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取經(jīng)團隊里,有一個勤勞肯干、想靠自己勤奮奔個好前程的老實人。這人就是豬八戒。有人一聽,就會說:啊……你這說岔了吧?
有這種觀感,要么沒讀原著,要么被原著中的那第一層表象給騙了?!段饔斡洝吩刑魮牟皇巧成前私?,道路難行時,開路的不是悟空也是八戒。原著里經(jīng)常說八戒好吃懶做的,只有悟空。那是屬于職場互卷和師兄弟間的相互戲謔罷了。
《西游記》里對豬八戒老實肯干形象的塑造非常鮮明,他一出場就很特別。在高老莊,高莊主打發(fā)仆人高才出門去尋法師降妖,迎面就撞上唐僧師徒。這不奇怪,奇怪的是這妖怪在他莊上的作為:“要招個女婿,指望他與我同家過活,做個養(yǎng)老女婿,撐門抵戶,做活當差。不期三年前,有一個漢子,模樣兒倒也精致,他說是福陵山上人家,姓豬,上無父母,下無兄弟,愿與人家做個女婿。我老拙見是這般一個無根無絆的人,就招了他。一進門時,倒也勤謹:耕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昏去明來,其實也好;只是一件,有些會變嘴臉。”翻譯翻譯,就是高家想招個上門女婿,八戒就來了,上門之后給老丈人家當牛做馬……可他老丈人依然不滿意,不僅嫌他會變嘴臉,在親戚中拿不出手,“沒個親家來往”;還嫌他雖然能干活,但吃得太多,看著心疼。
都說八戒貪,但我看這高老莊的老丈人更貪,既要上門女婿“抵住門楣”,又要長相能拿得出手;既要女婿能干活,又要女婿少吃飯。這老丈人最終給出了處理意見:“但得拿住他,要甚么文書?就煩與我除了根罷。”扯什么離婚協(xié)議?反正他是妖,妖就該死。你幫我一棒子打死算了。一時我竟分不清這高老莊上,誰是人,誰是妖。
而把視角轉(zhuǎn)到八戒那個角度,這事兒也是槽點滿滿。
最大的槽點在于:妖怪想討老婆,哪個不是一陣妖風,直接把姑娘卷走??韶i八戒呢?他的選擇是當上門女婿,給人家做工。而當他被猴哥扮的妻子“摜下床來”,竟也不惱,只是扶著床沿小坐著,怯生生地問:“姐姐,你怎么今日有些怪我?想是我來得遲了?”
人家天蓬元帥下凡,且都當妖怪了,夜里回來晚了還得給老婆道歉。這簡直是“舔狗”人設(shè)。而“舔狗”一般都相信“真心付出一定會有回報”,八戒也是自始至終相信“付出一定有回報”。
不僅對女人,對這個世界,他也保持這份天真。悟空質(zhì)問他為什么禍害高家父女,八戒立刻叫屈:我沒禍害??!當初來莊上的時候,我都跟他說好了啊!原文寫得明白:“我一來時,曾與他講過,他愿意方才招我。今日怎么又說起這話!”
八戒是個特別有“契約精神”的人。契約精神要求的就是,交易雙方都不遮掩自己的目的。八戒上來就擺明目的:俺老豬長得丑,還看上你家女兒了,但我勤勞肯干,干活兒不惜力氣,你愿不愿意招女婿吧?成的話,咱就干。
悟空聽了八戒訴苦后,難免受些觸動,再加上八戒又自述身世,從自己的凡人身份開始講起,怎么一點點修仙得道,最終位列仙班,然后一巴掌被拍下界來成了豬妖……這和悟空的經(jīng)歷非常相似,悟空聽了也挺同情,回去就問高老丈:人家當初跟你說好了的,變卦的是你??!
等真把八戒拿了,雙方一說,原來早已定下師徒名分,一切問題也就解決了。在這個過程中,八戒又體現(xiàn)了一把自己的“傻實在”。
悟空說如果你誠心拜師取經(jīng),就將洞府燒了,讓我牽著你去見師父。
八戒就真一把火把自己家給燒了,讓悟空牽著耳朵去見了唐僧。這么傻實在的妖怪,搞不明白是怎么在人心險惡的西游世界里,活著等到唐僧一行來的。
但八戒的行事邏輯一直就是這樣:咱事先講好,怎么干,干好了,我得什么,你得什么,然后就按講好的來。他干活是不惜力氣的,取經(jīng)路上任勞任怨地擔行李,荊棘嶺上開荒拓路,一直就是這么干的??墒牵饔问澜缒莻€邏輯從來不是契約邏輯,那是一個我能把你一棒子打死就絕不留后患的黑暗森林。公平交易?不存在的。所以猴哥老罵他呆子。
八戒的呆,不呆在智商上,而是他總迷信別人真能說話算話,付出總有對等的回報。
八戒這個執(zhí)念的最終幻滅,應(yīng)該是到了靈山的時候。修成正果后,如來佛對取經(jīng)一行人各有封賞,唐僧封為“旃檀功德佛”,悟空封為“斗戰(zhàn)勝佛”,八戒卻只給了一個“凈壇使者”。八戒當時就不愿意了:“他們都成佛,如何把我做個凈壇使者?”在佛教神當中,真正的正經(jīng)果位只有佛陀、菩薩、羅漢這三階,其下又有金剛、護法(天王)、尊者、伽藍(使者)這四個職階。也就是說,八戒忙活半天,不僅上三階沒撈到,連下面四個“事務(wù)官”也只混到了第四等。就連取經(jīng)路上沒什么存在感的沙僧,也因“保護圣僧,登山牽馬有功,加升大職正果,為金身羅漢”。羅漢比佛差點,但也比八戒的“使者”高到不知哪里去了。
論辛苦,挑擔的八戒不比牽馬的沙僧辛苦?論功勞,八戒降妖除魔的次數(shù)不比沙僧多?論資歷,他是二師兄,比沙僧還早出場幾回呢。但小說偏偏“倒反天罡”地給了八戒一個比他師弟低得多的“職稱”。
為什么呢?小說里佛祖給的理由是八戒“有頑心,色情未泯”,很多人重視后半句,但這話的真正邏輯重音,其實在前半句上。八戒有什么“頑心”?他的這個頑心,跟在高老莊時一樣,老是天真地以為,別人都能按講好的來。
在高老莊時,是我不惜力氣干活,你讓我娶你女兒,過好小日子。到了取經(jīng)路上,是我挑著擔、幫著降妖,你給我個好正果。光干還不算,他還老提醒佛祖、菩薩、師父、猴哥:你們可得說話算話哈!做人要講誠信??!要不然我可回高老莊了!
按契約邏輯去理解,八戒這么說也沒錯,甚至還有點樸實可愛。可在《西游記》那個職場規(guī)則里,八戒這么干,就是“跟領(lǐng)導(dǎo)講價錢”。這讓佛祖、高老丈們很不舒服。于是,最后佛祖一句“有頑心”,就給了八戒一個還不如沙僧的評級。
與劇版中觀音菩薩一番開解后,八戒心滿意足地領(lǐng)受了“凈壇使者”不同,小說里再沒給八戒發(fā)言機會,強行讓他“情緒穩(wěn)定”大團圓了。但如果讓他最后再說一句感嘆,我想他應(yīng)該會這么說:噫!我對這個看臉不看契約、拼投胎不拼努力的世界,真的徹底絕望了。
下次取經(jīng),我也躺平。
(摘自《讀庫》2502,本刊有刪節(jié),佟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