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共和國首都亞松森召開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九屆會議上,中國政府申報的“春節(jié)一一中國人慶祝傳統(tǒng)新年的社會實踐”被成功列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
作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基于中國人在漫長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生活中對自然、社會的認識,承載著中華文化所蘊含的豐富的習俗儀禮、技藝與知識,表達了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一遺產(chǎn)項目不僅有助于提升個體道德修養(yǎng),促進家庭和睦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也為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和文化創(chuàng)造力提供了持續(xù)不竭的動力。
事實上,關于中國老百姓過年及相關年俗的話題,每年都會隨著春節(jié)的臨近,成為海內外公共文化領域的熱門話題。隨著春節(jié)申請非遺成功,相信這一中國傳統(tǒng)佳節(jié)的熱度,還將進一步提升與持續(xù)下去。
皇城根下說年俗,實在是說不完、道不盡的喜樂與講究。須知,老北京的民風民俗,本就五花八門,異彩紛呈;更何況這年俗,即所謂過年的風俗與習俗,作為明清兩代皇城的老北京,比之南北各地,自然又多了一分可圈可點的看點。其間的典故,無論是南北過往于此的文人墨客,還是祖輩定居于此的本地居民,為之孜孜以求、津津樂道者,始終不乏其人。
記得路工先生曾輯錄了一部《清代北京竹枝詞》,雷夢水先生又輯錄了一部《北京風俗雜詠》及《續(xù)編》,這些都是以詩歌方式來記錄老北京風俗的好篇什,讓后人在朗朗上口的詩句中品味過往。但他們都漏掉了一個好本子 那是一部整整一百年前原汁原味的老北京“風情宣言書”,那是一場整整一個世紀之前皇城根下京腔京韻的“實況轉播”,那就是以一百首詩歌記錄京城百年時尚的一部“奇書”— 《王風箋題》。
《王風箋題》,晚清丁立誠(1850—1911)著,收歌詠北京的風俗詩一百首,完稿于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十月間。直到20年后,民國9年(1920年)才由他的兒子、西泠印社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丁輔之(1879—1949),用他創(chuàng)制的“聚珍仿宋體”印制出來。這個字體可是中國第一個獲國家認可的,有自己版權的字體一即現(xiàn)在使用的所謂“仿宋體”前身。1920年,剛過不惑之年的丁輔之收到了“內務部批第六三五號的政府批文,成為這一字體的版權所有者,并迅即將這一專利技術用于印制其父的遺著《王風箋題》。
《王風箋題》,從立意、完稿到成書、印制,一直都系出名門,堪稱精品。丁氏一家人為此書花費了20年心血,從父親的精心撰著,到兒子的精工印制,無一不體現(xiàn)著那個時代知識精英群體的人文關懷與家國情懷。
丁立誠,字修甫,號慕倩,清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清末著名藏書家“八千卷樓”樓主丁丙之侄、丁申之長子,同治六年(1867年)補錢塘縣學生員,光緒元年(1875年)鄉(xiāng)試中舉人,官內閣中書。其人自幼穎悟,濡染家風,助理長輩編輯“武林掌故叢書”《杭郡先輩遺書》《善本書室藏書志》等。
《王風箋題》的編撰,始于八國聯(lián)軍侵華之際,即1900年。身處時代危局之中的丁氏,為國運民生心懷憂憤,一時感慨萬千。他伏案疾書,撫今追昔,一番詩文吟詠,不免借題發(fā)揮 -看似描述京華風俗,卻意在諷世抒懷。同鄉(xiāng)錢塘徐珂為《王風箋題》作序,為之有明確申言:
詞意精妙,暗寓時事,蓋有感于庚子拳變而作也。
另一位浙江杭縣人程宗裕,也看出了這本書的根本意圖所在,為之題詞日:
以風人之筆,寓春秋之思。世有解人,必當心折又豈特游戲云乎哉?
