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崇尚速度的快消費時代,一個看起來反潮流的現(xiàn)象誕生了: 年輕人對與博物館有關的一切著了迷,而總給人莊嚴肅穆感的博物館,不僅走下神壇和年輕人玩到了一起,還越來越“皮”。近年來,與博物館有關的文化消費,正在成為年輕人新的生活方式。而越來越會用各種形式跨界講故事的博物館,正在迎來一個屬于行業(yè)的“文藝復興”。
2002年6月12日,陜西師范大學婦女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陜師大婦博”,現(xiàn)為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博物館中的一個分館)正式開館。這間屈雅君心心念“向(李)小江承諾過”的中國第一個婦女文化博物館里,有著當代中國女性學研究主要奠基人李小江帶著研究團隊下鄉(xiāng)做田野調(diào)查時采集來的471件女性人類學藏品。到2019年,這間博物館中的藏品,已從原來的四百多件增加到兩千多件,大多數(shù)藏品由民間參觀者自發(fā)捐贈。從學術界到民間,“陜師大婦博”的背后,有無數(shù)在女人和女人之間重新尋找自我的女人,還有在母親和女兒之間重新認識女人的男人。
沒有闡釋,它們“就是一堆破爛兒”
在陜西師范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工作了幾十年的屈雅君,往歷屆學生眼中的形象,除了“講課極有趣,本人極熱情”“以一已之力建了個博物館的猛人”外,提及頻率最高的詞是“摳”。
“復印紙張時一定要正反面都利用上。”在博物館開館之初,為了節(jié)流,屈雅君還把自家飲水機、咖啡機、茶葉搬來,供大家使用。博物館是免費參觀的,“走公益道路,不靠門票收益”的原則,是早在1997年博物館籌建”始,李小江和屈雅君兩人共同商定的。她們希望,那些帶著生活溫度的藏品,可以讓普通人更了解女性、讓學者對女性做進一步的縱深研究。
那時,李小江所開拓的當代中國女性學,在國內(nèi)才起步十幾年,屈雅君也是主要學者之一,她們頭上懸有無數(shù)個未知,女性在人類文明中,僅僅是操持家務的作用么?戰(zhàn)爭后方的姐妹們,是怎樣支援前線保家衛(wèi)國的?……這些問題的答案,除了在文獻里翻、在個體口述中采集,就是在女性用過的物品中尋找。
陜師大婦博里的藏品就是對各個時期女性的闡釋,沒有闡釋,它們“就是一堆破爛兒”。所幸,陜西師范大學(以下簡稱“陜師大”)為這批“破爛兒”提供地方,“陜師大婦博”一共搬三次家,從最初的60平米展室,擴展到如今的1100平米大展區(qū)。在這里,你可以重新看見,在男性史學視角下被忽視的“另一半人間生活”。
“我們的研究告訴世人,女人在歷史中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把女人的歷史補進去,宏觀的人文歷史才能被激活,因為這才是完整的人間生活?!崩钚〗f。
Women can do everything
博物館里有留言冊,至今積累了十幾本,上面有不同語種的留言,中文、英文、日文、韓文、藏文、阿拉伯文等。
有一條留言是:Men can do alot of things,but women cando everything ,據(jù)說是一位德國男外教留下的。
和普通博物館的詞條式描述不同,“陜師大婦博”的很多展品上,都盡量詳細地寫下主人的故事。即使她們沒有在歷史長河中留下驚天動地的壯舉,但物件透露出女性的生活痕跡,讓人心生敬意。
嶄新的緞面枕頭,主人是1946年訂婚的李鳳蘭,16歲依風俗與公雞拜堂,一輩子也沒見到因保家衛(wèi)國而犧牲的丈夫,卻保存著少女時代親手做的陪嫁枕頭。
結(jié)拜自梳女的照片背后是廣東順德婦女自梳不嫁的風俗。經(jīng)濟獨立的女性不愿倚靠男性生活,立志終身不嫁,相互幫扶。老姐妹們看起來堅韌又安逸,幾乎算得上今天互助養(yǎng)老的先行者。
還有作為衛(wèi)生巾替代品的樹皮、草須、土灰、破布、舊板鞋;有尖銳毛刺的硬產(chǎn)床;被家族寄予生子希望的掛件……這一件件物證,在安靜的展廳中仿佛發(fā)出波濤洶涌的浪潮聲。
它們會喚起參觀者怎樣的情感呢?
