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在《背影》中寫:“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墒撬┻^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蔽淖謽闼兀瑑H僅通過“探”“爬”“攀”“縮”“傾”這幾個樸素的動詞,就有力地串起了父親在月臺上吃力的形象。這需要對生活的觀察,注入真實的情感。
《紅樓夢》中,寶釵說要看寶玉的玉:“說著,便挪近前來。寶玉亦湊過去,便從項上摘下來,遞在寶釵手內(nèi)。寶釵托在掌上。”挪、湊、摘、遞、托幾個動詞用得非常輕巧而準確,如電影般讓我們有了畫面感,感受到一絲很溫馨的氣氛。
《三國演義》寫關羽斬華雄:“出帳提刀,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云長提華雄之頭,擲于地上。其酒尚溫。”“提刀”“飛身”“擲”體現(xiàn)了關羽的神勇和豪情。
魯迅也非常注重動詞的精練,寫“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錢”,一個“排”字顯然是推敲許久后的結果?!端帯穼懭A老栓和劊子手見面買人血饅頭的場景:“老栓還躊躇著,黑的人便搶過燈籠,一把扯下紙罩,裹了饅頭,塞與老栓,一手抓過洋錢,捏一捏,轉身去了?!蓖瑯邮墙疱X交易,劊子手野蠻的“扯”“裹”“塞”,對錢數(shù)目的清點采用了“捏一捏”的方式,跟孔乙己的“排”又不同。
馮驥才的《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寫一個裁縫老婆曾經(jīng)仗勢欺人、作威作福過,如今變成平民謙和多了,用了一句“權力從身上摘去,笑容就要掛在臉上”,這一“摘”一“掛”,精練無比,想要復述竟再沒有別的表達、別的動詞,比這句更精準了。
我們不妨也在作文中操練起來,學習靈活使用動詞,慢動作分解,看看怎樣更精準。
比如,臺風天氣的樹是怎樣的?一個上海小朋友經(jīng)過觀察,這樣寫:“臺風更加猛烈,整棵樹的枝丫都被卷向同一個方向,風將它們揪了起來,老樹的葉子在翻滾著,雨滴在風的幫助下形成了叫人直呼壯觀的陣陣水霧,向老香樟射去。”卷、揪、翻滾、射,一連串的動詞把臺風的威力寫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