也正因為如此,國學大師俞樾當年便規(guī)勸作者不要將這部作品出版,明確告誡稱“語涉過激,勿遽問世”,以免因言獲罪。
這部杭州人寫老北京的“奇書”,因丁氏及其親友的種種顧慮,一直未能刊印出版。直到宣統(tǒng)三年(1911年),丁立誠病逝,后人為其整理遺著時,才將《王風箋題》的書稿刊印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辛亥革命爆發(fā)之后,朝代更迭,時世變遷,前朝著者的那一番諷世抒懷,也就沒有什么可避諱了,《王風箋題》的出版,已然具備了客觀條件。
現(xiàn)在來看《王風箋題》,雖然不乏作者憤世嫉俗、憂患滿懷的字句,但也從客觀上將百年前的皇城風俗,相當完整與真實地保留了下來。從京華風俗變異和社會文化變遷著眼,此書不啻百年京城風俗的現(xiàn)場檔案。書中不僅有形象生動的詩(歌)詞,還配有翔實周密的箋注,極具史料研究價值。尤為特別的是,書中有著數(shù)量頗豐的描述老北京過年風俗的詩文。
《王風箋題》中的春節(jié)風韻
毋庸多言,老北京過年,怎么個喜慶、怎么個玩樂,自然是大有來歷與講究的。《王風箋題》里就專列“敲年鼓”“寫春聯(lián)”“趕廟會”“走天橋”“游廠甸”“游燕九”“走百病”“摸門釘”數(shù)條,來呈現(xiàn)老北京年俗風味。
“敲年鼓”條原注曰:
以鐵為圈,以木為柄,柄系鐵環(huán),圈冒以皮擊之,咚咚然,名太平鼓,即年鼓也。與南方普通所稱年鑼鼓之年鼓異。京師臘月有之,兒童之所樂也。海寧朱聲元貢生锽,嘗有詩詠之日:六街咚咚鼓聲徹,蠢者以動句者茁。其聲剛勁氣激揚,綴以錚錚幾環(huán)鐵。瓦腔革面古制移,煉鐵糊紙憑膠漆。非非號日鼓,金聲革聲齊奏之。紙作皮膚鐵為骨,下擬斗柄上滿月。群星在掌光搖搖,耳畔蟄雷爭奮越。曾聽臘鼓知春生,況復土鼓迎時鳴。羯鼓催花石鼓獵,那及社鼓興
晚清明信片上的敲年鼓、玩魚燈、抖空竹耕氓。太平鼓擊擊且走,握之以左擊之右。一哄鞭過短箠聲,幾番高下小兒手。初疑方響梨園敲,旋兼中節(jié)銅丸拋。繁音颯諷砉然止,倏爾濤籟喧堂坳。朅來舞手復蹈足,日作嘔啞太平曲。何如擊壤康衢中,助汝含哺同鼓腹。
詩云:
錚錚雙環(huán)咚咚鼓,臘月街頭擊且舞。時節(jié)嘉平景太平,白雨青山有新譜。
老北京“敲年鼓”是每年臘月間的習俗,這“年鼓”又稱“太平鼓”,造型也挺獨特。這一種形態(tài)類似于撥浪鼓,但又比撥浪鼓體型更大、聲音更響的皮鼓,是京師兒童臘月間的特制玩具?!锻躏L箋題》引用了一首海寧朱聲元貢生的《詠太平鼓》詩,來說明“年鼓的造型與使用。這首詩轉引自《清稗類鈔》,是描述“年鼓”的代表性史料。
“寫春聯(lián)”條原注曰:
除夕以紅紙書吉語,揭于門,謂之春聯(lián)。實原本于孟蜀之桃符板,其后不用板而代以紙,謂之春聯(lián)。蓋始于明也。各省皆有之,京師尤盛。商店人家之門楣有耀皆賴此耳。屆歲闌,輒有文人墨客設席道左,對客揮毫者,其所以揭欒之商標日香墨春聯(lián)。
詩云:
春生一管書麟筆,迎喜門前映旭日。萬家正朔一番新,帝德皇恩協(xié)元吉。
過春節(jié)、寫春聯(lián),這對于中國各地民眾而言,都不陌生。但老北京寫春聯(lián)過年的風氣“尤盛”。文人墨客于街邊擺好筆案,現(xiàn)場揮毫寫春聯(lián)的情形,如今已不易見 百年前的北京城中,卻是常事兒。
“趕廟會”條原注曰:
廟會者,陳百貨于廟以待顧客。歲有定期,歷年不改。北方通行之俗也,京師尤盛,謂之日趕廟會,以趨之若騖狀其趕趁也。隆福寺在東四牌樓迤西大街,日東廟,其期為每月之九、十。護國寺在四牌樓迤北,日西廟,其期為每月之七、八。土地廟在宣武門外下斜街,其期為每月之三。東岳廟在齊化門外大街路北,其期為每月初一日至十五日,又三月初一日至二十八日。黃寺在德勝門外大關迤東路北,黑寺在德勝門外大關迤西路北,其期均為每年正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廠甸在正陽門外、琉璃廠中間路北。曹老公觀在西直門內路北,其期均為每年正月初一日至十五日。
詩云:
旬日一輪四廟會,以有易無趨牙會。五都物聚取諸宮,隆福城中市稱最。
趕廟會,在中國各地年俗中也屬慣例,但要趕老北京廟會,怎么個趕法可都有“章程”。廠甸、琉璃廠、東岳廟的廟會,正月初一到十五都有得趕,人山人海,角提多熱鬧了。這三地的廟會逛乏了,按上述“章程”辦,護國寺、隆福寺、黃寺、黑寺再挨個逛,廟會的熱鬧,可以湊到正月二十五。
老北京過年游玩三大去處,天橋、廠甸、燕九。走天橋,吃喝雜耍樣樣有,江湖把戲路路通;湊的是熱鬧,看的是稀奇。游廠甸,琉璃廠海王村里都是古玩字畫兒、古董玩意兒,去這里的都是兜里有幾個閑錢兒,懷里總揣著“撿漏”倆字的主兒。游燕九,就是去給邱道長過生日,仙道俗人都擠到白云觀去,想沾仙氣兒的去拜一拜,想沾喜氣兒的去樂一樂;據(jù)說當年宮里的太監(jiān)都去玩,真是普天下同樂的好去處。《王風箋題》里專列了“走天橋”“游廠甸”“游燕九”三條,說的就是這老北京過年游玩三大去處。
“走天橋”條原注曰:
天橋在京師正陽門南里許地,宏敞趁墟之賈,遐爾畢至。承平時,京師士大夫多有天橋酒樓之作。至于晚近,則歲遇春秋佳日及仲夏之游南頂者,輒經(jīng)此,謂之走天橋。婦女于元夕乘月走天橋,以為宜男之兆,則沿明代舊俗也。
詩云:
正陽門外天橋坦,棋盤街頭月華滿。人來午后倒趕城,王道平平歸緩緩。
游廠甸”條原注曰:
京師正陽門南,有琉璃廠,元代為海王村,以其地有琉璃窯,故名。自明以來,即為書肆薈萃之處,而所謂廠甸者,則在琉璃廠中間路北。歲以正月初一日至十六日,游人紛集,舉國若狂,謂之逛廠甸,逛游也。市集天初五日開始,百貸駢集,士夫之嗜古董者,婦女之愛珠翠者,皆于是求之。
詩云:
官窯監(jiān)督放衙晏,土高積山廣成甸。上元佳節(jié)看燈來,歸去游人拾遺鈿。
‘游燕九”條原注曰:
吳慶坻署 王鳳箋題 港港 王風箋題 一掃炎文昌琉璃易碎境二 期每月之九十 華 三箋撰場 十護國 涼? 吳慶坻題箋,丁輔之“聚珍仿宋版”印本《王風箋題》書影
京師西便門外迤西二里許有白云觀,為巨剎,花木甚多,祀元之邱真人。其開廟之期為元旦至二十日。真人名處機,號長春子,金皇統(tǒng)戊辰正月十九日生,觀即元之長春宮也。都人以是日致漿祠下,而游人紛集,男女雜沓,走馬蒲博,謂之燕九節(jié),亦日閹九,或日閹邱,或日宴邱,又謂之日會神仙。蓋相傳是日真人必來,或化縉紳或化士女,或化乞丐,于是羽士百結坐松下,冀一遇之。至宮監(jiān)之所以亦多往游者,則以真人昔嘗自宮也。
詩云:
邱真人奉白云觀,大會人來快游玩。歲歲燕九真仙臨,有緣遇之凡骨換。
老北京過年,還有一講究,是專為女子備著的,那就是“摸門釘”與“走百病”。這兩條,是正月十五、十六連著來的;這兩天,但凡你看著女子結伴在城門上摸索,在路橋上走動,可別詫異,這都是有講究的。
