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
您好!我最近在想,我到底喜歡什么,要成為什么樣的人?之前我一直想當老師,可能是因為和老師待多了,可最近我不知道是不是真心想當老師。我擅長的有很多,比如,畫畫、做菜。我還每天寫日記,因為我熱愛生活,喜歡記錄生活,但我的目標不明確,我到底該向哪個方向努力?
同學:
你好!從你問題的字面意思來看,你“當老師”和“熱愛生活”似乎并不沖突,你當然可以成為一個“熱愛生活的老師”。但我想這恐怕不是你想要的答案,不然你也不會寫這封信了。我猜你實際想要問的是:我現(xiàn)在似乎沒有之前那么想當老師了,但我也不了解其他的職業(yè)選項。我要怎么找到一個新的方向,又能確定這個方向是我真心喜歡的呢?
如果我前面描述的的確是你當下的需求,那么我會向你提出一個建議:不要再問自己“我到底喜歡什么”“要成為什么樣的人”這些相對抽象、宏觀的問題了。理由很簡單:它們對于你找到答案的幫助非常有限。
坦白講,直到現(xiàn)在,我還經(jīng)常困惑于人生方向相關的問題。我讀研的時候轉了專業(yè),工作之后也多次轉換行業(yè)。這么“折騰”是因為我非常希望自己可以找到某件“真心想做”的事,然后努力投入其中。然而很遺憾,截至目前,我仍然沒能逃出“干一行恨一行”的骨感現(xiàn)實。
不過從這些轉職經(jīng)歷中,我逐漸總結出來一點經(jīng)驗:從某種角度來講,職業(yè)和談戀愛有相似之處。因為戀愛是我們和某個人之間的親密關系,而職業(yè)是我們和某一項事業(yè)之間的親密關系。
這意味著什么呢?首先,找到自己“真心想做”的事,恐怕和找到“真愛的人”差不多困難,所以找得到固然很不錯,找不到也是人之常情。我們不用非得確認一件事是“真心喜歡”、一個職業(yè)角色是“想要成為”,才開始從事它。
其次,靈魂拷問并不能保證戀愛順利,同理,它也沒法保證職業(yè)滿足。不斷地思考“我到底喜歡什么樣的人”,并不能保證我們真的就能和理想的伴侶交往,選擇職業(yè)方向也是如此。
那么,我們該怎么尋找自己相對適合的職業(yè)方向呢?其實,我們或許可以從自身所具備的資源入手,來做一些對職業(yè)方向的探索。在這里我想分享兩個方法。
第一個方法是找到你做職業(yè)選擇時的dealmaker(交易促成者)和dealbreaker(交易破壞者)。
關于你提到自己“要不要當老師”這個問題,你可以挖掘自己對老師這個職業(yè)已有的了解,從而找到關于未來職業(yè)的線索。
你提到,之前想當老師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和老師待在一起的時間比較多。那么你或許可以問問自己:身邊老師有哪些特質是吸引你的?這些特質當中可能就有你做職業(yè)選擇至關重要的dealmaker。
另外,你也可以反過來想一想,如果不當老師,你會不會在一定程度上“松了一口氣”?如果會的話,原因是什么?這里面可能藏著你在職業(yè)選擇方面的dealbreaker——那些會讓你難受的要素。
舉個例子。你可能向往老師耐心教導學生的樣子,但也看到他們早出晚歸很辛苦,所以想到以后不當老師的話,會覺得“至少不用承受那樣的辛苦”。那么你的dealmaker大概與引導青少年互動相關,而你的dealbreaker可能是每天超時工作。
第二個方法是,將不同的擅長加以區(qū)分,這樣會引導你做出更合理的職業(yè)選擇。
一部分我們的所長,并非出自興趣,也不是我們因為具有某些天賦才獲得,而完全是出于我們的勤奮努力。我們可以稱之為“擅長的主動技能”。
于是,在選擇職業(yè)方向時,我們往往會出于“不想浪費本領”的原因,去尋找那些可以用得上這些技能的職業(yè)。比如,你可能想過,我努力學會了畫畫和烹飪,那我將來想當畫手或廚師,或者至少,選一份能夠用得上繪畫或烹飪技巧的工作?這樣的選擇聽起來似乎順理成章,但它有一個潛在的問題,就是容易陷入“自我異化”的陷阱——你和這份工作之間的核心連接點是你學會的這些技能,但這屬于一個人工具屬性的范疇,而不是你這個人本身。
而另外一部分我們的所長,是我們天生的興趣所向,且又有先天環(huán)境以及我們的天賦加持,可以稱之為“擅長的被動技能”。它們是與你這個人本身關系更緊密的一類擅長。比如,如果你從小就擅長觀察和體會環(huán)境當中的細節(jié),那么像攝影、店鋪運營這樣需要從業(yè)者擅長觀察細節(jié)的工作,可能和你本身的適配度就會較高,即使你一開始完全不懂攝影或運營技術,也可以通過培訓學習來逐步掌握。
從你的來信看,我猜測你可能比較擅長需要動手的事情(畫畫、做菜),也比較擅長描繪你對生活的細致體會(畫畫、寫日記)——這里也可以做一個區(qū)分:假設你有一位擅長覺察自己情緒的朋友,ta也畫畫,但ta沒有提到自己熱愛生活、喜歡記錄生活,而是說自己喜歡通過畫畫來抒發(fā)內心的情感。對應到職業(yè)的話,你可能就會比ta更適合在自媒體上做生活類內容創(chuàng)作者,而ta可能會更適合做與藝術創(chuàng)作相關的工作。
總的來說,通過挖掘自己對已知職業(yè)的具體好惡,以及用區(qū)分的方式來探索自己的擅長,你會漸漸對自己的職業(yè)取向有更多清晰的認知。
祝你找到讓你快樂的職業(yè)方向!
陳紫嫣
(陳紫嫣,心理科普內容創(chuàng)作者,曾任心理行業(yè)頭部媒體內容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