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治是小學階段的重要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道德觀和價值觀方面起著關鍵作用。本文聚焦于探討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上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途徑,闡述了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分析了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應用原則和具體策略,旨在通過優(yōu)化教學內容與方法,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達成素質教育目標。
一、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
思辨是一種認知活動,它基于所觀察到的現象或概念,對這一現象或概念的一個或多個對象進行分析和綜合,從而構建該現象或概念的整體圖景。小學生的思辨能力,就是運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充分認識現象,進而對現象進行正確的推理、判斷和評價。這種能力對小學生的思想品格教育起著重要作用。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課程目標中,思考、分析、判斷、評價和選擇的能力是核心。
思辨能力是當今社會高素質人才所要具備的核心能力之一。在小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既符合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也符合學生發(fā)展的需求。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踐行法治教育,努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互動交流能力和思辨能力等,教學內容既要符合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又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使學生在學習、探索及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性格和行為習慣,為他們未來學習和發(fā)展做好鋪墊。正確的價值觀能夠引導學生在善與惡、對與錯、美與丑的問題面前,經過思考做出正確選擇。小學階段是學生道德形成和發(fā)展的關鍵時期,筆者通過觀察發(fā)現,學生開始了解行為的社會規(guī)范,并且認識到自己必須遵守這些規(guī)范。小學道德與法治課通過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辨別問題的能力,以及讓學生明白能做什么、應該做什么,可以很好地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打下堅實基礎。
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理念落后
一些教師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束縛,面對新知識、新觀念,未能積極改變自身。此外,還有部分教師固守傳統(tǒng)教學模式,在課堂上看似進展順利,但學生所學的知識陳舊,如內容過于簡單且與實際聯系不緊密,難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未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課堂缺乏活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對事物的理解比較直觀。此時,教師就要在教學中選擇生動的故事和圖片來充實課堂,盡可能地減少學生的文字閱讀量。在現實中,部分教師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不顧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把教材內容直接講給學生聽,或者在沒有了解學生實際學習情況時就完成教學任務,這種教學模式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疲乏,使學生錯誤地認為道德與法治課就是一門枯燥的說教課。在教學實踐中,仍有部分教師為圖省時省力,采用簡單粗暴的教學方式。他們將教材中的重點內容直接摘錄出來,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這種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在課堂上看似在機械地記憶知識,實則處于無效學習狀態(tài)。即便學生花費大量時間將知識強行記下,由于缺乏對知識本質的理解,在面對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時,往往束手無策,無法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合理闡釋。久而久之,學生不僅難以將知識內化為自身素養(yǎng),更無法形成良好的思辨能力,這無疑背離了教育的初衷,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三、思辨能力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一)趣味性原則
在實踐教學的關鍵階段,教師需秉持因材施教、寓教于樂的理念,依據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特點與多元化興趣愛好,精心策劃豐富的課堂活動。通過巧妙構思,將學生的興趣點與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核心教學內容深度融合。如此一來,不僅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內在學習熱情,更能引導學生在充滿趣味性的活動中,主動開啟獨立思考的大門,鍛煉敏銳的辨別能力。在探索的過程中,學生能夠自然而然地接受道德與法治觀念的熏陶,實現知識的內化與素養(yǎng)的提升,真正達成“潤物細無聲”的浸潤式教育目標。
(二)激勵性原則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渴望被關注與認可的成長時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有著強烈的自我表現欲,尤其是中低段年級的學生,對各類班級活動更是懷揣著高漲的熱情?;趯W生這一鮮明的學習特點,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需捕捉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的關鍵要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課堂參與情況,以敏銳的洞察力發(fā)現學生的閃光點。一旦發(fā)現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認真思考問題等良好表現,我們就應及時給予正面且具體的引導和鼓勵。
(三)系統(tǒng)性原則
系統(tǒng)性原則作為優(yōu)化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成效的關鍵準則,其落地執(zhí)行猶如一條無形卻堅韌的紐帶,貫穿于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在實踐教學中,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非常重要。具體而言,教師需對教學目標進行拆解,在此基礎上,安排序列化的教學活動,以此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逐步深入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為其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搭建平臺。
四、思辨能力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培養(yǎng)策略
(一)精心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全力營造思辨氛圍
小學生的思維尚未成熟,在教學中需借助具體、鮮活的生活情境,故而教師應著力拉近教材與生活的距離。具體的做法是,模擬生活現象生成過程,助力學生理解課堂內容,進而培育其思辨能力。例如,在二年級上冊《周末巧安排》的教學里,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依據實際情況判斷自身行為的可行性,進而掌握合理安排時間的方法。倘若教師只是機械地照著課本內容宣講,學生便難以對自身行為做出準確判斷,畢競課本情境與學生實際行為存在差異。此時,教師可以與學生合作,演繹教材中“小寶,不可以”這一情景片段。當面對再睡一會兒、不想練琴、不想上興趣班、不想做作業(yè)等這些“不能”的情景時,教師組織學生就其中任意一種“不能”的情況展開激烈辯論。在辯論結束后,教師進一步拋出問題:“你們在生活中是否也遇到過類似這種‘不能'的情況?\"“曾經有過類似‘不能'的行為嗎?能解釋一下,當時為什么不想那樣做嗎?\"通過這一連串層層遞進的問題,有效推動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從效果來看,一方面,這些貼近生活的問題能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讓他們有豐富的內容可以表達;另一方面,激勵著學生在模擬的場景中主動發(fā)現問題、積極解決問題,學會提出疑問并進行自我反思,從而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思辨能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因年齡尚小、閱歷不足,在認識和理解問題時往往只能觸及表象,難以深入把握其內在精髓。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敏銳的洞察力,細致入微地觀察每一位學生,精準把握他們的個性特點,在思維的空白處給予恰到好處的引導與點撥。
