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抑郁癥談虎色變,是因為對抑郁之后怎么生活缺乏想象力。拿到診斷之后去做心理咨詢,咨詢師問:“未來有什么打算?”來訪者說:“先要治好病?!?/p>
所有人都盯著這唯一的方向?!爸尾缓貌∵€有什么生活可言?”但這完全不是事實。有很多抑郁的先行者,邊抑郁邊活出了一番氣象。
首先說職業(yè)。我認識很多抑郁者在崗位上盡職盡責,做到了團隊中高層,或者自己創(chuàng)業(yè)。相比正常人可能更辛苦,做完一個項目像丟了半條命(正常人其實也是),但業(yè)績上一點不輸于人。他們會摸索適合自己的方式,運動,服藥(了解匹配自己體質(zhì)的用藥方式),想辦法把工作壓力撐下來。抑郁發(fā)作會讓工作能力受損,這是事實。但另一事實是,最后總能想辦法把任務完成,前提是他有完成的熱情。當然,如果一份工作要求高,節(jié)奏快,還讓人毫無熱情,抑郁者也許啃不下來——那恐怕是正常人的超能力。
我也見過很多抑郁者在科研機構(gòu)做學術。一個冷知識是,抑郁者更擅長坐冷板凳,心更細,手更穩(wěn),耐得住枯燥瑣碎的重復勞動,這正好是學術工作者需要的好品質(zhì)。另一方面,好的學術工作者需要創(chuàng)造力,需要靈感。剛好有些抑郁癥有雙相障礙,靈感往往會涌現(xiàn)在輕躁狂期。而且,1%的靈感其實就足夠用了。
有些抑郁者很能賺錢,當然這只是少數(shù),但重點是,你可以允許自己有這種想象。下次當咨詢師問你有什么打算時,你也可以把目標定為“想做一個發(fā)財?shù)囊钟粽摺薄?/p>
也有一些抑郁者會降低消費水平,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那么高的物欲,也許選擇回老家,做一些簡單的工作,同時享受生活。
不少脫口秀演員在表演中提到過自己有抑郁史,正在服藥,或者正在看心理咨詢師。我碰巧也認識幾個這樣的朋友,這個行業(yè)說不定意外地適合抑郁者。文本創(chuàng)作需要對自身的負面情緒進行更敏感、更深入和尖銳的覺察,并通過這些負面情緒聯(lián)結(jié)更多的觀眾。
抑郁者也可以寫書。抑郁科普著作《正午之魔》的作者安德魯·所羅門就是長期抑郁者。
抑郁經(jīng)驗是取之不盡的創(chuàng)作源泉。我非常喜歡的一本漫畫書,作者艾莉·布羅什也是抑郁者。她能捕捉最微觀的情緒,她描繪抑郁發(fā)作時的狀態(tài),每一頁都會狠狠戳中你。
有的抑郁者會成為出色的藝術家,攝影師、演員、歌手、樂手,還有編劇和導演。
我的朋友李俊杰寫過一本書《我是個年輕人,我得了躁郁癥》,他在書中提到過一位精神科醫(yī)生。當他第一次拿到醫(yī)生開的處方時,擔心安定類藥物對身體有副作用,醫(yī)生對他說:“開給你的藥,我自己就在吃,而且分量是你的兩倍!”這說明抑郁者在服藥的同時也可以成為醫(yī)生、治療師,因為自身的處境會更容易理解并鼓舞病人。
不只是醫(yī)生,抑郁者也熱衷于成為各種各樣的助人者,從事教育、咨詢輔導,或者陪護。幫助別人也會讓自己收獲意義和價值感,這正是他們需要的。抑郁者也更擅長幫助其他抑郁者,有的抑郁者會組建社群、互助會,從事相關主題的科普,有的還走上了全職博主的道路,很多抑郁者會投身公益和慈善。
在與抑郁肉搏的過程中,有些抑郁者發(fā)展出了一些興趣愛好,比如,旅行、跑步、健身,這又進一步成為他們的生活方式。
人際關系的腳本也值得一提。抑郁者并非孤家寡人,很多抑郁者有長期穩(wěn)定的伴侶、密友,也順利組建家庭,生養(yǎng)后代。他們和身邊的人彼此關照,有沖突,也會和解,能相互看到對方的不容易,有高質(zhì)量的交談,享受在一起的多數(shù)時刻。
也有很多是在抑郁之后才收獲更好的關系的。抑郁打亂了他們原有的生活節(jié)奏,讓他們放慢腳步,更關注自身感受,花更多時間與身邊的人交流。我有過不止一位來訪者,是因為抑郁之后才開始接觸心理學,不僅改善了跟伴侶、孩子的關系,還推動了跟上一代的交流。上一代父母常常是看到子女的抑郁,才開始反思過去的教養(yǎng)方式……過程當然很曲折,但最終結(jié)果是促成了他們與原生家庭的和解。
離婚的也有。但未必是婚姻失敗了,而是更自由了,享受一個人生活的狀態(tài)。有一些人的痛苦就是在特定關系中加重的,抑郁給了他們結(jié)束一段不健康關系的勇氣。
抑郁者還可以過成什么樣?也許你可以再補充幾個不同的腳本,它們可以是你自己親歷的、見證的,或者聽說的。抑郁之后掙扎過,痛苦過,但現(xiàn)在還好。不是抑郁癥好了,只是生活還好。抑郁還在,還要服藥和定期復查,時不時還會情緒崩潰,也許在生活中占15%或者50%。但因為生活中還有一些不錯的部分,抑郁好不好就沒那么重要了。
但不要有壓力。那些人可能是命好,是幸運兒,是極少數(shù)的例外,他們是怎樣的并不意味著別人都要跟他們一樣。但無論如何他們提供了想象的模板。
治病是選擇之一,可能是所有人都要先試試看的選擇,但不必把全副身心都放在“病治不好我就完了”的恐慌上。
這不是否認苦難,只是為遙遠的未來增加點信心。事實上,哪怕最幸運的抑郁者,也并不能一下子就找到上述腳本。無論多迷茫,不要放棄想象的權利。抑郁者也有很多條路,說不定有一段還不錯的人生,正在某條路上等著你。
(摘自“李松蔚”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jié),李雅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