機的轟鳴與村莊的犬吠睡不著,直到一只被蜜蜂蜇傷的流浪狗鉆進帳篷,她才在顫抖的手電光下找到共鳴——“我們都像被生活蜇腫臉的狗,卻還要互相舔舐傷口”。她打著手電筒在荒野里給狗狗尋找消炎草藥,也在日記中寫下:“月光照在它發(fā)抖的脊背上,讓我突然想起10多年前,抱著高燒的兒子冒雨求醫(yī)的夜晚……”
她在新書中記錄養(yǎng)蜂人的生存智慧,比如用蒜泥緩解蜂毒、觀察云層預(yù)判花期等。她刻畫現(xiàn)代游牧族群的眾生相:95后養(yǎng)蜂青年用抖音直播割蜜過程,六旬蜂農(nóng)在帳篷里聽豫劇,因家暴出逃的洗碗工跟著蜂車流浪……
2023年12月,陳慧出版了第三本新書《在菜場,在人間》,成功塑造了菜場小人物群像:包子鋪的師傅、殺豬販肉的屠夫、頭腦靈活的捕蛇人、收廢品的“破爛王”、修鞋換鍋底的手藝人……她寫市井百態(tài)、紅塵冷暖、街談趣事,更寫一個個平凡的生命在競爭激烈的夾縫中努力求生存的樣態(tài)。
從出版社預(yù)支版稅后,她換了一輛帶保溫箱的電動三輪車:“冬天老年人怕冷,熱水袋和暖寶寶得隨時有貨,我要讓他們一買到就能用來取暖?!?/p>
她的書也成了都市人的心靈解藥。上海白領(lǐng)組團來菜場找她簽名,有個女孩在買完10多個晾衣架后蹲在攤位邊哭訴:“你在書里寫的那位賣野菜換錢急用的老太太,和我凌晨改PPT時的焦慮一模一樣?!标惢廴o她一包梁弄大糕:“回去蒸熱吃,胃暖了,心才會暖。”更有讀者驅(qū)車三四百公里,給陳慧送來一壇自制燜肉,壇底壓著一張字條:“謝謝你讓普通人看見光?!?/p>
2024年夏,陳慧出版了第四本散文集《去有花的地方》。書中記錄了她隨養(yǎng)蜂人一路北上的經(jīng)歷:在一處處開滿鮮花的曠野,遇見狂風(fēng)暴雨,也遇見生命的自由和廣闊的天地……
2025年1月31日,《人民日報》以《煙火人間的記錄最可貴》為題,推薦了陳慧的新書。在千里外的北京圖書訂貨會上,她的新作被擺進“治愈系文學(xué)”展區(qū)。而此時,這位“野生女作家”正踩著冰凍的山路,去城里的批發(fā)市場進貨。
盡管已經(jīng)出版了4本書,而且銷量不錯,但陳慧仍每天出攤,寫作永遠排在出攤、做飯、照顧兒子后面。出版社邀她全職創(chuàng)作,她拒絕了:“離開菜場,我的筆就啞了?!?/p>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