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第三次來農(nóng)安太平池。聽說這次參觀跑馬場,還可以體驗騎馬,我的心開始各種興奮的想象。
我們驅(qū)車趕往馬場,有工作人員介紹馬場旁邊是電影《南京!南京!》的取景地。我的腦子里開始搭構畫面框架:落日余暉,枯草殘垣,騏駿倚立,曠野長歌……
到了馬場,已有工作人員在那里往馬身上系鞍轡。一匹紅馬,一匹黑馬,高大健碩,溫馴地站在那里。兩匹馬都很英俊,眉心一點白,昂首吐氣間氣宇非凡。我忍不住上前去摸馬的臉龐。紅馬名叫紅云,骨立硬朗的臉,皮毛光滑溫潤,指尖觸到馬的一瞬間,仿佛我與它已溝通了很久。
工作人員系好馬鞍,我第一個迫不及待地要騎上去。我兩手攀住馬鞍上的抓手,才發(fā)覺馬太高了,我在它面前就是一個小矮子。我左腳踩住馬鐙,雙臂用力,丹田提氣,猛地往上一蹕,啊,我終于騎在馬背上了!
我騎著馬,馬場的工作人員在前面牽著,在附近走了一小圈兒。我忽然覺得騎馬不是件容易的事,怪不得那么多影視演員拍攝時騎假馬。馬走路時,它的腿骨上下起落,坐在馬背上的人就要隨著馬背的起伏來調(diào)整自己身體的著力與平衡,兩只腳還要踩住馬澄輔助用力,才能保持重心平穩(wěn),身體才能在馬背上坐端正。牽馬的是馴馬師,一邊牽馬緩行,一邊講解騎馬的要領,即使是沒騎過馬的人,也能輕松領會并掌握騎馬技巧。我剛剛適應了在馬背上的坐姿,坐直身子,美滋滋地對著大家的鏡頭美拍,一小圈已經(jīng)走完了,我只能戀戀不舍地下馬。
我環(huán)視整個馬場,才發(fā)現(xiàn)這里真是一個很有意境的地方。后面是一個很大的蒙古風格的景點一大汗行營,里面有三個蒙古包,中間最大的蒙古包是黃色的,兩翼各有一個白色的,院里還有蒙古武士雕像和一些原木做的窩棚、桌凳等。馬場旁邊是電影《南京!南京!》取景地,幾棟紅磚小樓,做成破壁殘垣的景象,讓人看上一眼就仿佛穿越回南京失陷慘絕人寰的歲月。連天炮火剛剛停歇,槍聲此起彼伏,四處哀聲不絕,遠處傳來輪船的汽笛聲,大片的難民在街巷涌動…此時,提槍跨馬,沖鋒奔來,會激蕩起多么澎湃的熱血!
我收回環(huán)視的目光,思緒又回到當下。一位先生已經(jīng)騎上先前的那匹紅云,正要跑上一圈,旁邊那匹黑馬空出來,沒有女生敢騎著跑。我一看機會又來了,立刻跑上去,翻身上馬,我想體驗一下跑馬的感覺。這時,飼養(yǎng)員大叔開來一輛電動三輪車,要用這輛車領著兩匹馬跑。三輪車跑得不算太快,我騎的那匹黑馬一直是收著力量小跑,有幾次幾乎要搶到三輪車前面去。馬背顛起來,我覺得自己像一個大彈力球,快速彈起,又落下。但我并不緊張,按照剛才馴馬師教的方法,調(diào)整好身體重心,穩(wěn)坐在馬背上。淺冬的風,呼響在耳畔,樹影從身邊掠過,《南京!南京!》外景地的樓影早已在身后遠去。馬蹄蹬踏有力的嗒嗒聲,像一串強勁的音符,與長風、鵲鳴相應和,仿佛一支時代進行曲,勢不可當,一往無前。我的心情也遼闊起來,向站在遠處的朋友們揮起手臂,覺得自己就是騎馬凱旋的將軍。
聽工作人員介紹,馬場里還有身價逾百萬的汗血寶馬。于是,我又有了一個期待。待到深冬之時,雪掩大地,騎上寶馬,破風踏雪,跑上一圈,那得多么帶勁??!
晚飯后,我們和馬場的飼養(yǎng)員閑聊了一會兒。老人家六十多歲了,喂了一輩子馬,愛了一輩子馬。馬場的每一匹馬都有名字,都是他給起的。那些馬兒生得膘肥體壯,都是他精心喂養(yǎng)的功勞。每喂一次馬,要耗時約三個小時,一天喂三遍,最后一遍喂完已是晚上九點多。他幾乎沒有什么娛樂活動,全年無休。馬兒把他當作了親人,他也極力疼愛那些馬。旅游旺季,騎馬的游客多,有的馬累瘦了,他就會沖馬場經(jīng)理發(fā)火,不讓這匹馬再跑了,必須歇下來好好喂養(yǎng)。經(jīng)理知道他愛馬疼馬,非常聽他的話。太平池正是因為有許多像飼養(yǎng)員大叔這樣的全心全意愛馬、愛水、愛生態(tài)的人默默地工作和付出,才會有今天這樣生態(tài)繁榮的景象。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太平池養(yǎng)育太平人,太平人也更愛這方水土。人與自然之間如此,人與人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