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和歐陽修同為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xué)家、政治家,二人有著非同尋常的深厚友誼。今天,讓我們跨越時光長河,共同見證千年前的“君子之交”吧。
同病相憐
在范仲淹兩歲那年,他的父親因病去世,失去經(jīng)濟(jì)來源后,家中一時清貧如洗。無奈之下,母親謝氏只得抱著年幼的范仲淹改嫁他鄉(xiāng)。范仲淹從小體弱,加之四處奔波、水土不服,時常生病,母親則終日為其四處求醫(yī)問診,母子二人受盡了苦楚。
“同是天涯淪落人”。歐陽修四歲喪父,后跟隨母親鄭氏投奔到了湖北隨州的叔父家中,也過上了寄人籬下的日子。不過好在鄭氏出身江南名門,自幼受過良好教育,她總是想方設(shè)法地教歐陽修讀書識字。因無錢購買紙筆,她便在地上平鋪一層細(xì)沙,然后折來一根蘆稈,一筆一畫地教歐陽修認(rèn)字,因此留下了“畫荻教子”的千古佳話,鄭氏也被后人尊為“中國四大賢母”之一。
身世如萍的共同遭遇,讓范仲淹和歐陽修自幼在逆境中磨練了堅強(qiáng)意志,也讓他們的靈魂深處有了更多契合。
患難與共
范仲淹雖比歐陽修大18歲,但二人卻是莫逆之交。他們同朝為官,政見一致,文學(xué)上互相傾慕。因此,二人既是工作中的好同事,又是生活中的好朋友。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宰相呂夷簡把持朝政,培植黨羽,任人唯親。正直敢言的范仲淹向仁宗進(jìn)獻(xiàn)《百官圖》,對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銳批評,勸說仁宗制定制度并親自掌管官吏升遷之事,因此見罪于呂夷簡,被貶為饒州知州。常言道:“樹倒猢孫散?!笔掳l(fā)后,左司諫高若訥為與范仲淹劃清界限,經(jīng)常在背后對其惡意中傷。
得知此事后,歐陽修憤然寫下《與高司諫書》,怒斥高若訥為“君子之賊”“不復(fù)知人間有羞恥事”。文末甚至還寫道:“愿足下直攜此書于朝,使正予罪而誅之?!辈幌?,高若訥真的將此信上奏仁宗,歐陽修也因“顯露朋黨之跡”而被貶為峽州夷陵(今湖北宜昌)令。
后來西夏戰(zhàn)事吃緊,朝廷決定重新起用范仲淹,任命他為陜西經(jīng)略副使。范仲淹在赴任途中想起了“難弟”歐陽修,立即寫下《舉歐陽修充經(jīng)略掌書記狀》,想把歐陽修調(diào)到自己身邊做文書工作。
令人意外的是,歐陽修竟然婉言謝絕了范仲淹的好意。事后,歐陽修對朋友說出了真實原因:“同其退而不同其進(jìn)。\"表示他當(dāng)初和范仲淹一起遭貶是自己心甘情愿,并不是為了得到對方提攜。
志趣相投
范仲淹曾在《上資政晏侍郎書》中寫道:“韓愈自謂有憂天下之心,由是時政得失,或嘗言之?!彼滞瞥珥n愈的冒死進(jìn)諫,也很崇拜其文學(xué)成就。而歐陽修作為北宋古文運動的領(lǐng)軍人物,更是韓愈的忠實繼承者。因此,他們二人都堅決反對晚唐五代以來的浮艷文風(fēng),主張復(fù)古革新,建議朝廷“議文章之道,師虞夏之風(fēng)”。
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因“新政”失敗,二人陸續(xù)遭貶,范仲淹被貶至河南鄧州,歐陽修則被貶至安徽滁州。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文人歷來都有山水情結(jié),二人到了治地后,都對當(dāng)?shù)氐纳剿谰?、風(fēng)土人情贊不絕口,又感慨于自己的不幸遭遇,于是他們都在同一年,即慶歷六年(1046)分別創(chuàng)作了《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此二名篇均是借景抒情,前者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后者則抒發(fā)與民同樂的情懷,字里行間無不透露出他們以天下蒼生為先的高貴品格。
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范仲淹在徐州與世長辭,他的“迷弟”歐陽修用數(shù)年時間,彈精竭慮,斟字酌句,為其寫出了約2000字的《范仲淹神道碑》,稱贊道:“公少有大節(jié),于富貴、貧賤、毀譽(yù)、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士當(dāng)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笕俗x之,無不動容。
范仲淹與歐陽修數(shù)十年間亦師亦友,惺惺相惜,二人之間的故事也成為了北宋官場和文壇廣為流傳的一段佳話,時至今日,依然為人所稱道。
編輯/汪慧