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者未必知道自己的孩子有什么天賦,但一定知道沒什么天賦。比如唱歌、跳舞、跑步、打麻將。這些平常容易接觸到的技能,試試就知道了。有些技能則未必。舉例說,也許他在曲棍球方面有天賦,但是如果從來不接觸,就算有天賦也不會顯露出來。
同理,一個人未必知道自己最需要的幸福是什么,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但一定知道何為不幸福。比如當(dāng)他遭遇了囚禁、鞭打、侮辱或者疾病纏身。這些都可以納入“不幸福原理”。
而有些不幸福是制造出來的,嚴(yán)格說屬于心理變化學(xué)的范疇。這方面最明顯又容易被忽視的就是消費主義對人的操縱,其所利用的就是人內(nèi)心的攀比心理。
齊格蒙·鮑曼更是一語道破天機——消費社會難以使人幸福,因為它依賴的就是我們不幸福。而我們不幸福只是因為他人看起來比我們更幸福。
總之,幸福是他人的影子,而自己永遠蹲在富人的影子里受窮。和別人相比,自己身上總是缺少了點什么。
(菲菲摘自浙江人民出版社《人的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