“感受到女性的重要與偉大”、“以后要對老婆、媽媽好點”是很多男性的感慨。
“我更尊重自己了?!币晃荒涿詫懙?。
有人曾問,愛是什么?在這間屋子里,愛就是感同身受。
這是我們的博物館
有了感同身受,就會有理解,有不計回報的支持。李小江回憶,去地方上做田野采集研究,其中婦聯(lián)工作人員永遠是響應最積極的群體。除此之外,但凡遇上需要溝通的情況,只要對方是女性,局面就很好打開,因為“她們會覺得是在給自己做事,為女人這個群體做有意義的事”。屈雅君一直記得,西安長安大學某退休珠寶研究專家用自己的工資購買了大量玉器捐給博物館,靠著義賣,幫她撐過了早期資金不足的窘境。
還有很多人和故事,李小江說到一半,揮揮手,“太多了,感動的事情太多了?!鼻啪a充講,“除了外界的支持,我們學校的學生也非常支持博物館!”
陜師大婦博不僅是女人的博物館,也是記載人間生活的博物館,用李小江的話說,這是屬于全人類的博物館。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把神秘的文物修復展公開在大眾面前,讓許多人了解到文物修復與保護工作的不易。歷經(jīng)時代的變遷,許多文物進入了沉睡,需要文物修復師還原面貌、喚醒活力。文物修復,既是一門手藝,更是一種文化傳承。
在這個越發(fā)浮躁的現(xiàn)代社會,年輕人總是會被光怪陸離的新鮮事吸引,鮮少能靜下心來一直投身一件事情。但在文物修復學校學習的一群年輕人,卻靜下心來,選擇了文物修復師這個用匠心守護古人智慧、用耐心重現(xiàn)古物光芒的冷門職業(yè),立志成為一名新時代的傳統(tǒng)手藝人。
文物修復師是怎樣煉成的?
文物修復是一門涉獵面很廣的交叉學科,各種你意想不到的現(xiàn)代化程序和工序,共同讓一件蒙塵已久的文物重見大眾,所以文物修復師所學專業(yè)也是五花八門,有物理、生物、化學、文物保護、歷史、考古、古代漢語、美術……當然還有最對口的文物修復。全國開設文物修復專業(yè)的院校不多,專職為文博行業(yè)培養(yǎng)職業(yè)技能人才的學校目前只有一家,就是坐落于西安白鹿原上的陜西文物保護專修學院。
學院的書記孫順杰介紹說,作為全國九個文博人才培訓示范基地中唯一的技能型人才培訓基地,其中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yè)的學生每年在80人左右,遠遠不夠行業(yè)的發(fā)展需要。
文博專業(yè)的學生一進校門,首先要明白職業(yè)道德,學習文物法規(guī)、文物保護政策等,然后就是加強素描、色彩、白描等美術專業(yè)課的學習,以及古代漢語、歷史學等能夠讓學生深刻理解文物知識的文化學科的學習。在三年學制中,陶器、瓷器、金銀器、青銅器、壁畫、玉器、書面等類別的修復都會學到,大一下半學期就開始有實踐課了,各類田野、考古工地、博物館都會有他們的身影?!斑^去這個行業(yè)大多是師徒制,老技工把自己的兒子、親戚帶入行,老師的風格對徒弟影響很大,不管優(yōu)缺點都會傳承下來。沒有系統(tǒng)美術課程,徒弟都是照著師傅的畫,看著像就好了?!蔽奈镄迯蛶煿鶗鴤b老師說,“通過學校系統(tǒng)培養(yǎng)的文物修復師,綜合素質(zhì)更全面,學校會將文物法、職業(yè)道德、美學知識、審美和歷史文化等學習貫穿始終?!?/p>
