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江河湖庫修史著書,是水利史專家為之執(zhí)著奮斗的事業(yè)。跋山涉水尋遍江河湖庫,埋首故紙查閱浩瀚史料…40年來,他勘察考證,走訪調研,參與編纂完成的《中國水利百科全書》《中國河湖大典》《中國水利史典》等書籍,讓一條條江河、一個個湖泊的緣起逐漸清晰。
十年一線工作,助力研究轉化
20世紀五十年代,考入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水利系?!吧蠈W時,為了理解一些專業(yè)名詞,常常尋遍圖書館藏書,也沒有尋得令人滿意的答案。如果能夠有幾本系統(tǒng)普及水利專業(yè)知識的書,該有多好?!北藭r,一顆種子深埋在他心中一編纂一套系統(tǒng)展現我國水利事業(yè)發(fā)展脈絡的書籍。
大學畢業(yè)后,鄭連第來到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師從中國水利史學科奠基人姚漢源教授。研究生畢業(yè)后,他參與到遼寧省本溪市回龍山水庫和吉林省白山水電站的建設之中。從開挖隊、工程技術處再到生產指揮部,10年間,鄭連第積累了豐富的水利工程建設一線經驗,也為此后從事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礎。
時間來到1985年,那顆編書的“種子”迎來萌發(fā)機遇。原水利電力部決定出版《中國水利百科全書》,時任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副主任的鄭連第,負責水利史分冊相關編纂工作。散布的資料如何收集、全書如何編纂…鄭連第不停地查閱資料、研讀文獻,前往各地水利工程遺存和遺跡開展調查研究。最終,在鄭連第以及水利系統(tǒng)700多名專家學者共同努力下,《中國水利百科全書》于1991年成功推出
10年后,《中國水利百科全書》第二版修訂啟動。這次,編輯團隊面臨的挑戰(zhàn)是如何合理重構全書框架?!八聵I(yè)不斷發(fā)展,細分領域越來越多,全書結構既要分得全,更要分得清、分得準,真正發(fā)揮工具書的作用?!编嵾B第說。經過上千位專家參與討論,全書形成以水利史、水力學、水環(huán)境等21個分支組成的目錄框架,首次系統(tǒng)梳理我國水利事業(yè)發(fā)展現狀。
時至今日,看著拿在手里的第二版《中國水利百科全書》,鄭連第仍感自豪:“這套書為全社會提供了權威的基礎水利數據,對水利學術研究和行業(yè)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編碼江河湖庫,填補研究空白
打開墨綠色硬質封皮,翻閱密如蛛網的水系圖,仿佛就走進河流奔騰、萬頃碧波的河湖世界。5960個江河湖庫條目,濃縮在1400多萬字里。書的名字是《中國河湖大典》。有了這套書,江河湖庫便有了獨一無二的身份編碼?!编嵾B第輕撫書本。
為何要為江河湖庫編寫一本“姓名大全\"?“中華民族向來有編纂水利志的傳統(tǒng),流傳千余年的《水經注》記載了1000多條河流的水文地理、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等,為后人留下了豐厚珍貴的文獻?!编嵾B第說,“編纂一本展現全國水系狀況、水利發(fā)展成就的水利志,是我的心愿?!?/p>
2004年,水利部啟動《中國河湖大典》編纂工作,已經退休的鄭連第擔任常務副主編兼專家組組長,他和團隊成員一起用文字、照片等展現江河湖庫的面貌,為各水系提供翔實的資料…
權威準確是《中國河湖大典》編纂的重要原則。為保證全書規(guī)范一致,大典編纂規(guī)則、編輯加工規(guī)則、制圖圖例規(guī)則等陸續(xù)出臺。為確保圖文準確,編輯團隊與作者反復溝通,查閱大量材料,核查、增補、修改?!盀榱艘粋€數據,團隊在各種典籍資料里一字一句地搜尋,還經常需要跑到現場確認?!编嵾B第說。
十年磨一劍。2014年,《中國河湖大典》出版。從大江大河到山澗溪流,10卷11冊、6247張彩色照片,條目清晰、邏輯嚴密、內容完整。僅署名作者就有3000多人,更有許多無名作者參與其中。這套書較為全面地記錄了21世紀初我國河流湖泊的基本信息,是了解我國河湖狀況特別是水資源狀況的重要依據之一。
《中國水利史典》是鄭連第學術人生的另一項重要成果。2010年,在《中國河湖大典》編纂期間,水利部啟動《中國水利史典》編纂,重任再次落在當時年逾七旬的鄭連第肩頭,從此又是十載春秋。“《中國水利史典》的出版,填補了中國水利古籍整理出版的空白,對保存水利歷史文獻具有重要作用,為當前水利工程建設管理,開展防洪、灌溉等提供了重要借鑒。”鄭連第說
3套著作,編纂工作跨越40個年頭。鄭連第介紹,《中國水利百科全書》奠定了水利專業(yè)書籍的框架體例,《中國河湖大典》全面勾勒我國江河湖庫面貌和治水實踐,《中國水利史典》全面收集相關水利史文獻,3套書貫通古今,一脈相承,共同構建了水利權威工具書體系。
采訪當天,鄭連第推著一輛載滿書籍的小車走進辦公室,談至興濃處,便起身摘下眼鏡,熟練地翻開對應的書頁,伏在桌子上逐句查找?!巴度胨费芯渴聵I(yè),我感到很幸福、很滿足?!编嵾B第說。
(摘自《人民日報》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