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的新文化運動,是由一本雜志及其主創(chuàng)人員引領的。展開貫穿其中的歷史文本,中西古今的種種思想資源和錯綜復雜的情感體驗融匯沖突在一起?!犊袢巳沼洝分羞@樣描繪:“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來滿本上都寫著兩個字‘吃人’?!蹦鞘且粋€民眾亟待啟蒙的時代。
《新青年》的創(chuàng)刊,順應時代潮流,又被潮流推動向前。陳獨秀、胡適、李大釗等五四新文化人,抱著懷疑精神、開放心態(tài)以及自我反省的能力,非常直率地表達自己的思考、困惑和追求,思想的、語言的、文體的、教育的一系列變革,引起全民的大討論,進而開啟了一場震古爍今的文化啟蒙運動。
張蔭麟在《中國史綱》一書中寫到:“歷史的線索,有斷而復續(xù)的,歷史的潮流,有隱而復顯的。隨著社會當前的使命、問題和困難的改變,久被遺忘的史跡每因其與現(xiàn)狀的切合而復活于人們的心中?!毙挛幕\動已經(jīng)過去一百多年,為何能吸引一代代人與之對話?或許是因為新文化運動從來不是封閉的,它的意義直到今天仍在不斷生發(fā)。
新文化運動最大的意義,或許可以用魯迅小說里的一句話來形容:“從來如此,就對嗎?”百余年間,許許多多后來者,不斷跟當時的思想學說、文化潮流等保持對話,體現(xiàn)出不同時代的抉擇與思考,他們在艱難求索中,走出了一條交織著思考與覺醒的道路。
本期視點,便是為新文化運動這樣一段歷史作注腳。新文化運動是一個播種的時代,最后收獲的,是我們這些后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