文博學科的教室也與眾不同,學校自主研發(fā)定做的修復專用工作臺上,打磨機、燈光放大鏡等專業(yè)器械一應俱全,殘缺的文物就在這里通過學生們的雙手重獲新生。學校給學生建立了文物修復標本室,讓學生接觸不同時代、不同器型的文物,通過不斷地練習實踐,培養(yǎng)出學生文物修復操作的手感和對文物的感情。在學校的練習,和他們將來在博物館、工地上所干的活是一模一樣的。比如在古建筑彩畫的教學中,老師會使用傳統(tǒng)的礦物顏料而不是現(xiàn)代的彩漆,因為只有了解傳統(tǒng)顏料在不同環(huán)境下的顯色變化,將來在真正的古建上操作才不會失誤。
文物修復技藝薪火相傳
央視拍攝的《大國工匠》記錄片感動了一票人,隨著國家對非物質(zhì)遺產(chǎn)的重視,大眾對手藝的認知也有所變化。但即使一片狂熱地研究“工匠精神”、“職人精神”,真正下定決心成為一名手藝人的還是少之又少。
“太苦了”是陜西文物保護專修學院的很多老師傅對學生實習生活的評價。一線實習的文博學生,干的工作又臟又累,他們在田野不是郊游踏青,而是觀察地形、撿拾瓦片,所到之處都是雜草叢生,蚊蟲叮咬是家常便飯,有時還會遇到野生動物出沒??碧降穆尻栫P也要有力氣使用,去實習的新生用上一天就會滿手血泡,腰酸背痛。這是個業(yè)務靠水平說話的行業(yè),每個人的操作水平一目了然,完全沒法“混日子”。郭書俠說:“文物修復師就像是文物醫(yī)生,隨著年齡的增長,接觸的東西越多、修的東西越多,積累的經(jīng)驗和技能就越豐富,自身的價值就越大?!?/p>
文物修復專業(yè)二年級的尚立婧在實驗室和同學們共同完成著小組作業(yè),今年她的校外實習已經(jīng)占了學習的大部分時間,在她看來,現(xiàn)場工地作業(yè),男同學勁兒大會比較方便,但是在實驗室修復,男女是沒有差別的,細心才是最重要的職業(yè)素質(zhì)。尚立婧今年20 歲,比起同齡人顯得安靜許多,她說因為這個專業(yè)總是和文物打交道,自己變得更耐心、更細心,連性子都磨平了。
“等我學成之后就是手藝人,現(xiàn)在只能算半個。”尚立婧覺得遇見這個專業(yè)很幸福。學習文物修復源自于她喜歡歷史,每當她碰到文物的時候,一股責任感會油然而生,她說:“和其他年輕人比,我們更懂自己的愛好是什么,很早就知道自己的職業(yè)方向是什么,其實挺幸運的,很多大學生四年學習后就轉(zhuǎn)行,或者很迷惘,學校教的東西在社會上用不上,我們就不一樣,轉(zhuǎn)行的非常少,學校學的技能在工作上全都能用上?!彪m然工地的日子比較辛苦,但比起在博物館科室里修復,尚立婧還是更喜歡去現(xiàn)場,她說:“我的夢想是有一天能幸運地參加一個古墓從頭到尾的挖掘,探究出一種未知的文化,這是一種非常神圣的感覺,我會非常有成就感?!?/p>