道德與法治教材編排精妙、邏輯嚴謹,是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優(yōu)質“寶庫”。然而,學生受限于自身的認知水平,未必能完全領悟課本內容的深層含義。鑒于此,教師需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深度挖掘教材內涵,同時積極鼓勵學生主動剖析、大膽探究其中潛在的知識與價值。
(二)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激活學生思辨能力
如何激勵學生在各類學習活動中勇敢提出疑問、積極探索求知,一直是學術界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教師要從多元視角、不同層面展開深入研究,例如,如何營造積極互動的學習氛圍,如何促使不同智力層次、思維模式和認知情緒狀態(tài)的學生相互補充、共同進步,以及怎樣確保在學習活動中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深入思考、勇于實踐。
以三年級上冊《心中的\"110”》教學為例,教師可采用分組表演的形式,模擬面對陌生人的場景。教師引導學生交流討論,集思廣益,然后讓學生表演獨自在家時,面對煤氣修理工、鄰居奶奶、快遞員分別敲門的不同情況,思考并展示應對方式。通過這種表演活動,學生能夠深刻認識到,生活中有些陌生人會給予關心和幫助,如同朋友一般;而有些陌生人則可能帶來傷害。因此,我們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學會辨別是非,確保自身安全。
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熟練掌握教材內容,緊密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該年齡段學生的普遍特點,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主動拒絕煙酒與毒品》時,教師可提前布置任務,讓學生收集關于煙酒與毒品的相關資料,使其在課前對煙酒與毒品的危害有初步了解。上課伊始,教師提出一系列問題,如“你的家人長期抽煙喝酒嗎?大家覺得這樣的行為可取嗎?”“你們平時如何看待家人抽煙喝酒的行為?是否贊同?”“煙酒與毒品究竟有沒有危害?”等。在引導學生探討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教師還需進一步闡釋毒品的危害。教師通過充分的課前備課,在課堂上能夠靈活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在獲取知識、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同時,逐步培養(yǎng)思辨能力,實現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育人目標。
(三)豐富課外活動,強化思辨體驗
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同其他學科一樣,旨在為生活提供多元服務,其獨特價值更在于提升小學生的道德情感意識。作為小學德育的關鍵構成部分,其教學過程并非單純的知識構建,更核心的是強化學生的道德情感根基、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教師需強化課堂活動設計,深入了解學生的生活閱歷,策劃富有實踐意義的課外活動,并細致觀察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例如,教師可依據學生過紅綠燈的實際情形設計思辨題,如“當周圍無人時,我們可以無視紅綠燈嗎?\"通過倡導“等三分鐘而非爭一秒”的理念,助力學生養(yǎng)成遵守規(guī)則的習慣,以及鼓勵學生爭當“義務規(guī)則監(jiān)督者”等,培養(yǎng)學生遵守規(guī)則的良好習慣。
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將安全旅行記錄表中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踐,從多維度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依據授課內容和學生實際狀況選定角色后,教師可讓其他學生思考角色行為的合理性,剖析角色的形象與特點。例如,在開展“我的好習慣”活動時,為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教師可讓學生分辨誰是整潔的人、遏的人、粗心的人、細心的人、不講信用的人、信守承諾的人等。表演者依據上述性格特征進行演繹,其他學生則根據他們的表情判斷哪些是好習慣,哪些是壞習慣。尤為關鍵的是,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認真審視自己,檢查自身是否存在不良習慣,以及如何改正這些不良習慣,從而對自己有深刻且正確的認知。這種表演活動類的教學方式,既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又能在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中豐富學習體驗,在推理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推動學生推理能力的進一步發(fā)展。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實際參與情況進行系統(tǒng)總結,立足教材內容,引領學生回歸課本,為他們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進而深化教學效果。
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組織演講活動,以增強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一方面,教師可以從課本內容出發(fā),引導學生展開辯論。為此,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挖掘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素材,引導學生深人思考素材內容。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依據課本知識組織相應的辯論活動。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讓學生真正理解教材內容,將教材知識內化為自身的道德品質。
(四)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內化思辨能力
道德與法治課的意義不僅是理論知識的傳授,其核心目標還在于借助課堂教學培育學生的思辨能力。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絕不能陷入千篇一律的純知識灌輸模式,而應采用豐富多樣、趣味十足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活動。
倘若教師在每堂課上都重復相同的教學流程,學生極易出現厭倦情緒,甚至產生抵觸心理,這將使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陷入被動局面。因此,教師必須深入了解學生的個性化特質,依據學生的性格特點,精準選擇與之適配的教學方法。
以四年級上冊《變廢為寶有妙招》為例,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清晰理解“生活中的綠色”,以及“變廢為寶\"的概念內涵。在完成課本定義的學習與理解后,教師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鼓勵學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處理垃圾的方法、變廢為寶的實例,以及低碳生活的習慣等。隨后,教師借助多媒體設備,以直觀、系統(tǒng)的方式展示正確的垃圾處理方法,并教授學生如何巧妙利用廢棄物,實現變廢為寶。在這一教學過程中,若學生提出新穎的想法,教師務必及時給予肯定與鼓勵,并引導學生在課后記錄下來,在后續(xù)課堂上向同學展示自己的創(chuàng)意及實踐成果。當課程結束后,教師播放一系列變廢為寶的視頻,助力學生更深入地領悟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意義。此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各類環(huán)保實踐活動,以此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為學生未來形成更客觀、更正確的思辨能力筑牢根基。
綜上所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和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緊密相連,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優(yōu)化課程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等一系列舉措,切實強化教學效果,進而達成素質教育的預期目標。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南陽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