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過這樣一句話:兒媳和婆婆本是陌生人,是嫁娶將她們聯(lián)系到一起。
結(jié)婚后,自然免不了與婆婆有接觸。然而,與婆婆相處,彼此間生活習慣、認知不同,有時難免有沖突。因此,想要維持婆媳關(guān)系,盡量不要主動做這3件事。
堂姐剛結(jié)婚時,婆婆叫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
婆婆希望兩個小家庭住一起,她就和丈夫放棄剛買的婚房,住在婆家。婆婆要求她好好備孕,不要出去亂吃。無論工作多累,她也餐餐回家吃。家里掃地、拖地等各種活,婆婆都叫她一起干,她即使心里有不滿,也沒說過一個“不”字。甚至到孕晚期時,她還在幫婆婆照看門店生意。
結(jié)果,一家人還瞧不起她,覺得她好欺負。
一次,婆婆找不到她的金手鐲,懷疑是她偷的,就跑去找她對質(zhì),要她把金手鐲馬上還回來。就在那一刻,積壓在她心里多年的不悅一下子激發(fā)了出來,她和婆婆大吵一架,關(guān)系降到冰點,不久就和丈夫搬出去住。
婆媳間要想長久相處融洽,不能靠一味順從,更重要的是一開始就要先把話挑明。敢于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才能在遇到不合理時,及時反饋出來,讓婆婆知道對待你要把握好怎樣的分寸。
有時太有主見,可能不招人喜歡,但若是因為這樣壓抑自己,事事依著別人,只會徒增煩惱。
當婆婆要求過了分,要敢于堅定地說“不”,解釋清楚原因,讓婆婆知道自己的原則。兩人生活上保持距離,尊重彼此的感受,這段關(guān)系才能長久。
有些兒媳常常有種困惑:明明設(shè)身處地理解婆婆的不容易,到頭來卻吃力不討好、委曲求全。
心理學上有一個“過度共情綜合征”:一個人過多接收外界的負能量,很容易變得不開心,就像籠中鳥一般,被他人的意見牽著走,活得特別不自在。
《小巷人家》里,黃玲婆婆很喜歡在她面前嘮叨過往的苦日子。為了供孩子們讀書,家里欠了很多債,現(xiàn)在得拿孩子的錢還。
黃玲一聽,就備感心疼,不再向婆婆討要丈夫的工資,還差點搭上自己的。
婆婆生日那會,她還特地擺席、備壽糕,家里平時不舍得吃的肉食也全都拿出來,只為了給婆婆過個難忘的生辰。
可結(jié)果婆婆卻以桌子坐不下為由,讓黃玲去廚房吃。就這樣,黃玲只能配點鍋里剩的雞湯,和面一起攪拌著吃。
她一而再再而三地共情婆婆,沒有換來婆婆的在意,只是養(yǎng)大了婆婆的野心。后來,她慢慢看清婆婆的嘴臉,終于決定反抗。
婆婆想讓外孫去黃玲家蹭吃蹭喝,黃玲學著婆婆那套,哭訴自己家經(jīng)濟困難,實在養(yǎng)不起。最后,婆婆只好悻悻而歸。
共情難能可貴,過度共情卻是負累。
被婆婆的情緒牽著走,只會陷入婆婆的負面情緒里,放棄自己該有的權(quán)利和需求。因此,要更重視自我的感受,不要和那些忽視你需求的人一起欺負自己。
當婆婆試圖拿苦難道德綁架時,要有所察覺,趕緊從中抽身。修煉“看破不說破”的能力,保持沉默,直至她自己察覺到訴苦對你已經(jīng)不管用?;蛘撸樦牌诺脑捳f下去,但不理睬她不太好的意圖,我行我素。
婆媳間,該盡的責任,認真對待。該陪伴的人,用心付出。不過多浪費感情,牽扯情緒,兩人相處起來才能更平和、更順心。
夫妻私下怎么吵是自己的事,但當著婆婆的面吵,可能使原本的夫妻吵架變成婆媳翻臉。
婆婆在場時,你就事論事地說老公,這沒問題。但千萬不能辱罵和打壓,不然性質(zhì)就不一樣了。
電影《萬箭穿心》里,李寶莉嘴巴厲害,心里更是藏不住事。丈夫性格軟弱,她潑辣強勢,脾氣一點就燃。
婆婆來家里,她毫不避諱,在房間里罵丈夫。婆婆聽著屋內(nèi)模糊的吵架聲,心里很不是滋味。
兒媳當著她的面嫌棄兒子沒用,看不起他們鄉(xiāng)下人的身份,她看到兒子垂下頭、沉默不語的樣子,終于爆發(fā)了,站出來維護兒子,和李寶莉的關(guān)系徹底鬧僵。
看到婆婆、丈夫、兒子都一臉厭惡自己的神情,李寶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想要補救,卻換來的是冷眼相待。
丈夫去世后,婆婆對她依舊沒什么好臉色看,也不顧她獨自拉扯孩子長大的辛苦,阻斷她和孫子在家為數(shù)不多的交流,讓孫子從小和母親產(chǎn)生隔閡。
都說一個家只能有一個女主人,兒媳和婆婆各有各的小家,兒媳無論再怎么生氣,也要“關(guān)起門辦事”。
當婆婆面教訓丈夫,可能在婆婆眼里就變成向她示威。說丈夫沒出息,就像在內(nèi)涵婆婆沒有教育好兒子,無力托舉兒子成才。無形之中像在扇她的臉,她只會更心疼兒子,也會更傾向于兒子這邊。
因此,在婆婆面前,盡量不要打壓丈夫。即使心中再不滿,也要保持理性,不僅能避免婆婆對小兩口的干預,還預防婆婆“參戰(zhàn)”,加劇婆媳矛盾。
有句話這樣說:“結(jié)婚后,做個聰明的女人。婆家的事,記住要適當裝瞎,做到不聞,不問,不聽,不看,你會快樂很多?!?/p>
婆媳間有很多矛盾,是因為邊界感模糊不清導致的。和婆婆接觸保有分寸感,不是冷漠疏離,而是經(jīng)營關(guān)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