文物修復并不“高冷”,但十分磨煉人的耐性。煩瑣的修復步驟,需要慢工出細活,除了專業(yè)技能和超強的耐心外,高度的責任心和堅強的毅力不可或缺,只有一顆沉得下去的心,才能喚醒沉睡的珍寶。
在西安,一提到“蛋蛋哥哥”,相信許多熱愛歷史、喜歡逛博物館的小朋友都會歡呼雀躍起來?!暗暗案绺纭笔菑埡亡卧诓┪镳^界的“大名”,最初源自于在農(nóng)村小學支教時,名字里的“鑫”字孩子們不會寫,他就畫了三個圈代替,淘氣的孩子就把他叫作“蛋蛋老師”,后來面向孩子進行博物館講解與教育活動時,就成了“蛋蛋哥哥”。這位蛋蛋哥哥至今還保持著西安博物院累計講解—千多小時的志愿者紀錄,不僅如此,九年多來,他僅在國內(nèi)就“刷”了四百多家博物館,是名副其實的博物館達人。
張和鑫是從2012年開始關注博物館兒童教育的,經(jīng)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觀察和實踐,通過對數(shù)百個家庭的問卷調(diào)查,他總結(jié)出了十條限制孩子們走進博物館的負面因素,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孩子走進博物館聽不懂,不愛聽。因此張和鑫最先從這個問題入手,編寫適合孩子們聽的博物館講解詞。這個工作可不容易,首先你要了解孩子,其次你還要掌握與孩子溝通的技巧,為此張和鑫還學習了兒童心理學課程,從科學的角度去理解他的小聽眾。
給孩子講博物館比給大人講難得多,天文地理、自然物理、藝術科學都得學習。如果孩子問“古代的人沒有衛(wèi)生紙,他們上完廁所怎么辦?”就要給他講解古代的衛(wèi)生習俗;如果孩子問“為什么三棱的青銅戈要比平面的戈殺傷力大?”就需要從醫(yī)學、創(chuàng)傷學的角度給出科學的解釋。為了成為一名合格的兒童博物館講師,張和鑫每天都保持一定的閱讀量,并且對博物館里的展品進行各種角度的觀察和了解。
兒童博物館講師不光是要像“雜貨鋪”一樣包羅萬象,還需要基于博物館既有展覽,結(jié)合孩子們的認知習慣和接受能力,把知識重新組合排列后傳輸給孩子們。張和鑫想到了向繪本學習、向迪斯尼的兒童電影學習,他們最會講故事,他們最能抓住孩子們的心,如今,張和鑫家里的繪本已經(jīng)足夠開一家小型繪本館了。
而對孩子們來說,最吸引他們的學習方式依舊是“游戲式”,可以親身參與體驗的。為此張和鑫給孩子們策劃設計了很多活動,比如“歷史劇”、“博物館奇妙夜”、“皇宮里的神秘宴會”等。
一直以來,以成人為主要受眾的博物館講解詞很難讓孩子們對歷史產(chǎn)生濃厚興趣,但在張和鑫獨創(chuàng)的活動和講解下,孩子們在博物館玩得非常開心。這些帶孩子逛館攻略將一一披露,爸爸媽媽們快來一起學學吧!