“走百病”條原注曰:
正月十六日之夜,婦女有結隊出游,祈免災咎。前一人持香辟人,凡有橋處相率以過,名日走百病。
詩云:
婦女結隊滿街走,佳節(jié)元宵莫 孤負。腰腳特健百病消,嫋娜風神 道旁柳。
“摸門釘”條原注曰:
京師婦女以夜出游至正陽門,手摸門上所著之釘,謂可得佳婿,兆宜男。然順康間已有此風,惟必在元宵,意謂可以祓除不祥,謂之走百病,用意不同耳
詩云:
門釘如乳暗觸指,摸得今宵心自喜。歸來定占男子祥,不管城隍管床第。
“走百病”是女子祈求自己身心健康、沒病沒災的;“摸門釘”則是女子祈愿自己嫁個好夫君、生個好兒郎的。這都是老北京過年才有的、獨特的女子祈福風俗。
此外,臨近年末,北京老百姓的取暖問題,是關系民生的大事兒,《王風箋題》中也有明確載錄與詩詠?,F(xiàn)在有暖氣片、地暖,取暖自然已不成問題。但在一百年前,老北京還是以北方火炕為主,所謂“老婆孩子熱炕頭”,說的也就是北方冬天一家子過日子的那股熱乎勁?!锻躏L箋題》里專列“生火炕”一條,把老北京的貧富人家冬日取暖的景象都給描寫了一番。此條原注日:
北方居民室中皆有火炕,蓋以土為床,而空其下以發(fā)火者。入門脫屨而登跧,坐于上。夜即以薦臥具,其制和土雜磚石為之,幅寬五六尺,三面連墻,倚南牖之下以取光。前通坎道,炙炭取暖。若貧家則于旁端為灶,既炊食即烘炕,老幼男女聚處其上。京師亦然。室之向不論東西南北,炕必近前。入冬燒煤,謂之生火炕。貧家居僅一廛,衾枕之年即街巷。婦女安坐炕上,市販者至湯餅肴蔌傳食至窗牖中,或竟日不作扊扅之炊。然炎火蒸融,輒令人筋脈弛緩,腦氣昏沈,后以喉病多由此起,遂不復為。
詩云:
閉塞成冬冰如壯,萬戶千家生火炕。十月西山煤價高,高枕無憂人挾纻。
說到這“生火炕”兒,就離不了“煤”這個老北京必需品?!皳u煤毬”更是京城百姓的必修課?!锻躏L箋題》里專列“搖煤毬”一條,簡明地將這一節(jié)約用煤、合理使用煤渣的“環(huán)保”工藝記錄了下來。此條原注曰:
北方乏薪炭,富貴貧賤之家,莫不用煤。有以碎煤雜黃土和以水,置柳筐中搖簸成球,暴而燃之者,日搖煤球。
詩云:
西山煤子黑小丑,負送煤球柳條斗。黃土水和篩上搖,此技彈丸妙脫手。
再如臨近過年,氣溫驟降,這時節(jié)去過頤和園的人,大多都坐過昆明湖上的冰車。這是北方才有的樂子,這也是老北京的一個玩法兒?!锻躏L箋題》里專列“坐冰床”一條,此條原注曰:
冰床盛行于北方,即冰車也。 一名凌床,又名托床,俗呼為冰排 子,亦日拖床。其形方而長如床, 可容三四人。高僅半尺余,上鋪草 簾,底嵌鐵條,取其滑而利行也。 以繩曳之,人坐其上,一人撐篙以 行,捷于飛騎。京師亦有之。隨地 可雇,價甚廉。撐者例備皮祅一 襲,無客時即自衣以御寒。有客則 使客席之而坐。
詩云:
鑿冰沖沖一之日,并坐匡床人促膝。玉河如玉冰上行,行人晏息往來疾。
事實上,除老北京年俗之外,《王風箋題》里如上述這般明白如畫、活靈活現(xiàn)的老北京風俗記錄,竟達百首之多。下戲園、抱砂鍋、登窯臺、買黑市、送香火、供兔爺、闖門子、頑兒票等等,隨意翻看任意一條,都如同一位皇城根下的老人與你圍爐夜話 一 那侃侃而談、娓娓道來的,皆是百年前過眼云煙一般的民風民俗,百年后遙憶過往竟也如詩如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