第一招
逛博物館前,家長應提前做好準備
首先,一定要對計劃參觀的博物館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比如主要的陳列、開閉館的時間等,國內(nèi)大多數(shù)博物館都是周一閉館,如果不提前查好相關信息很可能會吃閉門羹。
其次,走進博物館要“三分看,七分聽”。由于國內(nèi)博物館陳列策展的特殊性,博物館對于普通觀眾來說還比較“專業(yè)”,所以參觀博物館請一個講解員是非常明智的做法,特別是帶孩子參觀時。國內(nèi)大多數(shù)的博物館都會提供講解服務,一般分為人工講解和機器導覽兩種,推薦大家有條件的話盡可能選擇人工講解。最后,如果是家長帶孩子參觀博物館,那么出發(fā)前讓孩子看一些相關紀錄片或者書籍,一定會讓你們的博物館參觀收獲滿滿。
第二招
不要讓孩子來博物館“背書”
具體到孩子,參觀博物館時更應該淡化知識上的要求。相當多的家長帶孩子走進博物館,最常說的三句話是:“你好好聽,把老師講的內(nèi)容都記下來”、“你記住了沒有”、“你聽懂了沒”。這三句話看似沒有問題,可是當你深入分析背后的思維邏輯,你就會發(fā)現(xiàn)這三個問題集中反映了很多家長的功利心態(tài)以及對博物館的不理解。
孩子們走進博物館,第一重要的是興趣的培養(yǎng),如果一開始就把知識學習放到第一位,而且缺乏科學的手段,那么孩子們對博物館的印象就會很糟糕,從而產(chǎn)生抗拒心理。家長們的眼光可以長遠一點,把讓孩子們愛上博物館作為目標,讓孩子們將參觀博物館內(nèi)化成一種自覺,成為一輩子的愛好。其次,博物館對孩子們最大的價值體現(xiàn)在對孩子們的思維與觀察力的鍛煉,帶孩子參觀博物館一定要讓孩子多觀察、多思考,而不是像上課一樣被“灌輸知識”。家長們可以試著引導孩子去觀察不同時代展品的材質(zhì)有什么不同,或者具體到某一類展品上的紋飾有什么特點。這樣的引導式參觀、陪伴式參觀,對于孩子思維能力、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是非常有效的。
第三招
為各種年齡段的孩子選擇合適的博物館
其實為孩子選擇博物館很復雜,但是大致可以沿著這樣一個原則進行,將孩子劃分成學齡前、小學低段(1 到2 年級)、小學高段(3 到6 年級),學齡前的孩子,建議多選擇生物自然類博物館;小學低段的孩子多選擇科技類博物館、民俗體驗類博物館,可以稍微增加一些比較有趣味的人文歷史類博物館(比如史前遺址類博物館);小學高段的孩子就可以有計劃地以歷史為主線,進行歷史與藝術類博物館的參觀學習。
此外還需要關注一下孩子們的喜好。比如孩子喜歡軍事,就帶他參觀軍事類、兵器類展覽的博物館;孩子喜歡動物,就帶他去參觀自然博物館,也可以將孩子帶到人文歷史類的博物館里進行動物主題的參觀,當然這樣的嘗試需要家長提前做足功課并對參觀的內(nèi)容和路線進行設計。
如今全國博物館總數(shù)已達5136家(2019年全國文物局長會議數(shù)據(jù)),2018年全國博物館舉辦各類展覽超過2萬個,近10億人次走進博物館。無論是城市窗口的各級公立博物館,還是遍地開花的私人博物館,參觀博物館日漸成為大家的一種生活方式。你可以在“能吃的博物館”里用百年茶壺沏茶,也可以在“瓷房子”里邂逅一只瓷貓的伶俐;你可以在鐘表博物館了解用古怪方式上發(fā)條的鐘,也可以在百履堂感受什么叫“小腳的解放”,甚至可以在煙草博物館欣賞到古怪的煙標和煙盒……走進值得一逛的各式博物館,你的旅行地會再添一景。
蘇州博物館
坐標:蘇州
蘇州博物館新館被譽為“中國最美的博物館”。這座博物館在藏品和展覽設計上并不突出,但是整個博物館的設計與空間布局是最大的亮點。世界著名建筑設計師貝聿銘先生及其團隊親自操刀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置身在蘇州老城中,白墻黛瓦,清水環(huán)繞,一步一景,處處驚喜,真是應了“人在畫中游”的那種氛圍。
良渚博物院
坐標:杭州
這是一座新建成開放的史前遺址類博物館,它的陳列做得非常細致并且人性化。在展覽設計上,角度、思路非常清晰,布展的手段豐富多樣,文物展品與模型、視頻動畫、輔助圖版的配合很密切,幾乎不用講解員講解,你就能夠?qū)α间具z址遺跡背后的歷史有清晰的了解。
觀復博物館
坐標:天津
很多小伙伴們認識馬未都老師都是由《百家講壇》的“馬未都說收藏”開始的,殊不知他還是中國最早創(chuàng)辦私人博物館的人之一。觀復博物館的名字出自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六章,“觀”即看,“復”即—遍又—遍。世間萬物你只有靜下心來—遍又—遍反復仔細觀察,才能認清它的本質(zhì)。觀復博物館分設五個展館,分別是占地700平方米,分六個展廳陳列了明清古家具的精華共200多件的家具館;常年展出唐代至清代一千多年間中國古代官窯、民窯瓷器150多件的陶瓷館;展示陳逸飛、楊飛云、陳衍寧、劉文進、羅中立等現(xiàn)當代中國知名畫家的作品及十多件現(xiàn)代雕塑品的油畫館;展出古代工藝品200余件,分三個展廳的工藝館;最具特色的全國唯一集中展出古代門窗的門窗館。
周園
坐標:南京
周園位于南京市溧水區(qū)白馬鎮(zhèn),是中國最大的私人收藏館,由英籍華人周賀桐先生創(chuàng)設,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享有“北有故宮,南有周園”的美譽。周園于2007年正式對外開放,占地面積一百多畝,由周園、文化藝術展示中心及徽文化精品體驗中心三部分組成。周園院落由御膳房、尚書房、養(yǎng)心殿、太和齋、保和齋和獅龍?zhí)?、千佛廊等組成,整個院落呈如意形。園內(nèi),有占地30平方米的紅木床王、樹齡3000多年的獨木桌王、重達6.5噸的龍鳳硯臺、珍稀的紅豆杉茶海、大大小小4000余尊石刻佛像、2000多平米大型精美手繪壁畫。
粵唯鮮博物館
坐標:天津
粵唯鮮號稱天津首家私人博物館,也號稱是能吃的博物館。由意大利建筑師鮑乃第設計,英國人建造,主體建筑俗稱“疙瘩樓”。京劇大師馬連良曾在此居住,現(xiàn)在是國家3A級景區(qū)。如今粵唯鮮在天津有三家分館,分別是河北路上的“華蘊博物館”、體院北的“雋禎博物館”和馬場道上的“古雅博物館”。這三家分館由于主題不同,所收的藏品也大有不同。在這里吃飯別有風味,觸手可及都是古董,但千萬小心別打碎了,隨便—件擺設都是價格不菲啊。
湖北省博物館
坐標:武漢
現(xiàn)有藏品24萬余件(套),國家一級文物近千件(套),尤以商周青銅器、戰(zhàn)國秦漢漆木器、楚秦漢簡牘、先秦及明代藩王墓出土的金玉器為特色,體系完整、數(shù)量豐富、質(zhì)量精湛、地域特色鮮明,在國內(nèi)外享有盛譽。鄖縣人頭骨化石、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曾侯乙尊盤、虎座鳥架鼓、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云夢睡虎地秦簡、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為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zhèn)館之寶”。2024年開發(fā)文創(chuàng)產(chǎn)品超300款,如曾侯乙編鐘鹵蛋牛肉面、虎座鳥架鼓冰箱貼等,年銷售額破億元。
陜西歷史博物館
坐標:西安
陜西歷史博物館被譽為“華夏珍寶庫”,依托陜西地區(qū)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擁有國內(nèi)其他博物館難以企及的館藏體系,無論是數(shù)量、等級、譜系還是類別,都可“傲視群雄”。陜西歷史博物館基于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而舉辦的“大唐遺寶展”、基于西安及周邊地區(qū)數(shù)量龐大的唐代貴族墓葬考古發(fā)掘舉辦的“唐墓壁畫展”都是國內(nèi)絕無僅有的頂級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